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回首頁 /
- 第三類【教科書】 /
 - 071-082佛光教科書(共12冊) /
 - 077佛光教科書7 佛教常識 /
 - p080 第九課 各種稱謂
 
p080 第九課 各種稱謂
        「稱謂」是一種禮儀,也是身分的代表;在佛門裡,稱謂常代表著職務,也是修持的衡量,不但具有維繫佛門綱常倫理的功用,從中更透露出無限的佛法妙諦。
一般人以為,出了家就是「和尚*1」,其實和尚者,要在六和僧團中確實奉行六和敬,成為一個高尚的人,始得成就。一個寺院只有一位和尚,又稱「住持*2」、「方丈*3」;和尚退位後,由法弟繼任住持者,稱「退居和尚」,由弟子、法子繼任者,稱「退居老和尚」。
和尚是梵語,譯為中文乃「親教師」之義。傳授三壇大戒時,須有「得戒和尚」、「羯摩阿闍黎」、「教授阿闍黎」等三師*4及七尊證登壇證盟,以及「開堂和尚*5」、「引禮法師*6」等人共成佛事。阿闍黎*7意即「軌範師」,可以軌範吾人身心,導人正道者,故又稱「導師」。
出家者,除了受戒師父之外,還有依止師父、剃度師父。「師父*8」在叢林中也是職務的通稱,例如知客師父、糾察師父、當家師父等,甚至現代信徒通稱所有出家眾為師父或法師。
「法師*9」者,「以法為師,以法師人」之謂。在大乘八宗之中,研讀修習律藏有成者,稱「律師」,例如:道宣律師、僧祐律師等;研究論藏或造論以闡揚佛法者,稱「論師」,例如世親論師、龍樹論師、無著論師等;專門修習坐禪者,稱「禪師」。開創一宗一派之人,稱「開祖」;傳承其教法之人,稱「列祖」;開山建寺,為寺院第一代住持者,稱「開山」,一般稱「開山大師」。
「大師」者,在社會上極為通用,凡專家、傑出者即可稱之。例如:張大千大師、黃君璧大師。大陸上比丘尼也稱為大師,大師有「菩薩」之義,菩薩又稱「大士」,例如:觀音大士、普賢大士、文殊大士等。佛教中,大士易稱,法師難為;只要發心,即可稱「大士」。過去大陸叢林,凡監院、堂主以上即稱大士。
在家居士也可以稱「上人」,例如《維摩經》中文殊菩薩稱維摩居士「彼上人者」,即人上之人、大人物之意。因此,不管僧俗,對於師長或德學兼備者,均可尊稱「上人」,或稱「大德」、「仁者」、「長者」;唯「長老」僅限於戒德俱尊的出家眾始得稱之。出家受戒十年以下稱「下座」,十年以上稱「中座」,二十年以上稱「上座」。上座者,即可稱為「長老」。
在印度佛教律儀中,男眾比丘*10稱「大德僧」;女眾比丘尼*11稱「大姐僧」。中國則於歷代各朝中均有帝王加封德學兼備,可為一國師表的高僧為「國師」,含有一國民眾之師、帝王之師等意,如玉琳國師、悟達國師等。在寺院中,全心為佛教奉獻而未婚的在家女眾,稱為「師姑」;未行剃染而服種種淨業作務的在家男眾,稱為「淨人」,或稱「道人」、「教士」。在家信徒彼此之間可互稱「居士」、「師兄」、「師姐」;出家眾亦可互稱「師兄*12」,或稱「道兄*13」、「戒兄*14」、「學兄*15」、「法兄*16」等。對別人稱呼自己的師父為「家師」,尊稱他人之師為「令師」,自己則謙稱「學僧*17」、「學人*18」、「末學」,或「弟子」等。
此外,與稱謂有關的佛教名相,如:僧伽*19、僧侶、僧俗、僧信、緇素*20、同參、善知識*21、沙彌*22、沙彌尼*23、式叉摩那*24、優婆塞*25、優婆夷*26、弘講師*27、弘教師、檀講師*28、檀教師、檀那*29、施主、功德主*30等。稱謂也是和諧人際關係的重要一環,在叢林四十八單職事中,其職稱非「主」即「頭」,例如管理藏經者稱「藏主」,管理寺地田產者稱「莊主」,管理庫房者稱「庫頭」,負責煮飯者為「飯頭」,負責燒水的是「水頭」,負責田園種菜者稱「菜頭」,管理園圃的稱「園頭」,甚至連打掃廁所也稱「淨頭」,可見佛教對僧眾人格的尊重。佛教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如法合宜的稱呼,其實也是學佛行儀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課。
