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80 第十四課 示廚

明‧紫柏

佛言:凡三寶之地,辦造飲食供養佛、法、僧之所,謂之香積廚。故辦造飲食者,三德不解,六味不辨,兼自己身、口、意三業不淨,則辦食之所不名香積廚,謂之穢積廚矣。

何謂三德?清淨、柔軟、如法是。何謂六味?淡、鹹、辛、酸、甘、苦是。蓋奉佛供僧之食,若不精潔,葷穢不揀,便失清淨德;若不精細甘和,稍有粗澀,便失柔軟德;若不隨時措辦,制造得宜,忽略縱情,兼未供流涎,便失如法德。又三德若無六味調和,亦不成就。蓋淡味為諸味之體;鹹味其性潤,能滋於肌膚,故味之調者,必以鹽為首;辛味其性熱,能暖臟腑之寒,故味之辣者為辛;酸味其性涼,能解諸味之毒,故味之酢者為酸;甘味其性和,能和脾胃,故味甜者為甘;苦味其性冷,能解腑臟之熱,故味嗇者為苦。

汝等即三德六味諦審觀察,了知德之所以然,與味之所以然之說,加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之心,率領六根四肢,勤勇善巧,辦造飲食,奉佛供僧,此人功德,假使以滿虛空七寶布施,無量劫不生疲厭慳吝之心,與相較量,其功德亦萬不及一。

何以故?三德無闕,六味無失,此等飲食,若觸佛鼻,若入僧口,如嗅旃檀,如飲甘露,五內調和,百毛暢悅,身適心安,顯資色力,冥資心力。色力得資,則身康健;心力得資,則神無擾。身康健,則進道有資;神無擾,則觀智易成。凡飲食不如法,則身多病,心多擾。身心既病且擾,而能精進開悟者,無有是處。

即此觀之,修行人之性命,實繫於廚中人之手,故廚中人三德不辨,六味不精,謂之牛頭阿旁,殺人無外。如三德辨,六味精,更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之心,率領六根四肢,如法辦造飲食,奉佛供僧者,謂之大慈悲菩薩,故曰:「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

又為常住慳吝,不尊賢敬貴,當來得餓鬼報;為常住破費,不察來處艱難,當來得貧乏報。又辦造飲食,六根不謹,九竅放肆,四肢不淨,當來得糞蛆臭蟲報。

如上所述,皆如來所言,若聞若見,當生慚愧。遵而行之,愚癡必破,般若必開,眾罪必消,萬福必集,現在身心安隱,當來得無上道,登菩薩位,佛言無誑,廚中佛子,當體佛心,出苦有分在。

【題解】

禪林中,負責大眾粥食職務者稱為「典座」。典座工作繁雜又辛苦,自古許多大德皆從中淬礪身心,開悟見性,而成為佛門龍象,住持正法。如六祖惠能、溈山靈祐、浮山法遠等。日本道元禪師更著有《典座教訓》,明示典座亦為佛道重要修行之一,故佛門有云「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

紫柏大師的〈示廚〉,即勉勵典座修行者,需以辦道之心備辦飲食供眾,若無道心,不僅徒勞無益,且因果昭然;反之,若能惜福愛物,注重潔淨,如法調配,資益大眾,即是「慈悲大菩薩」。佛門中多以德高者擔任典座之職,故叢林有「金衣缽,銀客堂,珍珠瑪瑙下廚房」之說。

真可大師,字達觀,號紫柏老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一生以弘法利生為家務,四處興修古剎,卻未曾受請擔任住持,唯重視佛教文化流傳,致力藏經刊行。以過去梵夾本大藏經閱讀不便,遂於萬曆十七年(一五八九),於五台山以明代北藏為基礎,校明代南藏,創刻方冊大藏經。紫柏大師尤其提倡文字經教,認為不通文字般若,即不得觀照般若,更無法契會實相般若,與當時只重禪機的禪僧,或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的淨土行者,風格截然不同。

紫柏老人少即不群,卓爾特出。出家後,更脅不至席,律身至嚴。曾因輕忽忘記自己所訂「禮佛後食」規矩,命知事痛打自己三十棒,並言:「眾生習氣,如油入麵,牢不可破。苟折情不痛,未易調伏也!」其性格之剛猛精進,憨山大師讚歎為「末法一大雄猛丈夫」,誠不虛言!

【習題】

1.從「欲為佛門龍象,先作眾生馬牛」試述紫柏大師對於典座修行的重視。

2.撰寫一篇千言讀後感,以抒發心得。

3.飲食與修行有何關係?

4.何以說「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