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30 第四課 觀世音菩薩的化世因緣

「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由這簡單的兩句話,就可以了解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為我國民間所普遍崇信。尤其是觀世音菩薩的聖像金容,在都市、村莊、船上,差不多有人煙的地方,都有人供奉,更可見觀世音菩薩與我們人間的因緣,的確非常深厚。

觀世音菩薩因為「聞聲救苦」,所以名為「觀世音」;因為菩薩觀理自在、觀人自在、觀境自在、觀心自在,所以又稱為「觀自在」。除此之外,菩薩還有「施無畏*1」、「大悲菩薩」、「圓通大士*2」、「南海觀音」等諸多名號。在《大悲心陀羅尼經*3》中記載,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已經成佛,號為「正法明如來」,其以慈心悲願而倒駕慈航,再來娑婆度化有緣眾生。在《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4》中,即詳說此菩薩於娑婆世界利益眾生之事。

《普門品》有如觀世音菩薩的傳記一樣,對於菩薩的應化、慈悲、神力以及遊諸國土度化眾生的事蹟,敘述甚詳。佛陀在經中對於觀世音菩薩慈悲化世的廣大功德,有諸多讚歎,因而感動無盡意菩薩*5以瓔珞供養。從經文中的對話,所呈現的就是一位悲智雙運、福慧具足的聖者典範。

比方說: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能滿足祈求生兒育女者的心願:「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也可令眾生遠離三毒煩惱:「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乃至還能免除火難、水難、風難、刀難、鬼難、囚難、賊難等七種災厄之苦。總之,虔誠執持菩薩的聖號,菩薩即能以其慈悲、智慧、勇猛的威神力加持於祈求者,即得解脫厄難。如經云: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菩薩除了冥冥中給予眾生感應之外,也能應眾生的機緣而為說法,如《普門品》中所言: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國王身得度者,即現國王身而為說法;乃至應以比丘、比丘尼、居士、婦女、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等,以三十三應化身*6度化眾生,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對於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及感應的原理,我們應該要有如《華嚴經》所形容的「菩薩清涼月*7,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般的體會,那就是聞觀世音菩薩名號時,口中稱念,身行禮拜聖像,同時要生起清淨心,以專一其心驅除一切雜念妄想,思惟觀音願行,如此身口意三業合而為一,則觀世音的心就是我的心,我心與菩薩心合而為一,自然能「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由於觀音信仰的普及,及眾生的虔禱,而感應菩薩示現各種不同身相,以救苦救難,所以觀世音菩薩的造像亦多不勝數。如「白衣觀音*8」、「竹林觀音」、「魚籃觀音*9」、「水月觀音*10」、「琉璃觀音*11」、「蛤蜊觀音*12」、「送子觀音」、「馬郎婦觀音*13」、「十一面觀音*14」、「千手千眼觀音*15」等。其中大多以莊嚴貌美的女性身相示現,因此有說觀世音菩薩是為女人身。其實觀世音菩薩的形像,由於應化無方,所以相狀也就不一,經載菩薩應眾生的祈求,而感應不同身分,作為度生方便。除以國王、婦女等身為有緣眾生說法度脫外,在必要的環境下,菩薩也示現天、金剛神、阿修羅,乃至龍、鬼、蛇、鳥等眾多類型,以攝化眾生。因此,信奉者對於菩薩是否為男為女,大可不需在外相上加以分別。

觀音菩薩給予人間的救濟,是隨處示現的,他以十四種無畏*16、千手千眼,慈愍眾生,救苦救難。如「唐文宗嗜食蛤蜊,菩薩即現身度化」,「宋朝永覺禪師受牢獄之災時,稱念觀世音菩薩,刀尋斷斷壞」,「孫中山先生遊歷普陀山*17時,曾親眼目睹菩薩顯現靈異事蹟」,「以屠宰為業的不孝子,朝拜南海時,蒙觀音指示『反穿衣,倒踏鞋者,即是觀音老母』」等,諸如此類菩薩度化眾生的事蹟,在《觀音靈感錄》中,載錄甚多。

