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 首頁 /
- 第三類【教科書】 /
- 071-082佛光教科書(共12冊) /
- 077佛光教科書7 佛教常識 /
- p122 第十四課 佛教節日
p122 第十四課 佛教節日
每一個宗教為紀念其教主或信仰的對象,都訂有特殊的節日。如耶穌教、天主教有耶誕節、萬聖節、復活節等;伊斯蘭教有聖紀節、古爾邦節、開齋節等;道教有三元、三清、三會等節日;佛教也有許多特別的節日,其中以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1、臘月初八佛成道日*2、七月十五佛歡喜日*3為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三個佛教節日。
佛誕日除舉行浴佛法會外,另有一盛大的「行像」慶祝活動,也就是用裝飾華美的車子載著佛像巡行城市街衢,供民眾禮拜植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佛成道日也會在寺院中舉行紀念儀式,特別是煮臘八粥供眾,已成為民間的習俗;佛歡喜日為盂蘭盆節*4,舉行供僧法會*5,提倡孝親報恩。
此外,中國還有許多佛菩薩的節慶,依時間先後有:正月初一的彌勒菩薩聖誕、正月初六的定光古佛聖誕、二月十五的佛陀涅槃日、二月十九的觀音菩薩聖誕、二月二十一的普賢菩薩聖誕、三月十六的準提菩薩聖誕、四月初四的文殊菩薩聖誕、四月廿八的藥王菩薩聖誕、五月初三的伽藍菩薩聖誕、六月初三的韋馱菩薩聖誕、六月十九的觀音菩薩成道日、七月十三的大勢至菩薩聖誕、七月三十的地藏菩薩聖誕、九月十九的觀音菩薩出家日、九月三十的藥師佛聖誕、十一月十七的阿彌陀佛聖誕、十二月廿九的華嚴菩薩聖誕等。
在這些節日期間,大部分的寺院也會舉行紀念儀式,誦持與佛菩薩相關的經典或禮拜懺儀等。如代表歡喜的彌勒菩薩聖誕,正值新春佳節,一般寺院均舉行禮拜千佛法會,象徵迎接彌勒菩薩早日降誕成佛,並以此賀年。
觀世音菩薩以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廣大悲願,受到民間普遍信奉,因此觀音菩薩聖誕、出家、成道紀念日,一般寺院均舉行觀音七,或禮拜大悲懺,或舉行有關觀音菩薩雕塑、畫像展等修持、紀念活動。另外,在民間也會舉行規模龐大的觀音廟會等節慶活動。
在藥師佛、阿彌陀佛聖誕時,寺院則舉行三天至七天的佛七或藥師法會。在佛教裡,藥師法門強調的是現世的平安吉祥、消災延壽;修持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則著重在將來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求得安穩解脫。可見一個重視「現生」,一個重視「往生」。總之,稱念彌陀聖號或藥師佛號,無非是藉此修持因緣,了生脫死,解決人生「生」和「死」兩個最大的問題。
中國的佛教節慶,不但展現佛菩薩慈悲智慧的精神,也反映佛教與中國民間固有思想、習俗相互融合發展的信仰特色。不過,佛教對節日的看法和世俗社會不太一樣,例如夏安居、冬安居、每個月的六齋日或十齋日,也都算是節日。結夏、解夏、冬至、年朝是叢林極為重視的四大節日,而一般信徒則於六齋日、十齋日自行持齋、誦經、禮拜,甚至舉行放生植福。
自古以來,佛教最重視懷恩報德,不僅是報父母生養的恩德,更要報三寶、師長長養慧命的恩德,因此寺院每逢祖師誕辰均舉行掃塔祭祖的法事,如《敕修百丈清規》即載有達摩忌、百丈忌及各寺歷代諸祖忌等儀式。
在佛菩薩聖誕時舉行各種慶祝活動,主要是希望大眾在紀念、緬懷佛菩薩的慈心悲願、功德特質之餘,還要能喚起信眾的宗教情操,激勵自己,提醒大眾學習並實踐佛菩薩的普濟精神。
佛教的節日很多,不過還是以三寶為中心,就如南傳佛教的衛塞節*6一樣,讓佛教徒有屬於自己的節日來共同慶祝,一方面促進佛教徒之間的團結,同時讓佛教積極走向社會,走入群眾。多年來佛光山致力於三寶節的推動,也就是訂定四月八日為「佛誕節」、七月十五日為「僧寶節」、十二月八日為「法寶節」。甚至為了建請政府明訂佛誕節為國定假日,幾經聯合佛教界努力奔走,終於在一九九九年,經立法院通過,將佛誕節訂為國定假日*7。
