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74 第七課 道教概說

道教是中國的傳統宗教,從道教的發展過程來看,道教與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中國早期文獻中,「道教」一詞原為春秋戰國以至秦漢時期各道各家以其所據之「道理」所行「教化」的通名*1,非特指某一宗教。直到南北朝,佛教興盛後,為與佛教對舉,才因當時諸道皆自稱某某道,後來遂被籠統的歸隸於「道教」的總教名下*2。因此道教實則其中包含了各種道法以及據其道而成的各個教,他們或出於儒家、道家*3、墨家之傳,或本於陰陽、煉丹求仙、符咒治病、齋戒祈福、養氣煉神等之法,因此道教的各個系統,其來源、教主、教義、內涵殊異不等,並非如佛教、耶穌教、回教的一源眾流,以一個教主而下衍諸派的方式相傳*4,而是諸道併存,或各行其道的多元分立的龐雜組織系統。

關於道教的發展,最早具有組織制度的是興起於東漢時代的太平道*5、五斗米道*6、天師道*7等,他們透過懺過、符水治病、拜斗、上章,或宣揚治國之道來傳教,在當時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亂世之中,迅速吸收了廣大的農民信眾。另有講及煉丹,如魏伯陽總集前人煉丹及養生術撰著《周易參同契*8》,影響亦頗深遠。東晉葛洪則以儒家倫理為前提,蒐羅種種修鍊成仙的方法理論撰著《抱朴子*9》一書,建立了一套成仙的理論體系,使得神仙信仰在社會上日益普遍。

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嵩山道士寇謙之及南朝劉宋廬山道士陸修靜,相繼清整教團,廣制道戒、齋醮儀範,使道教體制更趨健全。所謂「齋醮」即供齋醮神,為一種祭禱神靈的科儀,是道教重要的宗教活動之一。「齋」原是祭禱前的潔身淨心,「醮」是供奉素果珍品。道教舉行此科儀的目的在調淨身心,使與神靈相通,並做為道士自身傳經受戒、日常的修行功課,或為他人受符籙證盟*10、祈福禳災、超度亡靈等。陸修靜在全面總結道教齋儀的基礎上,將眾齋法分為九齋十二法*11,齋醮科儀便逐步定型,而且在歷經唐、宋諸帝的親受法籙,或敕令建醮的支持下,遂為各派所共習,即使在明清道教轉衰後,符籙齋醮仍流行於民間。

陸修靜另一項貢獻是整理急遽增多的道派所據的典籍,他以「三洞四輔十二類*12」的架構來分類編輯。所謂「三洞」是:洞真、洞玄、洞神三部。洞真部收《上清經》,洞玄部收《靈寶經》,洞神部收《三皇經》,每一部又各分為十二類。四輔是:太玄、太平、太清、正一等四部,各部所收錄的經典內容各有不同,用來輔助三洞。三洞四輔正代表著當時的七大教派。

此後唐、宋、金、元、明歷朝所編纂的《道藏》均依循此架構逐漸增廣而成*13。但今日所存,唯明朝正統年間所編《正統道藏》一部而已,共五四八五卷,其中又以《陰符經》、《道德經》、《南華經》、《黃庭經》、《文始經》被稱為道教的五大經,最受重視。

六朝時期,另有上清派(茅山宗)道士陶弘景撰編《真靈位業圖》一書,總集所有道教尊神*14,建造了從天到地七個層次的一套整齊有序的神仙譜系*15,使神仙信仰更具體系化。後來發展的道教神仙系譜範圍更廣,這也是道教有如此多的節日,如三清、三元、五臘、玉皇大帝及諸道派祖師聖誕等原因*16。

道教的發展,到了唐代愈加隆盛,主要因丹鼎派*17的長壽成仙、符籙齋醮派的受於天命、延長國祚*18,深得王公與士族的需求。又李氏皇族追認老子李耳為先祖,一時之間,老子廟、宮觀紛紛建立*19。高祖、太宗曾先後下詔將道教置於佛教之上。高宗時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令諸州各建道觀一所,並於科舉考試中加入《老子》一科。玄宗則更親受法籙,令「道士女冠宜隸宗正寺*20」,視道士為皇族宗室。並令全國每戶必備《老子》一冊,道教在玄宗的推動之下,進入全盛時期。