【註釋】
*1一寺之長稱和尚,是親教師的意思。對於德高望重的尼師,則稱為和尚尼。出家受戒者,應求二師:一為和尚,如父;一為阿闍黎,如母。意指捨本來的父母而求出家的父母。現在和尚多為弟子們對師父的尊稱,表示弟子可以依師父而生起修道之心,在道念上精進用功。
在日本僧官階位中,也有大和尚位、和尚位等稱呼,後則轉為對高僧的尊稱。在中國,稱一寺的住持為方丈和尚、堂頭和尚,在禪堂,也有主七和尚等,可見和尚是對有德高僧的尊稱,而非一般人對出家僧眾的通稱。
*2原為久住護持佛法的意思,後為掌管一寺的主僧。中國早期並未有住持之名,直至唐代,百丈懷海始設住持之職。
*3寺院的住持,掌管寺院一切大小事務,監督大眾,並為大眾說法的主僧。古時印度的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為制,故稱方丈室。後來轉為禪寺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最後轉變為禪林住持或對師父的尊稱,現在凡寺院住持都稱為「方丈」。方丈有三莫:a.事繁莫懼;b.無事莫尋;c.是非莫辯。若能做到這三件事,則不會被俗世的境界所染惑,並能以佛法廣度大眾,調伏有情。
*4僧尼受具足戒時,戒場必須具足三師七尊證, 三師是: 
a.得戒和尚:指正授戒律的和尚,乃比丘得戒的根本及其歸投處。凡擔任戒和尚者,戒臘須在十年以上,並嚴守戒法,福慧兼備,堪能教授弟子。
b.羯磨阿闍黎:為讀羯磨文並引導戒子懺悔業障的阿闍黎,擔任此職者,戒臘須在五年以上。
c.教授阿闍黎:為戒子講說戒法、威儀、儀軌等的阿闍黎,戒臘須在五年以上。
*5為我國傳戒法會中重要職事之一,有關戒子的受戒儀規、生活禮儀規矩等,皆由開堂和尚教導。
*6於法會或戒會時,引導大眾如法進行一切行儀禮節,使不違犯。
*7即軌範師、模範師。指能教授弟子,使其行為端正合宜,而本身又能成為弟子的楷模師,所以也稱為導師。《五分律》載,阿闍黎有五種:出家阿闍黎、受戒阿闍黎、教授阿闍黎、受經阿闍黎、依止阿闍黎。
*8指為人教授道理的人。可分為:a.親教師:指佛弟子剃度依止出家的法師;b.依止師:僧眾於依止師座下稟受三藏之教。對所依止的法師始能稱師父,僧尼彼此之間不以師父互稱,除非加上職務的頭銜。
現在一般人對出家眾除了稱呼法師外,也可稱呼師父。因為出家僧眾負有傳續佛法的責任,平日也會教授在家信眾佛法。因此,如果不知道法師的法號,則可稱「師父」,是對一般出家僧眾的尊稱,如天主教對神職人員稱神父一樣。另外,信徒對於所皈依及受戒的法師,則必須稱師父。因為師父是法身慧命的依止,也如自己父親一樣,所以要懷著孝敬、恭敬的心,稱呼時,不必加上法名,直接稱師父或師父上人即可。
*9廣義而言,是指佛陀及其弟子;狹義來說,是指通曉經、律、論三藏典籍的修行人。現在一般泛稱出家僧尼為法師,是對出家僧眾的尊稱。
*10乃出家受具足戒之男子,為佛教教團五眾之一、七眾之一。含有下列三義: 
a.乞士:比丘常當乞食,清淨以自活命;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故稱為乞士。
b.破煩惱:比丘修戒、定、慧之道,能破除見思惑的煩惱,因此稱破煩惱。
