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20 第三課 如何選擇宗教信仰

人,都有一顆頭腦,叫我們凡事要想清楚;人,都有一雙眼睛,叫我們凡事要看清楚;人,都有兩隻耳朵,叫我們凡事要聽清楚。關於信仰,我們也是一樣要聽清楚、看清楚、想清楚。

信仰是發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信仰永恆不變的真理,名為信心。信心是聽法之因,由聞法功德則能出生死大海,如《正法念處經》云:「聽法功德,出生死中,最為第一。」正確的信仰可以獲得無比的利益,在佛經中列舉有諸多譬喻,例如: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力、信仰如財。

此外,信仰亦如交友、選擇終身伴侶,俗話常說「交友不慎」、「遇人不淑」,一個人交錯了朋友,毀了一生的前途;一個女人嫁錯了丈夫,失去了終身的幸福。我們對於對象的選擇,怎麼能不小心謹慎?更何況信仰的對象、宗教,更應該仔細抉擇,確認正信的宗教!

所謂正信的宗教,必須:

1.信仰具有歷史考據的。

2.信仰世界公眾承認的。

3.信仰能力威勢具備的。

4.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

這是說,我們所信仰的對象,必須是歷史上經得起考據證明的,必須是經過舉世所共同承認確實存在的,必須是具有高尚品德與聖潔人格的,必須是能夠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大善知識,如此才能引導我們走向正道,才是值得我們信仰、皈依的對象。例如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歷史上明確記載著他的父母、家族、出生地、誕生的日期,乃至他出家、修行、成道*1。他所成立的教團是舉世公認的四大宗教*2之一──佛教;他的道德是圓滿清淨的,他具足智德*3、斷德*4、恩德*5,是功行圓滿的覺者;他所宣說的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等教義,及因果、業力、緣起等,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導我們轉迷成悟,離苦得樂。

所謂信仰「真理」,真理必須具有下列的條件:

1.要合乎普遍性的。

2.要合乎平等性的。

3.要合乎必然性的。

4.要合乎永恆性的。

例如,佛經講人生有「四不可得」:常少不可得、無病不可得、長壽不可得、不死不可得。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不但中國人如此、外國人也是如此;男人這樣、女人也一樣;古時候的人難免,現在、未來的人也莫不如是。所以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來如此、永恆如此的真理。尤其佛教主張「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是印證真理的「三法印」。佛教本身就是合乎真理的宗教,因此翻閱古今歷史,如梁武帝棄道向佛*6;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7;高登牧師捨耶皈佛*8;宋朝名相呂蒙正*9說:「不信三寶者,願不生我家。願子孫世世食祿於朝,外護佛法。」哲學家尼采*10雖為牧師之子,卻讚揚佛教比耶教崇高、真實;叔本華*11以佛教徒自命,肯定佛教是世界上最尊貴的宗教;韓愈從諫迎佛骨到皈命佛教*12;歐陽修從毀謗佛法到行佛勸善*13;乃至佛教五大論師:馬鳴、龍樹、提婆、無著、世親等,無一不是從外道而改宗佛教,此皆說明,佛教是真正值得信仰的宗教。

信仰佛教以後,如何做一個佛教徒,才能真正獲得信仰的利益?

1.要肯定信仰。

2.要受持五戒。

3.要不悖因果。

4.要無懼生死。

也就是要建立四不壞信*14,要受持五戒十善*15,要明白因緣果報,要了悟生死一如。

其實,不管信仰任何宗教,最重要的是要開發自性,所謂:「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因此,首先要從健全自己開始,也就是自己要有宗教的情操。例如:

1.要有愛人救世的性格。

2.要有奉獻正義的精神。

3.要有探求真理的願心。

4.要有取證佛道的勇氣。

信仰了宗教以後,還必須做到:

1.不可再貪取世俗的非法的要求。

2.不可假藉宗教作為欺世的手段。

3.不可以邪知執著謀私利為中心。

4.不可有忘恩背義違背人情世故。

尤其,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佛教並不一味的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們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緣起、中道、因果等教義,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當我們的迷惑解除了,信仰就會更堅固,信仰堅固不移,才能真正得到信仰的利益,這樣的宗教信仰也才是我們所要選擇的,是值得我們信仰的宗教。

【註釋】

*1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降誕於印度。父親淨飯大王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母親摩耶夫人。太子出生後七天,其母往生,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扶養長大。成年後,離開王宮,出家修行。經過六年的雪山苦行後,夜睹明星,廓然大悟,成為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

*2佛教與耶穌教、天主教、回教,是世界公認的四大宗教。

*3是指佛陀觀察一切諸法的智慧。

*4是指佛陀具足滅盡一切煩惱惑業之德。

*5是指佛陀由於救度眾生的願力,而予眾生以恩惠之德。

*6南朝蘭陵(江蘇武進)人,姓蕭名衍,字叔達。在位期間,整修文教,國勢因之大盛。武帝篤信佛教,有「菩薩皇帝」之稱。天監三年(五○四),宣布捨道皈佛,十六年(五一七),廢天下道觀,令道士還俗。十八年(五一九),從鍾山草堂寺慧約法師受菩薩戒。首都建康有大寺七百餘所,僧尼講眾常聚萬人。大通元年(五二七),同泰寺落成,設無遮大會、平等大會、盂蘭盆會,將平等慈悲的精神普及萬民;復設水陸法會,恩及所有水陸眾生。帝一生精研佛教教理,固持戒律,四次捨身同泰寺,自講《涅槃》、《般若》、《三慧》等經。

*7為中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第三世王。西元前三世紀左右出世,統一印度,為保護佛教最有力的統治者。王即位後八年,見殺戮的悲慘,心生悲憫,對於佛教的信念遂更堅固。因此放棄用兵力以求統一之途徑,並且在「依法所得的勝利乃是最上之勝利」(大磨崖法敕第十三章所刻)的信念下,致力於佛教的宣揚。故其後半生有達磨(正法)阿育王之稱。王於其國內建八萬四千僧伽藍,造八萬四千佛塔。

*8原名 Gordon Gibb,中文譯名高登吉,其夫人曼德琳‧惠勒(Madelon Wheeler),兩人皆為宣揚耶穌教義的耶穌教牧師,為了追求更圓融的真理,一九九五年一月全家於美國西來寺皈依佛教。

*9宋朝河南人。微時,嘗受一僧周濟,於太平興國中進士。自淳化至咸平年間為相,施政寬厚而遇事敢言,時稱賢相。太宗時,奏請修營寺宇並供僧。

*10德國哲學家。師事叔本華(一七八八~一八六○),以權力意志為人間至高原理,並以進化論為根據,創超人說。

*11德國哲學家。其學說以生活意志為宇宙的本體。著有《意志與表象之世界》一書。

*12字退之。唐代古文家。鄧州南陽(河南南陽)人,先世居昌黎。讚揚儒家,反對佛教、道教,富文名,蘇軾嘗稱其文起八代之衰。憲宗時,官至刑部侍郎。後以諫迎佛骨事貶為潮州刺史,嘗問道於大顛和尚。

*13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吉州廬陵(江西吉安)人。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本論》三篇,極力排斥佛教。然至晚年,反而成為佛教信徒。

*14是指對佛陀聖教不起疑心,對佛法真理歡喜接受,對出家僧團護持認真,對佛教戒律奉行不違。

*15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妄語、不貪欲、不瞋心、不愚痴。

【習題】

1.正信的宗教應具備哪些條件?

2.真理的條件是什麼?

3.信仰佛教以後,如何做一個佛教徒?

4.試述信仰宗教的「四要」與「四不」。

5.信仰佛教與其他宗教有何不同?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