唐末五代後,道教內部主張儒釋道三教兼融的思想隆盛,各道派幾乎都受到影響;丹鼎一派也由外服金丹為主的煉養法,而一轉為內養精、氣、神的內丹修法*21,如呂洞賓、鍾離權、張紫陽*22等,為此等思想及內丹派的代表人物。另外,符籙齋醮一派仍受到皇室的青睞,宋哲宗時,正一(龍虎山)、上清(三茅山)、靈寶(閣皂山)三大道派被封為「經籙三山」*23。遼金時代,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新道派紛起,如在南方的符籙道派有神霄、清徽、淨明等三個新道派應運而生*24,他們共同的特色是強調內丹、符籙的融和。爾後符籙各派逐漸合流,歸併入「正一道派」(天師道)中。在華北則興起全真教、真大道教、太一教等三個新道派*25,其中全真教因丘處機見重於元太祖成吉思汗,勢大而信眾最多,後與正一教併稱為道教二大主流。爾後在《老子化胡經》所引起的道經被燬風波後才大幅衰落*26。

道教流布既久且廣,枝末流派不勝枚舉,教義並無統一性,唯在殊異中稍能求其一同者,即「貴生」的主旨,無論是符籙、占驗、丹鼎、積善、齋醮的各個教義皆由此主旨所發展。明清之後,道教已甚衰微,至今的道教似乎更淪為殺牲祭拜的符錄齋醮、臨喪招魂、除妖作法、風水勘輿等江湖方士等型態,與早期道教所主張淨心養性的本質,幾乎背道而馳。唯因其「貴生」的主旨,深刻的牽動中國人民的心思,其源遠流長的歷史,豐富龐大的遺產,早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之一,曾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政治方針、醫藥科技、社會生活,乃至風俗民情起過重大的影響。今日,在大陸、香港、台灣,兩岸三地,乃至日本、歐美已有學者進行學術的研究*27;希冀透過學術的研討,能令道教神職人員重視精神內涵的修鍊,認識真正發源於本土的道教,不再一味的以符水咒術等做為傳教工具。

【註釋】

*1先秦時期,諸子百家將自己所講的道理稱之為「道」,如講述治理國家方法的就稱「治國之道」,墨家所說之道稱「墨道」,講方術成仙的叫「方仙道」。甚至佛教初傳時,亦被視為諸道之一。如《牟子理惑論》云:「道有九十六種,至於尊大,莫尚於佛道。」而以「道」去「教化」眾人,就稱「道教」。又如《牟子理惑論》云:「孔子以五經為道教,可拱而誦,履而行。」《墨子》云:「先王之道教。」因此在中國早期,「道教」一詞僅是個達名通稱而已。

*2「道教」這個總教名,最初也是由於佛教方面為區分其他道法而有此稱謂的,如《法苑珠林》卷六九〈破邪〉云「道教敬佛第五」,即稱諸道為道教,反倒是諸道之人很少如此自稱,甚至遇上要總稱眾多諸道的場合,仍常使用「道家」一詞,因為它們不常以「教」來看待自己。如道士葛洪的《抱朴子‧黃白》云:「道家所至密至要者,莫過於長生之方。」又《御覽》道部八〈道士門〉云:「文明以道家諸經莫不敷釋,撰《靈寶經義疏題目》。」此處的「道家」與先秦九流十家的老莊思想的「道家」是不同的。大抵相對於「佛教」一詞,諸道可併稱為「道教」;相對於「佛家」一詞則謂「道家」。

*3此處的「道家」是指先秦九流十家中老莊思想的一派。「道」原是通名,泛指道理、理論,本不專指某家某氏,後來只有老莊一派被稱為「道家」,原因是莊子認為「道」本一原,後來分裂,各人各以其才性所需與所近,採擷「道」的某一端而成自己道。故形成百家爭鳴的現象,而唯有老聃和他(莊子)自己所講的道才是完整的、原初的,因此後人才專稱此一家為「道家」。