吾人信奉觀世音菩薩的真正意義,在於「念觀音,拜觀音,更要自己做個觀世音」。觀世音菩薩能為眾生施予無畏,吾人亦應效法菩薩,加強自我威神力的提升,具有慈悲力、智慧力、勇猛力,做眾生的保護者。因此:

對於意志消沉,灰心失志者,應效法菩薩給予鼓勵。

對於被人加害,災難臨身者,應效法菩薩給予解救。

對於遭遇挫折,險阻艱困者,應效法菩薩給予助緣。

對於誤入歧途,迷失方向者,應效法菩薩給予指引。

【註釋】

*1即救度眾生,為其祛除種種怖畏之意。又作無畏捨、無畏施。與財施、法施合稱三種施。《普門品》云:「觀世音菩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故有「施無畏」之稱。蓋佛菩薩以種種之威神方便,使眾生遠離獅子、虎、狼、水、火、盜賊等諸怖畏。

*2又稱圓通尊。昔時楞嚴會上二十五位聖者各自述說所證之圓通方便,佛敕文殊料簡是非,文殊歷評已,獨以最後觀世音之耳根圓通為最上;以此土眾生六根中耳根為最利,故以耳根之圓通方便為最上。故二十五聖中,圓通之名特為觀世音之專稱。

*3全一卷,唐代伽梵達磨譯。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略稱《千手經》,現時流通之〈大悲咒〉,即此經宣說之咒語。

*4宣說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之妙用。由長行與偈頌所成。漢譯本共有三種:一為竺法護譯之《正法華經》第二十三〈光世音菩薩品〉,二為鳩摩羅什譯之《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三為隋代闍那崛多、達摩笈多共譯之《添品法華經》第二十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之信仰,古來在印度、中亞、中國、西藏、日本等地均廣為流布,近代尚發現用回鶻語、蒙古語、土耳其語所寫的《普門品》斷片。

*5又作無盡慧菩薩、無量意菩薩。賢劫十六尊之一,為密教金剛界曼荼羅三昧耶會外壇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薩。無盡意菩薩因觀一切事象之因緣果報皆為無盡,而發心上求無盡之諸佛功德,下度無盡之眾生,故稱無盡意菩薩。依《大方等大集經》卷二十七〈無盡意菩薩品〉載,無盡意菩薩出現於東方不眴國普賢如來之世界。

*6觀世音菩薩為攝化普益示現三昧中之三十三種化身。即《普門品》所舉者,順序如下: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門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婦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夜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迦樓羅身、緊那羅身、摩睺羅伽身、執金剛身。

*7比喻菩薩之悲德如妙月清淨。即以菩薩內證離障,是為淨智;能以淨智攝照萬物,是為光明,故以之比喻菩薩之悲德。《六十華嚴經‧離世間品》:「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

*8指三十三觀音中之第六尊,常著白衣在白蓮花中。白,表菩提心,意即住此白淨菩提心。又稱大白衣觀音、白衣觀自在母。

*9三十三觀音之一,其形像為手持魚籃,或乘騎大魚。起源於我國唐代民間之信仰,現今盛行於日本。或謂魚籃觀音即馬郎婦觀音,又有謂魚籃觀音之像乃唐代人誤以龐蘊居士之女靈照持籃之像訛傳而來者。

*10三十三觀音之一。有謂即胎藏界曼荼羅觀音院之水吉祥菩薩。有各種形像,據《圖像鈔》卷七所說,水月觀音坐於大海中之岩石上,垂左足,右足豎膝,與左膝相叉鉤,面部微仰,作思惟之相。另有三面六臂像,左三手分別持寶蓮花、金輪、孔雀尾,右三手分別持利劍、寶珠、青蓮花,身色如日光,坐於寶山上。

*11三十三觀音之一。此尊所流布之像,乃兩手捧琉璃壺,乘一蓮瓣而浮於水上。又稱高王觀音、香王觀音。《高王觀世音經》謂此菩薩能救諸苦厄。據《開元釋教錄》卷十八載,北魏天平年間(五三四~五三七),定州募士孫敬德造觀音像,常事禮拜,後為賊所引,臨刑前夕,夢一僧,教其誦讀此經,醒來乃誦千遍。及至刑場,三度受刃,刀折而不傷皮肉,監司怪之,遂免死。還而拜像,見聖像頸項上有三道刀痕,由此而信者日眾。

