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58 第五課 成實宗

成實宗,以《成實論*1》為所依,又名「成實學派」。《成實論》是中印度訶梨跋摩(西元二世紀至四世紀間)所造。成實,具有「成四諦之實」的深義,意即闡說佛陀一代教法的真實義理,論說諸法皆空。其內容以正、反論證的方式,說明宇宙萬有各種現象的存在,都是無實體的假象,最後終歸於空,修如是觀可體解四諦的真理,以八聖道滅除所有煩惱,最後到達涅槃。《成實論》在教史上被定位為由小乘空宗走向大乘空宗過渡時期的重要著作。古來對此宗的判屬時有異論,如南朝梁代三大法師站在《般若》、《法華》、《涅槃》諸經立場,以此論講二空,判定為大乘論*2。其後,北地的法上首判本宗屬小乘,繼而吉藏於《三論玄義》中判《成實》為小乘,智顗、慧遠亦以之為小乘,此後各家遂判定《成實》為小乘。

《成實論》現為研究三論宗者所修習,可說是大乘空、有二宗的前方便。

姚秦弘始十四年(四一二),鳩摩羅什翻譯《成實論》後,其門人僧叡首先講述之,曇影繼而將此論整理分章,研究著疏者漸多。僧導是羅什門下最善於《成實論》者,他從關中到南方壽春(今安徽壽縣),廣為發揚,形成了南方壽春系的成實師系統,以曇濟、道猛、智欣、法寵、慧勇、寶亮為代表。其中,僧導的弟子道猛,以《成實》一部,大化江西,明帝為其建立興皇寺,並奉敕開講《成實》,帝與公卿皆親列法席,盛況空前。法寵受梁武帝尊為「上座法師」,敕住宣武寺。寶亮一生講《成實》十四次。

羅什的弟子僧嵩則從關中到北方彭城(今江蘇徐州),形成了北方彭城系的成實師系統,以僧淵、曇度、慧球、慧次、僧柔為代表。曇度以其德風遠播,受北魏孝文帝遣使徵請,住魏都平城,法席大盛,門下千餘眾。同門的慧記與道登均受北魏朝廷重視,道登更常侍孝文帝垂詢。慧球盛弘《成實》於荊、楚間,受敕為荊州僧主,享譽當世。僧柔受文宣諸王再三召請,駐錫於定林寺,四遠欽服,南齊文惠太子及文宣王均禮之為師。

由於兩系的弘揚,分別受到南、北朝王室的護持,弘傳範圍遍及全國各地,世人遂稱弘講者為成實師。梁代,成實宗的南北二系會集於南京,大興本宗,人才輩出,僧柔、慧次的傳人開善寺智藏、莊嚴寺僧旻、光宅寺法雲,被譽為梁代三大法師,受到朝廷的護持*3。此時弘講經論的法師經常融會《成實論》來宣說大乘教義,《成實》被視為大乘般若系統的論書。其中,法雲尤為特出,以《法華》經義論《成實》,作《成實義疏》;梁武帝曾請講《法華》,以為久旱祈雨,其講說之妙,時無倫比。其次,智藏提出新本《成實》,形成新實宗,引起熱烈辯論,《成實》法筵極盛。僧旻則以利根辯才,名聞朝野。

本宗於隋唐時代雖仍持續發展,但因受到梁代以後三論諸師,如僧朗、僧詮、法朗的破斥,到了唐初又有吉藏等判其為小乘,其後研究者驟減。

成實宗宗義有以下要點:

一、真俗二諦

《成實論》中有二種二諦:

第一種二諦:萬有的組成要素為真諦,如五蘊、極微、無為法等;但有假名而無實體者為俗諦,如:「瓶」由色法等因緣所成,「人」由五蘊法所成。

第二種二諦:以諸佛的教法為世諦(俗諦),如說五蘊等法、布施持戒可升天等方便教;以真實空、涅槃為第一義諦(真諦)。這是《成實》的特色,若依世諦,說「有我」無咎;若依第一義諦,說「無我」為實,以此論統攝一切佛法。

二、人、法二空

二空觀能斷煩惱障(我執所生)與所知障(法執所生),二障斷除,得以成就佛果。成實宗主張以「析空觀」了知人、法二空的道理(大乘則主張「體空觀」,以明畢竟空真義)*4。

三、四聖諦義

《成實論》的主旨,在闡釋如來所說三藏教法的實義。所謂實義,就是苦、集、滅、道四諦*5。

四、宇宙分析論

本宗將宇宙萬有概分為「五位八十四法*6」,色法十四、心法五十、非色非心法十七、無為法三。

綜合上說,則可略知成實一宗的要旨,其異於《俱舍》等毗曇之說,而最具特色者,不外於「三心、二諦、二空」論,即揭示「假名心」(執著於五蘊所成的人或色、香、味、觸等,所成的瓶等,為實有的心)、「法心」(執著於五蘊為實有的心)、「空心」(緣於無所有的心)等三心,並謂若滅除此三心,則可脫離三界。二諦則指世諦(有我)、第一義諦(無我)。二空則為人空、法空,謂「人空」如瓶中無水,由五蘊和合形成的「人」,是為「假人我」;「法空」如瓶體無實,「五蘊」則僅有「假名」而無「實體」。

