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14 第十九課 宗教祈禱的意義

「祈禱」一詞,是宗教的修持儀式之一。世界上的各個宗教皆有其專屬的宗教儀禮,例如:佛教的朝山*1、回教的齋戒*2、天主教的望彌撒*3等,唯「祈禱」為一切宗教所遵行。追溯祈禱的根源,中國傳統民間的習俗,如:蜡祭*4、慶賀*5等,都含有向神祇祈禱,以除災增福的儀式,君王也有宗廟祭*6的活動,以求國泰民安;印度教的吠陀經典*7,婆羅門教的《摩奴法典*8》,猶太教、耶穌教的《舊約聖經》裡的〈詩篇*9〉,以及伊斯蘭教的《可蘭經*10》等,內容皆是歌頌造物者及教徒贖罪與感恩的「祈禱文」。在此,造物者被當成是有求必應的對象。而佛教的祈禱:佛陀時代,僧侶在接受供養之後為信徒說法做為祝禱,及歷代祖師大德留下的各種懺儀*11、「發願文*12」、「回向偈*13」,近代佛光教團奉行的「四句偈*14」等,除了讚頌三寶的功德,感恩眾緣成就之外,更進一步的自我要求,自我淨化。因此,佛教的祈禱實含有「祈願祝禱」的另一層深刻意義,信徒透過和佛、菩薩的感應道交,與聖賢往來親近的宗教儀式,令人心生慚愧,改往修來,立下濟世的宏願。

祈禱雖為各宗教所倡行,然而不同的宗教對於祈禱的形式與訴求,都有不同層次的內涵。於祈禱的形式上,祈禱的地點,可以在公開的集會,也可以在家居的聯誼中進行;祈禱的時間,可以是日常固定的,也可以是方便隨興;祈禱的程序可以是團體共修的,也可以是私人密行;祈禱的次數可以一日一次,也可以一日數次;祈禱的儀式可以在內心默禱,也可以大聲的朗誦。正統的猶太教和回教每天有個人的祈禱之外,另增加每星期的公開祈禱;天主教則每天要向天主禱告,並需參加每星期的禮拜聚會。佛教徒每天的早晚課誦及共修法會,都是自利利他的祈禱,如課誦前的「香讚*15」及課誦結束後的「回向偈」等,都是祈求一切眾生消災免難,福壽綿長,並祈禱世界和平,人民安樂。

公開祈禱,一般有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例如:回教徒星期五中午在清真寺,耶穌教徒則於星期天上午在教堂內。反之,私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只是一般人大都認為祈禱必須面對祭壇或聖像更有效益,例如回教徒祈禱時便需面向聖地麥加。然而佛教認為佛陀的法身遍滿虛空,無所不在,因此可以在布置莊嚴的佛堂裡祈願,也可以在空曠的山林水邊祝禱,或是家中的客廳、臥室,無處不可,重要的是在於心中有佛。

祈禱時可以站著、坐著、跪著或跪拜,可以雙手合十,也可以手持經書、念珠等。早期的耶穌徒就曾以念珠結合下跪和俯拜等方式作禱告;猶太教徒則配以祈禱用的披肩;回教徒更以畫有圖案,象徵神聖場所的小地毯,表達內心的虔敬。

祈願既可為自己,也可以為他人祝禱。祈禱的意義很多,包括祈求、感恩、懺悔和祈願。一般人以祈求為多,例如求健康、求財富、求平安,或是祈求寬恕等,含有懺悔的意義。耶穌教則於三餐用飯時,為感恩主耶穌賜與飲食而祈禱;佛教則以三稱念*16、五觀想*17,普同供養一切法界眾生,並且普皆回向,利樂一切有情。因此,對佛教徒而言,祈禱含有慚愧懺悔、發心立願、感恩回向等積極意義。

一般的祈禱,多以求福袪禍為目的,將信仰的對象視為「有求必應」萬能的神,人們相信用膜拜、獻祭、讚頌等,能夠得到神的恩惠和賜與。佛教的祈禱之道,不是表相的宗教儀禮,而是建立在「人有誠心,佛有感應」的基礎上,更藉由祈禱的橋梁,與佛、菩薩的親近往來,令人知過遷善,學習聖賢的願行。佛教以緣起做為印證人生的真理,主張自業自受,不應把祈禱視為奇特的工具,滿足我們現實所求。祈禱是神聖純潔的宗教禮儀,如清水能洗滌汙垢,如日照能成熟萬物。祈禱可以挖掘我們內心的能源,增加善業的力量,讓我們心中有佛,轉凡為聖。

有鑑於祈禱對心靈淨化的功能,一九九八年八月,星雲開始撰述《佛光祈願文》,從時間上,晨起到夜眠,對象則涵蓋各個階層,有為孕婦、新生兒、老人、生病者、父母師長、受虐兒童、受難婦女、殘障者、受刑人、警察、消防人員、駕駛員、清道夫、臨終者、往生者、社會大眾、自然生態、世界和平及參加朝山、水懺、梁皇、佛七法會者等。我也祈願《佛光祈願文》能走進每一個家庭,成為現代的課誦範本和法會的文疏,藉由《佛光祈願文》建立僧信四眾與佛陀接心的橋梁,在日常生活中,信受奉行正道,減少煩惱,增長我們的慈悲和智慧。

