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18 第十七課 南傳佛教

佛教源於印度,其後向外傳播,分成兩大主流:流傳於東南亞一帶,包括錫蘭(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高棉、寮國等上座部佛教,稱為南傳佛教。另一主流,經中亞傳至中國、韓國、日本,屬北傳大乘佛教。

一、錫蘭

西元前三世紀中葉,印度阿育王之子摩哂陀長老前往錫蘭傳教,佛教迅速發展,以大寺為統一教團的中心,弘傳上座部佛教。二百年後,錫蘭佛教首度分裂為大寺派與無畏山寺派*1,大寺派堅持傳統上座部佛教,無畏山寺派則兼容大乘佛教,兩派對立達千年。

西元前二十六年,大寺派羅希多等五百長老舉行佛典第四次結集,誦出上座部的三藏和義疏,並首度將錫蘭佛教口口相傳的經典,用巴利文寫在貝葉上保存。摩訶男王時代(四○三~四三一),佛音論師(覺音)至錫蘭,住大寺,以巴利文為南傳上座部的三藏作註疏,並造《清淨道論》,奠定大寺派基礎,為南傳佛教留下傳承典籍。大寺派結集了完整的巴利文三藏與佛學著作,長期流傳在錫蘭境內,後來緬甸、泰國、高棉和寮國也傳承此一系的佛學。

一○一七至一○七○年的五十餘年間,錫蘭受到異國入侵與毀滅,佛教受到極度摧殘,各大宗派皆化為灰燼,乃至傳承了一千多年的比丘尼僧團,自此不再重現。直至國王毗舍耶摩訶一世恢復國家主權,延請緬僧傳戒(一○七一),始重建僧團,然而也僅重興了上座部大寺派一系。

十二世紀復興的上座部雖盛極一時,然而錫蘭在後來的數百年間,持續內憂外患,先後被回教徒、葡萄牙人、荷蘭人入侵、占領,並進行宗教侵略,佛教在錫蘭幾近滅絕。十八世紀時,錫蘭幾經辛苦,終於請來暹羅比丘長老傳戒復教*2,佛教得以重興。一八一五年,錫蘭雖復淪為英國殖民地,然而經過二百年的獨立運動,終於在一九四八年宣布獨立,佛教也因而從備受壓迫中走向全面的自由發展。

目前錫蘭佛教可大分為三大派,即:暹羅派、阿摩羅普羅派、藍曼匿派*3。三派教理並無差別,皆為南傳上座部,只是生活習慣及社會階級觀念略有不同。每派各有戒堂,各派不能到別派去受戒。

二、緬甸佛教

緬甸佛教始於阿育王遣使者至下緬甸打端地區傳教,十世紀以後,大乘佛教及密教才開始傳入。一○四四年,阿奴律陀統一全國,建立蒲甘王朝,他進行宗教改革,引進打端地區的上座部佛教,並全面推展,取代原有的宗教*4。一○七一年,錫蘭國王毗舍耶摩訶一世遣使者來,求賜三藏,請派僧團傳戒,一時緬甸成為南傳佛教的中心。

十二世紀時,來自大寺派的比丘建立錫蘭宗派,遂與來自打端地區的緬甸宗派形成對立*5,達二百年之久。一四七二年,庇古王朝的達磨悉提王統一上座部佛教*6。到了十七世紀末,緬甸佛教復因著衣論爭,形成偏袒派(一肩派)和通肩派兩派,其後主張著衣覆蓋雙肩的通肩派獲勝,結束了將近百年的宗派紛爭*7。一八七一年,緬甸國王敏東召集二千四百位高僧,在首都曼德勒舉行第五次三藏結集*8。

一八八六年,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至一九四七年,終於宣告獨立*9。獨立後的緬甸努力發展佛教,曾於一九五四年五月至一九五六年五月於仰光召開第六次佛教經典結集*10大會,出版完備的巴利文南傳經典,成績斐然。