c.怖魔:比丘因修行而入涅槃,使魔怖畏,故稱怖魔。
*11意譯乞士女、除女、薰女,即出家受具足戒的女子。比丘尼除六情之飢,斷貪染欲,而以善法薰修,故稱除女、薰女。為佛教教團五眾之一、七眾之一。
*12佛教同道中的泛稱,也就是法兄的意思。《禪林象器箋》中說:「受業於師,先於己者,喚之為法兄。」所以對於依止同門的道友中,凡比自己早出家、受戒者,都是自己的師兄。在佛門中,極為重視師門倫理,不論職位高低,都要相互尊重。
*13即同參道友。
*14同戒場受戒的道友。
*15一同參修學習的道友。
*16同受法嗣之道友。
*17又作學問僧,其義有二:a.指研究佛教的僧侶;b.指有學問的僧侶。
*18泛稱學習佛法的人。禪林中則指修禪者。又稱學道人、學道丈夫。一般學佛者自稱學人或末學,乃自謙尚須學習的意思。
*19略稱僧,意譯為和、眾,乃和合的意思,故又稱為和合眾、和合僧、海眾。又取梵語與漢語合稱為「僧侶」,為三寶之一,指信受如來的教法,奉行其道,而入聖得果者。今多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的團體。
*20出家眾與在家眾的並稱。出家眾通常披著黑衣,故以緇代稱;在家眾披著素衣,故又稱白衣。
*21又作善友、勝友、善親友。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的人。
*22指佛教僧團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齡在七歲以上,未滿二十歲的出家男子。以年齡區別,沙彌可分為三種,合稱三沙彌: 
a.驅烏沙彌:年齡在七歲至十二歲之間,已有驅走曬穀場上烏鴉的能力。
b.應法沙彌:年在十四歲至十九歲之間,出家得度,依一定的儀式受持十戒。
c.名字沙彌:年齡已超過二十歲,然尚未受具足戒,仍為沙彌者。
*23指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女眾,與沙彌、式叉摩那合稱三小眾。其受持之十戒與沙彌相同。
*24未受具足戒前,學法中的尼眾,又稱學法女,為出家五眾之一。
*25意譯近事、近事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親近奉事三寶、受持五戒的男居士, 為在家二眾之一,與優婆夷同為在家的信仰佛法者。
*26意譯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原意為「身邊的侍女」,引申為在家女性信徒。即親近三寶,受持三皈,持守五戒,施行善法的女眾,為在家二眾之一。
*27指能夠弘揚佛法的僧眾。所弘講、弘教的地點也不限於寺中,凡有需要之處,都能前去弘化,如學校、公司、機關團體及監獄等。
*28凡皈依三寶、信仰人間佛教,具正知正見的佛光會員,有弘法能力且善說佛法的在家居士,不分男女,經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考核通過者,禮聘為檀講師。可應邀至各地機關團體講演,但不得主持宗教法會儀禮。
*29意譯布施,即給與、施捨的意思。檀那又稱檀越,檀就是施,謂此人行布施時,即能橫越貧窮之海,故稱「檀越」。心生捨法,能破慳貪,是為檀那。中國、日本又將檀那、檀越引申為施主之稱。
*30是指供養佛、法、僧三寶的施主、檀越。在佛門中,並非只有財施才叫功德主,在佛門發心作務或盡心盡力接引社會大眾入佛門,使佛教蓬勃發展者,亦可稱為功德主。
【習題】
1.何謂大師?
2.僧俗通用的稱謂有哪些?專指在家居士的稱謂有哪些?
 