*12三十三觀音之一。以其坐於蛤蜊中,故有此稱。據《佛祖統紀》卷四十二「唐文宗開成元年條」記載:唐文宗食蛤蜊,有擘而不開者,乃焚香禱之,蛤蜊開,忽變現菩薩之形。帝乃詔終南山惟政禪師問此因由,後並詔告天下寺院立觀音像。此為蛤蜊觀音信仰之濫觴,普遍為漁民所崇信。

*13觀音三十三相之一。觀音化為馬郎之婦,故稱馬郎婦。陝右之俗,習騎射而不知三寶之名,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八一七,一說四年),有一美女挈籃鬻魚,人競欲娶,女云:「一夕能誦《普門品》者事之。」至黎明,能誦者二十餘人。女復授以《金剛經》,能誦者猶十數人。女更授以《法華經》七卷,約以三日。至期,獨以馬氏子能通經,依禮迎婦入門,女稱病求止別房,須臾便死,體即爛壞,遂葬之。數日後,有紫衣老僧至葬所,命起視之,唯黃金鎖子骨存。老僧謂眾人曰:「此乃觀音大士也,愍汝等障重,故方便化汝等耳。」語罷飛去。由此之故,陝右信佛者多。且自宋代以降,馬郎婦觀音之信仰極為盛行,然後人每以之與「魚籃觀音」混同。

*14又作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大光普照觀世音菩薩。此一觀音的著名,是由其神咒而來,該神咒名為「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為十一億佛陀所說,威力甚大。有關示現十一面之意義,依《十一面神咒心經義疏》載,十一面中,前三面為慈相,是菩薩見到行善眾生時生出慈心的大慈與樂相;左三面為瞋相,是見到行惡眾生時生出悲心的大悲救苦相;右三面白牙上出相,是見到淨業眾生時所發出的讚歎、勸進相;最後一面是暴笑面,是見到善惡雜穢眾生時,為使其改惡向道所生的怪笑相。頂上的佛相,是為修習大乘的眾生所作的說法相。

*15據《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云:「大悲觀自在,具足百千手,其眼亦復然,作世間父母,能施眾生願。」千,表無量、圓滿之義。「千手」即象徵觀世音菩薩大悲利他之方便無量廣大,「千眼」象徵觀世音菩薩應物化導時,觀察根機之智圓滿無礙。關於觀世音菩薩具足千手千眼的因緣,據《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述,過去無量億劫有千光王靜住如來出世,以愍念一切眾生,故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觀世音菩薩一聞此咒,從初地超第八地,心得歡喜,遂發身生千手千眼以利益安樂一切眾生的大誓願,應時身上具足千手千眼。

*16據《楞嚴經》卷六載,觀世音菩薩以金剛三昧無作妙力(不作意之力用),與諸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眾生同一悲仰,令諸眾生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此十四種無畏功德即:

a.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不自觀音,謂不隨聲塵所起知見;以觀觀者,謂返照自性。不起知見,則無所妄;返照自性,則一切真寂,無復苦惱,故使受苦眾生蒙此真觀,即得解脫,是為無畏。

b.知見旋復,在心謂知,在眼謂見;知、見之性熱,則屬於火。謂菩薩能旋轉知見,以復真空,能使眾生,設入火難,火不能燒,是為無畏。

c.觀聽旋復,觀、聽之性動,則屬於水。謂菩薩能旋轉觀聽,以復真空,能使眾生設為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為無畏。

d.斷滅妄想,心無殺害,謂菩薩證悟實性,斷滅妄想,發大慈心,無殺害念,能使眾生入於羅剎鬼國,鬼自滅惡,是為無畏。

e.薰聞成聞,六根消復,同於聲聽,謂薰聞屬思,思其所聞,無性可得,則成真聞;六根害人,與兵刃無異。菩薩六根既皆消滅,以復真空,一切塵境,同於聲聽,能使眾生之當被害者,刀刃所加,段段折壞,是為無畏。

