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16 第十課 修學佛法的次第

「法無高下,應機者妙。」佛陀說法,善於觀機逗教,應病與藥;佛陀敷設八萬四千法門,然而「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一切佛法都是療治眾生身心疾病的良藥,正如百川匯歸大海,原同一味,只因眾生根機有利、有鈍,因此佛陀不得不開設權實之教,乃至有先後次第之別。例如將佛法分為五乘,即是佛陀針對不同根機眾生的需求而依次施設的修行法。

所謂五乘,是指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陀依序為人乘者說受持五戒法*1,可脫離三途而生人道;為天乘者說修十善法*2,可生天界;為聲聞乘者說修四諦法*3,可脫離三界而成阿羅漢;為緣覺乘者說修十二緣起法*4,可脫離三界而成辟支佛*5;為菩薩乘者說行六度法*6,可越三界二乘的境界,得無上究竟的成佛果位。

換句話說,明因緣果報,輪迴轉生,受持三皈五戒,奉行十善法,這是人天乘者;明白生老病死的纏縛,對人世生起厭離,希求了生脫死,依四諦法修行,這是聲聞乘者;比聲聞乘利根,無須聞法,但觀十二緣起,即可靠自力覺悟,這是緣覺乘者;理解自己與他人同體共生,不但自求解脫,更發大菩提心要救度一切眾生,積極修習六度,願為眾生作馬牛,願拔眾生之苦,施予眾生快樂,這是菩薩乘行者。

人天乘是戀世;聲聞、緣覺乘是出世;菩薩乘是入世而不戀世,出世而不獨善其身。五乘佛法以人天乘為基礎,次第進趣於大乘而直達佛乘,所以人天乘是佛乘的初階,而佛陀出世的真實意趣,主要在化導眾生由人乘直入佛乘。行者若依五乘佛法循序漸進修行,必定可以證得與佛同樣的真如法身。

此外,初學佛者想要進入佛法堂奧,亦可從信、解、行、證四個次第來實踐佛法。

信:就是信仰的意思。《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在人生的苦海裡,唯有依靠信仰的大願船,才能安然地從生死大海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信仰的重要,如同樹木的根本一樣,依靠信仰為根,在佛法中修福修慧,不但可奠定人生的根基,更能到達解脫的境界。所以《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發心學佛的第一步必須要皈依三寶,這是信仰的確定。三寶的功德無量無邊,若不皈依三寶,則無緣受用。其次,從發心信仰到究竟證悟,尚有解、行的修學過程。

解:就是慧解。《大毗婆沙論》說:「有智無信,增長邪見;有信無智,增長愚痴。」信心具足之後,接著必須對佛陀所教導的一切義理,生起勝解。唯有明白佛陀所開示的教理,才能使信心更加堅固,才能由信仰產生力量。

行:就是修行。佛經云:「雖有多聞,不制煩惱,不能自利,徒無所用。譬如死人,著金瓔珞。」有了深刻的信解之後,更要力行實踐;一個信解多聞而不能實踐佛法的人,如同死人穿上華麗的衣服,是毫無用處的。因此,學佛要「解行並重」。

證:就是印證涅槃解脫,這是修行的最後目標,也是證悟的最高境界。在佛法中,修證是個人的工夫,他人無法替代分毫。有一分修證,就有一分體驗,如果只在理論上「說食數寶」,或是「人云亦云」,終難證悟,唯有透過實踐力行,才能把握佛法的真義。譬如牽引一匹飢渴的馬到水源處喝水,如果馬不開口,只有飢渴而死;同樣的,佛陀的一切言教,是引導眾生通往真理的羅盤,除了如是信解,更要如是行證,如此才能受用到甘露法水。什麼是不生不滅、遠離顛倒夢想的境界?唯有親自參證,實際修行,才能體悟。

佛陀的一切教法,都是修行實踐的依據。除了上述五乘佛法的修行次第、信解行證的修行次第之外,戒定慧三學*7的修行次第、聞思修三慧*8的修行次第、止觀雙修*9的修行次第、四禪八定*10的修行次第、境行果*11的修行次第,以及五停心觀*12的修行次第等,也都是得度之道。這些修行次第都是為了引導眾生從煩惱的此岸走向覺悟的彼岸,從黑暗的陰谷走向光明的大道,從汙穢的世界走向清淨的佛國,從迷執的凡愚走向解脫的聖道,一切眾生能夠如實奉行實踐,最後終能證悟得度。

