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 首頁 /
- 第三類【教科書】 /
- 071-082佛光教科書(共12冊) /
- 080佛光教科書10 宗教概說 /
- p204 第十八課 巫術與靈媒
p204 第十八課 巫術與靈媒
「巫術」在人類歷史上,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下,廣泛地存在於世界各民族中。尤其在原始社會,民智未開,人們對生存的自然環境的畏懼與對未來世界等無法了解,「巫術」成為人類早期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及尋求祝福和庇佑的寄託對象。在古代進行巫術者,男性稱為覡,女性稱為巫*1,都是能和神、鬼溝通的人,一般名之為靈媒。巫的種類依其功能,可分為靈媒、巫醫、驅魔者、占夢者、求與者等,他們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幫助人與另一個世界的神靈溝通。靈媒是人神交流的媒介,也是神的代表。靈媒又稱巫、祝,祝是國家僱用的祭司,專司主持祭禮,亦稱太祝、太巫、太卜。巫則來自社會各階層,是由神所選定的。古代的中國王權與巫術密不可分,君王自稱為天子,並以王權神授,表示能傳達神的旨意。如商湯為求雨自焚,可見君王既是祝,也扮演巫的角色。到了漢朝,巫人不僅對民間社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力,並將漢代人的生活和思想結和成一體,形成普遍廣泛的社會風俗。巫人以他們所擁有的司祭、治病、解厄、預言等神異功能,活躍於社會上,而且以供物、賦歛、幻術、醫藥等方法獲取財富。
此外,先秦時代巫的職能,凡有祭祀、祈雨、卜筮、醫病、解夢及除災邪等,都說明巫的社會地位,巫也因為其職事內容與人類「祈福避禍」的需求相應,故人們信任巫術的效能,故巫者在平時即為一般民眾所依賴或怖畏,而於發生重大災禍時,更有任由巫者牽制約束者。
巫術的行使通常採取歌舞形式。歌,即通鬼接神的咒語;舞,則是降神儀式。從事巫術者,各民族有不同的稱呼,如:傈僳族稱「尼帕」、「必帕」*2;怒族*3稱為「尼媽」、「達施」;景頗族稱為「董薩*4」;獨龍族稱為「隆木沙*5」;彝族稱「畢摩*6」;中亞遊牧民族稱「薩滿*7」等。巫師為民接通神靈祈禱降福消災,神聖且神祕,是一種「神人合一」的狂熱宗教色彩。此外,紐西蘭毛利人*8則有專門學校,嚴格訓練學生學習巫術,畢業後以魔法行善。可見成為一名巫師,也有其一定的條件。
巫術大致以占卜吉凶、預言禍福、祈雨求福、驅鬼招魂、禳厄袪病為目的。依性質可分為:生產巫術*9、保護巫術*10、破壞巫術*11、白巫術*12、黑巫術*13等。巫師行使巫術時,通常使用替代物*14、辟邪物*15、厭勝物*16、鎮邪物*17、巫術神衣*18、神石、神鼓、神刀、神劍、神箭等。他們或者是族中酋長;或者政權領導者的侍臣,也有人是官方的祭司,身分相當特殊;但也有來自社會各階層者;他們以巫術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滿足了個人祈求的心理需要。然而在人類對自然界和社會人文逐漸了解後,巫術保護的功能逐漸削弱,巫術演變成為人與人、集團與集團之間的鬥爭工具,或者被利用為暴亂的形式。如漢武帝時代「巫蠱之禍*19」和近代的「義和團*20」事件等;甚至江湖之流,假巫術以詐財騙色、蠱惑人心者,時而見之。
靈媒大致可分為「精神」與「物理」靈媒,前者完全負責傳達來自靈魂的訊息,後者則藉助靈魂力量,製造出不同種類的奇異效果。靈媒組織有:個別靈媒、教堂靈媒和降靈營等。個別靈媒通常獨立工作,有各自的信徒和立論根據,不對任何教會負責;教堂靈媒則兼具牧師身分,在其建立的教堂中,同時進行降靈和正規的宗教活動。降靈營則由靈媒、講習人員和一般通術信徒組成,為信徒提供一個崇拜、學習和從事降靈活動的中心。如美國紐約州、賓州、佛州、印第安那州等皆有降靈營的存在。
