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94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史

西元六世紀中葉,佛教自中國經朝鮮傳入日本*1,其間曾引起正反兩派不同意見的爭執,後由崇佛者獲得勝利,自此開展日本佛教史新頁。日本佛教的發展、演進,可略分為:飛鳥時代(五九二~七一○)、奈良時代(七一○~七九四)、平安時代(七九四~一一八五)、鎌倉時代(一一八五~一三三六)、室町時代(一三三六~一五七三)、江戶時代(一六○三~一八六八)、明治維新之後(一八六八~?)等七個時期*2。

一、飛鳥時代

日本佛教初期的建立,歸功於聖德太子*3的推展,在他攝政的三十年之間,下詔興隆佛法,創建寺院,親自宣講佛經及著疏,遣使入唐,將自朝鮮傳入中國文化的途徑,改為由日本直接與隋唐文化的交流,並以佛教為國教。推古三十三年(六二五),高麗沙門慧灌抵日,弘傳三論,開日本三論宗之始,門下俊傑甚多,三論便成為此期佛教的主流。另道昭入唐(六五三),從玄奘大師習法相,為日本法相宗的初傳。綜觀佛教於此初傳期間,得到國家的保護,唯當時社會仍多以求神的心態奉佛,尚未進入真正的慧解與行持。

二、奈良時代

奈良時代傳承飛鳥時代的護佛政策,以興隆佛教來護國佑民。有聖武天皇熱心推展佛教,興建壯麗宏偉的東大寺,鑄造世界有名的奈良大佛,並請唐朝鑑真大和尚*4設壇授戒,正式確立日本佛教的戒法,並推崇華嚴思想,以體現其政教合一的理念*5。本期佛教學風鼎盛,主要宗派有三論、成實、法相、俱舍、律宗和華嚴等六家,即所謂「奈良六宗*6」。各寺大多諸宗並存,研究者也數宗並學。唯其中以華嚴宗受聖武天皇的重視,具有優勢地位。又法相宗人才輩出,成為本期佛教思想的主流。其他方面如寫經、佛教文學、美術等,也同時盛行*7。綜觀此期佛教,著重人間性、國家性,並有學術發展的特色,在教理上傳承於中國,尚無新論。

三、平安時代

平安前期的佛教,以最澄和空海從唐朝傳入的天台及真言宗最盛。最澄*8入唐,兼學密、禪、戒各宗,日本佛教因此具有複合性,融和而成日本特色的天台教。空海*9著有《辨顯密二教論》,是最早的密宗教判理論書。至此,日本佛教已漸脫離中國的範疇,而發展出民族化的佛教。另在最澄及空海度唐前後,許多僧侶亦同時至中土求學,即所謂「入唐八家*10」,也聞名古今,所學皆與密教有關。因此,平安前期的日本佛教,可稱為密宗的興隆時期。又本期佛教深受貴族們所信仰,因此貴族青年皆以出家為風尚。

平安中葉之後,貴族與武士間的矛盾嚴重,佛教為保護寺產,徵集武士為僧兵,於是佛教僧侶涉入了日本政治漩渦,奈良六宗衰微,末法思想產生*11,但也因對末法的警覺,佛教開始出現新的宗派。首先出現的便是含淨土思想的念佛往生派,以空也上人與惠心源信為代表*12。因此奈良時代國家性、學術性的佛教,到了平安時代,便轉變成民間化的佛教。

四、鎌倉時代

平安末期經過慘烈內戰後,由源賴朝於鎌倉設置將軍幕府,開展了鎌倉幕府時代,亦拉開日本武家專政制度的序幕。在佛教方面,新興宗派紛紛出現,奈良六宗亦有復興之勢,新舊佛教之間產生多元化的互動與影響。依發展時間先後約分三期。

