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40 第五課 佛教的戰鬥觀

人類乃至一切眾生,要生存於天地之間,「戰鬥精神」無可欠缺。大至佛陀超俗出家、降伏內外眾魔軍,得證圓滿佛果,需要強大的戰鬥力;小至日常生活中克服周邊逆境,乃至身心協調、起心動念之間,無一不須具備「戰鬥精神」。

眾生顛倒,往往「以邪為正,以惡為善」,若無代表正義的韋馱、伽藍諸大戰將,以武力來維護世間和平,則群魔猖狂,善良的百姓無以安居樂業。人間是個佛魔各半的世間,光明使者往往要伴隨著勝利凱旋之歌才能到來。如同今日,世界各國高峰會議,若無強大的國防力量做後盾,則無爭取和談的籌碼;維護治安的軍警人員,若無強大的正義使命感,以及精良的戰術武器,則無懲惡擒兇,降伏惡勢力的條件。

然而敵我武力之戰,終非究竟,驍勇善戰如希臘亞歷山大大帝*1,征服廣大疆域,死後帝國隨即被分割;又如蒙古元朝帝國成吉思汗*2,戰軍所到之處血流成河,而今戰績安在?又各國相互征伐,免不了共業纏縛,冤冤相報,徒增生靈塗炭而已。因此,在《佛本行集經》中說:「若人善巧解戰鬥,獨自伏得百萬人,今若能伏自己身,是名世間善鬪戰。」過去阿育王*3統一印度,早期南征北討,所戰皆捷,在四方臣服之下,並未贏得百姓民心。由於高僧目犍連子帝須*4的度化,虔信佛教之後,政風丕變,德風遠播,因此被譽為「輪王化世*5」。

以佛教而言,戰鬥力之顯現,於內則為「悲心大願」之深度開發;於外則為「堅毅不屈」之理念開展。其中勇猛無畏之代表者,如目犍連以神通威力降伏魔王;舍利弗以深廣辯才折服六師外道;富樓那自願投身蠻地,以循循善誘之耐力化導愚迷;大迦葉召集五百阿羅漢結集經律*6,防範正法湮滅。以上均為佛教戰鬥力之不同展現。

世間最困難的戰爭,不在於百萬雄兵對峙,也不在於敵我陣勢相當,而在於內心當中的佛魔之戰。因此《四十二章經*7》形容修行者,有若披甲上陣與百萬魔軍作戰的勇士,心性怯弱者,大多半途而廢,唯有堅持願力者能夠達到最後的勝利。又修行者要有以下幾種「戰略」:

一、以正見持戒為盔甲:有形的盔甲可以抵禦強敵,保衛自身;正見的盔甲可以抵擋誘惑,遠離三毒。《阿難問事佛吉凶經*8》則云:「戒德之人,道護為強,役使諸天,天龍鬼神無不敬服。」因此,首先要有「正見」,才能走上正道;有了正確的人生觀,還要持戒力行,才能圓滿生命。

二、以智慧方便為刀劍:《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9》云:「安處不動,猶若金剛;以智慧劍,斬煩惱賊,破生死軍,摧伏魔怨,荷負一切,令諸眾生皆得解脫。」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手持寶劍,即象徵以智慧劍斬斷煩惱魔軍。因此,《佛遺教經》云:「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所以,有智慧才能斬斷煩惱的荊棘,建設心靈的殿堂。

三、以精進勇猛為力量:《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云:「求菩提時,擐精進甲,以大誓願而為器杖,日夜精勤,增長功德,猶初白月漸漸圓滿。」凡事能精進勇猛,不生畏退,必能克服困難,成就勝果。

四、以慈忍大願為戰術:《忍辱經》云:「懷忍行慈,世世無怨,中心恬然,終無毒害。」又云:「忍為神鎧,眾兵不加;忍為大舟,可以渡難;忍為良藥,能濟眾命。」忍,具足大力,能成就世間一切的功德。

佛陀對於統理萬民的國王,也有五點開示:「一者、領理萬民,無有枉濫;二者、養育將士,隨時稟與;三者、念修本業,福德無絕;四者、當信忠諫,無受讒言;五者、少欲戒貪,心不放逸。」是則仁王治世,文武兼備,則無有鄰國怨敵。

五、以戒定慧為統帥:《維摩經*10》云:「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戒如清水,能洗滌我們心地的汙垢;定如瓔珞,能莊嚴我們的身心;慧如明燈,能照亮我們的前程。以戒定慧三學做為我們與煩惱戰鬥的統帥,可以降魔,可以獲得無量的聖財*11。