【註釋】
*1農曆四月八日,是紀念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誕生的節日,又稱佛誕節、浴佛節。據佛傳記載,佛陀降誕時有「九龍在上而下香水,洗浴聖尊」,或說有「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於虛空中,吐清淨水,一溫一涼,灌太子身」。故中國佛教於佛誕日根據此說,舉行浴佛法會。除慶祝佛陀的降誕,也使佛弟子能於此日植福培德,「發殊勝願,回向無上一切智海」,所以佛誕日也稱為「浴佛節」。
*2農曆十二月初八是紀念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成佛的節日。依北傳佛典記載,佛陀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而無所得,形容枯槁,身體虛弱,便決定放棄苦行,當他走到尼連禪河邊,飢餓過度的身體不堪負荷,遂昏厥倒地,時有一牧羊女親自供養乳糜,佛陀食後,體力逐漸恢復,便端坐菩提樹下,立誓不證菩提絕不起此座,終於在十二月八日夜睹明星悟道,因此稱是日為「佛成道日」。
後世每逢十二月八日,寺院均仿牧羊女供乳糜的典故,於該日以「諸果品、五穀煮粥」供佛,稱為「佛粥」、「臘八粥」或「五味粥」,寺院以此粥供佛後,多分送給信徒,藉此機緣與信眾檀那聯絡感情,拉近信眾彼此間的距離。吃臘八粥之風漸廣傳至民間,乃至宮廷亦於此日架起大鍋煮粥供應,皇帝、皇后、百官等,亦互敬臘八粥,以示吉祥如意。一般社會大眾亦認為在佛陀成道日吃臘八粥能平安吉祥,能消災免難,所以在臘八節這一天多會到寺院吃粥求平安,臘八粥讓佛教的信仰融入民眾生活裡。因此,身為佛教徒者應加以推廣,讓更多人能同沾佛陀成道日的吉祥氣息。
*3即農曆七月十五日。佛制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結夏安居,令僧眾會集一處,專心修道,精鍊身心,堅厲戒行。僧侶藉安居時期的精進修行,證道者甚多,佛甚歡喜,故名「佛歡喜日」。又解夏之日,僧眾集會,自恣懺悔得清淨,故此日又稱「僧自恣日」。
*4「盂蘭」即倒懸之義,表示餓鬼之苦如人倒懸一般;「盆」則為救護之器,故以「盂蘭盆」解為「救倒懸」。據《佛說盂蘭盆經》記載,目犍連尊者始得六神通,欲報父母乳哺之恩,即以天眼觀見其母生餓鬼中,不得飲食,皮骨相連,日夜痛苦。目犍連尊者見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然其母以惡業受報之故,食未入口就化成灰炭。
目犍連運用神通卻不能救拔其母,悲號涕泣的求助於佛陀。佛陀告以七月十五僧自恣日時,以百味飲食、床敷臥具,盡世之美,置於盆中,供養十方自恣僧,則能仗此功德,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目犍連尊者依示行事,是日,其母得脫餓鬼之苦。由此,佛再慈悲叮囑:「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佛教徒遵行佛制而有「盂蘭盆節」。
佛世時,印度就常興辦盂蘭盆會。據《大盆淨土經》載,頻婆娑羅王、須達長者和末利夫人等,皆曾依《佛說盂蘭盆經》,造五百金盆供養佛及眾僧,以滅除七世父母之罪業。而在中國,《佛說盂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譯出後,因其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達慈孝雙親,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很相符合,故「目連救母」的故事被改編成小說、戲劇,深受民間喜愛,而盂蘭盆會也更因為歷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