第一期:1.法然(源空)提倡以稱名念佛為主的淨土宗*13;2.榮西提倡兼融台、密、禪的臨濟宗*14;3.慈圓中興天台宗、貞慶中興法相宗*15。

第二期:1.明惠提倡華嚴宗的「信滿成就論」*16;2.親鸞創立以信心為本的淨土真宗*17;3.道元倡立修證一如的曹洞宗*18。

第三期:1.日蓮提倡口念「南無妙法蓮華經」經題為證悟之本的日蓮宗*19;2.一遍強調以一心念佛為主的時宗*20。

淨土宗與淨土真宗兩派,信仰人數最多,為日本最普遍的宗派。因此,淨土真宗與日蓮宗可說是日本本國化的佛教。日本佛教在鎌倉時代是一個轉變時期,新的改革運動使日本佛教各宗派在歷史上展開新頁。

五、室町時代

由於社會動亂之故,佛教亦由鼎盛而至衰微。唯有禪宗因武士的歸仰*21及其「明心見性」的宗旨,所以能在戰禍中一枝獨秀的盛行於社會各階層,也因此產生混合禪味的日本茶道、花道、書道和劍道。又禪宗高僧受到將軍和武士的尊崇和擁護,也自然推動了「禪」的盛行。這時期最被推崇的是確立「五山文學*22」地位的夢窗國師*23與大燈國師*24。另外,淨土宗、淨土真宗、日蓮宗等宗派,皆在創始人圓寂後,因思想正統之爭,而逐漸分裂成許多派別,但仍受到許多農民信眾的護持。室町末期,進入諸侯割據的戰國時代,佛教形成兩種不同的形勢:一是與武士聯合以適應環境的真言、天台等宗;另一股力量則結合被壓迫的民眾,如農民及下階層人,以爭取有利形勢,如淨土真宗及日蓮宗等即是。

六、江戶時代

戰國時代的動亂結束後,德川家康在江戶設置幕府,為使日本減少外國的壓力與內部紛爭,頒行「鎖國政策」,以禁止耶穌教及其他容易引起動亂的活動,佛教與其他文化因而能在穩定中持續發展。德川家康是淨土宗的信徒,因此努力保護佛教,並將佛教納入封建政權的體系中。他頒布「寺院法度」,用來制定各宗派所屬寺院的屬從關係,及對寺院的種種規定*25。又實施「寺檀制度」,使全國每一個國民都有歸屬護持的寺院*26。由於法度的限制與寺檀的建立,寺院僧侶的生活獲得了保障,但也導致佛教發展的停滯。

本期佛教有隱元隆琦禪師(一五九二~一六七三)從中國應邀至日本創黃檗宗最受矚目。「黃檗宗」與臨濟、曹洞二宗並稱,為日本禪宗第三大派。整體來說,本期的法度制度,是獎勵學問的,然而在思想方面卻受到限制,因此在佛學研究上並無特殊表現。反之,江戶末期,儒學與國學卻積極推展,此時日本神道也應時復興*27,但是受到「廢佛毀寺」的影響,佛教又進入黑暗期。

七、明治維新

孝明天皇慶應三年(一八六七),將大政奉還,第二年開始「明治維新」。明治天皇在明治元年(一八六八)頒布「神佛分離令」,以神道教為國教,又以種種理由,迫令僧侶沿用俗姓,甚至鼓勵僧侶食肉帶髮娶妻*28。佛教界因此集合信徒發起「護法一揆」(團結一致)運動來反抗,才獲得停止,但有日本淨土真宗受其影響。至福田行誡、大谷光尊、赤松光映等新佛教先驅,以世界宗教大勢,評駁政府的宗教政策,又有真宗西本願寺派的島地默雷等大力宣導宗教自由立場,終於在明治二十二年通過宗教自由的法律規定,佛教至此才得以度過困厄時期,進入新的時代。

明治二十年前後,自由研究佛學的新風氣普遍展開,佛教大學的建立、經典的整理,以及佛學辭典的編纂發行等工作,更充實了日本現代佛學的內容。而在信仰方面,已經脫離中國佛教型態與觀念,並且在日本文化醞釀下的佛教也已普及於民間。二次世界大戰後,佛教更是蓬勃發展,新興宗教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其中以日蓮系分化出來的最多,如創價學會、靈友會、立正佼成會等,發展極為迅速*29。

