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06 第十一課 佛教的家庭觀

家庭是人一生成長的重要場所,從出生到婚嫁另組家庭,「家」是生命的延續,是個人身心調和、價值觀念養成的基礎,是社會組成的基本單位,也是國家社稷安定的主要力量。在世界各民族、宗教中,中國提倡「五倫」、「十義」*1,家庭關係即占半數以上;印度婆羅門一生的修行*2,以居家期最長,強調家庭責任,家庭祭禮從出生到老死*3;猶太教的「摩西十誡*4」,教導人民「要孝順父母」、「不邪淫人妻、偷戀人夫」等。佛教尤其重視家庭關係,因此在《善生經》、《大寶積經》、《優婆塞戒經》等諸經典中,均有佛陀教導信眾如何實踐家庭倫理的記載。現代人間佛教所提倡的,也正是以佛陀的人本精神,從自己家庭的人際關係、經濟生活、家居生活等做起,健全家庭,建設人間淨土。茲略述如下:

一、人際關係

親情是維繫家庭的主要因素,包括親子、婆媳、妯娌、夫妻、兄弟姊妹等關係。佛陀教導弟子應感念父母親的深恩厚德*5,除了應讓父母衣食不缺,隨時稟白行為、去處,不令父母擔心,以及恭順不違正令之外,引導父母向於正道,遠離煩惱,現生安身立命,未來有信仰的依止,才是根本的孝順之道*6。佛陀也告訴優婆塞、優婆夷,世間的父子、兄弟、夫婦、家室、親屬等,應恭敬慈愛,和顏悅色,彼此溝通往來,不相憎嫉,或生氣對立*7。為人夫、為人妻者應當相互敬愛,真心坦誠,體貼讚美,贈送禮物等*8;父母教育子女時,應培養其感恩、接受、忍耐、禮貌、合群、勤勞等美德,以同事攝,尊重子女的人格發展,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信仰及價值觀。至於婆媳、妯娌之間,若能認識因緣法,雙方知進知退,自他互易立場,便能消弭不必要的隔閡與揣測。

以上都可以看出佛教對家庭關係的重視。

二、經濟生活

財物是物質生活的基本條件,人人希求安樂富有。在經典中,佛陀固然以毒蛇比喻黃金,但也不反對以正當的方法賺取淨財,所謂「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只要用於正途,都是累積福德的資糧。因此,佛教主張賺取正當的財富之外,更應進一步過合理的經濟生活。

「合理的經濟生活」包括擁有正當的職業,財富運用得當,以及懂得開源節流等。在《般泥洹經》、《雜阿含經》和《心地觀經》中都提到,智者居家應「恭儉節用」,合理消費,一分作為日常家用,一分儲存以備急需,一分幫助親戚朋友,一分布施培德。如果「懶惰懈怠、賭博嬉戲、喝酒放逸、飲食無度、親近惡人、邪淫浪蕩」,錢財便會很快的耗用殆盡。

此外,佛陀也提醒我們財富為「五家共有*9」,終有散壞的時候,能夠布施結緣,擁有「信、戒、慚、愧、聞、施、慧」*10、「六度、四攝」等法財,才是究竟的財富。

三、居家生活

經典中,處處記載佛陀「著衣、持缽、次第乞食」的日常生活,禪門修行也不外「喫茶去」、「洗碗去」、「搬柴運水」等。衣、食、住、行實在是生活中所不可缺少者。

在衣著方面,佛教主張衣服為遮蔽身體之用,不必奢華講究名牌,也不需故穿破爛以為修行。只要整潔、簡樸,合乎年齡、身分、場合,效法菩薩以般若瓔珞披體,以慚愧道德嚴身*11,必能不受物累束縛,展現從內到外、大方而莊重的穿著品味。