我國最早行盂蘭盆會者,傳為梁武帝,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載:「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又《釋氏六帖》也記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諸寺。自此以後,蔚成風氣,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父母、祖先恩德。
*5七月十五日,寺院除循例舉行盂蘭盆法會外,供僧法會也在信眾的護持下日漸盛行。全國僧伽集體應供的齋僧大會,始於一九八五年,假台北中山堂舉行。提倡供僧的原意,本是希望藉此全國僧眾大集合的日子,給予僧眾一個講習的機會,亦即在供僧法會中,聆聽高僧、大德的開示和演講,一者擴大視野,接收新知識,同時藉此機會,讓所有的出家眾的服裝、禮儀和制度等,都得以統一,也讓各道場法師們互相聯誼交流,觀念得以溝通,達到共識,這才是全國供僧的真正意義。
主辦單位如果將所得淨財運用於僧伽一年修行辦道之所需及僧伽教育、僧伽醫療保健等工作的經費,這便是齋僧工作的具體實踐。
近年來,佛光山積極提倡「道糧齋僧功德回向法會」,期將齋僧功德意義擴大到「不是供養熱鬧,而是供養辦道;不是供養個人,而是供養大眾;不是供養一餐,而是供養全年;不是供養一時,而是供養永生」。因此,不僅在七月十五舉行孝親報恩供僧法會,更在七月分每天誦經回向熱心護持的檀那及其宗親父母,並以佛教平等普濟六道群生的性格,定期舉行瑜伽燄口、三時繫念、普佛拜懺等佛事法會。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藉此一個月的佛事法會,把民間視為「鬼月」的七月轉化為慎終追遠,感念親恩的「孝道月」;僧眾誦經回向、培福修慧的「僧伽月」;以及檀那發心供僧、作諸福德的「功德月」。並且推動孝親楷模的表揚、親子聯誼及傑出的十大僧寶、十大檀信、十大佛教青年、十大佛教兒童、十大供養人、十大功德主選拔等種種具有社會教育意義的活動,達到化導社會風氣的理想與目標。
*6南傳國家認為佛誕日、佛陀成道日及涅槃日是同一天,都在國曆五月的月圓日,故將此三節匯集一起慶祝而稱衛塞節。一九九九年的第五十四屆聯合國大會上,由十六國代表共同簽署的信件中,請求了對「衛塞節的國際認同」。同年十二月,在聯合國的通訊發表中,表示有關衛塞節的倡議草案在沒有投票的情況下被採用,因此國際的正式名稱是「聯合國衛塞節」(United Nations Day of Vesak)。
*7當時的總統李登輝先生於一九九九年八月三十一日親臨佛光山,為前往歐洲公演的梵唄讚頌團授旗的同時,宣布農曆四月八日佛誕節為國定假日,並於母親節同步放假。多年來,教界法師大德如昭慧法師、立委沈智慧等人的奔走請命功不唐捐,總算為佛教東傳中國兩千年,豎起輝煌燦爛的里程碑。十年後,也就是二○○九年的五月十日,國際佛光會更在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舉辦「國定佛誕節暨母親節慶祝大會」,當天有十萬人參加,總統馬英九先生親臨現場致詞,此舉可以說再度為佛教的歷史,寫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目前佛教節日的慶祝在許多國家已成為全國性的,如南傳國家的衛塞節、日本的佛誕遊行、韓國的佛誕燈節等,都是全民性的慶祝佛誕日的代表。甚至有些國家、地區,還將佛誕節訂為國定假日,如韓國、尼泊爾、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香港,以及南傳佛教國家的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等。尤其斯里蘭卡即以此節為國家最偉大的慶典,此日,人民群集寺院參加法會,並持戒聽法;政府亦於此節慶期間禁止殺生、賣酒,或釋放囚犯;僧人日夜說法,及念誦守護經以消災祈福,民間各項慶祝活動更是應有盡有,幾乎到了舉國歡騰的地步,他們把對佛陀的崇仰與懷念之意表露無遺。
【習題】
1.佛教的節日有哪些?以哪三個為主?