佛教不否定鬼靈、神祇的存在,經典上也有四大金剛和天龍八部的記載,尊重他們是六道眾生之一,同樣具有清淨的佛性。對於人世間的命運變化,佛教認為明因識果,才是自助助人的究竟之道。《佛遺教經》中,佛陀明示後世弟子不可從事和合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咒術仙藥等邪命之業*21,一味的迷信通靈幻術的救濟,與真正的解脫無關,卻難保永久的自在和安心。佛教的業力論,以禍福乃自作自受,只要布施,自會增加善緣;心存一念護生之慈,自然長壽;不飲酒吸毒,自然身心清明;誠信不妄語,自然獲得名聲信用;不邪淫,眷屬自然和諧無爭;處處與人為善,自然貴人相助,福德增上。
【註釋】
*1《說文》:「巫,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又《說文注》:「巫者,事鬼神禱解,以治病請福者也。男曰覡,女曰巫。」
*2主要住於雲南西北部怒江地區;在雲南麗江、四川鹽源、鹽邊亦有少數傈僳族百姓,全族近五十萬人。傈僳原稱為「栗粟」,最早見於唐代樊綽所做的《蠻書》;明朝《雲南圖經志書》記載:「居山林常帶藥箭弓駑獵取禽獸,其婦人則取草木之根以給日食。」顯示當時經濟活動仍以狩獵、採集為主;清朝以來,傈僳族人在怒江和瀾滄江南北狹長的谷地種植玉米、水稻、小麥、高粱、豆類等,逐漸著重農耕作物。曾發展三種文字,但未通用於全族,文化水平仍待開發。傈僳族人認為人們的生產、生活皆被稱為「尼」的精靈所主宰,重視占卜,巫師稱為「尼帕」及「必帕」,主持所有祭祀活動,前者自稱由神授得巫術,後者則靠傳承學習而得,並且只卜卦祭鬼。
*3主要分布於雲南碧江、福貢、貢山等縣,自認是怒江和瀾滄江的古老居民,全族約有二萬餘人。《維西見聞記》載,怒族「覆竹為屋,編竹為垣,谷產黍、麥,蔬產薯、芋,獵禽獸以佐食,人精為竹器,織紅紋麻布」。可見其農作及手工皆有所發展,經濟文化較為進步。怒族大多使用漢族語言,沒有本身的文字,其民族詩歌具濃厚生活氣息,並以歌舞表達對喜慶和喪亡的真摯情感。怒族認為山川樹木、風雨雷電自然現象皆有主宰的神靈,禍福都是來自鬼神,巫師即負責占卜、主持祭祀及通神降鬼。
*4主要分布於雲南省潞西、瑞麗、隴川、盈江、梁河等山區,約有九萬三千餘人。先民以狩獵為生,明清之後,則學習漢、傣族的農作生產技術,開始種植水稻、玉米、豆類、薯類等。景頗族曾以豆記數,或結繩、或刻木記事,並以口頭文學方式,呈現歷史傳說或民間故事;近代以來則進步至以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惜流傳未廣。景頗族春耕時,常用豬、牛、雞等祭祀天、地及山神,由巫師「董薩」主持;秋收時,則舉行嘗新、祭穀堆和叫穀魂的儀式。嘗新,指拋丟新穀和菜,與野精靈一同分享,以免精靈搶食祭品;祭穀堆是酬謝各神祇對農作物的保護;叫穀魂則是叫回打穀時,被驚嚇走的穀魂;「董薩」皆參與此三種祭典儀式。
*5住於雲南貢山獨龍江流域河谷地帶,元朝時稱其先民為「撬」,明、清時期稱「俅」或「曲」。獨龍族經濟文化尚未開發,沒有本族的文字,至今仍保持原始部落生活水平。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刀、斧等冶鐵業,皆靠鄰近的藏族、漢族、白族等輸入。耕作農物有玉米、豆類等,加上採集、漁獵等,方得以維持日常食用。獨龍族的巫師除了「隆木沙」外,也有稱為「烏」者,兩者大多由家族族長或村寨的頭目兼任。「隆木沙」具有特殊眼睛,通常主持換魂儀式,以為病人交換靈魂。「烏」比「隆木沙」更為古老,以預言和祭鬼為主要職務。
*6全族近五六○萬人,主要分布在四川、雲南、貴州及廣西等地,有自己文字,稱「老彝文」,目前彝族仍留有以「老彝文」所抄寫成的典籍,內容與祈禱、祭祀、咒術、禳祓、占卜,乃至生老病死、食衣住行、文學、歷史、醫學等有很大的關係,是研究彝族宗教、哲學等重要的參考資料。彝族人崇拜天、地、日、月、山、水、石火等諸神,並且重視祖先祭祀。他們認為巫師「畢摩」是天神派來的,主持所有的祭祀活動。歷朝與漢族關係深厚,無論在農業生產技術、建築、水利工程等,皆受漢文化影響;農作以玉米、稻穀、蕎麥、馬鈴薯等為主,並以養禽、蜜蜂、狩獵、捕魚、挖藥等為副業收入。
