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 首頁 /
- 第三類【教科書】 /
- 071-082佛光教科書(共12冊) /
- 074佛光教科書4 佛教史 /
- p166 第十三課 民國佛教史
p166 第十三課 民國佛教史
佛教歷經太平天國之亂,衰頹不堪。至清末民初,廟產興學*1的風潮,更使佛教的發展雪上加霜。當時迫害佛教的不再是少數帝王官僚,如三武一宗,而是整個社會,使得佛教面臨歷代最大的危機*2。幸有佛弟子們起而護法,如:章炳麟發表〈告佛弟子書〉及〈告白衣書〉兩篇文章,燃起僧青年佛子護教的熱忱。又有陳樨庵、周叔迦等以金陵刻經處與祇洹精舍等處為中心,影印刊行佛經,以及倓虛、諦閑、太虛、月霞、東初、歐陽漸、呂澂等興校辦學,為佛教復興作育人才。這一切皆予中國佛教復興的契機,不僅使佛教教義的闡揚與研究較清代進步*3,也使佛教各宗逐漸抬頭,尤其禪淨雙修的行持,成為佛教的主流,水陸法會及各種經懺為主的法會也迅速發展,且延續至今,仍隆盛不衰。
另外,佛教為了應變民初政治、思想、文學等變革而籌組教會,倡導革新,人間佛教的理念應運而生,成為民國以來一大特色。一九一一年,天童寺敬安法師等人創設「中華佛教總會*4」,初步提出了保護寺產、振興佛教的口號。太虛大師*5提出佛教教產、教制、教理的三大革命,發表《整理僧伽制度論》,設立武昌、閩南佛學院及漢藏教理院,創辦《海潮音》、《人海燈》、《佛化報》、《佛化新青年》等雜誌,乃佛教革新運動最著力者。
「七七事變」後,太虛大師又號召佛弟子群起救國,全國佛教僧青年齊力響應*6,可說是中國佛教由舊趨新的一個轉捩點。惟經八年抗日,中國佛教方期重建之時,又值國共失和,中國大陸佛教幾至滅絕。在此同時,佛教僧青年於一九四九年隨國民政府來台,中國佛教得以在台延續發展。計民國肇立至國民政府遷台約三十八年間,為教為法的高僧大德有虛雲、來果、弘一、慈舟、圓瑛、印光、敬安、大醒及歐陽竟無、梁漱溟、湯用彤、王恩洋、唐大圓、江味農、范古農、呂碧城、周洋光、戴季陶等。政府來台前後的台灣佛教已有月眉山靈泉寺、大湖法雲寺、觀音山凌雲寺和大崗山超峰寺等四大主流法派*7,佛教多具閩南、齋教或日本化的性質*8。直至中國僧侶陸續來台後,不斷的努力,如一九四八年慈航法師主持「台灣佛學院」,一九五三年白聖、太滄、智光、南亭在台南大仙寺首開戒壇,台灣佛教才重新回歸到傳統中國佛教的形式制度。
此後,在台灣政治、經濟漸趨穩定、繁榮的情況下,佛教在各方面都有相當的成就,茲說明如下:
一、佛教文化出版:重修大藏經、影印大藏經、佛教叢書、佛教刊物、工具書的發行編印、圖書館的設立等,皆超過大陸時期甚多。
二、佛教教育*9:自慈航法師渡台,於中壢圓光寺首創台灣佛學院,提倡僧伽教育後,各地佛學院亦相繼成立,其中歷史最久遠者為從一九六四年創立至今的佛光山叢林學院,歷時已五十年以上。
三、佛教弘法:已由早期少數人的街頭布教,演進為國家殿堂聽眾萬人的弘法大會;弘法的媒介則從日據時代的紙劇和幻燈片,到現今多元化的舞台、電台、電視、多媒體等;弘法範圍地區則從家庭普照發展到世界道場的成立。
四、佛教社會福利:此乃本於佛教慈悲、福田思想,加上攝眾生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思想教義等,所推動的社會福利工作。近年佛教團體在這一方面的表現,獲得相當的成效與肯定*10。
五、佛教社團組織的成立:政治解嚴後及人民團體法的修改,各種佛教社團組織紛紛成立,形成佛教界多元化的盛況。
六、國際宗教文化交流*11:對促使各宗教間融和,提升我國國際地位及國民外交,貢獻甚鉅。
七、人間佛教的實踐:佛光山在開山之初即遵照佛陀一代時教,以人間佛教為弘法的原則,實踐六祖惠能大師「佛法世間覺」的主張,回歸佛陀佛法在人間完成的本懷*12。其他如慈濟、法鼓山等也有所推展。
