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70 第十八課 佛教對生老病死的看法

禪門有云:「無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眾生最大的煩惱,也是輪迴的根本,更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包含老、病,在人生「八苦*1」之中即占了一半。佛法教我們要認識生死,就是要我們改變消極的看法,透過修持,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生死,處理生死,乃至解脫生死,才能真正擁有幸福的人生。以下分別敘述佛教對生老病死的看法。

一、生命的寶貴

生命,是由父精母血以及業識的因緣和合而來。在《修行道地經》中,詳述胎兒的發育過程,及處於母體裡的種種苦處*2。然而《雜阿含經》則以「盲龜浮木」來形容人身的難求難得,是以人間佛教主張:為人父母者,應以健全的身心作好準備,珍惜並迎接新生命的來臨。

1.孕婦飲食要正常,食用營養豐富的食品,須避免刺激性的食物。

2.若遇身體不適,避免自行服藥,應以醫生處方為主。

3.定期產前檢查,接受醫護人員的衛教指導。

4.生活正常,避免過度勞累,充分休息。

5.適當運動,注意安全,避免提拿、搬移重物或攀登高處。

6.平日行立坐臥可常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記載:「設欲求男,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胎教。

7.常行布施、慈悲、愛語等,可讓心地更加柔軟,有益於胎兒的成長。

8.懷孕期間應當保持樂觀合群的心情,並可參加寺院共修,或當義工,擴大生活的範圍。

9.胎兒出生後,母親應充分補給營養,當避免殺生,忌吃刺激性食品。

10.胎兒出生後,可請法師為其皈依或命名。

二、老邁的保健

老是生命循環的自然現象,經典中記載,人老時因盛色、氣力、諸根、壽命等境界衰退而令人感到苦惱*3;有人卻人老心不老,繼續學習各種知識、技能;更有人累積一生的經驗,貢獻力量,就像《雜寶藏經‧棄老國緣》中,老人為國王解答了天神種種的問難與考驗,展現了生命的智慧*4。如何才能老而不懼:

1.早起十念法:即早上起來稱念佛菩薩聖號,讓信仰成為心中的寄託和希望。

2.晚睡一炷香:即晚上睡前靜坐十或二十分鐘,令心平靜。

3.飯前五觀想:吃飯時心懷感恩,保持歡喜愉快的心情,多食清淡食品,不增加腸胃的負擔。

4.生活要放下:思惟一生的功名、情感、得失,如過眼雲煙不實在,而逐漸放下執著。

5.老死不可怕:死如更衣,如搬家,如睡眠,色身雖壞了,但真心佛性不減,只要積極培福,增長慧命,必有光明的未來。

6.心中常懺悔: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到老年,多少會反省一生中的過錯,而深感懊悔和遺憾,若能真心懺悔,就像清水洗滌過一樣,人格便能昇華,心中也能坦蕩。

7.布施能喜捨:人到年老,總覺得身邊要有錢才有安全感,或者預留財產給子孫;事實上,「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若遇不孝子孫爭奪財產,情更難堪。何妨將身外之財用來廣施十方,厚植福德,來生得生善處,也能庇蔭子孫。

8.發心肯服務:退休後,生活空間更廣,時間更多,可發心投入義工行列,為人服務,以擴展生活領域,更可與人廣結善緣。

9.幽默常歡笑:人云「一笑解千愁」,時常保持開朗歡喜的心情,不但有益於身心的和諧與平衡,更能為人間增添歡喜。

10.健康要運動:「飯後千步走,活到九十九」,運動可以活絡筋骨,讓身心活動起來。

三、疾病的照顧

人吃五穀雜糧,總會有生病的時候。《佛醫經》中提到,人會生病的原因有:久坐不食、過度疲勞、飲食無節制、憂愁、淫欲、瞋恚、忍大小便、忍呼吸、忍放氣等。要如何面對四大不調*5?