【註釋】

*1《成實論》的立場係採取「二世無論」(過去及未來)、「性本不淨論」、「無我論」等,主張人、法二空。全書的教說不僅網羅部派佛教(小乘佛教)重要教理,也含有大乘的見解;又多立於經量部的立場,以排斥說一切有部的解釋。《成實論》各品內容梗概如下:

a.發聚:共三十五品,先論述佛、法、僧三寶,後說造論的理由及四諦法義,並列舉有關「有相」、「無相」等十種重要異說,以明示本論的立場。

b.苦諦聚:共五十九品,說明五蘊的苦,並詳敘色、識、想、受、行。

c.集諦聚:共四十六品,說明苦因與業、煩惱。

d.滅諦聚:共十四品,謂滅盡「假名心」、「法心」、「空心」等三心,可達於涅槃的境界,為本論獨特的見解。滅三心首先於聞思慧中,觀諸法從眾緣生,但有假名,實無我、無我所,則假心滅;次於修慧中,見「色」空無所有,乃至「識」空無所有,則法心滅。後於滅盡定或無餘涅槃位中,以重空義並滅空心,達真空無相。如此三心都滅,則具足無我,入於離言絕相的真空,諸業、煩惱由此無依止處,故永不復起。

e.道諦聚:共四十八品,說明滅苦而實現涅槃的方法,為禪定與智慧。其中,智乃空無我的真智,是滅煩惱後所得者。此外,復言及空與無我的實踐。

*2「三教五時」是成實師共同的判教,《大品經遊意》中記載:「成實師云:佛教不出三:一者、頓教,如《華嚴》大乘等也;二者、漸教,如《四阿含》及《涅槃》等也;三者、偏方不定教,如《勝鬘》、《金光明》、《遺教》、《佛藏經》等也。」漸教的內容又可分為五時:一、三乘別教:即為聲聞說四諦,為辟支佛說十二因緣,為大乘說六度的個別教,如《阿含》。二、三乘通教:共通三乘之教,如《般若經》、《成實論》。三、抑揚教:讚揚菩薩乘,抑挫聲聞乘之教,如《淨名經》、《思益經》等。四、同歸教:開會三乘而歸於一佛乘之教,如《法華經》。五、常住教:主張佛性常住之教,如《涅槃經》。於此,判《成實》為大乘教。

*3開善寺智藏,聰敏謙和,敕住興皇寺,梁武帝時崇仰其智德,復敕住開善寺。曾上書勸止武帝擬自任白衣僧正之舉,帝禮為菩薩戒師;提出新本《成實》,形成「新實宗」,引起三論宗法朗的護三論之辯。撰有《成實大義記》及《成實義疏》,曾為研究《成實》的權威,惜已散失。莊嚴寺僧旻,於《成實》法筵中議論清逸,令聽者大為折服,備受齊朝帝室文惠太子及文宣王禮遇。二十六歲於興福寺主講《成實論》,僧信千人,高豎法幢,慕其名者不遠萬里來訪。梁武帝天監末年於莊嚴寺大轉法輪,盛況非常,講堂不敷使用,因而增建。師振興道安大師以後久廢的講經前誦經之風,且常事放生、賑濟之舉。光宅寺法雲,善說經論,匯《法華經》要義作《成實義疏》,其思想學說影響天台、三論各宗甚鉅。梁天監七年為武帝之師,並奉敕為光宅寺主,後敕為大僧正,曾設千僧會於同泰寺。此外弘傳《成實》者尚有:警韶,一生弘講《成實》五十餘遍;智脫,受陳、隋王室迎往講論;智琰,講說「新成實」,陳、隋時代被譽為佛門棟梁;陳朝大僧正寶瓊,講《成實》九十一遍,並撰《成實論玄義》。

*4成實宗觀「人」、「我」都是由五蘊聚集和合而成,在「人」、「我」身心中並無「人」、「我」實體。如以瓶喻五蘊,水為實我,今瓶中無水,唯有空瓶,表五蘊中無有實我,稱為「人空觀」。復觀五蘊亦無實體,如瓶乃水土和合,萬法如幻,此稱「法空觀」(無我觀)。《成實》以「析空觀」將存在的事物分析至最後不可得時,則為空;如分析人乃由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要素所構成,分析色法至極,或分析心法至於一念,而依此分析的結果,觀人、法二空的道理。大乘「體空觀」,意謂一切存在的本身即是空,所以不須分析,當體即空,此乃就諸法本身,體達其如夢幻的本來空,亦即不壞諸法的存在而觀空。

*5《成實論》對四諦的解說如下:

a.苦諦:〈四諦品〉說苦諦的內容含攝有三界、四生、六道、六觸、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等。在〈色相品〉中,獨說五陰是苦諦,因為五陰是受身因緣,身為眾苦的聚集。

b.集諦:說明苦果的原因是業及煩惱,此業及煩惱亦是後身因緣。如〈無明品〉說:「隨逐假名,名為無明。如說凡夫隨我音聲,是中無我、無我所,但諸法和合,假名為人。凡夫不能分別,故生我心,我心生即是無明。一切衰惱皆由無明。所以者何?從無明生貪等煩惱,從煩惱起不善業,從業受身,受身因緣得種種衰惱。」

c.滅諦:成實宗以滅為第一諦,所謂滅,就是滅三心,如〈假名品〉云:「滅三種心,名為滅諦,為假名心、法心、空心。」

d.道諦:〈四諦品〉說,道諦者,謂三十七助菩提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6五位八十四法,列表如下:



*1羅波那:現奇特為利養故,口悅人意。

*2現相:欲得他物,表欲得相,如言此物好等。

*3憿切:若為呰毀此人故,稱讚餘人。

*4單致利:若人有喜睡病,名單致利。

*5初不調:不知調適飲食多少。

【習題】

1.試述成實宗的意義。

2.試述《成實論》內容大要。

3.試述成實宗對「空」的主張。

4.成實宗盛行於何時何地?

5.試述成實宗的歷史地位。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