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04 第一課 佛教與宇宙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佛教的「宇宙」包含四維上下,過現未來,同時含蓋無量無數的有情世間,與無邊無際的器世間*1。自古以來,人們不斷地探討宇宙存在的奧祕,從遠古的神話至太陽系、銀河系的漸次發現;科技的日新月異,使人類了解到宇宙的時空、有情、物質都是浩瀚無盡,遠超出人類所能全部了解的範圍。

遠在二千六百年前,佛陀對於廣大的時空已經有精闢的見解,這在佛經中隨處可見。由於內容深廣,後世佛弟子從各種不同角度探討,遂使佛教的「宇宙論*2」內容豐富,學派林立。以世間論而言,《起世經‧閻浮洲品》中描述「三千大千世界*3」的形成,說明宇宙中存在著數不盡的三千大千世界,數量之多,可以用「恆河沙」和「微塵數」來比喻,所謂「十方恆沙世界」、「十方微塵剎土」。此三千大千世界歷經成、住、壞、空*4,不斷在循環流轉。

佛教的宇宙觀對有情世間及佛國淨土皆有深入而精闢的看法:

有情世間依眾生果報優劣及苦樂差別可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個層次,稱為「三界」。欲界眾生男女群居,以五欲維繫生命,由其善惡欲念流轉,而有「六道*5」受生的果報。色界眾生已經遠離情欲,居於欲界之上,無男女之別,無情愛之念,皆由習「定」而化生,依禪定的深淺粗妙分為四級,凡十八天;再往上是無色界天,此界沒有物質,唯以心識住於深妙的禪定,乃純粹的精神世界*6。

《法華經‧譬喻品》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器世間乃有情眾生業緣招感的依報,三惡五趣雜居,佛陀為令眾生脫離此濁穢之土,乃宣說清淨安樂的佛國淨土,鼓勵眾生發願往生,不再受輪迴之苦。《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彼國黃金鋪地,七寶樓閣,無三惡道,皆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藥師經》亦載,東方藥師如來的琉璃世界,民生物質豐富,一切隨心所欲,人民善良敦厚。此外,《十住毗婆沙論》、《十吉祥經》等,皆詳載十方佛國淨土的種類*7。

佛陀證悟緣起的道理,說明「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世間萬物,情與無情,皆在因緣和合下生滅變化,因而認識宇宙的產生、消長是緣起的,如同圓環,無始無終,因此無所謂宇宙的起源與創造之說。至於宇宙的緣起,佛教諸宗派各有主張,如:業感緣起*8、賴耶緣起*9、真如緣起*10、法界緣起*11等。然而這些理論無不繫於心的造作,「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若無一切法,何用一切心」,所謂一心能生萬法,「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心識所現。心力之大,心念之迅速無有比擬,心的世界較物質世界更為無邊無際,所謂「一念三千」,心念一動,三界六道、宇宙之間,任意遨遊。《正法念處經‧畜生品》云:「心能造作一切業,由心故有一切果。」又說:「心為一切巧畫師,能於三界起眾行。」故知「心」是一個微妙不可思議的宇宙世界,眾生流轉六道,或成佛作祖,取證聖境,但由心的作為而定。因此吾人不必在心外追尋,只要此心覺悟,不妄自造作,則山河大地、樹木花草,盡納於胸中,當下一念即是法界,娑婆世界轉瞬而成淨土,宇宙萬象、心識的起滅,無不豁朗明了,念念不被境風業浪所轉,如無門禪師的「日日是好日」,怡然自得。

【註釋】

*1有情世間,指能居的正報,亦即指五蘊所成的一切眾生,也稱眾生世間。器世間,指一切眾生所居住的國土世界,此又稱國土世間。

*2宇宙論係探討宇宙整體的過去、現在、未來的論說,亦即就宇宙的起源、發生、構造、變化等情形,加以研究分析,而歸納出一套完整有系統的學說。佛教的宇宙論內容可分為:a.世間論,係觀察宇宙系統形狀的論說,如須彌山說、三千大千世界說、成住壞空四劫說、三界說、十界說等。b.萬法論,即分析宇宙成立要素的論說,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乃至五位百法、五位七十五法等。c.因果論,即說明宇宙因果法則的論說,如四緣說、六因說、五果說等。d.緣起論,即考察宇宙各種差別現象從何處生起、如何顯現等問題的論說,如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法界緣起、六大緣起等。e.實相論,即探討宇宙實相與體性的論說,如法有論、法空論、有空中道論、無相皆空論、諸法實相論。大抵而言,實相論的發展,係啟端於小乘的有空論,轉而為大乘的有空中道論,最後到達「本體即現象,萬有皆一如」的諸法實相論,此亦為佛教宇宙論之極。

描述宇宙現象的佛典計有:《大樓炭經》、《長阿含經》、《起世經》、《華嚴經》、《大毗婆沙論》、《俱舍論》、《瑜伽師地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等。

*3一日月所在範圍,合為一「世界」;一千個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三個千數,故稱為三千大千世界,又稱為「一佛剎」,即一佛所教化的範圍。一個小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在須彌山的周圍計有九山、八海環繞,四方又布有四大部洲。如此以須彌山為中心的器世間與眾生世間,構成一個小世界,稱之為「須彌世界」,相當於一個太陽系。根據現代科學推論,須彌山象徵一個強力的磁場軸,九山八海則為圍繞在其間的星球和軌道,四大部洲是吾人所居住的地球。