*4佛教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耶穌教是上帝、回教是阿拉,此三教都是以一位教主而下衍分流相傳的。而道教卻有「三清」:玉清境的元始天尊、上清境的靈寶天尊(太上大道君),和太清境的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三位教主。此三位尊神原是編列神仙系譜時,最主要的三個教派上清、靈寶和正一派的主神(教主),道教既要將各各道派統歸一大教,只好運用巧思想出「一氣化三清」的架構來容納這三個教派的教主。其實諸道繁多,各道教主原不只這些,因此僅能取其當時勢力最大的教派來代表。反之,亦有一些道派根本不需要教主,如拜斗,只要以日月星辰為崇拜對象即可。

*5是東漢靈帝熹平年間(一七二~一七八),河北鉅鹿人張角依據《太平經》所創。主要是宣揚治國之道,以陰陽五行的觀念反覆強調「太平之氣」即將來到,並以符水咒術及跪拜懺過等為人治病的方式來傳教。中平元年(一八五),為推翻腐敗暴虐的權貴地主,張角提出「蒼天(漢王朝)已死,黃天(張角自稱)當立」的口號,發動農民起事,以著黃巾為標幟,史稱「黃巾之亂」,後被鎮壓而失敗,但在民間仍祕密流傳,爾後融於天師道。又後世稱道士為「黃冠」亦由此而出。

*6是東漢巴郡巫人張修所創,和太平道一樣,主要是以療病來傳教,其治病方式亦大同小異。另五斗米道信奉天、地、水「三官」神,因此禱告請罪時要寫「三官手書」,寫明病人姓名及願意服罪之意,一式三份,分別放於山上、埋於土中、投入水底,表示向三官報告。病癒者以五斗米作為酬謝,故稱五斗米教。或說「五斗」為北斗及東、西、南、中四斗,「米」為姆的假借,斗姆為北斗眾星之姆,神通廣大,以此道拜五斗星,故名五斗米教。

*7是張陵於巴蜀地區所創,為第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以《老子想爾注》為根本經典,以誠信不欺、減輕刑罰、禁酒、春秋禁殺,設立義社義米等傳教。反對設壇祭祀、存想身中神、內丹培養聖胎、練形成仙、附身及男女合氣房中術等,認為此等皆為邪偽道法,而自稱「真道」、「正一道」(真正唯一)。

*8是一強調用漢代流行的《周易》所講順陰陽之變、乾坤之卦象,來修鍊內養身體的內丹,與外煉服食的外丹,以求長生不死的道教書籍。是較早論述爐火煉丹的著作,對道教修鍊術影響很大,但重點仍在內丹。唐宋之後有不少道教人士為之作註,故推崇它是「丹經之祖」、「萬古丹經王」。

*9分內、外兩篇。《外篇》講儒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內篇》則主要論述長生成仙的思想及方法,也強調凡人透過修鍊皆能成仙,不同於《太平經》以為成仙是有仙命,非人人可成仙。因此,此書的成仙理論使得神仙信仰更盛。其所載成仙之法包括行氣、導引、吐納、辟穀(不吃五穀雜糧)、房中術等的內丹修鍊,及外服金丹(燒煉硫化汞而成一氧化汞)的外丹煉養法。其中尤重外丹的服食,因此服食金丹者很多,汞中毒身亡者也不少。

*10「符」是一種筆畫屈曲,似字非字的圖形,「籙」是記天曹官屬佐吏之名的法牒,牒中有相關的符圖、咒語等交錯其間。道教稱符籙是從天神處得來,能治病、鎮邪、驅鬼、召神,是舉行齋醮等法事中不可少的東西。道教依不同的法事、對象,制定各種不同的法籙及授籙制度。如初入道者,需舉行授籙儀式,將籙授與入道者佩戴,其後隨入道年限、道行深淺更換不同等級的籙。又道士與一般信眾所受之籙亦不同,要成為道士之前需學習各級道教經書課程,稱「經法」,通過測驗合格後發給證明,並授與相應級別的道士稱號。而經戒、法籙的傳授要舉行一定的齋醮儀式。

*11九齋,是指洞玄靈寶齋共九齋,即九法;十二法是九法加上洞真上清齋二法和塗炭齋一法。九齋九法為:一法,金籙齋,救度國王。二法,黃籙齋,拔九祖罪根。三法,明真齋,拔億曾萬祖九幽之靈。四法,三元齋,自謝涉學犯戒之罪。五法,八節齋,謝七玄及己身宿世今生之罪。六法,自然齋,消災祈福。七法,洞神三皇之齋,以精簡為上。八法,太一之齋,以恭肅為首。九法,指教之齋,以清素為貴。

