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78 第九課 佛教與醫學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在緣起緣滅的世間,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現象。眾生的病苦,除了來自身體器官的疾病之外,還包括心理的疾病,也就是貪瞋痴等無明。佛陀為了醫治眾生身心的病痛,以一生的時光演說三藏十二部經典,指出一帖帖療治身心的藥方。因此,經典裡比喻「佛為醫師,法為藥方,僧為看護,眾生如病人」,依於此義,則佛教可以說是廣義的醫學,佛法是治療人生疾苦的良方,佛陀是世間第一良醫。

佛陀年輕時曾學過五明,其中之一是醫方明。根據經典記載,佛陀弟子中有醫聖之稱的耆婆,曾依佛陀的指示,完成許多傑出的醫療措施,比方診斷腸閉塞的病人,先施以麻醉,再切開腹部,將腸整復,最後縫合腹部,完成治療,這就是現代醫學的外科剖腹手術。

在佛教歷史上有多數僧眾通達醫方明,甚至出現不少名聲遠播的醫僧,例如佛圖澄*1、竺法調*2、單道開*3、竺法曠*4、訶羅揭*5、法喜*6。隋代那連提耶舍、唐澤州羊頭山道舜、唐益州福成寺道積、丹陽沙門智嚴、絳州沙門僧徹等,更為痲瘋病患吸吮膿血、救助治療、洗濯衣物等,慈心感人。

在佛教經典中,也有不少論及醫藥的專書,其中由印度、西域傳入中國的有十二種*7,由中國僧侶所撰述的亦有十餘種*8。在三藏十二部經典之中,佛教醫學的文獻浩瀚如海,如:《增一阿含經》記載,佛陀為諸比丘說風、痰、冷三大患,提出醫治之方*9,以及看護病人應注意的事項*10與病人應奉行之法*11等;在《醫喻經》中,佛陀指出醫生應具備的條件*12;在《佛醫經》中,佛陀說,人得病的十種因緣*13;《摩訶止觀》指出造成疾病的六種原因*14;《大智度論》記載,疾病的產生是由外在或內在的因緣所造成的;南傳的《清淨道論》也提到引起疾病的八種原因*15。

此外,《佛說咒齒經》、《佛說咒目經》、《佛說咒小兒經》、《咒時氣病經》、《療痔病經》、《治禪病祕要經》、《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金光明最勝王經》、《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摩訶僧祇律》等,也都談及醫藥問題。

佛陀不僅是善療眾生身體疾病的大醫王,更是擅於對治眾生各種心理病症的心理醫師。例如佛陀敷設三學、六度、四無量心、五停心觀等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是為了對治眾生貪瞋痴等八萬四千種煩惱疾病。

一般疾病的產生,往往與人的心理、生理、行為,以及周遭社會的生活環境有關。尤其在這個新時代,許多人好吃美食,吃出病來;有的人遊手好閒,閒出病來;有的人資訊太多,多出病來;有的人工作壓力太大,急出病來;有的人心性怯弱,意志消沉,悶出病來;有的人則因為是非太多,氣出病來。總之,不外由於心不能靜、氣不能和、度不能宏、口不能守、瞋不能制、苦不能耐、貧不能安、死不能忘、恨不能釋、矜不能持、驚恐不能免、爭競不能遏、辯論不能息、憂思不能解、妄想不能除等,於是造成身心的病患。佛教對此也有各種療治之道,例如:節制飲食、禮佛拜懺、持咒念佛、禪定修行、行香禮拜、數息止觀、樂觀進取、心寬自在、放下安然等。

世間的醫學對於疾病的療治,大多強調飲食、物理、化學、心理、環境、氣候、醫藥等療法,在有限的範圍內,依病治療。佛教的醫學則不但含括世間的醫理,更重視內心貪瞋痴三毒的根除。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唯有調和生理與心理的健康,才能真正邁向健康之道。