【註釋】

*1指佛教徒至名山大寺進香,以懺除業障或還願的朝禮行為。

*2回教曆的第九個月,為回教徒成年齋戒之時。每逢此大齋之月,則持續廿八至三十天,每日從黎明到日落,食物、飲水、抽菸、性生活等,均在禁止之列,所有身心健康的成年人,都要按此齋戒。

*3天主教徒為紀念耶穌「最後的晚餐」所作的儀式,意即向天主供奉的神聖獻祭。

*4又名臘祭。為年終報謝神靈、慶祝豐收的節日活動,日期是十二月八日。主祭者在神靈前宣唱祝禱詞,感謝天地神祇,並以歌舞祝頌,以此慶祝豐收。

*5以喜慶豐收並祈祝平安幸福為主要內容。在民間大多屬於全民性的大型活動。如先秦即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其中立春時舉行的「迎春大典」,各種的儀式活動,都帶有祈福消災的寓意。民間中秋節各家各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的方向「焚香拜月」,對此祈禱,表達心願。

*6宗廟又稱太廟,是供奉祖先的廟。歷代君王都認為君權是天神授予、承襲祖先獲得的,因此把宗廟當成是國家的象徵。宗廟祭祀活動很多,有每月初一的月祭,有春夏秋冬的四時之祭等,儀禮十分的繁瑣,有舉號、迎神、上香、讀祝文、進獻等。

*7古印度婆羅門教根本聖典的總稱。原義為知識,即婆羅門教基本文獻的神聖知識寶庫,為與祭祀儀式有密切關聯的宗教文獻。

*8成書於二世紀間,為古印度婆羅門教祭司根據吠陀經典及古來的習俗而編成的,包括宗教的戒律和儀式。

*9指《舊約聖經》的〈詩篇〉,為西元以前最為人熟知的讚美詩,也是耶穌教讚美詩的最早形式。

*10是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阿拉伯語意為「誦讀」,認為是阿拉的語言,是阿拉透過天使降示給穆罕默德的最後一部經典。

*11是懺除罪過,以積極向善的一種宗教儀式。中國的懺法起於晉代,至隋唐大為流行。西晉的道安大師,曾著《四時禮文》,並嚴供五悔,即懺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文辭,天下學者起而效之。歷代的懺法,廣為流行的有,梁武帝敕修的《梁皇寶懺》、智顗的《法華懺法》、唐悟達國師的《慈悲水懺》、明末智旭的《地藏懺法》、清初見月讀體的《大悲懺》、清初仁庵義禪師的《藥師懺》等,凡報親恩祈求冥福,多禮此懺。

*12修善作福之際,告白發願意趣的文辭。又作祈願文、發願文。如於建寺塔、造經像、設齋、修法等之時,記述施主發願之文。此風起源甚早,我國南北朝時的小銅像,其光背或台座等,有為死亡的親族追薦功德而刻的造像記,即屬願文的一種。《廣弘明集》中收錄的願文頗多,如〈千僧會願文〉(沈約)、〈周經藏願文〉(王褒)、〈遼陽山寺願文〉(盧思道)等。又若於結願之日唱誦願文,則稱為結願文;願文如以偈文簡述者,稱為咒願文。如南朝梁代沈約的〈千僧會願文〉、隋代智者大師的發願文、善導大師的發願文等皆是。

*13又作回向文。乃課誦或法會結束時,將讀經的功德回向於自他或死者,使其成佛往生之文。例如:《法華經‧化城喻品》所載之偈:「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另如唐朝善導大師的《觀經玄義分》序偈:「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皆為一般常唱誦的回向文。回向文除短句外,亦有長文者,如龍樹的〈往生禮讚偈〉等。

*14指〈佛光四句偈〉,即: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15香讚的由來,起於古印度奉行「三啟」儀制,當時普遍諷誦馬鳴所作的讚佛詩歌(即《佛所行讚》),故首先頌揚馬鳴所集的讚佛詩文,其次正誦佛經,後陳述回向發願。全部過程為「節段三開」,故稱三啟。經了之時,大眾同聲念「蘇婆師多」或「娑婆度」(讚歎經文為微妙語之意)。故我國古今法事念誦的基本儀制,亦為此「三啟」式念誦法;無論舉行任何法事,皆先安排讚(香讚或讚偈),次文(經咒本文、有關儀文等),末了回向發願(或偈或文,或偈文兼舉)。目前於寺院的香讚,有平時的〈爐香讚〉、初一和十五的〈寶鼎讚〉和〈戒定真香〉及消災法會的〈藥師讚〉、超度法會的〈蓮池讚〉等。

*16指佛教徒三餐過堂時所稱念的「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

*17即食存五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不生瞋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習題】

1.何謂祈禱?

2.略述祈禱的形式。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