對於飲食,佛門中的「飯前四句偈」、「過堂五觀想」,是鼓勵我們以感恩愉快的心情,正意受食,不挑三揀四,狼吞虎嚥。《雜阿含經》說:「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只要飲食正常適量,營養均衡,不故意節食,也不暴飲暴食,便能保持身體的健康。在家庭中,全家人更可藉同桌用餐,分享心得,維繫感情。

在住的方面,選擇房子應以安全、堅固為第一優先,空氣、衛生、光線、交通等,也是不可或缺的要件。家中布置宜加籌劃,避免過多的傢俱占據空間。因緣具足者,可以增設佛堂*12和書房,尤其佛堂可以作為家庭信仰的中心,具有安定人心、弘法修持、提起正念等功能,也提供家人靜坐、獨處的空間,讓身心得到平衡。設置書房可培養家人正當的休閒及良好的讀書習慣,藉由閱讀,增加知識,擴大學習空間。書籍的選擇,以有益身心健康為宜*13。此外,室內室外的整潔,出入門戶、火燭水電的安全,講話、電視、收錄音機聲量大小等等,也都是影響居家環境品質的重要因素。又明太祖的「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的胸襟氣魄;維摩居士的「丈室」,十方菩薩樂居其中:可見心中世界的大小,也是居住的條件。

隨著科技的進步,交通往來已成為生活所需。無論搭乘哪一種交通工具,開車或乘車者,皆應注意安全及禮儀,讓每一次的來去,都是「快快樂樂的出門,平平安安的回家」。至於人與人之間的交通,則需靠「真心」為舟船,不嫉妒猜疑,不欺凌詐騙,以誠懇開闊的心與人廣結善緣,人際往來必能「去處盡通」。

人間佛教的大乘菩薩行者,或現出家相或現在家身,皆以發菩提心利他為修行,甚至不離「發大精進為除一切眾生煩惱」、「廣起四無量心,安置眾生」,他們以般若空性的智慧「智不住諸有,悲不滯涅槃」,以家庭為水月道場,行空花佛事,自度度他,圓滿佛道。所以佛教史上有印度末利夫人以方便法免廚師於死刑;勝鬘夫人發十大誓願*14護持正法,饒益眾生;唐朝龐蘊居士*15一家人的瀟灑解脫,來去自在;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他們真正以「智度」為母,以「方便」為父,以「法喜」為妻,「慈悲」與「善心誠實」為一雙兒女,建立起法身慧命之家。

家庭有傳燈的功能,不僅把生命延續下去,更將文化、慈悲、道德、信仰等傳揚下去。人間佛教的家庭,便是依此菩薩精神而建立,夫妻不再是冤家,兒女也不是討債鬼,以正知正見成就菩提眷屬,建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註釋】

*1五倫首見於《孟子》:「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十義則見《禮記》:「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

*2婆羅門的一生共分四期:a.梵行期,八歲就師,其後十二年學吠陀,習祭儀;b.家住期,返家結婚生子,祭祖靈,營俗務;c.林棲期,年老則家產讓子,棲居樹林修苦行,專心思惟,入宗教生活;d.遁世期,絕世俗之執著,披粗衣,持水瓶,遊行遍歷。

*3婆羅門教三大經典之一的《家庭經》,說明各家庭由家長司祭之儀式。家庭祭禮包括受胎、出胎、命名、出遊、養哺、結髮、剃髮、入法、歸家、結婚、喪葬等。

*4舊約記載:摩西十誡是上帝耶和華交給摩西以告誡猶太人的行為準則。共有十則:a.除耶和華外,不信他神;b.不敬拜或雕刻偶像;c.不妄稱耶和華上帝之名;d.工作六日,第七日為禮拜的安息日,應守為聖日;e.當孝敬父母;f.不可殺人;g.不可邪淫人妻、偷戀人夫;h.不可偷竊;i.不可作假證,陷害鄰人;j.不可貪戀鄰人所有物,如房屋、奴隸、牛驢等。

*5《梵網經》卷下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心地觀經》云:「慈父悲母長養恩,一切男女皆安樂,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

