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26 第十三課 佛教對感情的處理

古德云:「愛不重不生娑婆。」愛是生命的根源,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1」說明,人因為有情愛,所以輪迴生死;人因為有情感,因此稱為「有情眾生*2」。情愛並非專指男女之間的愛情,舉凡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朋友之間的友情、同胞之間的袍澤之情、忠臣愛國之情等,都是情愛的表現,乃至個人的興趣、愛好,也是一種情感。

感情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因此只要合乎法律、道德,都是佛教所容許。佛教並不排斥感情,但卻主張以慈悲來昇華感情,以般若來化導感情。佛教鼓勵夫妻之間要相親相愛,親子之間要互敬互諒,朋友之間要相互惜緣,進而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亦即將一己的私愛,昇華為對一切眾生的慈悲。例如:佛陀為父擔棺*3、上昇忉利天為母說法*4等,證明佛教對於合乎情法的世間人倫,並未否定和排斥。又佛陀為阻止琉璃王攻打祖國,因此靜坐路中,以「親族之蔭勝餘蔭」,感動琉璃王退兵*5;佛陀對弟子的愛護,諸如為患病比丘看病*6、為阿那律穿針*7,乃至佛陀的《本生譚*8》,遍載佛陀累世修行慈悲的事蹟。因此,《涅槃經》說:「慈即如來,如來即慈。」

慈悲是人類情感淨化的善美境界。過去一般人的觀念裡,出家人割愛辭親,離俗捨世,是不孝而且無情。事實上,佛教上自教主佛陀,乃至歷代高僧大德,都是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把對親人的小愛昇華為對眾生的大慈悲。例如佛陀成道後,對耶輸陀羅說:「耶輸陀羅!請你諒解我的做法,我雖然對不起你個人,但我對得起一切眾生。現在,我終於修滿了歷劫的願望,成就了佛陀,我以廣度眾生為我的志願,請你為我歡喜。」佛陀的慈悲,已然超越世間的情愛,甚至後來耶輸陀羅也出家修道。所以,真正愛護一個人,是引導他趨向正道,幫助他日臻成熟,而不局限於形體上的長相廝守。

佛陀對親人如此,對於冤家仇敵也是一樣,佛陀常說:「提婆達多是我的善知識,是我的增上緣。」佛陀的愛是建立在「怨親平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上。佛門中許多感人肺腑的孝行,如目犍連救母;道濟*9侍親必躬;陳尊宿*10編織蒲鞋孝養母親;無著*11感化胞弟世親,廣傳大乘;裴休*12送子出家,並作〈送子出家警策箴〉,惕勵其子以求道為貴;惠心沙彌之母*13,勉其用功道業,不以皇帝賞賜為榮,不以母親一人為念等,皆是化私愛為大愛的至真至善的感情,更是情愛淨化的高度顯揚。又如馬爾巴為成就密勒日巴,運用各種善巧方便,付出無比的心血加以調教。這種恨鐵不成鋼,陶鑄後學的發心,就是來自慈悲的力量。因此,人類的情愛,除了兒女私情,更有捨棄個人貪欲的無限慈悲。

情愛人人需要,但是情愛有染汙的,有純潔的;有占有的,有奉獻的。情感如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情感處理得當,則不失為一種鼓勵向上的力量。愛如冬陽,可以溶化冰雪寒霜,可以激發人性的真善美;但是,如果愛得不當,譬如愛的對象不對、觀念不對、方法不對;愛得不正常、不應該,則不但會使雙方產生煩惱痛苦,甚至因愛生恨,導致身敗名裂,喪生滅頂。因此,佛教認為染汙、占有、自私、執著的情感是學佛者的障道因緣。所謂「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我們必須慎思!