*12洞,有通達之意,表示此諸道經是通向真仙、玄妙、天神之道。道教以經皆為神授。

a.三洞為洞真、洞玄、洞神,為道經中最重要的三個部類:

(a)洞真部:為玉清宮的教主天寶君(元始天尊)所說,收上清派《上清經》經類,主要有《黃庭經》、《大洞真經》。此派以存想為主,兼行符咒,陶宏景茅山道派即屬此派,唐朝時仍為道教一大宗派。

(b)洞玄部:為上清宮的教主靈寶君(靈寶天尊)所說,收靈寶派《靈寶經》經類,主要有《度人經》。此派重科儀齋戒。

(c)洞神部:為太清宮的教主神寶君所說,收三皇文派《三皇經》系類,主要有《三皇內文》、《五岳真形圖》等,主要為神禱召劾之術。

b.四輔為太玄、太清、太平、正一,是對三洞的解釋和補充:

(a)太玄輔洞真部,收錄有關老子《道德經》等類經籍。

(b)太清輔洞神部,收錄煉丹、服食、行氣、房中等神仙家之書。

(c)太平輔洞玄部,以《太平經》為主,收錄太平道的經籍。

(d)正一則貫通三洞之輔,以《正一經》為主,即天師道的經籍。

c.三洞真經又各分十二類:

(a)本文類:道經的原本真文。

(b)神符類:以符籙咒語為主的道書。

(c)玉訣類:對道經的註解和疏義。

(d)靈圖類:以神靈圖像為主的道書。

(e)譜錄類:記錄真人等應化事蹟和功德名位的道書和神仙的譜系。

(f)戒律類:清規、科律等戒律的經書及功過格。

(g)威儀類:禮儀、齋醮、祀神等科儀制度的著作。

(h)方法類:修行、招魂、設壇、制鬼之法。

(i)眾術類:煉丹及變化之術。

(j)記傳類:眾仙、碑銘等道史及神仙傳記。

(k)贊頌類:以贊詞、頌偈為主的道書。

(l)表奏類:祭祀、齋醮時所用的奏疏、章表。

*13唐朝《開元道藏》為唐玄宗開元年間所編,為最早使用「道藏」名稱者。宋朝編有《大宋天宮寶藏》、《政和萬壽道藏》,遼金有《大金玄都寶藏》、元朝有《玄都寶藏》,以上《道藏》皆已亡佚焚燬,今所存唯《正統道藏》。爾後再續編《萬曆續道藏》,亦遭火焚,唯存不全的影本。

*14道教尊神包括最高位的三清尊神:玉清境的元始天尊、上清境的靈寶天尊和太清境的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三位教主;及居次位的四御尊神,日月星斗。俗神則為流行於民間而為道教所崇拜的神祇,包括自然界的雷公、風伯;民間的英雄、文化神,如關公、文昌帝君;守護家庭、城鎮的門神、灶神、城隍、土地等。又一般羽化成仙的諸神,如彭祖、容成公、黃帝、西王母、東王公、三茅真君、八仙(李鐵拐、鍾離權、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等。這些都是道教所崇拜的神仙。

*15《真靈位業圖》中,陶弘景將道教一切神靈分成七級,每級又分有中位(主位)主神及居於輔佐地位的左右之神。七級中,居中位的主神依次為: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金闕帝君、太上老君、九官尚書、定籙真君(中茅君)、酆都大帝(北陰大帝),第六級已到了地仙,第七級則是陰曹地府了。其左右輔神則將傳說中諸般神仙、歷史上有功人物如孔子等,羅列有四百三十多位,這是引用儒家封建等級思想的結果。陶弘景從宗教立場論證封建等級制度的合理性,目的在使道教能更成功的為統治階級服務,這是道教史上第一次建構的神仙系統,對道教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16三清節,即三清尊神的聖誕:冬至當日為元始天尊聖誕、夏至為靈寶天尊聖誕、二月十五日為道德天尊聖誕。三元節即天、地、水三官的聖誕:正月十五上元天官節、七月十五中元地官節、十月十五下元水官節。逢此三節,道教會舉行隆重的齋醮儀式,尤其是中元節最為盛大。五臘節:正月初一為天臘、五月初五為地臘、七月初七為道德臘、十月初一為民歲臘、十二月初八為王侯臘。俗稱「天公」的玉皇大帝聖誕是正月初九日。另有三月十五日張天師聖誕、十月初三日三茅真君聖誕等。