六、以八種正道為大軍:八正道是離苦得樂之道,是轉凡成聖的途徑。正見,因緣果報、善惡業力、無常苦空;正思,喜捨、慈愛、巧慧、結緣;言語誠實、柔軟、愛語、善言;護生不殺、布施不貪、持戒不淫、惜福物資;從事合理的經濟生活;精進的增長悲智,斷除貪瞋;以四念住做為安住身心之處;以見性悟道的正定,開啟般若智慧。依戒定慧為統帥,領導八正道的大軍,是吾人防守六賊的堅固城牆,亦是戰勝波旬*12的勇猛大軍。

人天導師的佛陀,就是世間偉大的鬥士,能在五濁惡世降服內外諸魔,成就佛道。四十九年間,建立和合僧團,派出法音使者,將光明解脫的大法傳播印度十六大國。

在思想上,突破了當時六師外道非究竟、非解脫的異風邪說;在社會組織上,破除根深柢固的四姓階級制度,將人類從各種纏縛中解救出來。

因此,佛陀也是歷史上第一位成功的社會革命家,一生為了傳播慈悲和平的理念而奮鬥。孫中山先生有「和平、奮鬥,救中國」的遺言流傳至今,佛陀則有「菩提、精進,度眾生」的楷模傳承千古。

綜合上述所說,佛教的戰鬥觀,主張人類生存在世間,必須要有強盛的鬥志,勇於向自心的無明、懈怠、執著挑戰,提升心靈的境界,讓每一天的生命都有新的進步、成長,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對於人類整體的生命形態來說,世界各國除了對物質科學的關注外,在心靈科學的研究上更應該加強,利益一切眾生。

【註釋】

*1為馬其頓國王(西元前三五六~前三二三),古代偉大的將軍。生於馬其頓的佩拉,父親是雄霸希臘的腓力王,老師是大哲亞里斯多德。西元前三三六年二十歲登基,成為亞歷山大三世。先後征服小亞細亞、腓尼基、埃及、波斯、印度等。三十二歲建立一個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三十三歲崩。

*2元朝蒙古帝國開國君王,姓奇渥溫,名鐵木真。有雄略,善用兵,先後平定韃靼、奈曼諸部,於宋開禧二年即皇帝位,諸王群臣共上尊號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源於回紇語,意為「海洋」。「汗」為「可汗」,表示「強盛的皇帝」。之後平定西遼,滅西夏,攻破俄羅斯聯軍,威震域外,在位二十二年。

*3又有「天愛帝須王」之稱。中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第三世君王。約於西元前三世紀間統一印度,成為護佛最有力的仁王。以華氏城為首都,其統轄範圍包括北印度全部、大夏的一半,南至案達羅,東達海邊,縱橫數千里。

*4阿育王時代高僧,十六歲出家,精通三藏,證阿羅漢果,得私伽婆付法。阿育王即位第六年(西元前三世紀),王子摩哂陀隨帝須出家。之後阿育王精選一千大德僧,並邀請帝須主持第三結集。

*5即轉輪聖王。輪王出世,具足長壽、體健、貌豐、寶藏足等四德。又有輪、象、馬、珠、女、居士、主兵臣等七寶。深厚福慧力足以統領四洲,並且以正法治世,國土豐饒,人民和樂。

*6佛陀入滅之年,摩訶迦葉召集五百阿羅漢上座,在摩揭陀國王舍城先底槃那波羅山七葉窟,共結佛陀所說經、律二藏,由阿闍世王為外護。史稱「第一結集」或「五百結集」。

*7第一部傳入中國的佛經。全經共有四十二章,故稱《四十二章經》。

*8全一卷,後漢安世高譯。

*9凡十卷,唐代般若三藏譯。

*10後秦鳩摩羅什譯,三卷。又稱《維摩詰所說經》。旨在闡說維摩所證之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故又稱《不可思議解脫經》。

*11指七聖財,謂成就佛道之七種聖法,即信、戒、慚、愧、聞、施、慧等。

*12天魔,指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之魔王,名為波旬,常嬈亂釋尊之修行。諸佛出世,常有與其同世之魔障難其修行成道,且魔各有不同。波旬乃釋迦佛出世時之魔王,有無量眷屬,常障害佛道。

【習題】

1.何謂佛教的戰鬥觀?

2.請舉例說明古德戰鬥的精神。

3.佛教戰鬥的對象為何?

4.修行者必須具備什麼戰略?

5.試述戒定慧的功德。

6.為何八正道是趣向解脫的途徑?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