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24 第十四課 勝鬘夫人的十大受

勝鬘夫人是佛教的模範優婆夷,也是一位典範信女。他是波斯匿王和末利王后唯一的掌上明珠,也是阿踰闍國友稱王的妃子。因受父母薰陶,皈信佛法。然而其弟琉璃太子,卻因心懷釋迦族的仇恨,興兵撻伐迦毗羅衛國,大滅釋迦族人。如此「一樹花開有兩般」*1的因緣,實難意料。

「勝鬘」之名,是由於波斯匿王沒有子嗣,祈求得女,全國歡喜,供獻寶花珍飾而得。含義有二:一言形勝,美貌絕倫,花色不如;二言德勝,聰慧利根,通敏易悟。其勝過世間寶物,故名為「勝鬘」。

勝鬘夫人皈信佛陀後,對佛陀的敬禮讚歎,無以復加,並影響阿踰闍國友稱王皈信佛教,二人共同以佛法教化人民,尤其重視兒童教育,凡是七歲以上兒童,定期召集進宮,授予教育,實是今日「兒童班」、「星期學校」、「童子軍」的先驅。勝鬘夫人也非常重視婦女福利,教導婦女要注重胎教、相夫教子,尤其鼓勵婦女將家庭建設成為一座樂園。

一次,波斯匿王致函勝鬘回到舍衛國聽聞佛陀說法。佛陀讚歎勝鬘對佛法的虔誠、信心,並授記勝鬘於二萬阿僧祇劫後當得作佛,號「普光如來」。由此可知勝鬘在佛法的修證上,已達七地或八地的菩薩之位了*2。

佛陀曾在舍衛國祇園精舍宣說《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3》,經中記載勝鬘夫人宣誓受持「十大受」,亦即「十大戒」、「十大弘誓」:

佛陀!從今日起,一直到我證得菩提,對於我所受的戒律,我絕對不再生起毀犯的心。

佛陀!從今日起,一直到我證得菩提,對於一切尊長,我絕對不再生起一點輕慢的心。

佛陀!從今日起,一直到我證得菩提,對於一切眾生,我絕對不再生起一點瞋恚的心。

佛陀!從今日起,一直到我證得菩提,對於他人福樂、美貌以及資生物品,我絕對不再生起嫉妒的心。

佛陀!從今日起,一直到我證得菩提,對於我所有一切、所知一切,都願布施,有人來求,我絕對沒有慳吝不捨的心。

佛陀!從今日起,一直到我證得菩提,我不為自己受蓄財物,凡所有一切,都是為了成就貧苦的眾生。

佛陀!從今日起,一直到我證得菩提,不為自己而行四攝法,為了一切眾生,我要以無愛染心、無厭足心、無掛礙心,攝受眾生。

佛陀!從今日起,一直到我證得菩提,若是見到孤獨、幽繫、疾病、困苦的眾生,我一定要設法以義饒益,令他們脫離苦難,我心才安。

佛陀!從今日起,一直到我證得菩提,若是見到一切損人利己的人事,我必維護正義,對這些眾生,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

佛陀!從今日起,一直到我證得菩提,我願攝受正法,終不忘失。

此「十大受」與「三聚淨戒*4」關係密切,前五者同於「攝律儀戒」,第六至第九為「饒益有情戒」,第十則是「攝善法戒」。除此十大弘誓外,勝鬘夫人又發了三大願:第一、願持正法的真義;第二、願傳正法於天下;第三、願護正法於不墜。

此經具有強烈的思辯組織和周全的理論基礎,其宏廣的修證內容和精湛的義理構思,可與《大寶積經》中的《妙慧童女經》相互媲美。

《勝鬘經》在印度和中國佛教史上,皆占有重要地位,被佛教學者視為「如來藏緣起論*5」代表作。本經亦具有承上啟下作用,即上承《法華經》「三乘方便、一乘真實」,和《華嚴經》「淨心妙有」思想,巧妙地結合此二部經的精神*6;下啟瑜伽行派*7《解深密經》阿賴耶識緣起論,對如來藏「在纏中」的論述,促使《解深密經》重視阿賴耶識開展雜染世界的研討。

這位有「七覺妙鬘」之德的勝鬘夫人,他修一乘行,弘一乘教,是以功德鬘莊嚴一乘的佛果。我們不禁要讚歎偉大的信女「勝鬘菩薩」!