    
- 071佛光教科書1 佛法僧三寶
 - p024 總序
 - p030 第一課 佛的意義
 - p040 第二課 如來十號
 - p050 第三課 佛身
 - p060 第四課 佛德
 - p068 第五課 佛像的種類
 - p074 第六課 他方佛名
 - p082 第七課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p092 第八課 法的意義
 - p100 第九課 佛陀說法因緣
 - p116 第十課 修學佛法的次第
 - p128 第十一課 佛法的內容
 - p136 第十二課 經典的來源
 - p146 第十三課 譯經事業
 - 160 第十四課 僧的意義
 - p168 第十五課 僧團的組成
 - p180 第十六課 比丘尼教團
 - p194 第十七課 六和敬
 - p200 第十八課 聲聞僧與菩薩僧的區別
 - p212 第十九課 結夏安居
 - p222 第二十課 弘法利生
 
- 072佛光教科書2 佛教的真理
 -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真理
 - p014 第二課 經藏
 - p024 第三課 律藏
 - p034 第四課 論藏
 - p042 第五課 戒律
 - p052 第六課 禪學
 - p066 第七課 般若
 - p076 第八課 四聖諦
 - p088 第九課 十二因緣
 - p098 第十課 五蘊
 - p106 第十一課 業力
 - p114 第十二課 八正道
 - p124 第十三課 因緣果報
 - p132 第十四課 三法印
 - p144 第十五課 緣起
 - p154 第十六課 空有
 - p164 第十七課 中道
 - p176 第十八課 無常
 - p184 第十九課 涅槃
 - p196 第二十課 煩惱
 
- 073佛光教科書3 菩薩行證
 - p004 第一課 菩薩道的起點
 - p012 第二課 菩薩道的實踐
 - p022 第三課 菩薩道的次第
 - p030 第四課 觀世音菩薩的化世因緣
 - p044 第五課 智者文殊菩薩
 - p056 第六課 普賢菩薩的大願
 - p066 第七課 地藏菩薩的事蹟
 - p074 第八課 彌勒歡喜佛
 - p090 第九課 藝術家馬鳴菩薩
 - p098 第十課 八宗共祖龍樹菩薩
 - p106 第十一課 破邪的提婆尊者
 - p112 第十二課 唯識家無著大師
 - p116 第十三課 千部論師世親菩薩
 - p124 第十四課 勝鬘夫人的十大受
 - p132 第十五課 《維摩經》與維摩
 - p140 第十六課 童男與童女
 - p156 第十七課 現代菩薩的性格
 - p166 第十八課 現代菩薩的丰姿
 - p190 第十九課 菩薩道的經論介紹
 - p206 第二十課 總論菩薩道
 - p214 第二一課 圓滿菩薩道
 
- 074佛光教科書4 佛教史
 - p004 第一課 僧團的成立
 - p014 第二課 經典的結集
 - p026 第三課 部派佛教的發展
 - p036 第四課 印度諸王朝的佛教
 - p056 第五課 印度大乘佛教的開展
 - p068 第六課 佛教的東傳
 - p078 第七課 魏晉佛教史
 - p092 第八課 南北朝佛教史
 - p108 第九課 譯經事業的開展
 - p120 第十課 隋唐佛教史
 - p132 第十一課 中國大乘八宗的開展
 - p152 第十二課 宋元明清佛教史
 - p166 第十三課 民國佛教史
 - p178 第十四課 西藏佛教史
 - p194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史
 - p21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史
 - p226 第十七課 東南亞、南亞佛教史
 - p240 第十八課 歐美佛教史
 - p256 第十九課 其他國家佛教史
 - p270 第二十課 新興教團的開展
 