【註釋】

*1關於佛教傳入日本的年代有多種說法,目前較受肯定的是依據《上宮聖德法王帝說》所記載,欽明天皇七年(五四六)百濟聖明王遣使致贈天皇佛像、經論。

日本各界面對佛教的傳來,排佛派代表物部氏認為佛是「他國神」,是「蕃神」,惟恐引致國神之怒,而將佛視為災厄之神;而奉佛派的蘇我氏,認為佛是招福之神,將佛奉為自己氏族之神。而蘇我氏崇佛與物部氏反佛的信仰之爭,除引發佛究竟為福神或是厄神的問題外,實際上反映了日本的政治立場。

*2日本佛教發展的分期不甚相同,今所列參照《佛教a教史‧日本佛教簡史》。

*3聖德太子(五七二~六二一),推古天皇元年(五九三)開始攝政,為積極吸收中國文化,隋朝時曾派遣留學生至我國。太子大力提倡佛教,重大功績如下:a.開講佛經並親製《勝鬘》、《法華》、《維摩》等三經的義疏;b.禮遇高僧,拜惠慈法師為師;c.制定憲法篤敬三寶;d.設置僧官及頒布僧尼令;e.遣使入隋,求取經論;f.興建四天王寺、法隆寺、廣隆寺、法興寺等,並鑄造佛像;g.設立悲田院、敬田院,從事佛教救濟事業。由於太子篤信三寶,使當時的佛教綻放燦爛的光彩。聖德太子一生,對日本佛教傳播及發展,居重要地位,不只奠定日本佛教發展的基礎,同時也使佛教及儒學成為日本思想文化重要的部分,史稱「日本佛教之祖」,深受日人敬重。

*4鑑真大師(六八七~七六三),為唐代高僧。開元二十一年(七三三,日本天平五年),日僧榮叡、普照等來唐留學,請師東渡弘傳律法。師雖五次東渡未果,其間顛沛長達十一年之久。後雖雙目失明,仍不稍減其赴日之志。唐玄宗天寶十二年(七五三),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等人復請師東渡,是為第六次啟航,抵日,受到日本朝野舉國的崇敬,聖武天皇敕封為「傳燈大師」,並請師在東大寺開戒壇,天皇親自登壇受菩薩戒,並率皇后、太子等共五百多人受戒,是為日本佛教戒法的濫觴。師攜往日本的大量佛教經像、藝術品等,對發展日本醫學、雕塑、美術、建築皆有相當貢獻。

*5聖武天皇(七二四~七四九)與皇后(光明皇后)皆虔信佛教。聖武天皇以華嚴思想實現政教合一的理想,明顯表現在東大寺及國分寺的興建上。聖武天皇以東大寺為中心,在諸封國各建有「國分寺」—「金光明四天王護國寺」(僧寺)及「法華滅罪寺」(尼寺),作為中心的附屬,這些國分寺都有封戶和土地,僧眾必須定期誦戒,及讀誦《金光明最勝王經》、《法華經》、《仁王護國經》等護國經典,藉僧尼的修持,達到護國的目的。因此,從中央到地方皆設有佛教組織體系。

