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04 第一課 僧團的成立

佛陀證悟後,在菩提樹下想起救度眾生的大事因緣,心自思惟其所徹悟的正法甚深微妙,而眾生妄想執著,必定不能信解,所以生起疾入涅槃的念頭。此時,梵天知佛所想,即前往佛所,勸請佛陀住世說法。佛陀終於不忍眾生長夜悲苦,便隨順梵天勸請,決意示教利喜,宣揚適應眾生根機的教法。

佛陀首先到波羅奈斯城的鹿野苑,度化曾經在苦行林一起修行的憍陳如等五位侍臣*1,三轉苦、集、滅、道四聖諦法輪*2,此五人成為佛陀最初的比丘弟子。至此世間三寶具足*3,僧團於焉成立。

從此,佛陀經常帶著五比丘行化在縛囉迦河的沿岸,並暫居於此。在這裡,佛陀度化了迦尸城的青年耶舍,他的父母親也皈依佛陀,成為最早的優婆塞、優婆夷。其後耶舍的朋友約五十五人,受了佛陀慈悲智慧及道德的感召,也都皈依佛陀,成為出家的弟子。

一天,佛陀便以此初具規模的僧團行腳人間,展開人間佛教的宣化工作。佛陀囑咐弟子們行化各方,自己則到伽耶山的優樓頻羅聚落,以智慧善巧度化事火外道三迦葉兄弟及其弟子一千人*4,並率同他們到達摩揭陀國,實踐度化頻婆娑羅王的約定*5。國王聽了佛陀說法以後,歡喜踴躍而皈依了佛陀,並在迦蘭陀竹林*6為佛陀建造第一座精舍,作為佛陀弘法、安居的地方。這是國王信佛的開始。

不久之後,佛陀在竹林精舍度化原為外道*7的舍利弗、目犍連及其弟子二百人出家*8;「若不值佛,亦當獨覺」的大婆羅門摩訶迦葉*9,遇佛聞法後,也皈投佛陀座下。至此,佛經中常提及的「千二百五十五人俱」的僧團亦已形成。越二年,佛陀回到故鄉普施法雨,教化釋迦王族青年,其異母王弟難陀、獨子羅睺羅、堂弟阿難、阿那律,以及為王子們理髮的首陀羅族優婆離等出家,又感化婆羅門之子須菩提、迦旃延、富樓那歸投座下。這十位比丘,即日後著名的佛陀十大弟子*10。

佛陀初期的出家弟子,惟限男眾。淨飯王逝世後,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及釋迦族五百女子請求出家*11,於是比丘尼僧團成立,使整個教團擴展為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等七眾弟子的完整組織。

佛陀是位打破傳統社會階級制度的宗教革命家,他建立僧團,納受弟子是採「四姓平等*12」的原則,因此佛陀所度化的僧俗弟子,上從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乃至異教外道,凡誠心皈投者,佛陀皆如「無邊大海容納眾流」,欣然接受。佛陀說法,觀機逗教,方便引導,凡沐佛陀慈化者,無不信受奉行。因此,不僅出家證果的弟子眾多,在家弟子悟道者也不在少數。

尤其在家信徒對於佛教護持不遺餘力,更是僧團存續的重要助緣。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等各大國國王,須達、毗舍佉等諸大護法在各地所奉獻的林園,所建立的道場,如竹林精舍、祇園精舍、鹿母講堂、重閣講堂等*13,不僅使僧團初期遊化、頭陀的生活漸行改為定居式的團體生活,而且成為佛陀一生弘法、納眾、安居的重要據點,對於僧團的發展影響甚鉅,貢獻斐然。

佛陀成道十二年後,由於教化日廣,僧團逐日擴大,來自不同社會階級的僧眾,使原來清淨和樂的共居生活起了變化,弟子或有放逸之行而受譏嫌,或有見解不同而相紛爭,為維持僧團的和樂清淨,佛陀採「隨犯隨制」的方式*14,制定了以「六和敬*15」為綱領的戒條;同時制定每月二次的「布薩*16」會議、三個月的「雨安居*17」及「自恣」儀規,來規範、淨化僧團,使諸比丘都能在清淨戒法之中長養善心。