【註釋】

*1天竺僧。西晉懷帝永嘉四年(三一○)至洛陽。永嘉亂起,師不忍生靈塗炭,策杖入石勒軍中,後為石勒、石虎尊為國師。善神咒,巧醫術。當時多有長年臥病,為病所苦, 又無人能醫治的病人,佛圖澄於是發心施醫,使病者應時而癒。

*2自印度東來,在常山寺定居,精通醫術,頗負盛名,常有百里以外前來求醫者,經其療治,均能痊癒。

*3敦煌人,當時秦公石韜染患眼疾,由於單道開的治療而得痊癒。

*4東晉中葉時人,當時疫病流行,村人莫不以為苦,竺法曠遂遊行各村落,為患病百姓看病療疾。

*5於晉武帝大康九年,洛陽城瘟疫流行,染患者不斷死亡。訶羅揭目睹此景,遂發心為患者醫療,十之八九均得痊癒。

*6唐朝雍州津梁寺僧。在京師時,對患病者親自為之治療,尤其他人以為汙穢不堪的屎尿涕唾,師都親自為病人處理,非但不嫌惡,而且心情愉悅,甚獲同參道友及遠近聞名求診患者的敬重。

*7據《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記載,大約六朝時,由印度、西域傳入中國的醫藥典籍有十二種:摩訶胡沙門撰《摩訶出胡國方》十卷、《西域諸仙所說藥方》二十三卷、《西域波羅仙人方》三卷、《西域名醫所集要方》四卷、《龍樹菩薩藥方》四卷、《龍樹菩薩和香法》二卷、《龍樹菩薩養性方》一卷、《耆婆所述仙人命論方》二卷、《乾陀利治鬼方》十卷、《新錄乾陀利治鬼方》四卷、《婆羅門諸仙藥方》二十卷、《婆羅門藥方》五卷。

*8根據古籍記載,歷代中國僧侶所撰述的醫藥典籍如:釋道洪撰《寒食散對療》一卷、釋智斌《解寒食散方》二卷、釋慧義《寒食解雜論》七卷、釋慧義《解散方》一卷、釋僧深《藥方》三十卷、《諸藥異名》八卷(沙門行矩撰,本有十卷,今闕)、釋莫滿《單復要驗方》二卷、《釋道洪方》一卷、釋曇鸞《療百病雜丸方》三卷、釋曇鸞《論氣治療方》一卷、于法開《議論備豫方》一卷、釋僧匡《鍼灸經》一卷、釋僧深《集方》三十卷、釋僧鸞《調氣方》一卷等。

*9《增一阿含經》記載,佛陀曾為比丘說風、痰、冷三大患。此三大患有三種良藥可醫治,即:風患者,蘇及蘇所作飯食為良藥;痰患者,蜜及蜜所作飯食為良藥;若冷患者,油及油所作飯食為良藥。

*10看護應成就的五法即:分別良醫;亦不懈怠,先起後臥;恆善言談,少於睡眠;以法供養,不貪飲食;堪任與病人說法。

*11病人應奉行的五法:選擇適當飲食、按時飲食、親近醫師、不懷愁憂、當起慈心對待看護。

*12在《佛說醫喻經》中,佛陀說,一位醫王應該具備的條件有四:即識知某病,應用某藥;知病所起,隨起用藥;已生諸病,治令病出;斷除病源,令後不生。

*13《佛醫經》中說,人得病有十種因緣:一者、久坐不飯;二者、食無貸(飲食無度); 三者、憂愁;四者、疲極;五者、淫佚;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 九者、制上風(呼吸);十者、制下風(排氣)。

*14《摩訶止觀》指出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六種,即:四大不調、飲食不節、坐禪不調、鬼神得便、魔神所擾、惡業所起。前三種因素引起的病,只要改善飲食,不受病菌感染,即可治癒;後三者則與患者自身的業力相關,必須藉由拜佛禮懺修福,才能減輕病苦。

*15《清淨道論》提到引起疾病的原因有八:即風、痰、飲食不調、業、外傷、非人、鬼、魔所致。

【習題】

1.何以說佛是大醫王?

2.舉例說明醫僧對醫學的貢獻。

3.列舉佛經中有關醫學的典籍。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