2.試簡介盂蘭盆法會的由來與意義。
3.舉辦供僧法會的意義為何?
4.何謂三寶節?
5.佛教徒應如何慶祝佛教節日?
- 071佛光教科書1 佛法僧三寶
- p024 總序
- p030 第一課 佛的意義
- p040 第二課 如來十號
- p050 第三課 佛身
- p060 第四課 佛德
- p068 第五課 佛像的種類
- p074 第六課 他方佛名
- p082 第七課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p092 第八課 法的意義
- p100 第九課 佛陀說法因緣
- p116 第十課 修學佛法的次第
- p128 第十一課 佛法的內容
- p136 第十二課 經典的來源
- p146 第十三課 譯經事業
- 160 第十四課 僧的意義
- p168 第十五課 僧團的組成
- p180 第十六課 比丘尼教團
- p194 第十七課 六和敬
- p200 第十八課 聲聞僧與菩薩僧的區別
- p212 第十九課 結夏安居
- p222 第二十課 弘法利生
- 072佛光教科書2 佛教的真理
-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真理
- p014 第二課 經藏
- p024 第三課 律藏
- p034 第四課 論藏
- p042 第五課 戒律
- p052 第六課 禪學
- p066 第七課 般若
- p076 第八課 四聖諦
- p088 第九課 十二因緣
- p098 第十課 五蘊
- p106 第十一課 業力
- p114 第十二課 八正道
- p124 第十三課 因緣果報
- p132 第十四課 三法印
- p144 第十五課 緣起
- p154 第十六課 空有
- p164 第十七課 中道
- p176 第十八課 無常
- p184 第十九課 涅槃
- p196 第二十課 煩惱
- 073佛光教科書3 菩薩行證
- p004 第一課 菩薩道的起點
- p012 第二課 菩薩道的實踐
- p022 第三課 菩薩道的次第
- p030 第四課 觀世音菩薩的化世因緣
- p044 第五課 智者文殊菩薩
- p056 第六課 普賢菩薩的大願
- p066 第七課 地藏菩薩的事蹟
- p074 第八課 彌勒歡喜佛
- p090 第九課 藝術家馬鳴菩薩
- p098 第十課 八宗共祖龍樹菩薩
- p106 第十一課 破邪的提婆尊者
- p112 第十二課 唯識家無著大師
- p116 第十三課 千部論師世親菩薩
- p124 第十四課 勝鬘夫人的十大受
- p132 第十五課 《維摩經》與維摩
- p140 第十六課童男與童女
- p156 第十七課 現代菩薩的性格
- p166 第十八課 現代菩薩的丰姿
- p190 第十九課 菩薩道的經論介紹
- p206 第二十課 總論菩薩道
- p214 第二一課 圓滿菩薩道
- 074佛光教科書4 佛教史
- p004 第一課 僧團的成立
- p014 第二課 經典的結集
- p026 第三課 部派佛教的發展
- p036 第四課 印度諸王朝的佛教
- p056 第五課 印度大乘佛教的開展
- p068 第六課 佛教的東傳
- p078 第七課 魏晉佛教史
- p092 第八課 南北朝佛教史
- p108 第九課 譯經事業的開展
- p120 第十課 隋唐佛教史
- p132 第十一課 中國大乘八宗的開展
- p152 第十二課 宋元明清佛教史
- p166 第十三課 民國佛教史
- p178 第十四課 西藏佛教史
- p194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史
- p21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史
- p226 第十七課 東南亞、南亞佛教史
- p240 第十八課 歐美佛教史
- p256 第十九課 其他國家佛教史
- p270 第二十課 新興教團的開展
- 075佛光教科書5 宗派概論
- p004 第一課 宗派總論
- p012 第二課 印度部派佛教
- p032 第三課 印度大乘佛教學派
