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36 第四課 印度諸王朝的佛教

佛教在印度流傳一千六百多年,探究其盛衰興替的原因,從僧團內部來說,與僧團本身在教義教法上的實踐與開展方向有關;從僧團的發展來說,則和諸王朝的信仰選擇有絕大關係。歷史上,由於印度王統向來複雜,不僅大小國林立,且征伐、併吞不斷,故本文僅依時序,針對幾個重要王朝的佛教發展狀況,作一梗概介紹。

一、孔雀王朝(西元前三二四~一八七)

孔雀王朝約創立於西元前三二七年,乃佛陀涅槃後第一個統一全印度的王朝,建都於中印度摩揭陀國的華氏城*1。三傳至阿育王(約即位於西元前二七○年),文治武功達於鼎盛,成為印度史上最大的帝國,其對佛教護持弘揚之功,亦無出其右者*2。阿育王所推行的輪王政策,重要內容如下:(一)於石崖或石柱上銘刻生活道德的訓誡法敕*3;(二)廣建寺院,供養僧眾;(三)於全國修建八萬四千佛塔;(四)設立「正法大官」,力助弘化;(五)舉行第三次經典結集。由於阿育王的篤信及推展,人民信仰日盛,佛教遂成為國教。

阿育王在第三次結集後,即派遣傳教師前往印度邊境及國外弘化,其範圍遠至希臘、緬甸、錫蘭等國。此劃時代的勝舉,由於傳教師傳承的部派不同,以及因應當地風俗民情的需求,進而產生特色殊異的新部派,或促使原有部派的再次分化。阿育王執政三十餘年,使佛教走向國際化,其對佛法傳布的貢獻和以佛法治國的政策,為後世輪王治世留下最佳典範。

二、案達羅王朝(沙多婆訶王朝,西元前二二○~二三六年頃)

案達羅王朝創立於西元前二二○年左右,位在德干高原地區,屬於大眾部教化範圍*6。西元前二八年兼併了中印度摩揭陀國的迦恩王朝*7後,大眾部的思想便傳到中印度,使中印度佛教稍得復興。爾後,隨著王朝的西進,大眾部的思想也影響了西方有部佛教,並促成西方經量部的形成。

此時佛教能順利復興,實得力於王朝的安定,朝廷一方面信仰婆羅門教與崇拜民俗諸神,另一方面也對佛教採取保護的政策*8。佛教為走向群眾,便取法民間流行的夜叉造像,造成佛菩薩雕塑的風行,也因而間接促進了大乘菩薩思想的勃興。般若、法華、華嚴、淨土系的經典紛紛出現,龍樹依之立論闡釋,確立了大乘佛教的興起。繼有龍樹弟子提婆的發揚及國王的護持,大乘思想更加隆盛,大眾部逐漸同化於大乘之中。

三、熏迦王朝(西元前一八○~八○年頃)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歿後,逐漸失去統治勢力,案達羅王朝在南印度獨立,希臘、波斯等異民族亦窺近西北方,印度又呈分裂狀態。西元前一七八年,孔雀王朝大將弗沙蜜多羅在婆羅門國師協助下弒君自立,改號熏迦王朝,進行大規模戮僧毀寺的排佛運動,使得佛教興盛的中印度頓時寺空僧絕,史稱「中印法難*4」。由於逃亡的僧眾多往南印度或西北印度,反而促成以南方案達羅為中心的大眾部佛教及北方迦濕彌羅、犍陀羅為中心的「有部」佛教的發展。其中上座部中的分別說部,因與大眾部思想相近,故往南後即與大眾部同化,往北則影響有部譬喻師*5的思想。

四、貴霜王朝(西元前數十~西元後三二○年頃)

阿育王歿後,希臘入侵西北印度建立王國*9。希臘人向來精於哲思,對於具有深奧哲學內涵的佛教信仰頗能接受,尤其彌蘭陀王*10與那先比丘進行一場佛教教義的辯論之後,終於成為佛教的擁護者,這對西北印度佛教的發展,具有重大貢獻。後來大月氏王丘就卻*11併吞了希臘王國,創立貴霜王朝,於是和南方案達羅王朝對峙,達五世紀之久,在印度史上稱為南北朝時代。