然而,「法非善惡,善惡是法」,感情處理不當,固然能障礙道業,但是「愛的淨化是慈悲,愛的提升是智慧」,如果能將愛昇華為慈悲,則「慈息貪欲,悲止瞋恚」;又《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為力,弘益眾生。」慈悲是諸佛菩薩度眾不倦的原動力,人人若能以慈悲相待,則一切眾生皆得福樂,世界必能和平。因此,佛教主張:「以智化情」、「以慈作情」、「以法範情」、「以德導情」,亦即用理智來淨化感情、用慈悲來運作感情、用禮法來規範感情、用道德來引導感情。把自私占有的感情,轉化成無私的道情法愛;把有選擇、有差別的情愛,淨化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奉獻,這樣的情感生活才能更豐富,更雋永。

【註釋】

*1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為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及其狀態。又稱十二有支。

*2係指人類、諸天、餓鬼、畜生、阿修羅等有情識之生物。

*3參閱《佛教叢書(三)佛陀》〈為父擔棺〉。

*4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在生下佛陀的第七天便與世長辭了,死後上生忉利天。佛陀成道後的第七年,為了報答母親養育之恩,就在僧團舉行結夏安居的時候,悄悄的上昇忉利天宮,為母說法。

*5參閱《佛教叢書(三)佛陀》〈端坐路中救祖國〉。

*6參閱《佛教叢書(三)佛陀》〈佛陀探病〉。

*7參閱《十大弟子傳》。

*8主要記述釋迦牟尼佛於過去世行菩薩道的故事。

*9南朝齊僧,樂說佛法,度眾不倦,尤其侍奉母親飲食便利,事必躬親。有人要代他照顧母親,他卻婉拒說:「生養我的母親應該由我親自來孝順,怎麼好麻煩他人代勞呢?」他的孝行因此感化許多道俗信眾。

*10唐代僧。黃檗希運禪師之法嗣。又稱道蹤。江南人,俗姓陳。居睦州(浙江)龍興寺,晦跡藏用。常織蒲鞋,鬻之以奉母,故有陳蒲鞋之稱。

*11參閱《佛光教科書3菩薩行證》〈第十二課‧唯識家無著大師〉及〈第十三課‧千部論師世親菩薩〉,《佛教叢書(四)弟子》〈開創法相宗的無著與世親〉。

*12唐代孟州濟源(河南濟源)人,一作河東聞喜(山西聞喜)人。於長慶年間(八二一~八二四)舉進士。宿信佛教,隨圭峰宗密學華嚴;宗密著經疏,每請裴休為之撰序。曾迎黃檗希運於宛陵,共商禪道,筆記其言,成《宛陵錄》,大行於世。宣武之際,佛教新遭大難,裴休以重臣,出而翼護,故不數年間,佛教得復舊觀。中年以後,斷肉食,焚香誦經,世稱「河東大士」。著有《勸發菩提心文》。詳見《佛教叢書(四)弟子》〈河東大士裴休宰相〉。

*13惠心禪師還是個十五歲的沙彌時,有一天,皇帝到寺院上香禮佛,惠心應對得體,讓皇帝非常賞識。之後,又下旨召見惠心沙彌,並賞賜了很多東西。

惠心沙彌得到皇帝的榮寵,不禁想起了故鄉的母親,於是將皇帝的賞賜轉給母親,以表達孝心。母親收到之後,寫了封信給惠心沙彌,信上說:「能得到皇上的賞賜,我當然十分歡喜,只是我當初送你出家學道,並不是希望你做一個流連名利場中的俗人,而是希望你做一個有修有證的禪人。如果你只好世間的虛榮,便違背了我當初讓你入佛門修行的心願,出家人貴在『真參實學』,要做『人天師範』。」

惠心沙彌收到這封意想不到的信後,一改虛榮,立志做個真正弘法度眾的宗教家,效法《華嚴經》中的菩薩所行,「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不在名利上追求。內容參閱《星雲禪話》。

【習題】

1.人何以稱為有情眾生?

2.試舉例說明佛陀如何昇華小愛為對眾生的慈悲。

3.試從古德處理感情的事例,說明佛教的感情觀。

4.試從佛經舉證佛教的感情觀。

5.試說明佛教徒應如何處理感情。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