*7中亞地區遊牧民族所信仰的宗教稱「薩滿教」。薩滿教以「謄里格」為天神,主宰宇宙一切,並以「納赤該」為地神,保護子女、田產和牲畜等。游牧族人會祭祀日月山河五行,並且禮拜以木塊或氈布製作的偶像「翁剛」。另外,他們認為許多禍患的興起,是由於惡鬼的作亂。「薩滿」即是他們禮請的宗教師,負責為人民消災祈福,或為病人病畜跳神驅鬼,並以神靈附身來占卜吉凶、未來。「薩滿」多為氏族部落的酋長,具有很高的社會威望。
*8指紐西蘭玻里尼西亞系的原住民族,身長,體格強壯,皮膚呈棕褐色,髮直或波形。相傳於一二○○~一四○○年間移民到紐西蘭;與歐洲人接觸後,自稱「毛利」(意為「正常」),乃為區別自己族群及新遷入的歐洲民族。
*9即指人們在技術不足,人力沒有把握的情況下,為增加成功的信心,減少對失敗的恐懼,保證生產過程順利,成果豐收,所施用的巫術。
*10預防或消除危險、治病,保護個人或集體免除自然災害或他人算計所施用的巫術。
*11專門用於謀害他人或破壞他人活動。
*12以行善為目的。例如:祈求風調雨順,物產豐收,保護財產,為人驅魔逐鬼,防害治病等。
*13即以害人為目的的巫術,相當於「破壞巫術」。
*14指巫師行使巫術時,通常會使用代替物以代替神、鬼或代替某人等稱之,如布偶、木俑、泥像等。
*15即辟除邪惡之物。史載,漢人多雕刻辟邪獸形飾,佩之以辟邪惡,後人仿其意,佩載各種飾物表驅凶避惡,與厭勝物有類似功能。
*16又稱「辟邪物」、「禳鎮物」。「厭勝」在古代文獻中,具禳除、壓迫、排除某種東西,使之屈服;或者平安、順利、克服困難,得到安順和勝利兩種意義。用以「驅邪避煞」、「祈福避禍」為目的之物即稱「厭勝物」,包含動、植、礦、水等自然物及建築、宗教法器、器物、食物等。
*17鎮,壓也。用以壓服物者曰鎮;鎮邪物,即用以鎮邪之物。
*18即巫師施用法術時所穿著的衣服。
*19漢武帝時,極信方術之士,許多巫師聚集京城,女巫進出宮中,教美人度厄、埋木人祭祀。漢武帝病時,江充稱病起於「巫蠱」,造成皇族內訌,大批巫師被殺的「巫蠱之禍」。
*20原名義和拳,原為民間白蓮教的支派,奉洪鈞老祖及黎山老母為祖師。大多分布在山東省境內。山東地區,民風強悍,對於清末洋人及外國傳教士的侵略與勢力擴張,憤怒不已,於是相繼加入義和拳,宣倡「扶清滅洋」。他們自稱有神力附體,可以畫符念咒,避免洋人的刀槍。他們認為洋人可怕在於槍砲,有神力附身,便可為國雪恥。義和拳在山東巡撫毓賢支持下,更名「義和團」,稱為「義民」,並放任他們燒毀教堂,殘殺教民及洋人。後來,慈禧太后更在毓賢的大力推崇下,召請義和團入京保國,放縱拳民為所欲為,並且向各國宣戰,終於引發八國聯軍。
*21謂依不正當的方法謀求生活。戒律規定比丘應遠離四種邪命,唯以清淨乞食活命。四種邪命即:a.下口食,謂種植田園、和合湯藥以求衣食而自活命;b.仰口食,謂仰觀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等術士之學,以求衣食而自活命;c.方口食,謂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以自活命;d.維口食,維指四維,乃堪輿家所用二十四方位中的四隅,謂學種種咒術,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
【習題】
1.何謂巫術、靈媒?對社會有何影響?
- 071佛光教科書1 佛法僧三寶
- p024 總序
- p030 第一課 佛的意義
- p040 第二課 如來十號
- p050 第三課 佛身
- p060 第四課 佛德
- p068 第五課 佛像的種類
- p074 第六課 他方佛名
- p082 第七課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p092 第八課 法的意義
