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22 第二十課 弘法利生

「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弘法利生是僧信的責任與使命,歷代高僧大德,有的以講說度眾,有的以慈悲濟世,有的用梵音弘法,有的以苦行*1示範,所謂方便善巧,隨緣度化,這便是弘法利生最佳的寫照。今從各個層面列舉弘法利生的人物特色及貢獻。

在詩*2、詞、書*3、畫*4方面,歷朝人物中知名者眾多,例如:唐朝王維*5的「詩趣禪機」,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清末八指頭陀寄禪的「洞庭波送一僧來」*6一詩堪稱絕作;宋朝蘇東坡的〈燄口召請文〉,道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情懷;東晉王羲之的行書《遺教經》;南唐李後主*7的詞章淒美,描述世事苦空無常,哀怨動人;唐朝懷素有「書法草聖」之稱,所書《金剛經》一卷,被喻為稀世之寶;唐朝柳公權的楷書《心經》,清末林則徐繕寫的《行輿日課》等,均流傳於世。另外,八大山人*8等明末四大畫僧*9的書畫,唐末貫休的〈十八羅漢圖〉,民國豐子愷的《漫畫護生畫集》,民國張大千的「洞窟臨摹佛像畫」,皆為繪畫藝術的瑰寶。

在文學*10方面,如: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謝靈運的《辯宗論》、唐朝白居易的淨土詩詞,以及北宋歐陽修的撰文向佛,皆使文學蘊含信仰,啟迪人心。

科學方面,唐朝一行禪師製訂「大衍曆」,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因而被尊稱為中國四大科學家*11之一;民初王小徐發表〈佛法與科學的比較〉、尢智表以〈一個科學家研究佛經的報告〉,以及李恆鉞教授〈向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介紹佛教〉等,在在證明佛學的理論無不符合科學的觀念。

在歷史方面,有梁代慧皎、唐代道宣、宋代贊寧、明代如惺等所著作的高僧傳,合稱為「四朝高僧傳」,使佛教僧傳史淵遠流傳。民初湯用彤*12撰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思想史》、蔣維喬編撰《中國佛教史》,這些著作都很有系統的建立了中國佛教史的架構。

在地理方面,有晉朝法顯的《佛國記》、唐朝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義淨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他們在西行求法時傳播中國文化*13,都做了弘法利生最大的奉獻,並且改變了世界史地學者對中亞、南海的印象。

在學術方面,民初丁福保編纂《佛學大辭典》,梁啟超撰述《佛學研究十八篇》,章太炎*14、呂澂*15、梁漱溟*16、蔣維喬*17等在佛學上努力的耕耘,為佛教學術留下豐碩成果。道安*18、慧遠*19、鳩摩羅什*20,乃至民國的太虛*21、月霞*22、倓虛*23及大醒*24、慈惠*25等諸法師,致力於人才的教育,延續了佛門的法身慧命。

在致力於文字般若傳播方面,有發願刻經助印的明朝紫柏*26、日本鐵眼*27、民初楊仁山*28及孫張清揚㉙等大德,雖備嘗艱辛,卻使後代佛子有機緣親炙佛陀的言教。佛光山為了使經典更加普及,慈怡*30、永明、永進等為古版的藏經重新標點、分段、編排印刷;首創光碟版的《佛光大辭典》;出版佛教書籍,並翻譯成多種語言;慈容*31成立「佛光衛星電視台」,使佛法傳播無遠弗屆。從經典書刊的平面弘法,到聲光彩電的立體傳教,這些努力都是為了嘉惠全球,利益法界眾生。

此外,也有祖師大德以藝術、文化來宣揚佛法,綿延了佛教無價的精神內涵及跨越時空的宗教生命。創作於外的有石窟*32大佛壁畫:如龍門石窟、前秦樂僔的敦煌鑿窟、僧祐的棲霞山千佛崖石窟、曇曜的雲崗石窟、道憑的寶山石窟硃砂洞、靈裕的響堂洞,靜琬的房山石刻等,皆留下千古的美譽。

在佛法內學的開展上,有將茶道*33匯入佛法大海者,如:茶神陸羽「宿棲霞寺,研茶事,著《茶經》」、趙州禪師的「趙州喫茶」、如寶禪師的「飯後三碗茶*34」,以及日本禪僧珠光的「無心之茶」、千利休「以茶道諫君主*35」等。

更有以佛教音樂*36發揮淨化心靈之功者,如三國時代魏國曹植的「漁山梵唄」、梁武帝的「懺儀唱頌」、東晉慧遠的「梵樂弘法」等,成為千古傳唱。乃至悲智雙運,剛柔並濟的佛教武術,也是護國衛教的方便法門,歷朝有降虎的北齊僧稠、輔佐唐太宗征戰的少林武僧曇宗、志操、惠瑒,以及清朝時與倭寇作戰的月空等。