貴霜王朝三傳至迦膩色迦王時(約西元七八~一二三年頃),建立了縱貫中亞至中印的大帝國,是王朝的極盛時期。迦膩色迦王禮脅尊者*12及馬鳴*13為師,大崇佛法,曾在首都富樓沙建造高四十餘丈,壯麗宏偉冠於全印的大塔,塔旁建四大伽藍,供養數萬比丘。又為統一各部派異說,禮請脅尊者以一切有部為正統,在迦濕彌羅召集五百賢聖舉行第四次結集,使得佛教雖歷經中印法難,仍能在西北印度大放異彩。迦膩色迦王對佛教的貢獻,直追阿育王朝,在佛教史上有「阿育王第二」的美稱。

西北印度的迦濕彌羅一帶,地處偏僻高山,從阿育王遣使來化後,一直為保守的有部化區,不受外界思潮影響,且在有部執牛耳之位。而犍陀羅雖亦盛行有部思想,然因地處東西間交通要衝,受中國、希臘、羅馬文化影響所及,學風開放,思想進步,故此地受到由南印漸次傳來的大眾部影響,也逐步融入大乘佛教思潮*14,如《般若經》等早期大乘經典,早已流行此地,如脅尊者、世友、馬鳴等一切有部系學者,也具有大乘的傾向*15。因此,迦膩色迦王時期,大乘的勢力已影響西北印度,進而促成西域大乘佛教的隆盛。

五、笈多王朝(三二○~七三○年頃)

笈多王朝創立於三二○年,建都於摩揭陀的華氏城。五世紀頃,白匈奴入侵西北印度,並大肆毀佛,五○二年南下攻占中印度,後雖由笈多王的支裔幻日王將之驅逐,但中印度也只能由一小國延續後期的笈多王朝(五三五~七三○),小邦因而林立,其中以戒日王統(伐彈那王朝)較強盛,曾以玄奘大師(六二九~六四六年留印)為其「國寶」,並且千里護送玄奘回中國,一生積極護教*16。

笈多王朝支持印度教(由婆羅門教融入民間泛神信仰而形成),並且明訂以梵語為國語,這是婆羅門文化的復興期。唯王朝對於其他宗教仍採寬容政策,佛教乃能順利發展。唯佛教為與婆羅門教的教義抗衡,在佛典上捨棄使用俗語方式,改而朝向梵語化,且積極接近民眾,加速了大乘佛教的步伐。

上座部佛教以西北印度的說一切有部、正量部、經量部力量較強,大乘佛教則以龍樹時期的經典為基礎,發展出無著、世親的「外無內有,事皆唯識」的唯識(瑜伽)一派,及護法、清辯成立的「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的中觀思想。爾後,中觀、唯識二系透過論證、批判的論理學(因明)方式,發揮「空、有」之辯,以幻日王在摩揭陀所興建的那爛陀寺*17為根據地,發展其教學,成為當時佛教的主流,因明的論證之學也因之盛行。我國玄奘便是在那爛陀寺,從戒賢*18學唯識而創立發揚了中國的唯識宗。然而就在玄奘離印至義淨入印的三十年間*19,佛教也急速密教化。

六、波羅王朝(六五八~一一三七年頃)

波羅王朝興起於七世紀的孟加拉,共傳十八代,代代崇佛。第二主達摩波羅曾將國土擴展到曲女城,國勢最盛,對佛教貢獻也最大。開祖瞿波羅王在那爛陀附近建歐丹多富梨寺,繼而二主又建超戒寺*20,其規模的宏偉,勝過那爛陀寺,此三寺成為當時的佛學中心。唯印度佛教自笈多王朝之後,已趨沒落,幸賴波羅王朝的保護才得以在東印度存續下來,在此五百年間,可說是密教的興衰史*21。

一二○三年,佛教最後的據點超戒寺等,被回教徒破壞後,多數僧尼走避至西藏、尼泊爾等地,於是佛教從印度本土消失而轉入西藏,西藏接收了超戒寺大量典籍後,便傳承了密教教學的傳統,並發揚光大,於是形成以密教為主流的藏傳佛教一系*22。

佛教自十三世紀在印度衰微後,到十九世紀出現復興的曙光。一八九一年,錫蘭達摩波羅上座率先創立「摩訶菩提協會*23」;次年,印度格里巴沙蘭上座創立「孟加拉佛教會*24」,在兩位上座的努力下,重修佛教聖蹟,興建寺院,也提升學者對佛典研究的重視,進而有「佛教聖典協會*25」的成立。一九五六年,安培克*26博士以政府官員的身分,帶領五十萬人同時皈依佛教,使得印度佛教的復興重現生機。另外,由於佛教遺蹟陸續發掘,政府也開始重視,世界各國佛教徒前往朝聖者漸多*27。

