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84 第二十課 臨終關懷應有的認識

有生必定有死,新生的喜悅常常令人忘記死亡的哀慟,人間也不知這邊生命的結束原來是那邊新生的開始。在這一生一死之間,只知道自己的悲傷,而忽略了關懷臨終者的身心狀況。因此,如何使臨終者獲得良好的身心照顧,是死亡的尊嚴,也是「生權」的重要課題。

臨終關懷的主要目的,在使臨終者面對人生最後階段,能認識死亡並接受死亡,心中不生憂怖苦惱,進而安然面對死亡,並不一定要以延長壽命或苟延殘喘為目標。臨終關懷同時也給予家屬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協助他們度過此一生離死別的時刻。因此,佛法對臨終的常識,成為臨終者與家屬雙方最佳的心靈救護。

佛教最早的臨終關懷機構,是設在印度祇洹精舍的「無常院*1」,目的在使病患能興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想,這是根據彌陀淨土法門的思想而來*2;中國的禪林更設有「安樂堂」或「涅槃堂」、「喜樂塔院」、「安養中心」等,內設堂主,職司看護病僧的工作*3;現在的寺院則設有「如意寮」或「安寧病房」,專為病患服務。此外,《十住毗婆沙論》的〈解頭陀品*4〉、善導所著《觀念法門》及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鈔》之〈瞻病送終篇〉,也對臨終關懷有明確的記載;今日日本田宮仁甚至提倡「毗訶羅」,作為佛教社會福利的末期護理中心*5。這些機構展現了佛教對生命的愛護及對死亡的尊重。

現代臨終的關懷,有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安寧照顧基金會等。此外,各醫院設有安寧病房,如:台大醫院、馬偕醫院、榮民總醫院等,組織更為龐大,結合了醫師、護理師、營養師、藥師、物理治療師等成員,藉以減輕、緩和病人身體的痛苦;並有社工人員、宗教人士的加入,令患者消除恐懼死亡的心理,更由於宗教的力量,能使臨終者得到安慰和引導。

臨終關懷是幫助病人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因此,在護理的時候,應注意以下的事項:

一、認識臨終病人的心理變化

臨終者所面臨的情緒變化各有不同,家人、義工、慈善人士、宗教師等,都應該要了解,而給予適當的協助。如:

1.恐懼,要設法使臨終者心生喜悅,無諸恐懼顛倒。

2.憤怒,要安慰臨終者,使情緒平靜,萬緣放下,不生愛憎。

3.罪惡,讓臨終者不要有罪惡感,教他念佛可以消除罪障。

4.不捨,勸導他對世間的親人、財物不生貪戀之心。

5.擔心,讓病患者放心,不必掛念閒雜人事。

6.無助,讓他知道很多親人朋友做他的精神支柱。

7.自暴,鼓勵他堅定信心,念佛必生極樂國土。

8.孤獨,不要讓病患者感到病床上的孤獨。

9.沮喪,病患者即將離世時,若有沮喪、無奈,應給予適當的安慰。

10.無知,告訴他將到清淨安樂幸福的國土,讓他知道未來有無限的希望。

二、正視臨終病人的需求

從事臨終關懷者,應為每一位病人製作懇談資料表,以了解其個別的需求與願望,或從觀察而得知其所求。例如:

1.希望明白病情。

2.希望獲得別人寬恕。

3.了解寬恕他人。

4.希望別人對他的關懷。

5.與親友見面。

6.對生命的了解。

7.宗教信仰的渴求。

8.後事的安排。

三、給予臨終病人的協助

1.以關心的態度專心傾聽他訴說。

2.讓他所愛的人適時給予關懷,並陪伴身旁。

3.尊重病患者的宗教信仰。

4.講說懺悔得救的故事及道理。

5.安排法師或宗教人士與其談話,或為其開示說法。

6.儘可能滿足他心裡的希望。

7.共同討論他心中的願望。

8.告知醫師,減輕病者肉體痛苦,保持神識清明。

9.幫助病患及其家屬維持正常生活型態,以及預備後事。

10.保持病人心理的平和。

11.為他助念,使之提起正念,安然離去。

【註釋】

*1係安置僧眾中之重病患者,使在臨終時能捨離對房舍、衣缽、道具等的貪著。堂內供奉阿彌陀佛立像,左手下垂,執五彩幡,臨終者握幡之一端,表示隨佛往生之意。後世之延壽堂、重病閣等,即採用無常院之範例。

*2根據《無量壽經》:「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皈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因而臨終前的身心平靜更顯重要。

*3禪林中,生病的僧人用以療病、休養的處所,含有祈求延長色身壽命而延續法身慧命之意,故稱延壽堂。又作延壽院、延壽寮、將息寮、省行堂、重病閭(閣)、涅槃堂、無常院(堂)。其中,「省行堂」之名,概取「省察行苦,以興悲智」之意。又於延壽堂看護病僧,司掌堂內日常湯藥等五味之供需,洗濯床蓆衣被,或勸化施主籌辦等事宜之職者,稱為延壽堂主,略稱堂主。據《禪苑清規》卷四「延壽堂主淨頭條」載,堂主一職,須延請堪能寬心耐事,道念周旋,安養病僧,而善知因果之人任之。

*4〈解頭陀品〉云:「比丘雖受盡形阿練若法,有因緣事至則入塔寺,佛法有通有塞,非如外道阿練若,名常樂空閒靜處,於一切法不捨空想,以一切法體究竟皆空故。問曰:有何因緣故,來至塔寺?答曰:一、供給病人;二、為病者求醫藥具;三、為病者求看病人;四、為病者說法;五、為餘比丘說法;六、聽法教化;七、為供養恭敬大德者;八、為供給聖眾;九、為讀誦深經;十、教他令讀深經。有如是等諸因來至塔寺。」其中一至四都屬於臨終關懷的範圍。

*5毗訶羅,有身心俱安、止住靜寂、寺院精舍等義。任職於佛教大學佛教社會事業研究所研究員的田宮仁,以「佛教與末期護理」為研究論題,認為佛教社會福利事業應該重視實際行動,因而提倡以「毗訶羅」為背景,設立末期護理的機構。

【習題】

1.佛教寺院設有哪些臨終關懷機構?

2.試述臨終關懷的重要性及如何幫助臨終者。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