歷代佛教人士於修身律己之外,也關懷民間,福利社會,入世教化;在公益環保及福利事業方面有:植樹造林的宋朝明遠大師;墾荒闢田的唐朝百丈、普光、永淨禪師;鑿井施水的吳越德韶、唐朝慧斌、澄觀大師;整治河川的宋朝明遠、道遇大師;興建水利的宋朝維溪、師振大師;築橋鋪路的宋朝道詢、普足、覺先、道遇大師。此外亦有搭建涼亭、點掛燈火、利濟行旅、經營碾磑*37、設佛圖戶*38等,以佛教公益事業紓解國家經濟、社會問題者。

在公益活動方面:近年來,國際佛光會為重整道德,舉辦了「淨化人心七誡運動*39」、「反煙毒運動」、「監獄八關齋戒修道會」、「慈悲愛心人運動*40」、「世界佛學會考*41」、「三好運動*42」等,藉著佛法的力量來淨化社會的活動。

慈善濟世方面:有唐朝曇選、鑑源大師的賑災施粥;有慈憫好施而感動帝王贈糧的隋朝曇延大師;有以勞役做工所得捐助貧苦的隋朝法純大師;有研究醫術,救護病苦的東晉佛圖澄、南北朝寶象、隋朝智顗大師等;現代的台灣,有慈濟功德會的設立,專職做慈善救濟的工作;佛光山的雲水醫院、急難救助、下鄉施藥、器官捐贈、冬令救濟,乃至養老育幼等老人精舍、育幼院的設立,為人的一生做了全面的照顧,更是圓融佛教六度的慈善事業。

總之,佛教在歷代君王*43、宰官*44及四眾弟子的護持下,得以扎根繁衍,佛陀的思想和教義的實踐,得以遍布全球。歷朝弘法利生的祖師大德們,證明了佛法不僅具有時代的適應性,更有文化的傳承性;這也是佛教「同體」、「共生」,「尊重」、「包容」,「平等」、「和平」的精神表現。因此,身為佛弟子的我們,應當要有「佛教靠我」的信念來護持正法,在浩瀚的宇宙中,發揮正知正覺的力量,為個人及大眾無限的生命留下善美深遠的價值。

【註釋】

*1泛指斷除肉體欲望,堪忍諸種難忍之行持。

*2撰題蘊含佛教教義詩作的代表人物尚有印度馬鳴、唐朝孟浩然、柳宗元、宋朝蘇東坡、九僧(淮南惠崇、劍南希書、金華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汝州簡長、青城維鳳、江東宇昭、峨眉懷古)、李商隱等人。

*3曾撰寫有關佛教詞作、書法的主要代表尚有南北朝智永,唐朝顏真卿、褚遂良、宋朝蘇東坡,元朝趙孟頫、明朝董其昌、清末民初印光、民國弘一、宗仰等人。

*4佛畫主要代表尚有三國吳曹不興、南朝顧愷之、隋朝陸探微、張僧繇、宗炳、展子虔、唐朝尉遲乙僧、閻立本、張孝師、吳道子、明末石濤、石谿等人。

*5王維(七○一~七六一),字摩詰,盛唐時期田園詩人,其作品表現無常寂滅的心境,如〈鹿柴〉、〈竹里館〉、〈渭川田家〉等。

*6此詩全文為:「危樓百尺臨江渚,多少遊人去不回。今日扁舟誰更上?洞庭波送一僧來。」乃八指頭陀寄禪於同治十二年重遊洞庭湖所作。

*7即李煜(九三七~九七八),南唐最後一位皇帝,故稱李後主。工書善畫,精通音律,多才多藝。其詞作內容體現兩期不同的生活情境,在後期如〈烏夜啼〉、〈清平樂〉、〈虞美人〉、〈浪淘沙〉等,表現其深沉的哀愁及人生無常的悲苦。

*8係明宗室朱權後裔,本名朱耷(一六二六~一七○五),以書畫著稱於世。

*9或稱為清初四大畫僧。指八大山人、石濤、石谿、漸江。

*10有關佛教的文學,主要代表人物尚有唐朝皎然、黃庭堅、白居易、宋朝蘇東坡、歐陽修等人。

*11即:一行禪師、張衡、祖沖之、李時珍。

*12湯用彤(一八九二~一九六五),甘肅人(一說湖北黃梅人),字錫予。為學術界研究中國佛教史學之泰斗。留學美國哈佛大學,精通梵文、巴利文、英文、日文,熟諳東西哲學與文學,曾在南京支那內學院親近歐陽漸。其佛學造詣深湛,義理、史學皆通達。所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往日雜稿》、《魏晉玄學論稿》、《印度哲學史略》等書,皆為學術界之上乘作品。其中,尤以《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取材豐富,方法嚴謹,在考證、義理上頗多創見,極受國際學界重視。