一九六四年,第七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在鹿野苑召開,更加速佛教復興的腳步。今日印度的佛教,在學術研究上極為普遍,各國僧侶因崇仰佛陀遺蹟而至印度朝聖、建寺者漸多。

一九九八年二月,佛光山聯合南傳、北傳、藏傳佛教,共同在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為印度佛教的復興開創新紀元,也為世界佛教史寫下不朽的一頁*28。為培育印度新一代僧伽,致力復興印度佛教,二○一○年四月佛光山於德里文教中心成立「印度沙彌學園」,招收釋迦族男孩,培育未來弘法人才。就整個印度人口來說,佛教徒的人數仍是不成比例,因此,藉此戒會活動,希望能拋磚引玉,為復興印度佛教打開世界融和的新頁。

【註釋】

*1西元前三二七年,希臘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其時,摩揭陀國的難陀王朝稱霸北印度恆河平原一帶。旃陀羅笈多王趁機而起,平定北印度,建都於摩揭陀國巴連弗城,創建孔雀王朝。

*2據載,阿育王早年為鞏固王位,不惜剷除異己,殘暴無道,有暴惡阿育的惡名。直至揭鄰伽戰役,親見慘烈之狀,乃幡然悔悟,立志以仁政治世,人民喜見阿育王以法治國的仁政,而改譽為正法阿育王。

*3阿育王也將他所推行的種種事業、政策法令、敕令銘刻於全國各地的磨崖、石柱上。計有大磨崖、小磨崖各七所、石柱十柱、石窟刻銘及石板等五種。從世界文化史的角度來看,這些法敕成為研究佛教史及印度歷史的寶貴資料。

*4中印度的法難使佛教興起了「千年法滅」的末法思想,並產生了尋求王臣等有力外護的理念,此對佛教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5又稱譬喻論師。主要是指經量部的開創者鳩摩羅馱(又稱童受)及佛陀提婆(覺天),因他們善用譬喻說法,撰有《喻鬘論》、《癡鬘論》等,故稱為譬喻師。依《異部宗輪論》載,經量部係於佛滅後四百年由說一切有部分出,時間約在《大毗婆沙論》結集之後,此前即為譬喻師。此後,譬喻即成為此派的最大特徵,並被視為後來大乘佛教譬喻文學的基礎。由於此派的教義富含大乘法義,故在說一切有部中屬於先進的異端。

*6據佛音的《論事注》,案達羅派共有東山住部、西山住部、王山住部及義成部等四部,均為大眾部最後分出者。

*7是摩揭陀國熏迦王朝的第十世地天王時代,婆羅門大臣婆須提婆篡位所建,四傳至善護法王朝被案達羅王朝所滅。

*8據傳,案達羅王朝乃雅利安族與土著的混血種族,武力強大。案達羅王朝對佛教有幾項德業:a.特意保護著名的佛教遺蹟阿摩羅婆提大塔的建設;b.開掘阿旃多窟院;c.耶耆那舍利王時,將黑蜂山的洞窟贈予龍樹菩薩,且予以保護。此舉對大乘佛教的興隆實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9希臘自亞歷山大帝以後,又建立了夏王國,於西元前一八九年頃入侵西北印,使印度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

*10又稱為「守正義之王」,受民眾擁戴。王與那先比丘之間的佛教問答內容,即今流傳的《那先比丘經》(南傳稱《彌蘭王問經》),是記載當時佛教教義發展情況的珍貴史籍。彌蘭陀王皈依佛教後,曾在流通的貨幣上繪輪寶,並刻隨法者之字,由此可見,王    對佛教的護持。晚年捨王位出家,建彌蘭陀精舍,後證阿羅漢果。

*11大月氏原居我國西北敦煌、祁連山之間。漢初,因避北匈奴而西移,後奪塞族、烏孫之地,降服大夏,定都於媯水之南的藍子城(今阿富汗北部),以大夏土著諸侯五翕侯,分別鎮撫舊地,五翕侯皆隸屬大月氏。其後百餘年中,貴霜翕侯丘就卻攻滅其餘四翕侯,取代大月氏的地位,自立為王,國號貴霜。後又征伐安息,併吞高附之地,並滅濮達、罽賓,取得天竺旁遮普之地,此後在印度即稱貴霜王朝,然我國仍稱之為大月氏。