- p046 第四課 俱舍宗
- p058 第五課 成實宗
- p070 第六課 律宗
- p080 第七課 法相宗
- p092 第八課 三論宗
- p102 第九課 天台宗
- p118 第十課 華嚴宗
- p132 第十一課 真言宗
- p146 第十二課 禪宗
- p158 第十三課 淨土宗
- p174 第十四課 藏傳佛教
- p188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
- p20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
- p218 第十七課 南傳佛教
- p232 第十八課 大理佛教
- p244 第十九課 蒙古佛教
- p256 第二十課 宗派外人物
- p270 第二一課 中印佛教的流傳
- 076佛光教科書6 實用佛教
-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道德標準
- p012 第二課 佛教的倫理觀
- p022 第三課 般若的妙用
- p032 第四課 佛教對經濟的看法
- p040 第五課 佛教的戰鬥觀
- p050 第六課 佛教對教育的看法
- p062 第七課 佛教的政治觀
- p078 第八課 佛教的參禪須知
- p088 第九課 持戒與犯戒
- p098 第十課 佛教的師弟之道
- p106 第十一課 佛教的家庭觀
- p118 第十二課 佛教的事親之道
- p126 第十三課 佛教對感情的處理
- p134 第十四課 佛教徒的生活禮儀
-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徒的一日行
- p150 第十六課 密行百事
- p162 第十七課 佛教徒的生涯規劃
- p170 第十八課 佛教對生老病死的看法
- p180 第十九課 探病須知
- p184 第二十課 臨終關懷應有的認識
- p192 第二一課 佛教徒應讀專書
- p200 第二二課 佛學參考資料
- 077佛光教科書7 佛教常識
- p004 第一課 叢林寺院
- p014 第二課 寺院建築
- p022 第三課 道場行事
- p038 第四課 寺政外事
- p048 第五課 寺院清規
- p058 第六課 宗教法令
- p066 第七課 法器法物
- p072 第八課 衣單僧物
- p080 第九課 各種稱謂
- p090 第十課 學佛行儀
- p098 第十一課 叢林漫談
- p106 第十二課 法事介紹
- p114 第十三課 婚喪喜慶
- p122 第十四課 佛教節日
- p132 第十五課 民俗神祇
- p138 第十六課 佛語典故
- p158 第十七課 生活法相
- p164 第十八課 修持常識
- p170 第十九課 佛教的法數
- p186 第二十課 佛教的第一
- 078佛光教科書8 佛教與世學
- p004 第一課 佛教與宇宙
- p014 第二課 佛教與命運
- p024 第三課 佛教與神通
- p032 第四課 佛教與法律
- p042 第五課 佛教與哲學
- p050 第六課 佛教與教育
- p058 第七課 佛教與管理
- p068 第八課 佛教與科學
- p078 第九課 佛教與醫學
- p086 第十課 佛教與會議
- p098 第十一課 佛教與觀光
- p108 第十二課 佛教與環保
- p116 第十三課 佛教與農林
- p130 第十四課 佛教與藝術
-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與文學
- p154 第十六課 佛教與建築
- p164 第十七課 佛教與音樂
- p178 第十八課 佛教與舞蹈
- p186 第十九課 佛教與禮俗規範
- p194 第二十課 佛教與地理風水
- p204 第二一課 佛教與公益事業
- p216 第二二課 佛教與心理諮商
- 079佛光教科書9 佛教問題探討
- p004 第一課 信仰
- p014 第二課 教理
- p024 第三課 文史
- p036 第四課 宗派
- p060 第五課 戒律