*6奈良六宗又稱南都六宗:

a.三論宗,係由高麗傳入,推古天皇三十三年(六二五),由高麗僧慧灌(吉藏的弟子)傳入,成為日本三論宗始祖。二祖智藏,三傳道慈,並創法系為「大安寺流派」。智藏傳智光、禮光,以元興寺為中心,稱為「元興寺流派」。大致說來,奈良之前係以三論宗為佛學主流,而奈良時代則為法相宗的全盛時期,至奈良末期,三論宗漸趨式微。

b.法相宗,有四傳:初傳為道昭(曾師事玄奘),攜回舍利及佛經,安置於法興寺東南建禪院。二傳為智通、智達,亦曾入唐師事玄奘及窺基。此二傳均以元興寺為中心,稱為「元興寺傳」,也稱「南寺傳」,又稱「飛鳥傳」。三傳是智風、智鸞、智雄。四傳為玄昉,曾入唐從慧沼弟子智周學法相,後以興福寺為傳教中心,稱為「興福寺傳」,或「北寺傳」、「御笠傳」。法相宗係奈良佛教的主流。

c.律宗,有三傳:初傳為漢人司馬達之女善信尼(曾駐錫於百濟櫻井寺),二傳為唐僧道叡,三傳為鑑真大師,然前二位皆未傳戒法,直至鑑真大師才築壇授戒,史稱「日本律宗始祖」。後以唐招提寺為律宗本寺。其後此宗漸次式微,至實範、覺盛、叡尊等人相繼而出,律宗才又復興。

d.華嚴宗,聖武天皇天平三年(七三一),唐僧道璿傳入華嚴章疏,後由高麗僧審祥法師開講晉譯《六十華嚴》。審祥曾入唐從法藏大師受學,後宣揚華嚴思想,日本即尊審祥為初祖,良辨(曾受學道璿)為二祖,良辨弟子實忠為三祖,等定為四祖。由於聖武天皇極重華嚴,因此當時的華嚴實有帝王宗教之勢。

e.俱舍宗,以研習《俱舍論》得名,無論中國或日本,僅為一學派,正確傳入日本時代不可考,一般以東大寺為俱舍宗的道場。

f.成實宗,係依《成實論》得名,惟實際上並未成立宗派,僅附屬於三論宗之下。

*7日本文學以漢文學為主,由於前期的聖德太子及此期聖武天皇的提倡,產生不少佛教詩歌。而中國美術品及美術家不斷的輸入,也助長了藝術的發展。目前東大寺保存有當時美術工藝品、雕刻、繪畫、鑄像、刺繡、佛具等三千多件珍品,可知奈良朝的藝術風光。此外,寫經運動的提倡,除政府官設的寫經事業外,還有寺院和貴族私設的寫經所,對於廣布佛法和書道文化也很有貢獻。

*8又稱「傳教大師」(七六七~八二二)。延曆二十三年(八○四),與空海同行入唐,從湛然的弟子道邃、行滿受天台教義,從天台山翛然受牛頭禪,並從道邃受大乘菩薩戒,後又從順曉受密法。翌年返日,於比叡山建立道場,盛弘天台義理,兼傳密宗和大乘戒法,創日本天台宗。最澄所創的日本天台宗,將天台、密、禪、律四宗融和為一,倡「圓密一致」、「四宗合一」,稱為「台密」。

*9又稱「弘法大師」(七七四~八三五)、「高野大師」。延曆二十三年(八○四)入唐,從青龍寺惠果阿闍梨受傳法灌頂,密號遍照金剛,成為最早受習真言教學的日本僧人。日本大同元年(八○六)返日,後建高野山金剛峰寺及平安東寺為永久道場,創日本真言宗。天長五年(八二八),創建綜藝種智院,教授道俗弟子諸學,確立密宗教學,該院亦為日本最早私立學校,後人稱空海所傳密宗為「東密」。

*10即最澄、空海、宗叡、惠運、圓行、常曉、圓仁、圓珍等。與天台及真言兩宗合稱「二宗八家」。

*11由於政治的紛亂,寺院生活趨於世俗化,僧兵亦有暴亂的現象,因此出現末法思想。

*12念佛往生派,後來發展成淨土宗、真宗、時宗和融通念佛宗。在鎌倉時期發展隆盛,念佛宗的創始人是天台宗系的良忍。此「念佛思想」在奈良時代即有弘揚,但成為民間大眾化信仰,則是空也上人的大力提倡。良忍的弟子源信撰有《往生要集》,將有關淨土教義的一百六十多部經典編列在一起,有系統的闡釋彌陀教法,並以此為結社念佛的指南。此書對鎌倉淨土教的發展影響很大。另南都三論宗系的永觀、真言宗的覺鍐都是淨土思想的提倡者。