*12為一切有部的論師,因精進修行,未曾脅臥,故名之。脅尊者欲挽救中天竺佛教的沒落,入中天竺華氏城與馬鳴對論,並折服之,馬鳴即入尊者門下,受具足戒。其後脅尊者歸北天竺,馬鳴留住中天竺宣揚佛教。後迦膩色迦王攻伐華氏城,請馬鳴歸國弘化。

*13中印度舍衛國人,出身婆羅門家族。初習外道之法,智辯無礙,僧侶備受攻擊,致中天竺佛教不振,後與脅尊者對論,深有所感而皈依佛門。馬鳴才氣縱橫,博學三藏,明達內外典,為古典期梵語文學的先驅,開優美文體文學的先河,在梵語文學史上留下不朽的盛名。他將佛陀的一生,以梵語寫成敘事詩《佛所行讚》,又以難陀的故事為經緯,襯托以美詩,寫成《孫陀羅難陀詩》,均為洋溢佛教信仰的代表作。

*14如以犍陀羅為中心的「犍陀羅美術」,即是與大乘佛教相應而興起的佛教藝術,流行於一世紀至五世紀期間,在迦膩色迦王時期最盛。其特色乃以佛教文化為題材,融和希臘雕塑藝術而成,因此佛塔、僧院隨之興起。其中,有佛、菩薩像及「本生譚」等造型雕刻,誠為融和情智的大乘思想的明證。隨著佛教東傳,此期佛教藝術影響廣及中亞、中國、日本及南洋等處。

*15脅尊者的學風,直取精要,與有部學者大異其趣,他曾評方廣經為:「此中般若,說名方廣,專用大故。」可見他已接受由南印傳至北印的般若思想。世友本是有部學者,著有《異部宗輪論》等書,玄奘大師《西域記》卷三記載:「我顧無學,其猶洟唾,志求佛果,不趨小徑。」此即大乘思想的明證。馬鳴菩薩的著作甚多,屬於大乘思想的有《大乘起信論》等。又因親近脅尊者,自然受到大乘思想的影響。

*16戒日王皈依佛教後,即致力宣揚弘布,建立精舍及數千佛塔,儲備飲食醫藥,施諸貧困。每年一度集會諸國沙門,於三七日中,四事供養。又每五年舉行無遮大會,玄奘大師旅印歸國前,王於曲女城作大法會,五印度十八國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七千餘人到會,此即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辯論大會。玄奘大師受請為論主,稱揚大乘,提出論文《真唯識量頌》,懸之於會場門外,經十八日,竟無人發難論之。戒日王益增崇敬,十八國王並於會後皈依為弟子。會後,玄奘大師決意辭歸,戒日王堅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國王於首都缽羅那迦城,開七十五日的無遮(布施)大會,為師隆重餞行。貞觀十九年,師正式辭王東歸。

*17那爛陀寺是五世紀初笈多王朝的幻日王為紀念征服白匈奴所建,乃當時佛教最高學府。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載,該寺為七世紀時印度第一大寺,僧徒常達萬人,修學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聲明、醫方、術數等。該寺初以唯識學為主,其後演變為密教的一大中心。大乘著名的論師,如護法、德慧、護月、堅慧、光友、勝友、智月、戒賢、智光等都曾先後在此講學,或擔任該寺住持。此外,遠自我國及東南亞諸國而來的留學僧亦不少,如我國的玄奘、義淨及新羅的慧業等諸法師皆曾來此參學。

*18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論師,至那爛陀寺遇護法菩薩,感悟出家。年方三十,即論退南印一大外道,獲王嘉賞。師長期主持那爛陀寺,弘傳唯識教義,玄奘師事之,且傳習其法。

*19玄奘大師於貞觀三年(六二九)西行,貞觀十九年(六四五)離開印度,返回中國,義淨大師則於西元六七一年左右到達印度,其間相差約三十年。義淨大師幼年出家,因仰慕法顯、玄奘大師的西遊,於唐咸亨二年(六七一)經由廣州,取道海路至印度,一一巡禮鷲峰、雞足山、鹿野苑、祇園精舍等佛教聖蹟後,往那爛陀寺勤學十年。返國時,攜梵本經論約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陽,武后親至上東門外迎接,敕住佛授記寺。其後參與譯經工作,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共稱四大譯經家。