目前台灣佛教顯現出蓬勃發展的跡象,但也出現許多的附佛外道擾亂視聽,破壞佛教聲譽。綜合其產生主因:(一)組織鬆散:佛教缺乏整體組織,無法規範、審核僧眾教團資格。(二)佛教教育未納入教育體系,弘法人員水準不一,正信佛教教義尚未普及於社會。因此,為使中國佛教重新確立於國際宗教界,籌組佛教總部、僧伽法庭,訂立各種法規,普及僧眾教育,應是當前佛教迫切之道。
【註釋】
*1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及清末財政的困窘等因素,便興起了以寺廟財產來充做學校資金運作的政策。一八九八年,即有兩廣總督張之洞,主張以國學為體、西學為用,建議皇帝利用寺院及道場建築和土地,以實施新教育,挽救頹勢。此後廟產興學則持續困擾佛教界,如:一九一二年公布的「寺廟管理暫行規則」;一九一五年的「管理寺廟條令」;一九二一年,北京政府以查舊案與管理寺廟條令相牴觸為詞,命令取消「中華佛教會」。至此,全國佛教陷入無組織狀態,各省縣寺廟財產任由各地官吏與土豪劣紳侵吞。又一九三○年,政府頒行「監督寺廟條例」;中央大學邰爽秋等教授所提沒收寺產以充作教育基金的議案,也在全國教育大會中獲得通過。
*2民初以來的新社會,在政治、思想、文學上,發生了急劇轉變,如:革命初期康有為等,倡以儒教為國教,此後以打倒所有的舊文化作為促進中國進化的步驟。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對儒、佛、道三教和民間類似宗教,以及其他的舊文化的批判達於最高潮,而後卻變成反宗教運動。一九二八年新啟蒙運動,則將行之於寺院、道觀及一般庶民之間的宗教行事視為迷信,而加以廢除。
*3當時以各界學佛居士為主體的組織,先後有北平三時學會、海淨業社、上海佛教居士林等。中國僧侶教育,則以閩南、武昌佛學院最具代表性,另楊仁山門下歐陽漸的南京支那內學院亦頗負盛名,或是深研教理,或是培養僧才,貢獻卓越。其他尚有北京弘慈佛學院、廬山法界學院等各種佛教學校。此外,當時研修佛法,卓然有成的緇素大德頗多,如:淨土宗印光大師、禪宗虛雲和尚、天台諦閑大師、華嚴月霞大師、戒律弘一大師等人。太虛大師則是八宗共弘,其下的人才如法舫、芝峰、大勇、法尊、印順等諸師,皆為上選。在家佛教徒如歐陽漸是唐末以來我國唯識學的復興功臣。在學術界,大體以史學及哲學界人士較有成績,如熊十力、梁啟超、胡適、湯用彤、呂澂等。遷台後,牟宗三、唐君毅、方東美等人亦頗有成績。
*4面對威脅寺院存在的廟產興學運動,佛教界被迫團結起來進行抗爭。因此敬安法師(又稱寄禪、八指頭陀)創設「中華佛教總會」以護寺產,並將太虛、仁山二人成立未久的「佛教協進會」併入佛教總會,以期群策群力維護佛教,於是該會成為全國佛教社團的最高組織。一九二八年更名為「中國佛教學會」,太虛大師任理事長,一九二九年更名為「中國佛教會」,圓瑛法師為理事長。國共戰爭後,該會於一九四九年在台灣復會,綜理全台佛教行政事務,理事長先後由白聖、悟明、淨心等法師出任。
*5一九一二年,太虛大師與仁山法師首倡組織「佛教協進會」,後提議改金山寺為佛教大學,未獲成功。一九一三年,在追悼寄禪和尚大會上,太虛大師提出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主要是針對當時叢林寺院以法派、子孫派而阻礙了佛教的進步,所提出的改革主張。一九一五年,著《整理僧伽制度論》,以期建立新僧團制度。一九二九年,更著手組織「世界佛學院」,以建立人生佛教,促使佛教世界化,其造就培養的僧材甚多,有法舫、法尊、芝峰、印順、大醒、大勇等。綜觀太虛大師一生,皆為實踐佛僧、佛化、佛國的三佛主義而努力。
