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118 第十課 華嚴宗
華嚴宗係依據《華嚴經》而立名。杜順大師作《法界觀》一卷,總括華嚴奧旨而開宗。唐代賢首國師撰《探玄記》及章疏多種,華嚴法門因而大行,所以本宗又稱賢首宗。又本宗以四界說明法界自在無礙法門,亦稱法界宗。後以現今通行的《八十華嚴疏鈔》是清涼國師澄觀所作,故亦名清涼宗。
《華嚴經》是佛陀成道第二七日所宣說的自內證法門。佛陀入滅後六百年頃,龍樹菩薩於龍宮中發現這部經典有三本,以上、中非凡力所能持,乃誦出其十萬偈四十八品,即為後世流傳的《華嚴經》。在中國有三種梵文譯本,即:東晉佛馱跋陀羅譯的《六十華嚴》、唐代實叉難陀譯的《八十華嚴》、般若三藏譯的《四十華嚴》。
唐初,杜順大師將華嚴高深的理論融貫為禪定的觀門,創出「真空絕相、理事無礙、周遍含容」的「法界三觀*1」,是一位融理論實踐於一體的大德。他一生中神異事蹟很多,比方說,有聾子、瞎子拜見他以後,能聽能見。有一次涉水過河,河水忽然斷流,等過岸後,才又水流如故。他所著述的《五教止觀》、《華嚴法界觀門》,為開展華嚴思想的根本要典,被尊為華嚴初祖。
二祖智儼,二十七歲撰《華嚴經搜玄記》,記述《六十華嚴》的綱要,成一宗的規模。智儼一生著述弘法,以教育徒眾為職志,不求名聞,風範清高。
三祖賢首法藏融和杜順、智儼思想,集其大成,完成華嚴教觀雙門的組織系統,並判釋如來一代教法為三時*2、五教*3、十宗*4,以《華嚴》為別教一乘的圓明具德宗。他所撰述的《華嚴經探玄記》、《華嚴五教章》、《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等,都是華嚴宗的重要著作。法藏一生宣講《華嚴》三十餘遍,常有瑞應,或有光明從口而出,或見五彩祥雲凝空,或感大地震動。尤其善用實物譬喻,嘗於長生殿為則天皇帝講《華嚴經》,並以殿前金獅子為喻,解說法界構造、六相*5、十玄*6的意旨,使茫然不解的皇帝因而欣然了悟。又曾為理解力遲鈍者立十面鏡子,分列上下及八方,面面相對,於中央置一佛像,其後燃一炬照之,以此光影互相映現,闡釋「重重無盡」的法界緣起。
四祖澄觀每日必誦《華嚴》,一生宣講《華嚴經》五十遍,身歷九朝,先後為七位皇帝講經,唐德宗曾讚譽道:「聽大師講《華嚴經》,心裡很清涼。」因此受封為清涼國師。澄觀稟承杜順的法界三觀,而述說「四法界*7」,以明示法界之相有三,而總具四種之理,撰《八十華嚴疏》。有「華嚴疏主*8」美稱,又此疏與法藏所撰《探玄記》,被譽為華嚴雙璧。
華嚴宗至五祖宗密,首倡禪教一致,並作《華嚴原人論*9》,立足華嚴,會通三教,對宋明理學的形成和儒學哲理化產生重大影響。
華嚴宗經過五位傑出祖師的推弘,完成精深的思想體系,和天台宗同為中國佛教思想史上光輝燦爛的二大圭璧。
宗密示寂未久,唐武宗「會昌法難」起,經論銷毀殆盡,諸宗皆沒。至宋代,子璿重興本宗,門人淨源作疏倡導;又有道亭、觀復、師會、希迪諸師各作《五教章》註解,世稱宋代四大家。元代的普瑞、圓覺、本蒿、盤谷、文才、達益巴等,明代的德清、古庭、李卓吾、道通、祖住等,清代的通理、周克復、續法等諸師大德,相繼或作章疏,或敷演《華嚴經》。此中,清代的通理和續法被認為是中興華嚴者。民初復有月霞創辦華嚴大學,門人以常惺為著。
華嚴宗旨甚深玄妙,其骨幹則不出「法界緣起」。法界緣起者,謂宇宙萬象相互融通,此一物為他萬物緣,他萬物亦為此一物緣;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自他相待相資,相入相即,並存無礙而重重無盡。為明此法界緣起的內涵,本宗立有「四法界」、「十玄門」、「六相圓融」之旨:
一、四法界:「法界」是指由佛心所顯現的宇宙萬法,一心含攝四種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其中,事事無礙法界特顯華嚴妙境(一真法界)。
二、十玄門:即以十門開演法界緣起的相狀,說明萬物同體,相即相入,圓融無礙之理。包括:同時具足相應門、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隱密顯了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因陀羅網法界門、託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主伴圓明具德門等十門。
三、六相圓融:六相者,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一切諸法無不具足此六相,圓融,相即,無礙。
一切諸法皆具足六相的圓融,法法具足十玄無盡的緣起。事事無礙法界,窮一體圓融之妙,此即華嚴「一乘別教」獨特的「性起法門*10」。
「認識重重無盡華嚴會,恍悟自身佛法富貴人。」能認識佛心所顯現的華藏世界(一真法界),就能擴大生命領域,證悟生命的永恆,進而脫離貧賤、富貴、有無、生死、多少、高低等一切對待世界的束縛,而達到心靈上的圓融無礙,歡喜自在。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每年召開年會,星雲先後提出了「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圓滿與自在」、「自然與生命」等主題,希望人類不分彼此,能夠落實於尊重生命,而展現生機;能夠慈悲包容,而涵攝十方;能夠敬業樂群,而廣利一切眾生。
【註釋】
*1杜順大師的《華嚴法界觀門》記述「華嚴法界」的觀法,即:
a.真空觀:即觀照「理法界」。謂觀諸法本性即空。於此觀法中,又可分為「會色歸空觀」、「明空即色觀」、「空色無礙觀」、「泯絕無寄觀」等四種。
b.理事無礙觀:即觀照「理事無礙法界」。謂若僅觀於「事」,則起世俗之心,而執著於享樂之境;若僅觀於「理」,則起出世之心,而恐局囿於喜愛無漏小果之境。若「理」與「事」並觀,則能達圓融無礙之境,心無所偏著,自能悲、智相輔,成就無住行,而證無住處。
c.周遍含容觀:即觀照「事事無礙法界」。謂以「事」望「事」,使觀全「事」之理,隨「事」而一一可見;全理之「事」,隨「理」而一一可容;一多無礙,大小相容,玄妙而莫能測度。
*2即「日出三照判」,用太陽照物的比喻,把佛陀一代教法分為三個時期:
a.日出先照時:旭日初昇,先照射於高山之頂,比喻佛陀最初證悟,先以無礙智慧光明為圓根大乘菩薩轉「無上根本法輪」,是為「直顯教」,即《華嚴經》。
b.日昇轉照時:依所照先後,又分初轉、中轉、後轉三時,依序射及幽谷、高原、大地平原;比喻佛陀為下、中、上三根人說法,接引不同的眾生,屬方便教。初轉「小乘法輪」,名為「隱實教」,為鈍根者所說的《阿含經》、《俱舍論》等四諦、十二因緣等教理,令彼凡夫外道轉凡成聖。中轉「三乘法輪」,名為「引攝教」,如《方廣》、《深密》等經,《瑜伽》、《唯識》等論,令彼聲聞、緣覺二乘人等迴小向大,學菩薩道。後轉「大乘法輪」,名為「融通教」,如《般若經》、《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令彼利根菩薩轉權為實。
c.日沒還照時:日落之際還照高山,比喻佛陀於涅槃前開示的圓滿教法,為上上根眾生轉「攝末歸本法輪」,名為「開會教」,意即開權教顯實教,會三乘歸一乘,如《法華》、《涅槃》諸經,令彼偏教五乘人等,轉偏成圓。三時與五教關係如下:日出先照時與日沒還照時均為大乘圓教,日昇初轉時為愚法小乘教,中轉時為大乘始教和終教,後轉時為大乘頓教。