*20又稱超行寺、超岩寺。全寺共有一○七座殿堂與六座學舍,中心為觀音大殿,周圍有五十三座大小殿,供奉密教諸神像。學僧往來頻繁,與那爛陀寺等共為密教的中心。著名的密教大師阿底峽自小於此受戒、學習,後任住持。一二○三年,該寺被回教徒毀壞。

*21密教的演化過程,從咒語誦念、禮拜諸神的「雜密」開始,演化到具有大乘空性慧、慈悲方便等哲理性的「純密」階段,最後又進展到與印度教的性力派(此教派以男性生殖器與女性生殖器象徵宇宙最高實體的「梵」,乃濕婆神與其配偶神孕化萬物之力,欲尋求解脫,則須崇拜之)結合。印度佛教至此墮落於大樂思想中。八世紀後,瑜伽、中觀漸失去創造力,而多流於註釋、訓詁、論議,因此大乘佛教重蹈阿毗達磨的覆轍。多數學者為兼通中觀、瑜伽兩派,同時又為密教師,可見印度大乘佛教至此,受到密教的影響極深。

*22西藏原與印度接觸頻繁,常至印請僧入藏弘法,如寂護、蓮華生、蓮華戒、阿底峽等高僧皆曾入藏弘法。因此,當超戒寺被毀時,西藏以此因緣,便接受了該寺僧人所攜出的大量典籍,爾後成為藏傳佛教藏經的基本典籍。

*23是達摩波羅在美國學者奧爾高特等人的支持下所創建。初時籌組於佛陀成道處菩提伽耶,後正式在錫蘭可倫坡設立會址。最初目的在於自印度教徒手中收回聖蹟菩提伽耶大塔,並復興印度及世界各地佛教。

*24「孟加拉佛教會」成立後,積極展開弘法布教工作。一九○一年,建立加爾各答第一座現代印度佛寺──佛法精舍,做為該會會所,並成立分會。

*25一八九二年由印人在加爾各答成立。該會的工作包括每年刊行年報、從事原典校訂、翻譯和出版,為印度學者研究佛教的中心。由於參與工作的學者多為大學校長、教授,因此帶動了大學研究佛教的風氣。

*26出身印度賤民之家,少年時代受到歧視,而深感階級制度的不公平。後因受耶穌教傳教士的栽培,赴美遊學於哥倫比亞大學,研習經濟學與社會學。其後任教師、律師,活躍於印度政治界,奔走呼籲廢止階級不平等制度,主張解放下層階級。印度獨立後,擔任新憲法起草委員會主席及首屆司法部長,並為「種姓聯盟」主席,竭力倡導佛教的平等精神。曾在印度各地發起「賤民改信佛教運動」,使無數下層階級由印度教改信佛教,乃現代印度復興佛教運動的盛舉,故有「下層階級慈父」美譽。著有《釋迦和他的宗教》一書,在一九六八年「全印度佛教會議」中,通過為印度新佛教徒的聖典,他對印度佛教復興運動的影響可見一斑。

*27一九五六年,印度總理尼赫魯曾特別安排擴大舉辦佛陀聖誕二千五百週年紀念。又配合佛教遺蹟的出土,印度主要佛教聖地,如菩提伽耶、王舍城、鹿野苑、拘尸那拉等地,都已修葺或重建完成,並且在加爾各答、鹿野苑等處成立博物館,供各國朝聖者參禮。

*28此次戒會緣起於一九九七年五月在佛光山舉行的「第四屆國際佛教研習會」,會中來自世界各地的南、北、藏傳佛教僧信代表一致聯名簽署,禮請佛光山寺前往佛教發源地印度傳授比丘尼戒法。佛光山乃聯合南傳、藏傳、北傳佛教界,共同圓滿這次世界的傳戒大會。值此勝緣,計有來自印尼、泰國、尼泊爾、非洲、日、韓、歐美等國一百五十餘位戒子參加(並有一千五百餘位在家信眾參加三皈五戒)。此次戒會的圓滿達成,使得自十一世紀以來在印度及南傳國家中斷的比丘尼教團得以重光,也為佛教歷史寫下新的一頁。

【習題】

1.試述阿育王對佛教的貢獻。

2.中印法難發生於何時? 對於當時佛教的發展有何影響?

3.簡述貴霜王朝時期有部與大乘思想的發展情形。

4.簡述笈多王朝佛教發展的情形。

5.佛教在印度本土衰微殆盡的原因為何?

6.十九世紀有哪些佛教的復興運動?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