*6一九三七~一九四五年,全國佛教青年僧侶,在愛國熱血的驅使下,投入政府抗戰行列,其事蹟如:一九三七年,成立「上海僧侶救護隊」;一九三九年,緬甸人民因日本唆使而反對開放滇緬公路之風潮,因「佛教訪問團」赴緬甸等各國訪問,得以平息;一九四○年,組「陪都僧侶救護隊」,實地從事重慶地方救護災胞工作,直到日本投降,共五年;同年,組「中國佛教國際宣傳隊」,赴緬甸宣揚我抗戰國策。
*7a.靈泉寺,位於基隆,由善慧法師所創建。師曾內渡大陸,依景峰和尚出家,並繼承曹洞宗法脈。回台後,與善智法師共同創建靈泉寺,任該寺住持,致力於創辦佛教中學林(泰北中學的前身)。
b.法雲寺,位於苗栗縣大湖鄉,民國初年,由覺力、妙果二師開山,以覺力法師為首任住持,先後在該寺舉辦過傳戒、水陸等法會。後妙果、妙然法師相繼擔任住持。
c.凌雲寺,位於新北市五股區,創建於一九○九年,開山住持為本圓法師。
d.超峰寺,位於高雄市阿蓮區,清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由紹光法師所創建,後承定法師加建「龍湖庵」為女眾道場。一九四一年被日軍所占。光復後,永定、開參法師相繼住持。
此四大派,除法雲寺覺力法師是來自大陸的鼓山湧泉寺,是正統的佛教僧侶外,靈泉寺善慧法師和凌雲寺本圓法師,皆為台灣「齋教」出身,而後成為受戒的正統僧侶。
超峰寺永定法師,則是先在家鄉皈依「齋教」的龍華派,再轉為正統僧侶的出家眾,此模式在日據時期的佛教界相當普遍。
*8由於台灣自清代以來,普遍流行「齋教」信仰,此乃由中國大陸傳入,是混合儒、釋、道三教思想的一種在家佛教,分有龍華派、金幢派、先天派等,都以釋迦牟尼佛和觀世音菩薩為本尊,所不同的是在生活上的規範。其中,龍華派最具社會色彩,持戒較為寬鬆,容易接近群眾,故齋友人數在三派之中為最多。到了日據時代,日本佛教(僧人可以娶妻食肉,不必受戒)亦隨著日人傳入,如:日蓮宗、淨土真宗、曹洞宗、臨濟宗、真言宗等,佛教日本化日漸明顯,台灣僧人娶妻吃葷者漸增。台灣光復以後,大陸僧侶來台,數百年來經過閩南、齋教與日本化的變質佛教才得以澄清,而開啟台灣佛教發展的新頁。
*9佛教教育包括:a.僧伽教育:如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及叢林學院、華梵佛學研究所、法光佛學院、圓光佛學院、福嚴佛學院、元亨佛學院、香光尼眾佛學院等;b.社會教育:如佛光大學、南華大學以及玄奘大學、華梵大學、慈濟大學、智光中學、普門中學、慈航中學及各寺院附設的幼稚園和托兒所等。
*10如佛光山、慈濟、法鼓山等,對社會福利的推廣與落實有極大的貢獻。
*11例如佛光山即相繼舉辦過「宗教文化國際學術會議」、「亞洲宗教與高等教育國際學術會議」、「世界僧伽講習會」、「世界佛教青年學術會議」等活動。美國西來寺與國際佛光會曾舉辦「一九九七年祈求世界和平法會」,計有佛教、天主教、耶穌教、摩門教、回教等共同參與。一九九七年二月,星雲至梵蒂岡,與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對談,更促進國際間的宗教交流。另華梵曾舉行「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與日本、美國、泰國各大學簽署學術交流;慈濟功德會亦曾與天主教合辦「社會工作研討會」等,此等宗教的交流對談,對增進國際宗教文化融和,成效顯著。
*12佛光山實踐人間佛教的具體成就是:a.建立現代教團的體制:兩序有級平等發展、僧信四眾和諧相處、奠定教團事業基礎、文化教育多所成就。b.建立佛教國際化體系:成立國際佛光會、創建各國道場、舉辦各種國際會議、進行宗教交流等。c.建立人間佛教的社會:生活法語、佛化家庭、社會應用、舉辦活動。d.建立兩岸交流方式。詳見《佛教(五)教史‧人間佛教的重光》。
【習題】
1.佛教在清末民初面臨何種危機?