*13除法顯、玄奘、義淨大師等西行取經之外,其他對佛教文化交流方面有重大貢獻者還有印度阿育王須那、鬱多羅,漢朝朱士行,晉朝慧深,唐朝鑑真、杯度、文成公主,以及民國法舫等人。

*14章太炎(一八六九~一九三六),又名炳麟。曾提出「由佛學易天下」的救世主張,為中國近代史上佛學思想濃厚的國學大師。

*15呂澂(一八九六~一九八九),字秋逸,也作秋一、鶖子。通曉多國文字,在佛學研究、教育人才、學術上都有重大成就,可謂是近代佛學的巨擘。

*16梁漱溟(一八九三~一九八八),字煥鼎,其有關佛學的著作有《印度哲學概論》、《唯識學與佛學》、《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唯識述義》、《人心與人生》等。

*17蔣維喬(一八七三~一九五八),曾在南京大學開講「佛教入門」、「百法明門論」等課程,其中《中國佛教史》曾被選作武昌佛學院教材。

*18道安(三一二~三八五),致力於組織僧侶,科制佛經,制定戒規,以釋為姓,撰註佛典,主持譯經,編纂經錄,縱攝佛法等,誠為中國佛教的奠基者。

*19慧遠(三三四~四一六),棲止廬山三十餘載,學風莊嚴宏遠,佛教著述頗多,並廣納賢才譯經,使廬山成為南方一大佛教中心。

*20鳩摩羅什(三四四~四一三),開闢中國譯經史上的新紀元,共譯出大乘經典七十四部三八四卷。當時四方義學沙門仰慕其高風義節,計有八百佛門俊彥一同參與翻譯佛經。

*21太虛(一八八九~一九四七),一生致力於弘法利生不輟。曾設立武昌、閩南佛學院及漢藏教理院教育僧材;創辦《海潮音》、《佛化報》、《佛化新青年》等雜誌以弘揚佛法,更著手組織「世界佛學院」以建立人生佛教。

*22月霞(一八五八~一九一七),曾開辦「華嚴大學」,培育佛教人才。

*23倓虛(一八七五~一九六三),一生致力於「僧伽教育」,認為「佛法弘揚本在僧」,故在每個道場完成後,皆創辦佛學院。

*24大醒(一九○○~一九五二),在民初種種迫害佛教事件發生時,為教護法,筆耕不輟,在當時產生巨大影響。創辦雜誌、學校,大力提倡人間佛教,為太虛大師佛學思想的推動者。

*25慈惠,一九三四年生,一九六五年出家。日本大谷大學文學碩士、日本國立京都大學研究員、美國西來大學榮譽博士。歷任佛光山都監院院長、佛光山教育院院長、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覺世月刊》及《普門雜誌》發行人、文化大學教授、開山寮特助等職。負責籌建美國西來大學、台灣嘉義南華大學、宜蘭佛光大學。於僧眾教育、信徒教育、佛教行政、佛門行事等,無不嫻熟,曾榮獲中央黨部華夏二等勳章。

*26紫柏(一五四三~一六○三),有感梵夾本大藏經卷帙重多,不易流傳,所以發願將刻經改為方冊,其方冊藏經稱為《徑山藏》或《嘉興藏》。

*27鐵眼(一六三○~一六八二),日本黃檗宗僧。有感於日本佛教大藏經嚴重缺乏,因此發願刻印,歷經十餘年終於完成一部總數一六一八部、七三三四卷的大藏經,世稱《鐵眼藏》,又稱《黃檗版藏經》。

*28楊仁山(一八三七~一九一一),名文會,創辦「金陵刻經處」。其在經典的保存、校勘、刻印的成就,功不可沒。他曾由日本尋回我國失佚的隋唐佛教著述,並刻印流通。並曾校刻經書二一一種,一一五五卷,佛像版共計四萬七千餘片,同時於刻經處開辦佛學學堂,稱祇園精舍,培養振興佛教人才。

*29孫張清揚(一九一三~一九九二),在四○年代台灣佛教界,佛教典籍流通不易情況下,不僅開辦佛經流通處、書局,更協助東初法師影印大藏經,此舉關係著台灣佛教的復興。

*30慈怡,生於一九四三年,一九六五年出家,日本京都佛教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歷任《覺世旬刊》、《普門雜誌》主編,並主持《佛光大辭典》、《佛光大藏經》及《佛教史年表》的編輯工作。《佛光大辭典》於一九八九年獲頒金鼎獎。