目前,緬甸由軍政府掌權,不再保障佛教的特別地位,從此盛極千年的緬甸佛教漸與耶穌教、伊斯蘭教等其他宗教,立於平等的地位。

今緬甸佛教僧團*11主要有哆達磨、瑞景、達婆羅三派,前二者為傳統宗派,達婆羅派則為十九世紀末由哆達磨派的革新者所成立,僧眾最少。三派教義無別,惟於戒律所見有異,特別是所持用物、著衣法及生活儀節主張不同。緬甸佛教僧制甚嚴,在南傳佛教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泰國

在泰族人立國以前,泰國佛教的傳入約可分為上座部佛教(西元前三世紀)、大乘佛教(八世紀)、蒲甘佛教(十一世紀)、錫蘭佛教(十三世紀)。

十三世紀中葉,泰族在湄南河建立素可泰王朝,並禮請泰南錫蘭系僧侶至素可泰城弘揚佛法。此後歷代泰王*12大力發展佛教,到了十四世紀中葉阿踰陀王朝的盛世(又稱暹羅王朝),佛教的教義體系與僧團組織此時已相當完備,並於一七五○年遣高僧至錫蘭協助復教,於彼傳有暹羅派教團。

一七六七年,阿踰陀王朝因緬軍侵襲而滅亡,至一七八二年,始由昭披耶查克里創建曼谷王朝,是為拉瑪一世。他重整南傳佛教,整理經典,廣建寺院,其中以王室寺院玉佛寺最為著名。拉瑪四世曾出家二十六年,精通巴利語和佛教教義,他改革泰國佛教,主張嚴持戒律,栽培許多優秀的僧伽,成立「法宗派」,原有的教團則被稱為「大宗派」,兩派流傳至今。兩派所依經典無異,惟遵守戒律的標準有別。法宗派成立較晚,僧眾較少,但多為王族,故其勢力遠在大宗派之上。

泰國皇室始終是佛教的忠實擁護者,一九三二年,泰國改為君主憲制,憲法首條規定:「國王應是佛教的信奉者,宗教的擁護者。」乃至於今,泰國君民上下崇奉佛教,舉凡個人婚喪喜慶或國家行事,皆以佛教儀式為依歸,為舉世聞名的佛教國家。

四、柬埔寨

柬埔寨原名高棉,昔稱扶南。早在西元三、四世紀從印度傳入婆羅門教(印度教)與佛教,成為此地信仰的主流;爾後,佛教漸為印度教所取代。九世紀安哥王朝建立後,上座部佛教自錫蘭傳入,逐漸影響安哥帝國的文明,與印度教並為王室的宗教信仰。闍耶跋摩七世皈依後,佛教遂取代印度教的地位,廣泛地在柬埔寨弘傳開來。此後柬埔寨孩童在寺院中接受啟蒙教育,成年後必須出家為僧,稍長始離寺還俗成家立業。一八六三年,柬埔寨成為法國殖民地,佛教仍在王室的護持下,以上座部佛教為國教。百年後雖然獨立,卻好事多磨,先是與越南交戰,而後發生內亂,招致赤棉的危機。一九七五年,革命軍在金邊取得政權,王室瓦解,全國寺塔幾乎全部封閉,八萬僧侶或流亡海外,或還俗、殉教。翌年,越軍入侵,成立柬埔寨人民共和國。一九八九年,越南軍隊從柬埔寨撤軍,國名改為柬埔寨國。一九九一年,冷戰結束,柬埔寨放棄一黨制的政治體制,一九九三年,在聯合國援助下,舉行全國大選,之後重新制定新憲法,恢復君主制及國名柬埔寨王國。近年來柬埔寨佛教已陸續在重建恢復中。

五、寮國

寮國種族眾多,初傳多種宗教,大乘佛教於西元七世紀傳入。一三五三年,法昂王建立第一個統一國家,遣使至柬埔寨(高棉)迎請高僧入境弘傳佛法,建立上座部佛教,復以為國教,規定國王為佛教與僧侶的最高護持者。