2.簡述太虛大師對佛教的貢獻。
3.簡述楊仁山對佛教的貢獻。
4.簡述國民政府來台時,台灣有哪四大法派? 又當時佛教的信仰如何?
5.簡述台灣光復後,佛教在各方面發展的情形。
6.試述附佛外道產生的原因。
- 071佛光教科書1 佛法僧三寶
- p024 總序
- p030 第一課 佛的意義
- p040 第二課 如來十號
- p050 第三課 佛身
- p060 第四課 佛德
- p068 第五課 佛像的種類
- p074 第六課 他方佛名
- p082 第七課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p092 第八課 法的意義
- p100 第九課 佛陀說法因緣
- p116 第十課 修學佛法的次第
- p128 第十一課 佛法的內容
- p136 第十二課 經典的來源
- p146 第十三課 譯經事業
- 160 第十四課 僧的意義
- p168 第十五課 僧團的組成
- p180 第十六課 比丘尼教團
- p194 第十七課 六和敬
- p200 第十八課 聲聞僧與菩薩僧的區別
- p212 第十九課 結夏安居
- p222 第二十課 弘法利生
- 072佛光教科書2 佛教的真理
-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真理
- p014 第二課 經藏
- p024 第三課 律藏
- p034 第四課 論藏
- p042 第五課 戒律
- p052 第六課 禪學
- p066 第七課 般若
- p076 第八課 四聖諦
- p088 第九課 十二因緣
- p098 第十課 五蘊
- p106 第十一課 業力
- p114 第十二課 八正道
- p124 第十三課 因緣果報
- p132 第十四課 三法印
- p144 第十五課 緣起
- p154 第十六課 空有
- p164 第十七課 中道
- p176 第十八課 無常
- p184 第十九課 涅槃
- p196 第二十課 煩惱
- 073佛光教科書3 菩薩行證
- p004 第一課 菩薩道的起點
- p012 第二課 菩薩道的實踐
- p022 第三課 菩薩道的次第
- p030 第四課 觀世音菩薩的化世因緣
- p044 第五課 智者文殊菩薩
- p056 第六課 普賢菩薩的大願
- p066 第七課 地藏菩薩的事蹟
- p074 第八課 彌勒歡喜佛
- p090 第九課 藝術家馬鳴菩薩
- p098 第十課 八宗共祖龍樹菩薩
- p106 第十一課 破邪的提婆尊者
- p112 第十二課 唯識家無著大師
- p116 第十三課 千部論師世親菩薩
- p124 第十四課 勝鬘夫人的十大受
- p132 第十五課 《維摩經》與維摩
- p140 第十六課童男與童女
- p156 第十七課 現代菩薩的性格
- p166 第十八課 現代菩薩的丰姿
- p190 第十九課 菩薩道的經論介紹
- p206 第二十課 總論菩薩道
- p214 第二一課 圓滿菩薩道
- 074佛光教科書4 佛教史
- p004 第一課 僧團的成立
- p014 第二課 經典的結集
- p026 第三課 部派佛教的發展
- p036 第四課 印度諸王朝的佛教
- p056 第五課 印度大乘佛教的開展
- p068 第六課 佛教的東傳
- p078 第七課 魏晉佛教史
- p092 第八課 南北朝佛教史
- p108 第九課 譯經事業的開展
- p120 第十課 隋唐佛教史
- p132 第十一課 中國大乘八宗的開展
- p152 第十二課 宋元明清佛教史
- p166 第十三課 民國佛教史
- p178 第十四課 西藏佛教史
- p194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史
- p21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史
- p226 第十七課 東南亞、南亞佛教史
- p240 第十八課 歐美佛教史
- p256 第十九課 其他國家佛教史
- p270 第二十課 新興教團的開展
- 075佛光教科書5 宗派概論
- p004 第一課 宗派總論
