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90 第十六課 四願齊說

明‧憨山德清

四願者,「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之四者,乃吾佛弟子修菩薩行者之所發也。然菩薩非別人,乃大心凡夫,於塵勞中有志上求作佛者。承教有言,若要上求佛果,必須下化眾生;欲化眾生,必先志斷煩惱;欲斷煩惱,必先廣學法門。故此四事相與而有。

眾生,乃佛之對也;煩惱者,眾生之本也;法門者,治煩惱之藥也。以眾生無邊者,因煩惱無盡也;以煩惱無盡故,法門亦無量也。難度者願度,難斷者願斷,難學者願學,三者既能,則佛道雖無上,亦可成矣。是所謂四弘誓願,有大心者,方能發此大願;具大願者,方能建大業、立大功、成大名。是皆以大行資願,非虛願耳。是四者,非假外求,乃求諸己而已矣。

何以明之?以吾人自心本來是佛,與眾生原無二體也。因一念有我,我一立,則敵我者皆人;人又一我,眾我聚而眾生成矣。眾生所本,本乎煩惱,煩惱堅執,則我相益固;我相固,則人不亡;我喪,則人不立;人不立,則煩惱空,是則我心煩惱若盡,則返觀人我如空花耳。我若空花,則覓眾生若邀空花而結空果,彼此求之,了不可得矣!

所謂煩惱盡而眾生空,斯則不度而自度矣,是相與而無也。然舉世之人,莫不有我;有我者,皆以煩惱;煩惱用事,非真心也。然煩惱者,情也。若斷煩惱,而以煩惱之心斷之,是借賊兵而齎盜糧也。以情入情,如以火投火,名曰益多,求欲斷之,不可得也,故不得不學法門耳。

法門者,乃出情之法,為消煩惱之具,所謂空法也。空法者,佛之心也;所明之事,佛之行也。學佛者,以吾人之心,體佛之心;以日用之事,效佛之行。是以自心之佛心,學自心之佛行,斷自心之煩惱,度自心之眾生,則如湯消冰,不勞餘力矣。

是則四願固難,若返求之,吾心中無不具足,自不假於外也。若知不假於外,則吾人現前此身是有我也。近而一家之兄弟、妻、奴,遠而天下、國家、生民、物類,皆眾生也。返求自心現前日用,若以煩惱之心而為之,然於自身六鑿相攘,況家齊而國治、天下平乎?苟即此一念現前,以空法而用事,則念念煩惱轉為智光,照了眾生,同歸自性,則與佛同體。此則煩惱空而眾生盡;眾生盡而佛道成,民胞物與,浩然大均,又豈願為徒設哉!

由是觀之,出世之法,在即世而成。吾人自今已往,凡所作為,無論致君澤民,未嘗一事一行不出四弘誓願,無非成佛之行。豈特為操虛尚事,耳目寄興而已哉?某以此見志,其有得於此乎!

【題解】

明代憨山大師文學素養甚深,著述宏富,本文即選錄自其《夢遊集》。四願,即四弘誓願。《勸發菩提心文》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根據經典所載,過去諸佛菩薩皆因發願而得以成就佛道。憨山大師的〈四願齊說〉,即是說明佛法中四弘誓願對修學佛道的重要性。

【習題】

1.何謂「以吾人之心,體佛之心」?

2.請舉例說明「以日用之事,效佛之行」。

3.說明發願的重要性。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