【註釋】

*1五戒乃指五種不侵犯他人之戒法,包括:不殺生,指不隨便殺害生命;不偷盜,未經許可,不得擅自取用別人的財物;不邪淫,不得破壞別人家庭的幸福,以及別人的貞節情操;不妄語,不得說謊詐騙及毀謗別人的名譽與信用;不飲酒,指不得吸食任何會妨礙身體健康及迷失理智的飲料或藥物等。

*2乃身口意三業中所行的十種善的行為。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

*3「諦」就是真理,包含有審察、真實不虛的意思。四諦即:苦諦,就是以智慧觀察三界是個充滿痛苦,缺乏快樂的火宅;集諦,是以智慧徹悟貪瞋痴等煩惱是所以造成生死痛苦的原因;滅諦,是透過智慧,證得清淨的涅槃自性;道諦,是尋找出離苦得樂的出世法門。

*4又作十二因緣。就是生命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所輪轉的十二個程序。

無明:因為緣生,萬法才生;緣滅,萬法亦滅。一切法無常無我,人們不知如是法的真相,是為無明。無明是總覆一切緣生法的實相,亦即愚痴的意思。

行:行是能造作,能牽引三界的身口意三業的力量。

識:通指個人精神統一的總體。由於識的了別,使境增長,使思想等有所領導。

名色:名是受想行識的精神,色是物質的肉體,名色包括主觀的精神與客觀的物質。名色即五蘊的異名。

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或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

觸:內六根與外六境相接觸,主觀上所起的感覺作用,亦即根境識三種和合曰觸。

受:對不歡喜的人事物生起苦痛感叫苦受,反之叫樂受,對中庸的人事物或修養能克服苦樂感,叫不苦不樂受。

愛:有愛財、愛情;又有欲愛、色愛,總指對所欲境上渴愛之貪念也。

取:有欲取、見取、戒取、我取等,總之,取是於所有事物上以自我為中心,而不顧一切的追求,因此引發三有業的活動。

有:與業的意義相通,有業有、生有之謂,身口意對環境,表現為善的惡的活動叫業有,經過一度活動就會對招引自己的後果潛伏著一種力量叫生有。

生:人從母胎呱呱墜地叫生,五蘊我的主體展開對外的活動發展,直到老死,此一期生命叫生。生必然具有無常逼惱之苦,生是人間的苦相,一切艱難都與生俱來。

老死:指人的生理機能衰退,最後呼吸停止,諸蘊因緣離散,無常事實終於到來,此謂死。死並非全部消滅,死亡之後,識與無明和行又再繼續另一期的生命流轉了。

*5又作緣覺、獨覺。指無師而能自覺自悟的聖者。

*6為人生的善法,亦即佛教道德生活的規範。六度是:修布施行,不但自度慳貪,亦令人受惠受益;修持戒行,不但自不毀犯,亦不毀犯他人;修忍辱行,不但自不瞋恚,亦不瞋恚傷害他人;修精進行,不但自不懈怠,亦教人不懈怠;修禪定行,不但自不散亂,亦教人不散亂;修智慧行,不但自不愚痴,不邪見,亦教人不愚痴,不邪見。

*7戒可修善,並防身口意所作的惡業;定可攝散澄神,摒除雜念,見性悟道;慧能顯發本性,斷除煩惱,見諸佛實相。此三學是佛教實踐綱領,即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三學是佛道的至要,一切法門盡攝於此,故當精勤修學。

*8即簡擇事理的三種精神作用。即:聞慧,由三藏十二分教或善知識處聞知,能生無漏聖慧,故稱聞所成慧;思慧,由思惟所聞所見的道理而生無漏聖慧;修慧,是依修行而生的無漏聖慧。

*9為佛教重要修行法門之一。其所代表的意義,及諸經論所闡釋者有下列數種:指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貫注於特定的對象(止),並生正智慧以觀此一對象(觀),稱為止觀,為天台宗的實踐法門;據《大乘起信論》舉出,修止觀方法,即止息一切境界散亂之相而隨順奢摩他(止),分別因緣生滅之相而隨順毗婆舍那(觀),以此二義修習,不相捨離而得成就。

*10四禪,又作四靜慮,即色界天的四禪。八定,係指色界天的四禪與無色界天的四無色定。

*11境,指觀照、信或理解的對象;行,由觀境而起信解的修行;果,指因修行而得之證果。

*12即:不淨觀用來對治貪欲,慈悲觀用來對治瞋恨,因緣觀用來對治愚痴,念佛觀用來對治煩惱,數息觀用來對治散亂。

【習題】

1.佛教的修行法門何以有次第之別?

2.略述五乘佛法的修行次第。

3.略述信解行證的修行次第。

4.試列舉三種佛教的修行法門。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