- p012 第二課 印度部派佛教
- p032 第三課 印度大乘佛教學派
- p046 第四課 俱舍宗
- p058 第五課 成實宗
- p070 第六課 律宗
- p080 第七課 法相宗
- p092 第八課 三論宗
- p102 第九課 天台宗
- p118 第十課 華嚴宗
- p132 第十一課 真言宗
- p146 第十二課 禪宗
- p158 第十三課 淨土宗
- p174 第十四課 藏傳佛教
- p188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
- p20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
- p218 第十七課 南傳佛教
- p232 第十八課 大理佛教
- p244 第十九課 蒙古佛教
- p256 第二十課 宗派外人物
- p270 第二一課 中印佛教的流傳
- 076佛光教科書6 實用佛教
-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道德標準
- p012 第二課 佛教的倫理觀
- p022 第三課 般若的妙用
- p032 第四課 佛教對經濟的看法
- p040 第五課 佛教的戰鬥觀
- p050 第六課 佛教對教育的看法
- p062 第七課 佛教的政治觀
- p078 第八課 佛教的參禪須知
- p088 第九課 持戒與犯戒
- p098 第十課 佛教的師弟之道
- p106 第十一課 佛教的家庭觀
- p118 第十二課 佛教的事親之道
- p126 第十三課 佛教對感情的處理
- p134 第十四課 佛教徒的生活禮儀
-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徒的一日行
- p150 第十六課 密行百事
- p162 第十七課 佛教徒的生涯規劃
- p170 第十八課 佛教對生老病死的看法
- p180 第十九課 探病須知
- p184 第二十課 臨終關懷應有的認識
- p192 第二一課 佛教徒應讀專書
- p200 第二二課 佛學參考資料
- 077佛光教科書7 佛教常識
- p004 第一課 叢林寺院
- p014 第二課 寺院建築
- p022 第三課 道場行事
- p038 第四課 寺政外事
- p048 第五課 寺院清規
- p058 第六課 宗教法令
- p066 第七課 法器法物
- p072 第八課 衣單僧物
- p080 第九課 各種稱謂
- p090 第十課 學佛行儀
- p098 第十一課 叢林漫談
- p106 第十二課 法事介紹
- p114 第十三課 婚喪喜慶
- p122 第十四課 佛教節日
- p132 第十五課 民俗神祇
- p138 第十六課 佛語典故
- p158 第十七課 生活法相
- p164 第十八課 修持常識
- p170 第十九課 佛教的法數
- p186 第二十課 佛教的第一
- 078佛光教科書8 佛教與世學
- p004 第一課 佛教與宇宙
- p014 第二課 佛教與命運
- p024 第三課 佛教與神通
- p032 第四課 佛教與法律
- p042 第五課 佛教與哲學
- p050 第六課 佛教與教育
- p058 第七課 佛教與管理
- p068 第八課 佛教與科學
- p078 第九課 佛教與醫學
- p086 第十課 佛教與會議
- p098 第十一課 佛教與觀光
- p108 第十二課 佛教與環保
- p116 第十三課 佛教與農林
- p130 第十四課 佛教與藝術
-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與文學
- p154 第十六課 佛教與建築
- p164 第十七課 佛教與音樂
- p178 第十八課 佛教與舞蹈
- p186 第十九課 佛教與禮俗規範
- p194 第二十課 佛教與地理風水
- p204 第二一課 佛教與公益事業
- p216 第二二課 佛教與心理諮商
- 079佛光教科書9 佛教問題探討
- p004 第一課 信仰
- p014 第二課 教理
- p024 第三課 文史
