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12 第二課 菩薩道的實踐

吾人學佛修行,若依二乘聲聞、緣覺,只求自覺自利,非是究竟圓滿法門;唯有發心立願,廣修六度萬行的大乘菩薩道,才能自度度人,圓滿佛果。

第一課,我們從菩薩道的起點,略說發菩提心因緣,釐清發心的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後,進入第二課菩薩道的實踐。所謂實踐菩薩道,《維摩經》說:「直心是菩薩法,深心是菩薩法,發心是菩薩法,降魔是菩薩法*1。」雖然菩薩有無量法門,而歸納之則有四弘誓願、四無量心、四攝法、六波羅蜜等,是一切菩薩發菩提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應實踐的法門。

一、四弘誓願

所謂大乘四弘誓願,即是依苦、集、滅、道四聖諦而發起的深誓弘願。

1.因為眾生多苦,所以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

2.因為苦由業集,所以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

3.為令眾生向道,所以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

4.為使眾生證果,所以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

因為修習苦、集、滅、道四聖諦而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就要以四弘誓願來弘揚四聖諦的真義。

二、四無量心

所謂四無量心,一是慈無量心,二是悲無量心,三是喜無量心,四是捨無量心。此四種無量心的實踐,能降伏我們內心的貪、瞋、痴、慢等煩惱,體證菩薩無量無邊的境界。

1.慈無量心:就是給人信心。

2.悲無量心:就是給人希望。

3.喜無量心:就是給人歡喜。

4.捨無量心:就是給人方便。

菩薩覺知生死熾然,煩惱逼迫,仍本著「拔苦予樂」的本懷,視一切眾生長者如我父母,幼者如我子女,菩薩不只是自己解脫,也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在《陀羅尼雜集*2》說,菩薩有四種大事:心如大地、心如大海、心如橋船、心如虛空,能長養一切善法,能包容一切差別,能啟發一切歡喜,能成就一切因緣。

三、四攝法門

所謂四攝法門,是菩薩度眾時的權巧方便,視眾生根器、喜好的不同,令之轉迷成悟。《維摩經》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者是。

1.布施攝:是乃結緣行。凡是他人有所需求,合乎正道律法,即給予滿足,所謂財施、法施、無畏施是也。以慈悲柔軟之心,令親近者皆大歡喜,並發起道心。

2.愛語攝:是乃方便行。以柔和安慰語,令得歡喜;以慈悲讚歎語,令得信心;以增進善法語,令得清淨;以聖賢饒益語,令得無畏而依附菩薩,接受道法。

3.利行攝:是乃利益行。身常行善事,口常說善言,心常存善念。以此身、語、意三業之正行、正語、正念,以利益眾生,勸發菩提道心。

4.同事攝:是乃隨順行。如菩薩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願力示現無量身形入諸六道,令眾生在黑暗裡見到光明,在無助中得到幫助,在徬徨時得到依靠,在苦難時得到救濟。

四、六波羅蜜

所謂六波羅蜜,略稱「六度」,「度」謂度迷到悟,度邪到正,度苦到樂,度此到彼,乃菩薩欲成就佛道所實踐的六種德目。

1.布施度:是乃無相布施的無慳心。必須要能財施、法施、無畏施等與三輪體空相應,才是菩薩的布施。

2.持戒度:是乃尊重有情的無犯心。必須攝律儀、攝善法及饒益有情兼行,才是菩薩持戒。

3.忍辱度:是乃難行能行的平等心。為一切道法而修習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觀察法忍的忍辱法門,必須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生退怯,才能完成忍辱行滿。

4.精進度:是乃斷惡修善的勇猛心。菩薩不畏諸苦,在修學道上能勇猛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不生疲厭地常於人間教化剛強眾生,精勤不息。

5.禪定度:是乃淨穢一如的正念心。以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的禪定功夫*3,自他安穩。

6.般若度:是乃空有無礙的智慧心。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4,隨其所應,令眾生發起善念,不墮煩惱,是菩薩的無量妙用。

經云:「初發心如朝露。」一個初發心的菩薩在前進菩薩道的過程中,如何堅固道心,不退菩薩誓願?「四弘誓願」是自我策勵的德目,「四無量心」是皆大歡喜的妙法,「四攝法門」是福慧莊嚴的瓔珞,「六波羅蜜」是普度眾生的慈航。

菩薩道的實踐,除了四弘誓願、四無量心、四攝法門、六波羅蜜等,還有《金剛經》的「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般若觀;《楞嚴經》的「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的慈悲觀。菩薩在日常生活裡,知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心不著五欲塵垢,安住於正念,以水月為道場而作空華佛事。所謂:「假使熱鐵輪,於汝頂上旋,終不為此苦,退失菩提心。」這才是菩薩「自度度人,自覺覺他」的偉大功行。

【註釋】

*1引自〈菩薩品〉第四,直心指樸實、率直、毫無虛假之心。深心指深切求法、堅固信法之心。發心指努力行持,實踐所學。降魔指菩薩如如不動,魔則自然消滅。

*2《陀羅尼雜集》,凡十卷,撰者不詳。又稱《陀羅尼集》、《雜咒集》。集錄諸經中之陀羅尼,並說明其受持功德。

*3指三種禪定,即:a.世間禪,乃色界、無色界之禪定。又分有二類:(a)根本味禪有四禪、四無量、四空等三品,合稱十二門禪。厭離欲界之散亂者修四禪,欲求大福者修四無量,厭色籠者修四空。(b)根本淨禪,乃逢佛出世,聞佛說法,依之而直發無漏智,故稱淨禪。亦有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禪三品,分別為慧性多者、定性多者、定慧均等者所修。b.出世禪,有觀、練、薰、修四種:(a)觀禪,觀為觀照之義。觀照不淨等境相之禪,故稱為觀。有九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四種。(b)練禪,練為鍛鍊之義,即九次第定,此禪由淺至深,順序鍛鍊四禪滅盡定,不雜異念,以無漏鍛鍊有漏,使其成為清淨之無漏禪,通達八地。(c)薰禪,薰為薰熟自在之義,如獅子奮迅三昧,能除異念之間雜,其順逆進退皆得隨意自在。(d)修禪,超越三昧,修治前定,使之精妙,可超越出入自在。c.出世間上上禪,即《地持經》卷六所說之九種大禪:(a)自性禪,修觀心之實相,不外求。(b)一切禪,為攝盡自行化他一切法之禪。(c)難禪,為深妙難修之禪之意。為利益無量有情,捨去禪定之樂,還生欲界,乃至依止靜慮,證悟無上菩提。(d)一切門禪,一切禪定以此四禪為門而自此出入。(e)善人禪,此乃具殊勝善根之眾生所修。(f)一切行禪,攝盡大乘一切行法。(g)除煩惱禪,除滅眾生苦惱之禪。(h)此世他世樂禪,令眾生悉得現在、未來一切樂之禪。(i)清淨淨禪,惑業斷盡,得大菩提之禪。

*4隋智顗《金剛般若經疏》立三種般若義,即:a.文字,雖非般若,但為詮釋,故稱文字般若。b.觀照,謂慧心鑒達之用,故稱觀照般若。c.實相,為觀照所知之境界,故稱實相般若。

【習題】

1.試述六度與四攝的關係。

2.學佛應發何心,立何願?

3.試舉高僧行菩薩道的實例。

4.試述行菩薩道的生活意義。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