歷代國王對佛教多所建樹*13,蘇利那旺沙王(一六三七)在位期間,佛教極盛,首都永珍成為當時東南亞佛教的中心。十九世紀時,寮國成為法國的殖民地後,佛教景況大不如前。二次大戰後,寮國獨立,於憲法中規定佛教為國教(一九六一),才又再度興盛。一九七五年,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廢除君王制,取消王國憲法,佛教的傳播也同時受到影響。直至一九九○年,改革開放,政府將佛教定位為相當於國教的地位,並且把塔鑾作為國徽的一部份,正面肯定佛教作為國家文化的一部分。

寮國佛教屬上座部南傳的一支,融入原有的民間宗教與婆羅門教色彩,深具民族特色。境內佛教分為瑪哈尼迦派(大部派)與達瑪育特派(法相應部派)。大部派可葷食,接受金錢布施,多辦學校,僧侶晉級考核嚴格;法相應部派嚴持戒律,不能接受財施,不歌舞觀聽,重視僧團組織,專研原始佛教經典。佛教協會*14的領袖僧王享有比國家元首更為尊榮的地位。

今日南傳佛教各國逐漸走向國際,南、北傳佛教的融和已是當今佛教的潮流。

【註釋】

*1以拘比迦羅摩訶帝須長老為首的五百比丘,因與傳統上座部的大寺僧眾戒律觀點不同,轉到「無畏山寺」而自成一派。無畏山寺逐漸發展成全錫蘭最大的寺院,與原有的大寺派分庭抗禮。無畏山寺採取與印度各教派交流的開放態度,接受大、小乘學說,時有留學生聚集於此,其發展盛況凌駕於大寺之上。

*2西元一七三九年,師利毗闍耶羅迦醒哈即位後,曾於一七四一年與一七四七年先後遣使至暹羅和緬甸研商傳戒事宜,並未成功。到了揭諦師利羅迦醒哈王(一七四七~一七八○)時代,終於獲得暹羅協助,派遣優波離等十名長老比丘於一七五三年至錫蘭傳戒,並修塔建寺,逐漸復興佛教。國王指派薩拉能格拉為僧王,管理僧伽事宜,成為錫蘭佛教暹羅派的始祖。

*3錫蘭佛教今日的派別:

a.暹羅派:一七五三年由暹羅傳入,創始者為薩拉能格拉,其弟子帝菩多梵悉達多佛陀羅揭多寫了《大史》續編第二部,即《小史》第二部。規模最大,約有一萬三千比丘,較為保守,信徒多為上層階級人士。此派尚有諸支派,如阿斯羯利、摩爾伐多等。

b.阿摩羅普羅派:一八○二年由緬甸傳入,創始者為摩訶格羅瓦匿納唯曼羅帝須。約有五千比丘。

c.藍曼匿派:一八六五年由緬甸傳入,創始者為名阿般格訶梵多印陀沙婆。約有二千比丘。

*4蒲甘當地原本存在「阿梨宗」,擁有六萬多信徒,勢力龐大。他們否定世尊的教義,認為誦持特定咒文可除去罪惡,不斷酒肉,並規定男女於婚嫁前夜先獻身於僧侶。此宗被推斷是流於偏激的密教。阿奴律王乃實行宗教改革,尊崇打端的上座部佛教以取代阿梨宗,他對佛教的貢獻被譽為「緬甸的阿育王」。

*5緬甸的車波多在大寺受戒後,留學十年,後與大寺派比丘尸婆利、多摩陵陀、阿難陀等返國,建立錫蘭式塔寺,稱為「車波多塔寺」。車波多宣稱錫蘭大寺傳授的比丘戒,直接傳承佛陀法脈,是最合法的。他們依大寺派戒法傳戒,不願遵守緬甸原有的僧團規律,造成僧團分裂。