- 075佛光教科書5 宗派概論
 - p004 第一課 宗派總論
 - p012 第二課 印度部派佛教
 - p032 第三課 印度大乘佛教學派
 - p046 第四課 俱舍宗
 - p058 第五課 成實宗
 - p070 第六課 律宗
 - p080 第七課 法相宗
 - p092 第八課 三論宗
 - p102 第九課 天台宗
 - p118 第十課 華嚴宗
 - p132 第十一課 真言宗
 - p146 第十二課 禪宗
 - p158 第十三課 淨土宗
 - p174 第十四課 藏傳佛教
 - p188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
 - p20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
 - p218 第十七課 南傳佛教
 - p232 第十八課 大理佛教
 - p244 第十九課 蒙古佛教
 - p256 第二十課 宗派外人物
 - p270 第二一課 中印佛教的流傳
 
- 076佛光教科書6 實用佛教
 -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道德標準
 - p012 第二課 佛教的倫理觀
 - p022 第三課 般若的妙用
 - p032 第四課 佛教對經濟的看法
 - p040 第五課 佛教的戰鬥觀
 - p050 第六課 佛教對教育的看法
 - p062 第七課 佛教的政治觀
 - p078 第八課 佛教的參禪須知
 - p088 第九課 持戒與犯戒
 - p098 第十課 佛教的師弟之道
 - p106 第十一課 佛教的家庭觀
 - p118 第十二課 佛教的事親之道
 - p126 第十三課 佛教對感情的處理
 - p134 第十四課 佛教徒的生活禮儀
 -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徒的一日行
 - p150 第十六課 密行百事
 - p162 第十七課 佛教徒的生涯規劃
 - p170 第十八課 佛教對生老病死的看法
 - p180 第十九課 探病須知
 - p184 第二十課 臨終關懷應有的認識
 - p192 第二一課 佛教徒應讀專書
 - p200 第二二課 佛學參考資料
 
- 077佛光教科書7 佛教常識
 - p004 第一課 叢林寺院
 - p014 第二課 寺院建築
 - p022 第三課 道場行事
 - p038 第四課 寺政外事
 - p048 第五課 寺院清規
 - p058 第六課 宗教法令
 - p066 第七課 法器法物
 - p072 第八課 衣單僧物
 - p080 第九課 各種稱謂
 - p090 第十課 學佛行儀
 - p098 第十一課 叢林漫談
 - p106 第十二課 法事介紹
 - p114 第十三課 婚喪喜慶
 - p122 第十四課 佛教節日
 - p132 第十五課 民俗神祇
 - p138 第十六課 佛語典故
 - p158 第十七課 生活法相
 - p164 第十八課 修持常識
 - p170 第十九課 佛教的法數
 - p186 第二十課 佛教的第一
 
- 078佛光教科書8 佛教與世學
 - p004 第一課 佛教與宇宙
 - p014 第二課 佛教與命運
 - p024 第三課 佛教與神通
 - p032 第四課 佛教與法律
 - p042 第五課 佛教與哲學
 - p050 第六課 佛教與教育
 - p058 第七課 佛教與管理
 - p068 第八課 佛教與科學
 - p078 第九課 佛教與醫學
 - p086 第十課 佛教與會議
 - p098 第十一課 佛教與觀光
 - p108 第十二課 佛教與環保
 - p116 第十三課 佛教與農林
 - p130 第十四課 佛教與藝術
 -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與文學
 - p154 第十六課 佛教與建築
 - p164 第十七課 佛教與音樂
 - p178 第十八課 佛教與舞蹈
 - p186 第十九課 佛教與禮俗規範
 - p194 第二十課 佛教與地理風水
 - p204 第二一課 佛教與公益事業
 - p216 第二二課 佛教與心理諮商
 