【註釋】

*1波斯匿王為佛陀時代中印度憍薩羅國國王,與摩揭陀國並列為大國。據《四分律》卷十八載,末利夫人原為舍衛城婆羅門耶若達婢女,名黃頭,職司末利園。以供養佛陀功德因緣,而遇波斯匿王遊獵至園內避暑。王見其聰慧端嚴,乃娶為妻。以來自末利園中,故稱末利夫人。波斯匿王受到末利夫人虔信佛陀教法影響,成為僧團一大外護。生勝鬘夫人及祇陀、琉璃太子。勝鬘夫人、祇陀太子善根福慧具足,聞法信受,弟弟琉璃太子則否。《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載,琉璃太子八歲時,奉父王命至迦毗羅城學射術,時城中釋迦族新建講堂,預備於中供養佛陀及比丘僧,琉璃太子率領五百童子逕登講堂師子座,而被釋迦族人怒斥為「婢子」,逐出門外,太子深恨,發誓消滅釋種。後果真進兵迦毗羅城,殺害釋種九千九百九十萬人,血流成河。又捕五百端正釋女欲加侵犯,彼女等峻拒,王瞋恚,盡截其手足著深坑中。釋族終被滅盡。

*2《華嚴經》中記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以至成佛,共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五十二修行階位。其中第七地稱「遠行地」、第八地稱「不動地」,可見勝鬘夫人修證已具高位。

*3簡稱《勝鬘經》。南朝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為大乘如來藏系經典中代表作之一。內容敘述勝鬘夫人對佛陀立十大誓願、三大願,並自說大乘一乘法門,闡釋聖諦、法身、如來藏等。另有關該經的資料請參見第十九課「菩薩道的經論介紹」。

*4大乘菩薩之戒法。聚,種類之意。以此三聚之戒法,無垢清淨,含攝大乘諸戒,圓融無礙,故稱三聚淨戒。即:a.攝律儀戒,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薩戒。乃捨斷一切諸惡,含攝諸律儀之止惡門。b.攝善法戒,又作受善法戒、攝持一切菩提道戒。謂修習一切善法,回向無上菩提,若犯過,則如法懺除,長養諸善法。c.攝眾生戒,又作饒益有情戒,即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眾生,此為利生門。

「十大受」前五願為息惡,故配屬「攝律儀戒」,其次四願中,第六係以財攝眾生、第七願以四攝法攝眾生、第八願係拔除眾生苦果、第九為斷眾生苦因,因此四願皆配屬「攝眾生戒」;第十願為攝受正法,故配屬「攝善法戒」,此乃根據《勝鬘寶窟》卷上(末)所載。日本聖德太子撰《勝鬘經義疏》亦採用此等配列法。一般以為此配列法乃源自於北魏昭法師的《勝鬘經疏》,唯該疏以第一願配「誓持」,其次四願配屬「攝律儀戒」,再次四願配屬「攝眾生戒」,最後一願則配屬「攝善法戒」。

*5謂如來藏乃一切眾生煩惱身中所隱藏的本來清淨,即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蓋如來藏雖覆藏於煩惱中,卻不為煩惱所汙,具足本來絕對清淨而永遠不變的本性。又一切染汙與清淨的現象,皆緣如來藏而起的教法,即稱「如來藏緣起」。《勝鬘經‧法身章》云:「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勝鬘經》主要的內容即在闡明「心性本淨,客塵所染」的「如來藏」思想。

*6《法華經》和《華嚴經》是大乘早期的經典,《勝鬘經》講如來藏思想的經典則屬於中期的大乘經典。《法華經》主要闡釋一切眾生皆以「一佛乘」而證得無上菩提,其他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法」,只是方便之說,是權巧接引眾生,最終仍入一佛乘,皆共成佛道,故說「三乘方便、一乘真實」。而《華嚴經》則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是以「法性本淨」的觀點來引述三界唯一清淨心所造的「淨心妙有」,強調解脫的關鍵在於心的用功,只要依五十二階位的修行增勝,必能登入佛地。《勝鬘經》亦說到一乘法的修證,三乘必歸於一乘法及「心性本淨,客塵所染」的如來藏思想。故言上承《法華經》和《華嚴經》思想。

*7瑜伽行派乃奉行《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論》、《解深密經》等唯識教說之宗派,此派以為諸法皆緣起於阿賴耶識,故稱「阿賴耶識緣起」。「阿賴耶」意譯為「藏」,乃種子之義,意為微細不可知的一大藏識,能藏一切清淨、雜染、善、惡諸法種子,是一切有情的根本所依。世間萬象皆為此藏識所執持的種子所現行,此稱「種子生現行」;於此同時,彼種子所現行之法,又於藏識中新薰其種子,此稱「現行薰種子」,此即阿賴耶識緣起。由此特顯出如來藏被客塵煩惱所纏縛的「在纏」情況,故知如來藏思想較唯識思想起源得早。因此,如來藏思想對唯識學說重視阿賴耶識雜染世界的研討有重大影響。

【習題】

1.試述勝鬘夫人對佛教的貢獻。

2.何謂勝鬘夫人的「十大受」?

3.試述「十大受」與「三聚淨戒」的關係。

4.簡述《勝鬘經》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