- p100 第九課 佛陀說法因緣
- p116 第十課 修學佛法的次第
- p128 第十一課 佛法的內容
- p136 第十二課 經典的來源
- p146 第十三課 譯經事業
- 160 第十四課 僧的意義
- p168 第十五課 僧團的組成
- p180 第十六課 比丘尼教團
- p194 第十七課 六和敬
- p200 第十八課 聲聞僧與菩薩僧的區別
- p212 第十九課 結夏安居
- p222 第二十課 弘法利生
- 072佛光教科書2 佛教的真理
-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真理
- p014 第二課 經藏
- p024 第三課 律藏
- p034 第四課 論藏
- p042 第五課 戒律
- p052 第六課 禪學
- p066 第七課 般若
- p076 第八課 四聖諦
- p088 第九課 十二因緣
- p098 第十課 五蘊
- p106 第十一課 業力
- p114 第十二課 八正道
- p124 第十三課 因緣果報
- p132 第十四課 三法印
- p144 第十五課 緣起
- p154 第十六課 空有
- p164 第十七課 中道
- p176 第十八課 無常
- p184 第十九課 涅槃
- p196 第二十課 煩惱
- 073佛光教科書3 菩薩行證
- p004 第一課 菩薩道的起點
- p012 第二課 菩薩道的實踐
- p022 第三課 菩薩道的次第
- p030 第四課 觀世音菩薩的化世因緣
- p044 第五課 智者文殊菩薩
- p056 第六課 普賢菩薩的大願
- p066 第七課 地藏菩薩的事蹟
- p074 第八課 彌勒歡喜佛
- p090 第九課 藝術家馬鳴菩薩
- p098 第十課 八宗共祖龍樹菩薩
- p106 第十一課 破邪的提婆尊者
- p112 第十二課 唯識家無著大師
- p116 第十三課 千部論師世親菩薩
- p124 第十四課 勝鬘夫人的十大受
- p132 第十五課 《維摩經》與維摩
- p140 第十六課童男與童女
- p156 第十七課 現代菩薩的性格
- p166 第十八課 現代菩薩的丰姿
- p190 第十九課 菩薩道的經論介紹
- p206 第二十課 總論菩薩道
- p214 第二一課 圓滿菩薩道
- 074佛光教科書4 佛教史
- p004 第一課 僧團的成立
- p014 第二課 經典的結集
- p026 第三課 部派佛教的發展
- p036 第四課 印度諸王朝的佛教
- p056 第五課 印度大乘佛教的開展
- p068 第六課 佛教的東傳
- p078 第七課 魏晉佛教史
- p092 第八課 南北朝佛教史
- p108 第九課 譯經事業的開展
- p120 第十課 隋唐佛教史
- p132 第十一課 中國大乘八宗的開展
- p152 第十二課 宋元明清佛教史
- p166 第十三課 民國佛教史
- p178 第十四課 西藏佛教史
- p194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史
- p21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史
- p226 第十七課 東南亞、南亞佛教史
- p240 第十八課 歐美佛教史
- p256 第十九課 其他國家佛教史
- p270 第二十課 新興教團的開展
- 075佛光教科書5 宗派概論
- p004 第一課 宗派總論
- p012 第二課 印度部派佛教
- p032 第三課 印度大乘佛教學派
- p046 第四課 俱舍宗
- p058 第五課 成實宗
- p070 第六課 律宗
- p080 第七課 法相宗
- p092 第八課 三論宗
- p102 第九課 天台宗
- p118 第十課 華嚴宗
- p132 第十一課 真言宗
- p146 第十二課 禪宗