*6西元一二八七年,蒲甘地區被蒙古元軍攻滅,其後由撢族掌握政權,各部族各自為政,佛教也因而分裂成數派,各行傳戒。十五世紀時,南方共分六派,其一為「柬埔寨派」,餘為錫蘭佛教五派;其中三派是車波多後裔弟子,後兩派乃後來由錫蘭傳入,一稱「佛種」,一稱「大主」。到了南方庇古王朝,達磨悉提王創設「結界」區,定名為「迦利耶結界」(譯為莊嚴結界、清淨結界),乃依錫蘭大寺派的制度,如法傳戒,並要求全國比丘皆須前往受戒,合歸一派。

*7十七世紀末,緬甸東部的瞿那毗楞伽羅主張比丘穿著袈裟應露出右肩(在此之前,皆為全纏或稱通肩),此派僅偏重阿毗達磨,不重精通三藏義理,稱為偏袒右肩派或一肩派。十八世紀貢榜王朝(一七五二~一八八五)阿瑙帕雅王的恩師阿都羅,崇奉一肩主張,此派因而占優勢。阿瑙帕雅王去世後,兩派經過公開辯論,最後以一肩派缺乏經典依據,國王乃下令僧眾改為通肩的穿法,結束兩派長久的論爭。

*8此次結集以律藏為中心,考訂校對聖典原文的異同,並將結集的三藏文字鐫刻於大理石上,然後樹立在曼德勒山麓拘他陀塔寺中,外面還有四十五座佛塔圍繞。

*9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後,紛紛發起民族獨立運動,一九○六年成立的「緬甸佛教青年會」,很多僧青年參加,並擔任積極的指導者。

*10這次結集以第五次結集所鐫刻的七百二十九塊大理石刻文為依據,並參考錫蘭文版、泰文版、高棉文版和倫敦「巴利聖典協會」的版本,作詳細考定。

*11緬甸佛教自古以來與中央政權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儼然是國家宗教,依照習俗,男子在十四、五歲時,須入寺短期出家。十八世紀貢榜王朝時代,國王在教團內設立一位「法主」,管理全國的宗派,各宗派管區內設管區長,統管幾個村落的寺院。自從緬甸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後,佛教教團必須受制於中央政府,法庭否認僧伽教團的自主權,法主之制也隨之湮沒。緬甸獨立後,政府於一九五○年設立宗教部,制定法律輔助僧伽,由政府資助成立佛教大學,訓練師資。復設立佛法院,開辦各種弘法事業,並成立僧伽法庭,負責僧伽戒律的指導和監督。緬甸出家者從沙彌做起,首先學習日常念誦的經文,讀初級佛學,背誦戒本,研讀巴利文教典,每年由宗教部派員會同各地高僧,在當地舉行考試,由初級至高級,通過高級考試者,由政府頒給「法師」文憑。其中,到通過第六次大考後,還須經過品貌檢定,身心健全者,始得發予法師文憑。凡精通巴利三藏並具足二十年戒臘者,由政府封贈「哲士」的榮銜。一九六一年,緬甸政府甚至透過憲法,宣布佛教為國教,但是後來軍政府當權後,卻頒布新法令,不再以佛教為國教。

*12立泰王曾捨身出家,成為泰國第一位出家修行的君主,因而形成泰國男子一生中至少一次短期出家的風俗。

*13法昂王之子拍耶三成泰王(一三七三~一四一六)廣建寺院,以摩那蘭寺為著;維蘇王(一五○一~一五二○)曾建維蘇寺以供奉佛舍利,其子福提沙拉王以崇佛聞名;悉達提拉王造佛寺六十餘所,其中「大舍利塔」供奉佛骨(一說佛髮)。

*14寮國的佛教協會係一九五○年由各省佛教聯席大會推選出具有十年以上僧臘及高等學位的僧眾代表,經政府議會審議,並由國王頒布詔諭委任而組成。

【習題】

1.略述南傳佛教的起源與特色。

2.錫蘭佛教有哪些派別?

3.緬甸佛教有哪些派別?

4.泰國佛教有哪些派別?

5.比較南傳佛教在各國發展的異同。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