佛陀是人間的大導師,他所宣說的教法都是解脫人生煩惱與世間苦難的真理;所制定的戒規,也與日常生活上的衣食住行、道德倫理、修持解脫有關,可說是融法治、德化於一爐的繩墨。佛陀入滅之前,僧團中的七眾弟子均已具足完備的戒律*18。

佛陀建立僧團,以法攝僧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現前弟子的解脫,更是為了未來正法的久住*19。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於八十歲臨入涅槃時,阿難請示後世弟子應以何安身立命?佛陀慈示弟子應「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尸波羅蜜是汝大師」、「依四念處嚴心而住」。佛陀把住持正法的責任付予僧團,提出以「法治」代替「人治」,而遺教以自性三寶為皈依,以戒為師,以法為中心。故現今的僧團,一如佛世,持守戒律,傳承法脈,光大佛法。

【註釋】

*1即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

*2即:a.示轉:「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b.勸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c.證轉:「此是苦,我已知,不復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復更斷;此是滅,我已證,不復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復更修。」

*3佛寶,為釋迦牟尼佛;法寶,是四聖諦法;僧寶,即憍陳如等五比丘,合稱「最初三寶」。

*4迦葉三兄弟為: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三人原為事火外道,各有徒眾五百、三百、二百,共一千人。

*5頻婆娑羅王乃佛陀時代摩揭陀國的國王。在悉達多太子遠離祖國,途經摩揭陀國王舍城時,頻婆娑羅王感於太子的威容德性,願以一半國土奉贈,太子不許,王乃祈請太子成道後必先來度,太子默許之。因此,佛陀成道後,即至王舍城為王說法,頻婆娑羅王便成為佛教的第一位大護法。

*6竹林精舍乃建設在迦蘭陀長者所奉獻的竹林內,因此又稱迦蘭陀竹園、竹園伽藍,與舍衛城的祇園精舍並稱為佛教最早的二大精舍。

*7外道,實為當時各派思想家,因其哲學思想屬不了義層面,故稱之。在佛陀時代,中印度(恆河中流一帶)勢力較大的有六種外道:a.刪闍耶毗羅胝子,懷疑論者;b.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唯物論、快樂論者;c.末伽梨拘舍梨,宿命論的自然論者;d.富蘭那迦葉,無道德論者;e.迦羅鳩馱迦旃延,無因論的感覺論者;f.尼乾陀若提子,耆那教的創始人,主張苦樂、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應償之,並非今世行道所能斷者。

*8舍利弗與目犍連同依六師外道中的刪闍耶毗羅胝子出家學道,僅七日七夜即貫通其教旨,會眾二百人皆奉之為上首,然舍利弗猶深憾未能盡得解脫。當時,佛陀成道未久,住於王舍城竹林精舍,弟子阿說示(又稱馬勝比丘)著衣持缽,入城中乞食。舍利弗見其威儀端正,行步穩重,遂問所師何人,所習何法。阿說示乃以佛陀所說的因緣法示之,令了知諸法無我之理。舍利弗旋即與目犍連率弟子二百五十人同時詣竹林精舍皈依佛陀。

*9生於王舍城近郊的婆羅門家,隨佛陀出家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果位,深受佛陀倚重;於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為付法藏第一祖。

*10即佛弟子中特別卓越的十人。此十人皆具眾德而各有所長,故後世特稱第一,並譽為十大弟子:a.舍利弗,號稱「智慧第一」,為羅睺羅的老師。b.摩訶目犍連,神足輕舉,故稱「神通第一」。提婆達多破僧團時,與舍利弗同至伽耶山使五百徒眾復歸於佛。c.摩訶迦葉,行十二頭陀苦行,故稱「頭陀第一」。d.須菩提,通達空義,故稱「解空第一」。e.富樓那,能廣說法,分別義理,故稱「說法第一」。f.摩訶迦旃延,能分別深義,敷演教法,故稱「論議第一」。g.阿那律,得天眼通,能見十方世界,故稱「天眼第一」。h.優婆離,嚴持戒律,無絲毫觸犯,故稱「持律第一」。原為宮中理髮師,與諸王子一同出家。此為佛陀廣開門戶,平等攝化四姓的第一步。i.羅睺羅,為佛陀之子,以不壞禁戒,常修忍辱,精進不懈,故稱「密行第一」。j.阿難,能多聞憶持不忘,故稱「多聞第一」,為佛陀的堂弟,出家後,常隨侍於佛陀。