- p158 第十三課 淨土宗
- p174 第十四課 藏傳佛教
- p188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
- p20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
- p218 第十七課 南傳佛教
- p232 第十八課 大理佛教
- p244 第十九課 蒙古佛教
- p256 第二十課 宗派外人物
- p270 第二一課 中印佛教的流傳
- 076佛光教科書6 實用佛教
-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道德標準
- p012 第二課 佛教的倫理觀
- p022 第三課 般若的妙用
- p032 第四課 佛教對經濟的看法
- p040 第五課 佛教的戰鬥觀
- p050 第六課 佛教對教育的看法
- p062 第七課 佛教的政治觀
- p078 第八課 佛教的參禪須知
- p088 第九課 持戒與犯戒
- p098 第十課 佛教的師弟之道
- p106 第十一課 佛教的家庭觀
- p118 第十二課 佛教的事親之道
- p126 第十三課 佛教對感情的處理
- p134 第十四課 佛教徒的生活禮儀
-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徒的一日行
- p150 第十六課 密行百事
- p162 第十七課 佛教徒的生涯規劃
- p170 第十八課 佛教對生老病死的看法
- p180 第十九課 探病須知
- p184 第二十課 臨終關懷應有的認識
- p192 第二一課 佛教徒應讀專書
- p200 第二二課 佛學參考資料
- 077佛光教科書7 佛教常識
- p004 第一課 叢林寺院
- p014 第二課 寺院建築
- p022 第三課 道場行事
- p038 第四課 寺政外事
- p048 第五課 寺院清規
- p058 第六課 宗教法令
- p066 第七課 法器法物
- p072 第八課 衣單僧物
- p080 第九課 各種稱謂
- p090 第十課 學佛行儀
- p098 第十一課 叢林漫談
- p106 第十二課 法事介紹
- p114 第十三課 婚喪喜慶
- p122 第十四課 佛教節日
- p132 第十五課 民俗神祇
- p138 第十六課 佛語典故
- p158 第十七課 生活法相
- p164 第十八課 修持常識
- p170 第十九課 佛教的法數
- p186 第二十課 佛教的第一
- 078佛光教科書8 佛教與世學
- p004 第一課 佛教與宇宙
- p014 第二課 佛教與命運
- p024 第三課 佛教與神通
- p032 第四課 佛教與法律
- p042 第五課 佛教與哲學
- p050 第六課 佛教與教育
- p058 第七課 佛教與管理
- p068 第八課 佛教與科學
- p078 第九課 佛教與醫學
- p086 第十課 佛教與會議
- p098 第十一課 佛教與觀光
- p108 第十二課 佛教與環保
- p116 第十三課 佛教與農林
- p130 第十四課 佛教與藝術
-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與文學
- p154 第十六課 佛教與建築
- p164 第十七課 佛教與音樂
- p178 第十八課 佛教與舞蹈
- p186 第十九課 佛教與禮俗規範
- p194 第二十課 佛教與地理風水
- p204 第二一課 佛教與公益事業
- p216 第二二課 佛教與心理諮商
- 079佛光教科書9 佛教問題探討
- p004 第一課 信仰
- p014 第二課 教理
- p024 第三課 文史
- p036 第四課 宗派
- p060 第五課 戒律
- p070 第六課 制度
- p080 第七課 稱謂
- p094 第八課 儀禮
- p104 第九課 菩薩
- p114 第十課 修行