*31慈容,一九三六年生,一九六九年出家,日本京都佛教大學(社會福祉學)畢業、美國西來大學榮譽博士。歷任台北普門寺住持、佛光山都監院院長、西來寺住持、台北地方法院少年法庭榮譽觀護人、佛光山教育院院長、佛光山傳燈會會長、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署理會長。一九八三年榮獲好人好事代表。

*32石窟的開雕,尚有河南鞏縣石窟,四川廣元千佛崖,杭州西湖石窟、飛來洞,山東濟南千佛崖,青州雲門山、駝山,甘肅天水石窟,太原天龍山,遼寧萬佛洞等石窟,遺存有豐富的尊像雕刻、裝飾、壁畫等。

*33茶道最具代表的尚有日本榮西、唐朝慧寂(釅茶三兩碗)、宋朝惟儼、克勤(茶禪一味)、子儀(煎濃濃茶水)、松山、本先、智常等。

*34飯後三碗茶的公案載自《景德傳燈錄》卷十二:「門人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如寶禪師曰:『飯後三碗茶。』」

*35豐臣秀吉以強勢命令千利休為他的茶室「插花」,千利休憤怒地用花擲打豐臣秀吉,並毅然剖腹自殺,以身殉道。千利休的弟子宗二,也用茶道的宗旨規勸豐臣秀吉放棄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政策。

*36另曾以佛教音樂弘法的尚有印度唄比丘、馬鳴、東晉鳩摩羅什(佛曲十首)、唐朝文淑、善本、民國弘一等人。

*37寺院於其莊園或寺領地設置碾磑,用以脫穀、製粉,不僅提供當地民眾就業機會,所得收入也成為寺院重要的財源。

*38佛圖戶乃北魏沙門統曇曜上奏文所立之一種社會事業。與僧祇戶同時設置,為寺院經濟之基礎。即集重罪犯人或官婢於寺,從事寺院清掃或田地耕作。

*39淨化人心七誡運動乃以淨化人心,建立祥和社會、杜絕毒品氾濫、敦厚倫理道德、創造全民安和樂利的生活為主旨。內容為:一誡煙毒、二誡色情、三誡暴力、四誡偷盜、五誡賭博、六誡酗酒、七誡惡口。

*40慈悲愛心人運動乃國際佛光會有鑑於社會治安日益惡化,因而發起淨化心靈運動,名為「慈悲愛心列車」,以環島街頭佈教方式,展開全省巡迴宣導,主要為散播慈悲愛心的種子,帶給社會光明和希望。

*41世界佛學會考由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每年舉辦,主要宗旨是推動佛學研究、充實生活內涵、追求靈性世界、提升信仰層次、培養正知正見。

*42由於社會功利主義掛帥,導致價值觀念嚴重偏差,造成種種脫序的現象。有人主張「亂世用重典」,但嚴刑重罰只能收一時治標之效,正本清源,以宣揚因緣果報的觀念為治本之道,故有淨化人心三好運動之發起,即: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用三好去三毒,期能收化暴戾為祥和,化嫉妒為讚美,化貪欲為喜捨,化濁惡為清淨之效。

*43從佛世到今日,世界上護法君王不勝枚舉,主要代表有印度的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優填王、阿闍世王、阿育王、彌蘭陀王、迦膩色迦王、戒日王;中國有東漢明帝、桓帝、三國魏朝陳思王、五胡十六國石虎、石勒、前秦苻堅、後秦姚興、梁朝武帝、北魏文成帝、文獻帝、隋文帝、煬帝、唐朝太宗、高宗、武則天、清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世界各國如日本有欽明、敏達、聖德、聖武;韓國有法興王、高麗太祖、宣宗王、高宗王、李朝世祖;泰國有坤藍甘亨王、立泰王、三界王、怛萊洛迦王、頌曇王、拉瑪五世、拉瑪九世;錫蘭有天愛帝須王、摩哂陀第四王、末羅王、度他伽摩尼王、吉祥稱王師子王;緬甸有阿奴律陀王、敏東王等。

*44歷代宰相、官員護教者,主要代表有東漢笮融、三國支謙、東晉孫綽、郗超、南朝謝靈運、何尚之、唐朝梁敬之、裴休、張說、王維、柳宗元、白居易、宋朝李遵勗、晁明遠、王隨信、文彥博、王安石、蘇軾、張商英、明朝宋濂、陸光祖、瞿汝稷、民初戴季陶等。

【習題】

1.試列舉三種弘揚佛法的方式。

2.試列舉促進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代表人物。

3.歷朝佛教人物入世教化有哪些貢獻?

4.試舉三位帝王與宰官對佛教護持的貢獻。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