- 079佛光教科書9 佛教問題探討
 - p004 第一課 信仰
 - p014 第二課 教理
 - p024 第三課 文史
 - p036 第四課 宗派
 - p060 第五課 戒律
 - p070 第六課 制度
 - p080 第七課 稱謂
 - p094 第八課 儀禮
 - p104 第九課 菩薩
 - p114 第十課 修行
 - p122 第十一課 宇宙
 - p128 第十二課 人生
 - p138 第十三課 生死
 - p146 第十四課 生活
 - p152 第十五課 家庭
 - p158 第十六課 素食
 - p166 第十七課 民俗
 - p176 第十八課 應世
 - p188 第十九課 神異
 - p196 第二十課 破邪
 
- 080佛光教科書10 宗教概說
 - p004 第一課 一神、多神與無神的探討
 - p014 第二課 印度外道種種
 - p020 第三課 如何選擇宗教信仰
 - p030 第四課 佛教的五乘宗教觀
 - p044 第五課 民間宗教介紹
 - p060 第六課 一貫道概說
 - p074 第七課 道教概說
 - p094 第八課 天主教概說
 - p104 第九課 耶穌教概說
 - p114 第十課 回教概說
 - p132 第十一課 猶太教概說
 - p144 第十二課 新興宗教介紹
 - p158 第十三課 附佛神祇的因緣
 - p168 第十四課 佛教對其他宗教的看法
 - p180 第十五課 佛教對三教九流的看法
 - p188 第十六課 佛教對異端邪說的看法
 - p198 第十七課 佛教對神壇的看法
 - p204 第十八課 巫術與靈媒
 - p214 第十九課 宗教祈禱的意義
 - p224 第二十課 宗教師的條件
 
- 081佛光教科書11 佛光學
 - p004 第一課 佛光學的內涵精神
 - p012 第二課 佛光學與當代思潮及未來使命
 - p020 第三課 傳統與現代融和
 - p028 第四課 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
 - p036 第五課 國際佛光會的創會緣起
 - p044 第六課 國際佛光會的宗旨和理念
 - p054 第七課 國際佛光會會歌的意義
 - p058 第八課 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簡介
 - p078 第九課 佛光三昧修持法
 - p088 第十課 國際佛光會禮儀要點
 - p096 第十一課 從佛光山認識人間佛教
 - p110 第十二課 人間佛教的經證
 - p130 第十三課 佛光教團的組織系統
 - p140 第十四課 佛光人的工作信條
 - p148 第十五課 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
 - p160 第十六課 佛光人的養成教育
 - p174 第十七課 佛光學問題初探
 - p226 第十八課 佛光人間事
 - p238 第十九課 佛光人情味
 - p250 第二十課 佛光山大事記
 
- 082佛光教科書12 佛教作品選錄
 - p004 第一課 十勸
 - p006 第二課 四相詩
 - p010 第三課 信心銘
 - p016 第四課 大乘起信論義記序
 - p018 第五課 三藏聖教序
 - p024 第六課 無相頌
 - p028 第七課 永嘉證道歌
 - p042 第八課 辭北堂書
 - p048 第九課 是非歌
 - p050 第十課 十牛圖頌
 - p056 第十一課 西齋淨土詩(選錄)
 - p066 第十二課 七筆勾
 - p070 第十三課 緇門崇行錄(選錄)
 - p080 第十四課 示廚
 - p086 第十五課 勸世詠
 - p090 第十六課 四願齊說
 - p096 第十七課 寶王三昧論
 - p100 第十八課 讚僧詩
 - p104 第十九課 五十生日感言
 - p108 第二十課 藥師七佛法會發願文
 - p114 第二一課 慈航法師遺訓
 - p118 第二二課 佛光大藏經編修緣起
 - p122 第二三課 佛光菜根譚(節錄)
 - p132 第二四課 文選
 - p144 第二五課 詩選
 - p164 第二六課 悟道詩
 - p184 第二七課 詞選
 - p202 第二八課 佛寺聯語(選錄)
 - p230 第二九課 座右銘
 - p240 第三十課 燄口召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