*4一世界從成立到毀滅的過程,可分為成、住、壞、空四個時期,稱為「四劫」。四劫之中各有二十中劫,總合八十中劫,稱為一大劫(劫,為佛教用於不可計算之長遠年月的時間單位)。分述如下:

a.成劫:為器世間與眾生世間成立的時期。有情的業力增上,於空間生起微細的風,次第生成風輪、水輪、金輪,慢慢又形成山河、大地、生物。

b.住劫:為器世間與眾生世間安穩、持續的時期。此一時期,每一中劫有增劫和減劫。每逢減劫時,便有刀兵、疾疫、饑饉等三種災害產生。

c.壞劫:此時期的世界經由火、水、風三災而毀壞。先是有情生命的滅絕;其後世界出現七個日輪,起大火災,初禪天以下的器世間燒壞;次起水災,淹至二禪天;最後是風災,壞滅三禪天。唯四禪天不為三大災所壞,然經過八萬大劫,仍歸壞滅。

d.空劫:世界已壞滅,唯色界的第四禪天尚存,其他則全入於長期的空虛中。待世界又成,又是一個成住壞空的大劫。宇宙就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反覆生滅,每一週期大約要十二億八千萬年。

*5眾生依其善惡業報,在一期生命結束後,所投生的六種趣向:

a.天:依其積善的多寡或斷除煩惱的深淺,可分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等二十八天。天界有四事殊勝,即身勝、壽勝、定勝與樂勝,卻難逃世界成、住、壞、空的命運,所以並非究竟安樂之處。

b.人:人道苦樂參半,以守持五戒而得生。其物質環境雖不若諸天,但有三種殊勝比其他各趣為佳,即善憶、精進、梵行,使他們較易聞法修行,出離生死輪迴。

c.阿修羅:雖行善,但瞋恚、我慢、疑心重,而成為阿修羅。形體極大,身長八萬四千由旬,衣食殊勝,同於天人。

d.畜生:因稟性愚痴,多被人畜養,故稱畜生。其形狀不如人挺直,常橫行,又名傍生。依住處可分為陸、海、空三類,為六道中種類最多者。畜生最大的痛苦是互相殘殺,弱肉強食,或為人驅使、宰割,不得安寧。

e.餓鬼:因常受飢餓苦,須向他人求索飲食以活命,故稱餓鬼。《優婆塞戒經》說,餓鬼身長最大的是一由旬(約二十里),頭大如山,咽細如針,最小的只有三寸。壽命最長的為一萬五千歲,約人間兩千七百萬歲。

f.地獄:大多位於地下深處,被刑具所拘束而不得自在,痛苦不堪。地獄眾生壽命極長,《勸發菩提心文》云:「一朝苦痛,人間已過百年。」即使受報完畢,還要輾轉到其他惡道接受無量苦。

*6《瑜伽師地論》卷第四載,色界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共十八天。初禪三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二禪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淨光天;三禪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禪九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無色界四天:即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7《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記載的佛國淨土及佛名:東方無憂世界善德如來、南方歡喜世界栴檀德如來、西方善世界無量明如來、北方無動世界相德如來、東南方月明世界無憂德如來、西南方眾相世界寶施如來、西北方眾音世界華德如來、東北方安穩世界三乘行如來、下方廣大世界明德如來、上方眾月世界廣眾德如來。

《十吉祥經》的佛國淨土:(一)莊嚴世界大光耀如來、(二)諦勝諸勝世界慧燈明如來、(三)金剛世界大雄如來、(四)淨尊住世界無垢塵如來、(五)金光明世界上像幢十蓋王如來、(六)大威神世界威神自在王如來、(七)香薰世界極受上影王如來、(八)寶嚴世界內寶如來、(九)海燈明世界大海如來、(十)十力燈明世界十力現如來。

*8為佛教小乘諸宗派所主張,說明有情眾生所行善惡之事,將招感現世或來世相應的果報,其中又有正報和依報之分。正報係指眾生本身的美醜、智愚,依報則是外在環境的差別。因此,宇宙世間的形成與轉變,有情與無情有相當密切的相互關係。

*9法相宗的唯識說主張萬法皆由業感受報的主體阿賴耶識所變現,由於阿賴耶識含藏各種種子,遇緣起現行,現行又回薰種子,受薰的種子遇緣又起現行,如此周而復始。因此,宇宙萬象都是阿賴耶識所變現。

*10此依《楞伽經》、《密嚴經》闡述如來藏中的自性清淨心,才是萬法生起的根源,由於眾生的真心被雜染蒙蔽,產生阿賴耶識,而使眾生輪迴生死不已。由此,佛教對宇宙的詮釋便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說,每一個有情眾生,依著自己迷悟的深淺而顯現出不同的世界。

*11華嚴宗主張宇宙中任何一法可成一切法,一切法含攝於一法中,即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萬事萬物互為緣起而成一體的論說。法界緣起的宇宙觀強調唯心所起的法界互為緣起,並依據佛陀的內證境界─華藏世界來解釋萬事萬物形成的原理。

【習題】

1.試述「三千大千世界」的組成。

2.請敘述「有情世間」的內容。

3.「器世間」包含什麼?

4.為什麼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5.依佛教的看法,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