*17丹鼎派即煉養內丹、外丹以求長生成仙的一派。內丹是以自己的身體為鼎爐,以吐納、導引、存想等來煉養精氣神;外丹則以銅鐵等容器為鼎爐燒煉丹藥來服食。

*18齋醮是祭禱天神以消災祈福,符籙是天神之言。皇帝受籙,一來表示其崇信道教,又表示其帝位神授的天命神聖性,非常契合他們的政治心理,因此廣為流行。唐玄宗即曾親自登壇受籙。天師道一直是此符籙派的代表者。直到北宋時,龍虎、閣皂、茅山分別傳    天師、靈寶、上清三道派的經籙, 至今符籙之術仍盛行。

*19道教道士等所住,或行宗教活動的 地方,今稱為宮、觀,是有其演變歷程。早期如太平道、天師道等, 稱「靖室」、「治」;南北朝時則稱為「館」,如宋明帝曾為陸修靜 建「崇虛館」。後有一派以登樓觀星望氣而成仙的樓觀派興起,唐高祖曾下令大修樓觀,於是又稱為「觀」;至唐玄宗時詔令在東西兩京和全國各州修建「玄元皇帝廟」(老子廟),後又改名為「太上玄元皇帝宮」,故自唐以後,道士居住修道的地方就統稱為宮、觀。一般以較大者稱「宮」。

*20女冠為女道士的稱謂。宗正寺是專管皇族事務的機構,這等於把道士都看作皇族。

*21道教內丹的理論,是把人比作一個小天地,大天地是生成萬物的大鼎爐,人體的小天地是小鼎爐,精、氣是藥,以神燒煉,掌握運行之道,則精、氣、神便能在體內結成「金丹」,三者合而為一,重返本源,即能達到天人合一,常住永生。

*22鍾離權是五代人,傳說在南山石壁間得《靈寶經》而悟道。呂洞賓,號純陽子,世稱呂祖或純陽祖師。傳說曾依鍾離權學「延命之術、金液大丹之功」而得道法,世以為神仙。在《鍾、呂傳道集》一書中,論述了內丹修煉的所有問題,確為由外丹轉為內丹的關鍵人物,呂洞賓也被尊為丹鼎內丹道的祖師。張紫陽是北宋人,原是進士出身,傳說遇上真人傳授金丹藥物火侯之訣。著有《悟真篇》,主要是講述煉養金丹,其理論方法源於鍾、呂,兼有自己創新的看法。他強調修煉金丹(內丹)是長生成仙的唯一途徑,並主張修命之要在煉金丹,修性則求本源真覺之性,如此則能與天地合一,與宇宙同體。此說是融和三教思想所成。張紫陽是北宋「內丹熱」時代的一位內丹集大成者,此後成為金丹派南宗的祖師,五傳之後,承其清修的一支匯歸全真,稱為全真南宗。

*23正一道,是道教符籙派別中歷史最久長的一個道派。據說天師道第四代張盛從巴蜀遷到江西龍虎山,後來就在此成立了正一道的中心。北宋真宗時期受到朝廷的重視;元朝時,忽必烈讓正一道主領江南道教,封正一天師為「真人」。後來正一道中出現了新道派,如太一道,但仍以龍虎山為據點的一脈最盛。上清派,尊奉東晉魏華存為開山祖,是道教自南北朝至唐朝期間最盛的一派,此由《道藏》三洞四輔的七大教派中居首位,及《上清經》是道士修習課程中的最高品級可見。此派自陶弘景在茅山建華陽館,茅山宗便成為上清派的中心。出了王遠知、吳筠、司馬承禎等著名人物,如唐玄宗及李白等人即從司馬承禎受法籙,北宋中期後漸衰落。上清派原以重視身心修鍊及經典理論為傳統,後為迎合國家帝王祈福禳災的任務,也發展符籙、經法、齋醮等科儀,終於成為「經籙三山」之一。靈寶派,以符籙齋醮見長,此與正一道相似。此派在南北朝時勢力很大,葛洪即此派中的佼佼者。此派亦積極勸善度人,信徒比上清派更多。宋朝時期,此派以閣皂山為中心,元以後,併入正一道。