*13平安時代也有淨土思想的盛行,但仍附屬於他宗的地位,直到法然上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時,淨土宗方告獨立,是為日本淨土宗開祖。法然上人因讀善導的《觀無量壽經疏》及源信的《往生要集》而歸命念佛,他強調「往生之道,念佛為先」,大力提倡稱名念佛。由於簡單易行,便迅速擴展開來,但為當時保守教徒所非議。法然著有《選擇本願念佛集》,門下弟子很多,並各自成派立宗,其中親鸞開出淨土真宗,一遍開出時宗,迄今仍為日本佛教的大宗派,可見法然對日本佛教影響之大。

*14榮西禪師於仁安三年(一一六八)入宋,至天台山求法,得天台新章疏三十餘部。文治三年(一一八七)再次來華,登天台山,學習臨濟宗黃龍派的禪法。建久二年(一一九一)歸國,始行禪規,道俗滿堂,遂於筑前博多建立聖福寺,這是日本禪寺的創始,後世尊其為日本禪宗開山祖師。他主張天台、真言皆是禪者應學之教,於京都開創建仁寺,作為台、密、禪三宗兼學的道場,並融和三宗而形成日本特色的臨濟宗。又因師精通飲茶養生法,撰有《喫茶養生記》,為日本茶道的肇始。

*15鎌倉初期,舊佛教改革派對法然教團的責難最多,其中四度登天台座主的慈圓批評最強烈。另法相宗的貞慶,對法然的專修念佛亦採對峙態度,一心致力法相宗的復興。

*16南都華嚴宗僧明惠(一一七三~一二三二)最初仰慕法然,法然圓寂後,《選擇本願念佛集》公開於世,明惠讀後不能認同,因此嚴加批駁。代表其圓熟思想的是《華嚴修禪觀照入解脫門義》一書,主張在信心圓滿成就後,即與佛齊等。

*17親鸞所創淨土真宗,以弘揚彌陀真實教義而立名,以一心一向歸命阿彌陀佛為宗旨,故稱一向宗。其以淨土三經及《十住毗婆沙論》、《淨土論》為根本經典,撰《顯淨土真實教行信證文類》一書,而立「教信行證」四法的教義。法然主張以念佛為主,親鸞則強調以信心為本的他力往生說,對阿彌陀佛有信心即可仗佛力往生。又已得信心者,必住於正定聚,而與如來相等不二。親鸞認為食肉帶妻的在俗生活並不妨礙念佛修行,此生活態度迥異於淨土宗其他支派。至親鸞的曾孫覺如,正式以本願寺為真宗大本山,第八世蓮如,教勢蓬勃發展,惟彼時德川家康忌憚本願寺勢力過盛,故於慶長七年(一六○二)將本願寺分為東西兩寺,即今之兩本願寺派(西本願寺稱本願寺派,東本願寺稱大谷派)。此外,親鸞門葉繁榮,流派漸次分立,總稱真宗十派。

*18道元(一二○○ ~一二五三)二十三歲入宋求法,遍參禪宗諸師,於天童山如淨禪師處證悟(如淨是洞山良价的法系,紹承曹洞宗默照禪之風),並得印可。歸返日本後,創建永平寺,大揚曹洞禪,永平寺為曹洞宗的中心道場。道元所傳的禪風主張「修證一如」,亦即打坐的同時即是證悟,故提倡「只管打坐」的實踐法門。

*19奉《法華經》為唯一佛教經典。認為《法華經》是一切經的耳目,是諸宗的核心,因此末法眾生唯藉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的經題,即可感得常寂光淨土,此即為該宗唱題成佛的特色。日蓮另著有《立正安國論》,表其確立正法(《法華經》),以消除天災人禍,進而安定國家。因此,日蓮宗的教義不僅限於個人救濟,更重於救濟社會及國家。然有強烈的排他性,也因而引起其他宗派的不滿。