- p122 第十一課 宇宙
- p128 第十二課 人生
- p138 第十三課 生死
- p146 第十四課 生活
- p152 第十五課 家庭
- p158 第十六課 素食
- p166 第十七課 民俗
- p176 第十八課 應世
- p188 第十九課 神異
- p196 第二十課 破邪
- 080佛光教科書10 宗教概說
- p004 第一課 一神、多神與無神的探討
- p014 第二課 印度外道種種
- p020 第三課 如何選擇宗教信仰
- p030 第四課 佛教的五乘宗教觀
- p044 第五課 民間宗教介紹
- p060 第六課 一貫道概說
- p074 第七課 道教概說
- p094 第八課 天主教概說
- p104 第九課 耶穌教概說
- p114 第十課 回教概說
- p132 第十一課 猶太教概說
- p144 第十二課 新興宗教介紹
- p158 第十三課 附佛神祇的因緣
- p168 第十四課 佛教對其他宗教的看法
- p180 第十五課 佛教對三教九流的看法
- p188 第十六課 佛教對異端邪說的看法
- p198 第十七課 佛教對神壇的看法
- p204 第十八課 巫術與靈媒
- p214 第十九課 宗教祈禱的意義
- p224 第二十課 宗教師的條件
- 081佛光教科書11 佛光學
- p004 第一課 佛光學的內涵精神
- p012 第二課 佛光學與當代思潮及未來使命
- p020 第三課 傳統與現代融和
- p028 第四課 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
- p036 第五課 國際佛光會的創會緣起
- p044 第六課 國際佛光會的宗旨和理念
- p054 第七課 國際佛光會會歌的意義
- p058 第八課 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簡介
- p078 第九課 佛光三昧修持法
- p088 第十課 國際佛光會禮儀要點
- p096 第十一課 從佛光山認識人間佛教
- p110 第十二課 人間佛教的經證
- p130 第十三課 佛光教團的組織系統
- p140 第十四課 佛光人的工作信條
- p148 第十五課 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
- p160 第十六課 佛光人的養成教育
- p174 第十七課 佛光學問題初探
- p226 第十八課 佛光人間事
- p238 第十九課 佛光人情味
- p250 第二十課 佛光山大事記
- 082佛光教科書12 佛教作品選錄
- p004 第一課 十勸
- p006 第二課 四相詩
- p010 第三課 信心銘
- p016 第四課 大乘起信論義記序
- p018 第五課 三藏聖教序
- p024 第六課 無相頌
- p028 第七課 永嘉證道歌
- p042 第八課 辭北堂書
- p048 第九課 是非歌
- p050 第十課 十牛圖頌
- p056 第十一課 西齋淨土詩(選錄)
- p066 第十二課 七筆勾
- p070 第十三課 緇門崇行錄(選錄)
- p080 第十四課 示廚
- p086 第十五課 勸世詠
- p090 第十六課 四願齊說
- p096 第十七課 寶王三昧論
- p100 第十八課 讚僧詩
- p104 第十九課 五十生日感言
- p108 第二十課 藥師七佛法會發願文
- p114 第二一課 慈航法師遺訓
- p118 第二二課 佛光大藏經編修緣起
- p122 第二三課 佛光菜根譚(節錄)
- p132 第二四課 文選
- p144 第二五課 詩選
- p164 第二六課 悟道詩
- p184 第二七課 詞選
- p202 第二八課 佛寺聯語(選錄)
- p230 第二九課 座右銘
- p240 第三十課 燄口召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