*24神霄派,是以傳習神霄雷法得名,創始人是北宋末江西道士王文卿。徽宗時,林靈素以徽宗為神霄玉清真王而被推崇興盛。據說神霄雷法是一種能夠召雷喚雨的符籙法術,並主張內煉心神成丹,外用符咒為術,將內丹與符籙融和。自稱得到上清、靈寶、樓觀、正一四派的真傳。但與上清派關係較為密切,視魏華存為祖師。

清徽派,創始於唐末廣西祖舒。至南宋晚期,影響漸盛,此派擅長清徽雷法,因其理論與神霄派相近,區別只在於所用符籙不同,所以也有被視為同一派。

淨明道,與靈寶派淵源很深,南宋時道士周真公利用江南地區對晉代許遜的信仰,稱許遜等六位為真仙降臨,傳淨明靈寶祕法而興起此派。該派也強調符錄與內丹結合,但特別重視忠孝倫理,而成為此派的特色。

*25全真教,因金朝創始人王重陽在山東自題所居之處為全真堂,凡入道者皆稱全真道士而得名。先後招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大弟子,稱「北七真」,其中以丘處機見重於元太祖,全真教達到全盛。該派吸取儒、釋部分思想,主張三教合一,以《孝經》、《道德經》、《心經》為主要經典,是為不娶妻、不茹葷、刻苦持戒的出家道派。元朝統一,北方全真教南渡,原來的金丹南宗(張紫陽)也匯入全真教,使得全真教傳遍南北。今大陸白雲觀仍是全真教道場,世稱道教祖庭。唯早期不尚符籙齋醮的作法,明清以後已漸隨俗而作。

真大道教,初創於金朝劉德仁,稱大道教,至元朝才改為此名。該派以《道德經》為主旨,思想受儒、釋二教影響,並立九條戒規,亦為一出家道派。

太一教,創於金朝,因創始人蕭抱珍傳「太一三元法籙術」而得名。以符籙法術傳世,為出家道派,在金、元時受到皇帝的禮遇,後併入正一道。

*26《老子化胡經》是西晉惠帝末年,道士王浮所作。王浮常與帛遠論爭道、佛二教,而道教常遭論破,王浮為此深感屈辱,故作本經,欲將道教提昇於佛教之上。其書內容謂:老子赴西域,又至印度,轉生為釋迦而教化胡人。此經一出,首先有北周〈笑道論〉論難之,繼有唐代的〈破邪論〉、〈辯正論〉、〈集古今佛道論衡〉等先後批判之。全真教在發展過程中,曾侵占佛寺,也宣傳「老子化胡」之說,因而引起佛、道之間的衝突,經過兩次佛道的辯論,《老子化胡經》被判為偽經,道教終於失敗,偽造道經被焚無數,佛寺被勒令歸還佛教,全真教因此衰落。

*27海外對於道教的研究開始於十九世紀,大部分由來華的傳教士所做。研究者大多站在西方宗教的立場,對道教採取鄙視與否定的態度,直到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法國和日本學者開始進行研究,逐漸蔚為風氣,在各地成立研究中心。曾先後於一九六八年九月在義大利、一九七二年在日本、一九七九年九月在瑞士等地舉行國際道教研究會議,研討道教的宗派教義思想及道教與民間宗教、政治、醫術、占卜等關係。此外,一九八一年、一九八五年、一九八六年亦曾分別於巴黎、香港、美國等地,舉辦道教與日本文化,及道教的儀軌與音樂關係等論文發表會。

【習題】

1.簡述道教的起源。

2.簡述太平道、五斗米道、天師道、全真教的發展。

3.簡述《周易參同契》、《抱朴子》、《真靈位業圖》三書的內容與特色。

4.何謂符籙、齋醮?其功用為何?

5.試述道藏的內容架構。

6.今日唯存的一部道藏為何?道教的五大經為何?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