*3五教之判,源自初祖杜順和尚,由《五教止觀》判分五教;二祖智儼繼而於《華嚴孔目章》中,以五教判釋佛陀一代教法;法藏大師更於《探玄記》、《五教章》中詳述,大成華嚴一家的判教體系。
a.愚法小乘教:此教唯知「人空」之理,而不明「法空」之義。如《阿含》、《婆沙》、《俱舍》、《成實》等。
b.大乘始教:大乘中初門之教,廣談法相,少及法性,或明「破相遣執」,未盡大乘法理,屬權教。又分「空始教」(言一切皆空,如《般若》、《中論》等)與「相始教」(言諸法性相,如《深密》、《瑜伽》、《唯識》等)。
c.大乘終教:此教說「真如緣起」法門,以及大乘實相,是對根機成熟者所說的教法,為大乘漸教中的終極教義。如《楞伽》、《密嚴》、《勝鬘》、《起信》、《寶性》等。
d.大乘頓教:不依次第階位,頓修頓悟之教,離言絕相,一念不生,本來即佛。如《維摩》等。
e.大乘圓教:此明華嚴所立法門,一真法界,相即相入,重重無盡,事事圓融無礙。前四教是方便教,此教是一乘真實教,又開「同」、「別」二門。別教一乘是直顯門,指《華嚴》教義;同教一乘是寄顯門,指闡釋會三歸一的《法華》宗義。
*4十宗的內容如下:
a.我法俱有宗:佛陀說五戒十善等法,以教化人天,順俗情而未說「我空」、「法空」之理,故為「我法俱有」。已入佛法的人天乘及部派中犢子部、法上部、賢冑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及根本經部等屬之。
b.法有我無宗:主張一切諸法通於三世,其體恆有、實有,並不執我。部派中說一切有部、雪山部、多聞部等屬之。
c.法無去來宗:主張過去及未來諸法,體、用俱「無」,惟現在諸有為法與無為法為「有」。部派中大眾、說轉、雞胤、制多山、西山、北山、法藏、飲光部等屬之。
d.現通假實宗:主張「過去」、「未來」無實體,「現在」的有為法中有「假」也有「實」;以五蘊為「實」,十二處、十八界為「假」。如《成實論》等。
e.俗妄真實宗:主張世間諸法但有假名,是虛妄;出世法與道相應,為真實。部派中說出世部等屬之。
f.諸法但名宗:主張一切諸法唯有假名,都無實體,析有明空。一說部等屬之。
g.一切皆空宗:主張一切諸法皆空、無相,即有是空。《般若經》及三論宗等屬之。
h.真德不空宗:主張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德,迷、妄、染、淨一切諸法,都從「真如」緣起;而真如之「理」,與萬有之「事」,無礙鎔融。《勝鬘》、《楞伽》、《起信》、《寶性》、《佛性》等屬之。
i.相想俱絕宗:主張一念不生即佛,絕離一切言說,是語觀雙絕的法門。《維摩》屬之。
j.圓明具德宗:圓滿顯現法界自體所具之德用的緣起妙理。《華嚴》屬之。
*5六相是對一物作六方面的考察:所成的法為「總相」,能成的法為「別相」,就能成的法而言,本質相等曰「同相」,作用不同曰「異相」;就依緣所成的法而言,緣具則生為「成相」,條件不足者為「壞相」。由此可知,「總」、「別」是諸法的「體」;「同」、「異」是諸法的「相」;「成」、「壞」是緣起的「用」。
*6乃從十種層面說明法界緣起的深義。謂通達萬物同體,相即相入,圓融無礙的原理,乃可進入《華嚴》玄海,故名「玄門」。又此十門相即相入,互為作用,互不相礙,相互為緣而起,故稱「十玄緣起無礙法門」,又稱「十玄緣起」。茲據法藏大師所立的「新十玄」說明如下:
a.同時具足相應門:宇宙萬有互為緣起而成,同時相應,同時具足;「一」與「多」互為一體,過去含容現在、未來,亦聯結過去,無先後之別,無始無終,如「一滴海水,具百川味」,為「全體性」原理。這是十玄門的總說,餘九門為別說。