*6《盂蘭盆經》云:「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毗奈耶律》載:「父母若無信,則使起信心;父母若無戒,使住於禁戒;父母性慳吝,則使開智慧,為子能如是,始足報親德。」《不思議光經》云:「飲食及珍寶,不足報親恩,唯導向正法,始足報二親。」

*7見《無量壽經》:「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8見《玉耶經》及《善生經》。

*9謂世間財物為國王、盜賊、火、水、惡子等五家所共有,以其不能獨用,故無須強求。《大智度論》卷十一云:「富貴雖樂,一切無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泆不定。」

*10又作七財、七德財、七法財。謂成就佛道之七種聖法。以其所持之法能資助成佛,故稱為財。即a.信財,信受正法;b.戒財,持戒律;c.慚財,自慚而不造諸惡;d.愧財,於不善法心生羞愧;e.聞財,能聞正教;f.施財,捨離一切無染著;g.慧財,攝心不散,照了諸法。

*11《佛遺教經》:「慚恥之服,無上莊嚴。」

*12參考《佛教叢書(七)儀制》〈佛化家庭篇‧設置佛堂〉。

*13參考《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佛教徒應讀專書〉。

*14勝鬘夫人,為中印度舍衛國波斯匿王之女,母親末利夫人。聰明通敏,及長,為阿踰闍國友稱王之妃。受父母之薰陶而皈依佛教,敬禮讚歎如來,得當來作佛之授記,謂於二萬阿僧祇劫之後,當得作佛,號普光如來。曾承佛力之加被,宣說《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後又對友稱王說大乘之法,與王共同教化國中人民。其所發之十大誓願為:a.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所受戒,不起犯心。b.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尊長,不起慢心。c.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眾生,不起恚心。d.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他身色及外眾具,不起嫉心。e.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內外法,不起慳心。f.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己受畜財物,凡有所受,悉為成熟貧苦眾生。g.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己行四攝法,為一切眾生故,以不愛染心、無厭足心、無掛礙心,攝受眾生。h.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孤獨、幽繫、疾病,種種厄難,困苦眾生,終不暫捨,必欲安隱,以義饒益,令脫眾苦,然後乃捨。i.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捕養眾惡律儀及諸犯戒,終不棄捨。我得力時,於彼處見此眾生,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j.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攝受正法,終不忘失。

*15唐代著名在家禪者。世稱龐居士、龐翁。衡陽人。世代業儒,獨蘊慕內法。貞元初年,參謁石頭希遷,頗有領悟。復愛丹霞天然禪師風采,與之終生為友。此外,亦與藥山惟儼、齊峰、百靈、松山、大梅法常、洛浦、仰山等禪林碩德頻相往來。一日,石頭問云:「子自見老僧以來,日用事作麼生?」龐蘊對曰:「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並呈一偈,末二句云:「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石頭然之,復問曰:「子以緇耶?素耶?」對曰:「願從所慕。」遂不剃染,而終其生以在家之身分舉揚方外之風。

後至江西參禮馬祖道一,於言下領旨,頓悟玄機。元和年間,北遊襄陽,因愛其風土,遂以舟沈其資財於江,偕其妻、子躬耕於鹿門山下。訪道者日至,所談皆機鋒語,其妻、子均因之徹悟。龐蘊於入寂之際,令其女靈照出視時日之早晚,靈照回報:「日已中矣,而有蝕也。」龐蘊乃出戶觀看,靈照隨即登父座合掌坐亡。龐蘊笑曰:「我女鋒捷矣!」遂更延七日入寂。此一記實,載於《祖堂集》卷十五、《景德傳燈錄》卷八等諸禪籍中。其所表現之獨特機鋒與謦欬笑談之間坐脫立亡之禪境,成為傳誦千古之美談。

【習題】

1.試述您對家庭倫理中親子關係的看法。

2.您認為應如何用錢才是智慧?

3.試述您對維摩丈室的看法。

4.家庭的功能有哪些?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