- p036 第四課 宗派
- p060 第五課 戒律
- p070 第六課 制度
- p080 第七課 稱謂
- p094 第八課 儀禮
- p104 第九課 菩薩
- p114 第十課 修行
- p122 第十一課 宇宙
- p128 第十二課 人生
- p138 第十三課 生死
- p146 第十四課 生活
- p152 第十五課 家庭
- p158 第十六課 素食
- p166 第十七課 民俗
- p176 第十八課 應世
- p188 第十九課 神異
- p196 第二十課 破邪
- 080佛光教科書10 宗教概說
- p004 第一課 一神、多神與無神的探討
- p014 第二課 印度外道種種
- p020 第三課 如何選擇宗教信仰
- p030 第四課 佛教的五乘宗教觀
- p044 第五課 民間宗教介紹
- p060 第六課 一貫道概說
- p074 第七課 道教概說
- p094 第八課 天主教概說
- p104 第九課 耶穌教概說
- p114 第十課 回教概說
- p132 第十一課 猶太教概說
- p144 第十二課 新興宗教介紹
- p158 第十三課 附佛神祇的因緣
- p168 第十四課 佛教對其他宗教的看法
- p180 第十五課 佛教對三教九流的看法
- p188 第十六課 佛教對異端邪說的看法
- p198 第十七課 佛教對神壇的看法
- p204 第十八課 巫術與靈媒
- p214 第十九課 宗教祈禱的意義
- p224 第二十課 宗教師的條件
- 081佛光教科書11 佛光學
- p004 第一課 佛光學的內涵精神
- p012 第二課 佛光學與當代思潮及未來使命
- p020 第三課 傳統與現代融和
- p028 第四課 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
- p036 第五課 國際佛光會的創會緣起
- p044 第六課 國際佛光會的宗旨和理念
- p054 第七課 國際佛光會會歌的意義
- p058 第八課 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簡介
- p078 第九課 佛光三昧修持法
- p088 第十課 國際佛光會禮儀要點
- p096 第十一課 從佛光山認識人間佛教
- p110 第十二課 人間佛教的經證
- p130 第十三課 佛光教團的組織系統
- p140 第十四課 佛光人的工作信條
- p148 第十五課 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
- p160 第十六課 佛光人的養成教育
- p174 第十七課 佛光學問題初探
- p226 第十八課 佛光人間事
- p238 第十九課 佛光人情味
- p250 第二十課 佛光山大事記
- 082佛光教科書12 佛教作品選錄
- p004 第一課 十勸
- p006 第二課 四相詩
- p010 第三課 信心銘
- p016 第四課 大乘起信論義記序
- p018 第五課 三藏聖教序
- p024 第六課 無相頌
- p028 第七課 永嘉證道歌
- p042 第八課 辭北堂書
- p048 第九課 是非歌
- p050 第十課 十牛圖頌
- p056 第十一課 西齋淨土詩(選錄)
- p066 第十二課 七筆勾
- p070 第十三課 緇門崇行錄(選錄)
- p080 第十四課 示廚
- p086 第十五課 勸世詠
- p090 第十六課 四願齊說
- p096 第十七課 寶王三昧論
- p100 第十八課 讚僧詩
- p104 第十九課 五十生日感言
- p108 第二十課 藥師七佛法會發願文
- p114 第二一課 慈航法師遺訓
- p118 第二二課 佛光大藏經編修緣起
- p122 第二三課 佛光菜根譚(節錄)
- p132 第二四課 文選
- p144 第二五課 詩選
- p164 第二六課 悟道詩
- p184 第二七課 詞選
- p202 第二八課 佛寺聯語(選錄)
- p230 第二九課 座右銘
- p240 第三十課 燄口召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