*11淨飯王命終後,摩訶波闍波提率五百釋迦族女,三度請求跟隨佛陀出家,卻遭婉拒。阿難以姨母對佛陀有養育之恩,因此多次代為懇求,摩訶波闍波提終於如願成為僧團中第一位比丘尼,名大愛道。

*12《增一阿含經》卷二一:「四大河入海已,無復本名字,但名為海。此亦如是,有四姓。云何為四?剎帝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種,於如來所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無復本姓,但言沙門釋迦子。」

*13祇園精舍,又稱祇洹精舍、祇樹給孤獨園。乃舍衛城須達長者(又稱給孤獨長者)在皈依佛陀後,欲覓祇陀太子的花園為佛陀建築精舍,太子為令長者怯步,遂以黃金鋪滿花園為出售的條件,須達長者以巨象馱運黃金鋪滿地面,太子為其誠心所感,遂將園中所有林木奉施佛陀,故以二人名字命名為「祇樹給孤獨園」,為佛世時規模最大的精舍。

鹿母講堂,乃舍衛城長者女毗舍伽施衣募得巨款所建,佛於舍衛城居住期間,常於此說法。

重閣講堂,位於毗舍離城附近大林內,佛陀姨母即於此出家,而佛陀涅槃後的第二次結集亦於此召開。另有靈鷲山、鹿野苑精舍等,皆為佛陀安居、弘法的重要場所。

*14佛陀開始制戒的時間傳說不一,另有五年、二十年之說。

*15為僧團維持和合共住的六種規約,即: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16或稱說戒。即共住的僧眾每半月集會一處,或齊集布薩堂,請精熟律法的比丘說波羅提木叉戒本,令僧眾得以反省過去半月內的行為是否合乎戒本。若有犯戒者,則於眾前懺悔,使比丘均能長住於淨戒中,長養善法,增長功德。又在家信徒於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亦稱布薩,謂能增長善法。

*17又作安居、夏安居、坐夏、結夏、坐臘等,為僧眾修行制度之一。印度夏季的雨期長達三月之久,在此期間,僧尼禁止外出,以免踏殺草木小蟲而招世譏嫌,故聚居一處,坐禪修學,接受供養,稱為雨安居。至今斯里蘭卡等南傳佛教諸國仍行安居之制。以四月十六日為安居的首日,稱為結夏。七月十五日為圓滿結束之日,稱為解夏。翌日為自恣日,大眾反省安居中的行為,若有罪時,則自宣己罪,相互懺悔,稱為自恣。因大眾出罪而得清淨,佛陀甚為歡喜,故此日又稱佛歡喜日。

*18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以上戒條數目依《四分律》所載),沙彌、沙彌尼十戒,式叉摩那六法戒,優婆塞、優婆夷五戒或八戒。

*19《摩訶僧祇律》卷一記載佛陀制戒的十種因緣:攝僧、極攝僧、令僧安樂、折伏無羞人、有慚愧者得安穩住持、不信者令入信、已信者得增益、於現法中得漏盡、未生諸漏令不生、正法得久住。又《四分律》卷一載:「稽首禮諸佛,及法比丘僧,今演毗尼法,令正法久住。……今說十句義,諸佛之戒法,令僧喜永安,……佛法得久住。」

【習題】

1.何謂最初三寶? 佛陀建立僧團的目的為何?

2.佛陀納受弟子的原則為何?

3.佛陀如何統理僧團?

4.簡述竹林精舍、祇園精舍、鹿母講堂和重閣講堂的建造因緣及對僧團的影響。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