- p070 第六課 制度
- p080 第七課 稱謂
- p094 第八課 儀禮
- p104 第九課 菩薩
- p114 第十課 修行
- p122 第十一課 宇宙
- p128 第十二課 人生
- p138 第十三課 生死
- p146 第十四課 生活
- p152 第十五課 家庭
- p158 第十六課 素食
- p166 第十七課 民俗
- p176 第十八課 應世
- p188 第十九課 神異
- p196 第二十課 破邪
- 080佛光教科書10 宗教概說
- p004 第一課 一神、多神與無神的探討
- p014 第二課 印度外道種種
- p020 第三課 如何選擇宗教信仰
- p030 第四課 佛教的五乘宗教觀
- p044 第五課 民間宗教介紹
- p060 第六課 一貫道概說
- p074 第七課 道教概說
- p094 第八課 天主教概說
- p104 第九課 耶穌教概說
- p114 第十課 回教概說
- p132 第十一課 猶太教概說
- p144 第十二課 新興宗教介紹
- p158 第十三課 附佛神祇的因緣
- p168 第十四課 佛教對其他宗教的看法
- p180 第十五課 佛教對三教九流的看法
- p188 第十六課 佛教對異端邪說的看法
- p198 第十七課 佛教對神壇的看法
- p204 第十八課 巫術與靈媒
- p214 第十九課 宗教祈禱的意義
- p224 第二十課 宗教師的條件
- 081佛光教科書11 佛光學
- p004 第一課 佛光學的內涵精神
- p012 第二課 佛光學與當代思潮及未來使命
- p020 第三課 傳統與現代融和
- p028 第四課 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
- p036 第五課 國際佛光會的創會緣起
- p044 第六課 國際佛光會的宗旨和理念
- p054 第七課 國際佛光會會歌的意義
- p058 第八課 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簡介
- p078 第九課 佛光三昧修持法
- p088 第十課 國際佛光會禮儀要點
- p096 第十一課 從佛光山認識人間佛教
- p110 第十二課 人間佛教的經證
- p130 第十三課 佛光教團的組織系統
- p140 第十四課 佛光人的工作信條
- p148 第十五課 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
- p160 第十六課 佛光人的養成教育
- p174 第十七課 佛光學問題初探
- p226 第十八課 佛光人間事
- p238 第十九課 佛光人情味
- p250 第二十課 佛光山大事記
- 082佛光教科書12 佛教作品選錄
- p004 第一課 十勸
- p006 第二課 四相詩
- p010 第三課 信心銘
- p016 第四課 大乘起信論義記序
- p018 第五課 三藏聖教序
- p024 第六課 無相頌
- p028 第七課 永嘉證道歌
- p042 第八課 辭北堂書
- p048 第九課 是非歌
- p050 第十課 十牛圖頌
- p056 第十一課 西齋淨土詩(選錄)
- p066 第十二課 七筆勾
- p070 第十三課 緇門崇行錄(選錄)
- p080 第十四課 示廚
- p086 第十五課 勸世詠
- p090 第十六課 四願齊說
- p096 第十七課 寶王三昧論
- p100 第十八課 讚僧詩
- p104 第十九課 五十生日感言
- p108 第二十課 藥師七佛法會發願文
- p114 第二一課 慈航法師遺訓
- p118 第二二課 佛光大藏經編修緣起
- p122 第二三課 佛光菜根譚(節錄)
- p132 第二四課 文選
- p144 第二五課 詩選
- p164 第二六課 悟道詩
- p184 第二七課 詞選
- p202 第二八課 佛寺聯語(選錄)
- p230 第二九課 座右銘
- p240 第三十課 燄口召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