f.聞薰精明,明遍法界,謂菩薩從聞薰習,所成慧性既得精明,明照十方,周遍法界,幽暗即消。眾生雖被藥叉諸幽暗者來近其側,然菩薩之精明能使藥叉之目受明奪,自不能視,是為無畏。

g.音性圓消,觀聽返入,謂受虛妄聲塵繫縛,無異禁繫枷鎖,菩薩以動靜之性俱滅,則其觀聽返妄入真,聲塵解脫,能使眾生禁繫等事不能著身,是為無畏。

h.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謂菩薩消滅音聲,圓成聞慧,則遍生慈力,能以大力令彼得樂,是以眾生經於險路如行坦途,或遇惡寇,自不能劫,是為無畏。

i.薰聞離塵,色不能劫,謂菩薩以思慧薰聞成性,離諸塵妄,不被色塵所劫,能使一切多婬之人不生貪欲,是為無畏。

j.純音無塵,根境圓融,謂菩薩音性純淨,離諸妄塵,根境相入,圓融無礙,能使懷忿恨之人不生瞋恚,是為無畏。

k.消塵旋明,謂菩薩除暗消塵,旋復性明,能使一切昏鈍無善心之人遠離痴暗,是為無畏。

l.融形復聞,謂融形則礙滅,復聞則性真,故涉入世間而不壞世間之相,能遍十方,供養微塵數佛,稟承其法,各為法子。以此無畏施諸無子眾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

m.六根圓通,明照無二,謂菩薩六根圓融,通達無礙,含攝法界,如大圓鏡,明照無二,由此故能承順法門,受領無失;以此無畏,施諸無子眾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n.我一名與六十二恆河沙名等無有異,謂菩薩得真圓通,能使求福眾生但持我之名號,與彼俱持無數菩薩名號之人,較量所得福德,等同而無異,是為無畏。

*17位於浙江定海縣東海中之舟山群島。又稱補陀山、補陀洛迦山、梅岑山、小白花山。為觀世音菩薩之聖地。與五台山、峨嵋山、九華山並稱我國佛教四大名山。唐以前傳有梅福、葛洪寄隱修道,故又稱梅岑山。唐大中年間(八四七~八六○),有一印度僧至此自焚十指,而親睹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遂傳此地為觀音顯聖地。五代後梁貞明二年(九一六),日僧慧鍔從五台山持觀音像歸國時,船行至該地,輾轉不前,乃就地建寶陀寺供養,而仿印度觀音住地之「補陀落迦」取名。南宋以降,歷朝布施財物頗多,寶寺林立,僧徒日眾,遂成大道場。古來祈求航海安全之例頻繁,朝拜亦甚盛行。

南宋紹興元年(一一三一),將普陀山佛教各宗統一歸於禪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又規定該山以供奉觀音為主。歷朝相繼興建寺院,一度有寺院、庵堂、茅蓬二一八所,僧尼二千餘人。其中著名者有三大寺、七十二小寺。佛寺始立於五代後梁貞明年間(九一五~九二○),全山縱橫十八公里左右。三大寺為普濟寺(前寺)、法雨寺(後寺)、慧濟寺。每年春夏之交,由各地前來普陀進香避暑之善男信女絡繹於途,成為江南諸省香火最盛之佛寺。普陀山絕頂之白華山俗稱佛頂山,由山麓至白華頂有二千餘石級,山腰有雲拂石,上刻「海天佛國」四字。慧濟寺即在白華頂下,與前後寺並稱為普陀三大叢林。普陀山四面環海,山中巖峰洞窟天然形成,玲瓏聳峭,奇險詭幻,不一而足。海潮聲與山上寺院梵音交相合鳴,構成一幅海天佛國之奇境。

【習題】

1.試舉出五種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並說明其由來典故。

2.為什麼說「觀世音菩薩與世間因緣深厚」? 觀世音菩薩是男身或女身?

3.我們如何在生活中效法觀世音菩薩? 請舉例說明。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