*20一遍所創時宗,取名自《阿彌陀經》「臨命終時」之文,其傳教方式為「踴躍念佛」。主張「佛法除當體一念無餘談」,否定須通過身語意的一切修行,主張稱名念佛,認為佛號本身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如能一心不亂念佛,死後即可往生。

*21禪宗初傳入日本時,與當時的武士結合,武士們以禪宗的修行實踐,作為完成武士人格培養的方法,所以禪門高僧也受到將軍與武士的尊敬和擁護,自然也增長禪宗的盛行。

*22「五山文學」,時當宋僧一山一寧赴日的鎌倉末期開始,至室町時代,活躍於日本文壇而以五山為中心的文學。在鎌倉時代,中國高僧赴日以及日本學問僧的入宋不絕於途,成為當代文化的代表。其中以日本正安元年(一二九九),一山一寧赴日後,掀起風潮,其門下有虎關師鍊、雪村友梅、中巖圓月、夢窗疏石,夢窗門下則有春屋妙葩、龍湫周澤、義堂周信、絕海中津、古劍妙快等,活躍於日本南北朝時代,開五山文學的黃金時代。

*23臨濟宗僧。為宇多天皇後裔。九歲即通學內外典籍。後悟佛法本非義學,乃參禪於一山一寧、高峰顯日諸師。正中二年(一三二五),應後醍醐天皇的召請,住於京都南禪寺、鎌倉圓覺寺,大揚禪風。其法系並非單純的禪風,尚帶有密教色彩,形成夢窗派(一稱嵯峨門派),嗣法弟子五十餘人。

*24即宗峰妙超(一二八二~一三三七),臨濟宗僧。十一歲出家,嘉元三年(一三○五)後,參學於南浦紹明,後得印可,而嗣其法。得花園天皇及後醍醐天皇皈依尊信,敕號興禪大燈國師、高照正燈國師。建武中興時,受封為無雙禪苑宸翰,推為五山第一。

*25是用來制定各宗派寺院的本末關係、寺院與信徒的依從關係、僧侶職位等級、淨財的募化、新寺的建設等對寺院制約所設立的法令規章。德川氏先後頒布比叡山法度、永平寺法度等,將佛教納入他的封建政權體系中。

*26是將全國每個國民都歸屬在寺院中,每人選擇一宗的一寺,並自為檀那,負有維持寺院的費用開支及寺院住眾生活的責任。反之,僧侶具有戶籍公證之權,凡檀那家遇結婚、生產、死亡等事,均需由所屬寺院開立證明。其實建立此制的最初目的是為肅清耶穌教的勢力。

*27為防制外來文化思想,具體表現日本民族傳統文化,日本神道應時復興,尤在江戶末期,神道教於政治上的需要較宗教上的需要更為殷切,而成為當時政教混合的主流。

*28因受日本「本地垂跡說」,揭示神祇為佛陀所化現,因此各種神祇乃至一切由人而成的佛,均被視為佛菩薩的變化身,故而推論神祇即佛陀,神佛一體。因此,佛教已經成為神道的一部分,神道也列入佛教體系之內,方有爾後「神佛分離令」的實施。明治元年,朝廷頒布「神佛分離令」,要求恢復任命神祇官,全國神社與佛教分家,並禁用佛語稱呼神號,禁供佛菩薩像及禁用木魚、梵鐘等佛具,神社中著僧服的神職人員恢復神職服飾,神社自行獨立,脫離佛教系統。

*29詳見《佛光教科書佛教史‧新興教團的開展》。

【習題】

1.簡述飛鳥、奈良、平安時期的佛教發展情況。

2.簡述鎌倉、室町、江戶時期的佛教發展情況。

3.簡述明治維新時期的佛教發展情況。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