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92 第二一課 佛教徒應讀專書

現代佛教出版事業蓬勃發展,帶動學佛風潮,佛教徒如何從浩瀚龐大的佛書中,有系統、有組織、有條理地了解佛法的全貌?今推薦有心研究佛學者一系列應讀專書,以為指南。

首先可閱讀《太虛大師全書》,此套書計六十四冊,內分佛法總學、五乘共學、三乘共學、大乘通學、法性空慧學、法相唯識學、法界圓覺學、律釋、制議、學行、宗依論、宗體論、宗用論、支論、時論、書評、酬對、講演、文叢、詩存等二十編。讀之可建立對佛教、佛法的初步認識,並透過人間佛教思想啟蒙者的經驗,了解佛教的時代意義。

對佛教有通盤的概觀後,應該展讀歷代高僧的傳記,藉著古聖先賢的求法事蹟,培養吾人的宗教情操,立下遠大的弘法志向。梁、唐、宋、明等四朝所撰之《高僧傳》,詳載歷代高僧史話;佛光版的《中國佛教高僧全集》,以白話小說的方式,活潑地呈現一百位高僧的道範與淨行,是現代高僧傳的優良讀物。

從人物固然可以了解佛教史的發展,但是若想貫通佛教歷史的演變,則教史不可不讀。南朝梁僧祐所撰的《弘明集》是闡明佛法的護法論集,為了解儒、釋、道三教異同的重要史料。唐代道宣撰著的《廣弘明集》,記述歷代佛教的興衰、佛道間的論爭,及佛教義理的討論等。下面僅介紹數冊當代教史著作,以裨研讀:《中國佛教近代史》(東初)、《印度佛教思想史》(印順)、《中國禪宗史》(印順)、《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用彤)、《中國佛教通史》(鎌田茂雄)、《中國佛教發展史》(中村元)、《南傳佛教史》(淨海)。

對佛教的流傳、演變與發展,有了客觀的認知後,便可以開始深入經藏,專研法義。經論的研讀,應從原始佛教的根本教義《阿含經》著手。先讀《雜阿含經》四聖諦、八聖道、十二因緣的基本教說;再讀作法相分別論說的《中阿含經》;然後讀篇幅較長,敘說佛陀破斥外道的《長阿含經》;最後讀總結法義,依法數分類結集的《增一阿含經》。

般若部是大乘思想的根本經典,吾人若能覽讀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必能掌握空的真理,或者至少要讀《大品般若經》的註釋書《大智度論》,建立大乘教理的正觀;《金剛經》更是空義經典之作。《華嚴經》是了解佛教宇宙觀的必讀經典;《法華經》會三歸一*1思想融通整體佛教;《維摩經》闡述大乘菩薩道的實踐;皆為學佛必讀典籍。《勝鬘經》、《大乘起信論》是如來藏思想代表經典*2。法相唯識是研究佛法的入門,初機者先讀《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然後探研《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頌》、《成唯識論》等專書。

除此之外,廣為流通讀誦的經典還有:《般若心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佛說彌勒上、下生經》、《大般涅槃經》、《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金光明經》、《圓覺經》、《楞嚴經》、《梵網經》、《優婆塞戒經》、《六度集經》、《百喻經》、《法句經》、《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佛說八大人覺經》、《父母恩重難報經》等。

中國祖師大德的著作,是融和中華文化傳統思想的佛法結晶,讀之可協助吾人與佛道相應。如:東晉慧遠的《大乘大義章》、《沙門不敬王者論》、唐代惠能的《六祖壇經》、永嘉玄覺的《永嘉證道歌》、《信心銘》、宋代永明延壽的《宗鏡錄*3》、明代袾宏蓮池的《戒殺放生文》、《竹窗隨筆》、《禪關策進》、《緇門崇行錄》、蕅益智旭的《淨土十要》、憨山德清的《憨山大師夢遊全集》、紫柏真可的《紫柏尊者全集》。

近代著作應讀者有:虛雲的《虛雲和尚法彙》、諦閑的《諦閑大師遺集》、印光的《印光法師文鈔》、圓瑛的《圓瑛大師法彙》、慈航的《慈航法師全集》、斌宗的《斌宗法師遺集》、默如的《八識規矩頌講記》、印順的《妙雲集》、竺摩的《金剛經講話》、演培的《諦觀全集》、印海的《淨土教起源及開展》、《律宗概論》、慧嶽的《天台佛教史》、幻生的《滄海文集》、梁啟超的《佛學研究十八篇》、楊仁山的《內學》、李炳南的《佛學問答類編》、戴季陶的《戴季陶先生佛學論集》、方東美的《華嚴哲學》、呂澂的《佛教研究法》、尢智表的《佛教科學觀》。

佛教典籍如汗牛充棟,想在短期間內對佛法有概略的認識,可以選擇幾本佛法概論研讀,諸如:印順的《成佛之道》與《佛法概論》、蔣維喬的《佛學概論》、林傳芳的《佛法概論》、張澄基的《佛學今詮》、中國佛教會編的《中國佛教》,皆是一時之選。

一般人想要完整地了解佛教的思想體系,要閱讀哪些佛學書籍?除了以上所列舉的一系列專書外,星雲多年來亦試圖為整個佛教擬定一個全面的大綱,幾經搜集纂彙,終於在一九九五年付梓排印,定名為「佛教叢書」。全書內容分為十類:教理、經典、佛陀、弟子、教史、宗派、儀制、教用、藝文、人間佛教。或許能提供學佛者一套簡潔、完整的佛學資料。

【註釋】

*1係天台宗就《法華經》之教義所立。天台宗謂,佛陀於《法華》以前之諸經,說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此係應未熟之根機而方便施設者,為權法;逮根機圓熟,則為之開顯真實一乘;若隔歷之情執脫落時,則權即實,三即一,是為唯一佛乘。如此開三乘會歸入一乘,稱為會三歸一。

*2「如來藏」,指於一切眾生之煩惱身中,所隱藏之本來清淨(即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如來藏雖覆藏於煩惱中,卻不為煩惱所汙,具足本來絕對清淨而永遠不變之本性。有謂一切染汙與清淨之現象,皆緣如來藏而起,稱「如來藏緣起」。經論中常以此思想闡明人之迷、悟對立意義。《勝鬘經》云:「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如來藏之思想,在印度較唯識說早成立,與中觀、唯識等思想不同,然後世在唯識說之外,未別立如來藏,而於唯識說中論述如來藏。我國地論宗則以如來藏為究竟,而立淨識緣起說。天台宗認為如來藏即實相,而視其為不可思議之妙法。於華嚴宗,在三祖法藏之《起信論義記》卷上立有四宗教判,第四宗即名如來藏緣起宗,內容含攝《楞伽》、《密嚴》、《起信》、《寶性》等經論之說。又密教胎藏界曼荼羅所說,即根據如來藏思想而來。

*3成書於宋太祖建隆年間,廣收大乘經論六十部,及印度、中國聖賢三百人之著作等彙編而成。其內容詳述諸佛之大意與經論之正宗。全書立論重在頓悟、圓修,所謂「禪尊達摩,教尊賢首」為其中心思想,為昭示禪教一致之修禪要文集。

【習題】

1.請舉出您最想讀的五位人物傳記。

2.請舉出您最想讀的史書一部。

3.請舉出您最喜歡的經論十部。

4.請舉出您最喜歡的祖師大德著作三部。

5.請舉出您最想讀的近代著作三部。

6.試作應讀專書清單,並記錄閱讀日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