b.廣狹自在無礙門:說明在「事事無礙」法界中,就其空間而言,能小中容大,狹中容廣,三千世界亦能入一微塵,而不失各物性能。如「徑尺之鏡,見千里影」,這是「超量性」原理。
c.一多相容不同門:一切萬有,同時相應,自他互相容受,就其「用」而言,「一」中能容多,「多」中能攝一,一多相入無礙,然其體不同,不失一、多之相。如「一室千燈,光光相攝」,這是「相入性」原理。
d.諸法相即自在門:一切萬法在本體上「空」、「有」相即。「一」即一切,故「體」同而不壞「差別相」;「一切」即一,故不壞差別相而體「一」。如「金與金色,二不相離」,這是「相即性」原理。
e.隱密顯了俱成門:有關緣起的現象,隱密為裡,顯了為表;隱不離顯,顯不離隱,隱顯同時。若以「一」為表,則「多」為裡;若以「多」為表,則「一」為裡,二者相互隱顯。如是為表為裡,隱顯一體,故說「俱成」。如「片月澄空,晦明相並」,這是「表裡性」原理。
f.微細相容安立門:就緣起現象說明「相入」之理,特別著眼於「不壞自相」的特點。即以「小」入「大」、以「一」攝「多」,而大、小相互而不亂,亦不壞一、多之相,而秩序整然。如「玻璃之瓶,盛多芥子」,這是「各存性」原理。
g.因陀羅網法界門:森羅萬象一一互相顯發,重重無盡,如因陀羅網(帝釋天宮殿中寶珠之網)無數明珠,互照互映,圓融無礙。如「兩鏡互照,傳耀相瀉」,這是「無盡性」原理。
h.託事顯法生解門:深妙的理可託卑近的事法加以彰顯,所託的事與所顯的理無別無二,如「立像豎臂,觸目皆道」,這是「具體性」原理。
i.十世隔法異成門: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一一各有過、現、未三世,合為九世。此九世互融互入,攝入一念,總成一世,合九世與一念為十世。此十世,諸法不出「一念」,雖有時間之間隔,然而彼此相即相入,先、後、長、短,同時具足顯現,亦不失長、短、前、後等差別,故名「異成」。如「一夕之夢,翱翔百年」,這是「超時性」的原理。
j.主伴圓明具德門:一塵生時,萬法隨之而生。任舉一法,皆是宇宙的全相,而成主、伴的關係。如「北辰所居,眾星拱之」,這是「主伴性」原理。
*7四法界即華嚴宗的宇宙觀,華嚴宗認為全宇宙係統一於一心,若由現象與本體觀察之,則可別為四種層次:事法界:指宇宙萬物千差萬別的現象;理法界:宇宙萬物雖異,然而真如本體只有一個──宇宙法界唯有一心而已;理事無礙法界:現象與本體不二;事事無礙法界:謂萬事萬物依緣而起,雖各有差別,但彼此有從多緣相助一緣者,有從一緣遍助多緣者,其「體」不二,其「用」互相交涉,故事事無礙、重重無盡、事理圓融、性空平等、自他兼濟,又稱「無盡法界」。
*8澄觀於七八四年正月起,撰寫《八十華嚴疏》,於七八七年十二月完成。當他完成六十卷《華嚴經疏》以後,特地舉行一個《華嚴經》註解落成法會。在這個法會中,與會的高僧大德竟多達千餘位,乃有「華嚴疏主」的美譽。
*9《華嚴原人論》一書,主旨在破除儒、道二教及佛教中各派的妄執,究尋人類本源,謂依華嚴的意旨,一切有情本自具有靈明覺知之性,為無明妄想所蒙蔽而輪迴生死。設若人心與佛心相契合,由此而尋回覺性,進入圓通無礙的妙境。
*10性起為緣起的對稱,乃「從性而起」的意思,亦即從「佛果位」的境界說明事物的現起。「緣起」為「依緣而起」的意思,亦即從「佛因位」的立場論說事物的現起。一切法隨順其真實本性而顯現,並應眾生的根機、能力生起作用,即為性起。
【習題】
1.試述華嚴宗主旨。
2.何謂「法界緣起」?
3.舉生活實例說明大小互入、一多相容的原理。
4.舉例說明宇宙萬物重重無盡的原理。
5.華嚴宗五位祖師是誰?各有何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