1.生活、飲食儘量要保持正常。

2.室內要安靜,空氣要清爽。

3.不可病急亂投醫,信任並配合合格醫生的診治,按時服藥。

4.依據病況作適當的復健運動。

5.依病況適時補充水分、休息及盥洗。

6.心中不亂起疑心、瞋心,不心慌、憂慮。

7.心常稱念佛號,遠離恐怖,令心安定,獲得佛力加持。

8.要有與病為友的心情,逐漸放下對身體的執著。

9.若為業障病,則思惟其為無始來無明惡作所致,心生懺悔、慚愧,增加內心淨化,減輕病情。

10.如果已經病危,當思有生必有死,發願隨佛往生極樂淨土,發菩提心,乘願再來。

除了身體的疾病以外,我們的心裡也有貪、瞋、痴、慢、疑、恐怖、憂愁等苦惱,佛陀也教我們以戒定慧的方法對治。

四、死亡的處理

古詩有云:「眼見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急他人,看看輪到我。」有人壽盡歸天,有人福盡墮落,有人意外身亡,更有人生死來去自如。面對「死亡」的心情,大多數的人都是恐懼多過於了解,或者以「不知生,焉知死」,拒絕談論。事實上,黃泉路上無老少,死亡並不是年老才會遇到,因此,面對死亡要:

1.思惟四大色身危脆不淨,乃因緣和合,面對世間變化,放下執著。

2.思惟生死一如,有生必有死,與其抗拒,不如用平常心接受,或用修持力解脫。

3.思惟死亡如出牢獄,解脫身體的枷鎖。

4.思惟死如喬遷,從破舊的房屋搬到更新的華廈。

5.思惟死如更衣,更換身體破舊的衣服。

6.思惟死如出國,可以到西方極樂國土。

7.思惟死如新陳代謝,更換生命的內涵。

8.思惟死非結束,而是生命另一段的開始。

9.思惟佛法僧,心放輕鬆,不起貪戀、恐怖、憤恨。

10.思惟淨土美景,欣然求去,常居佛國,逍遙自在。

物有生住異滅,人有生老病死,這是天地萬物運轉的常道,所謂「平常心是道」,若能以平常心來看待這生命的遞嬗與轉化,我們就更能處理生老病死,進而珍惜生命的可貴。

【註釋】

*1即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及五蘊熾盛苦。

*2a.受胎,謂識託母胎之時,在母腹中窄隘不淨;b.種子,謂識託父母遺體,其識種子隨母氣息出入,不得自在;c.增長,謂在母腹中,經十月日,內熱煎煮,身形漸成,住在生臟之下,熟臟之上,間夾如獄;d.出胎,謂初生下,有冷風、熱風吹身及衣服等物觸體,肌膚柔嫩,如被物刺;e.種類,謂人品有貧富貴賤,相貌有殘缺妍醜等。

*3《中阿含‧分別聖諦經》云:「彼為老耄,頭白齒落,盛壯日衰,身曲腳戾,體重氣上,拄杖而行,肌縮皮緩,皺如麻子,諸根毀熟,顏色醜惡,是名為老。」

*4該國規定:「若有老人,必須驅逐。」有一大臣不忍遺棄其父,建地窖藏於其中,以便奉養。後來天神以種種難題試問國王,王不能答,詢於朝中群臣,皆由此大臣圓滿解答。王問何以能有智慧,臣據實以報,係得自老父之教,故能為王解難。王聞,乃解除禁令,下令全國民眾奉養老者以盡孝道。

*5此指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之人身,即:a.地大,地以堅固為性,如人身中之髮毛、爪齒、皮肉、筋骨等均屬之。b.水大,水以潤濕為性,如人身中之唾涕、膿血、津液、痰淚、大小便等均屬之。c.火大,火以燥熱為性,如人身中之暖氣屬之。d.風大,風以動轉為性,如人身中之出入息及身動轉屬之。若此四大不調,則易致病。據《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載,若地大增加,則身體沉重;水大積聚過多,則常有涕唾;火大旺盛,則頭胸壯熱;風大竄動,則氣息衝擊。若此四大散壞,即致死亡,故說四大假合。

【習題】

1.試述您自己對生的體會或看法。

2.試述您自己對老的體會或看法。

3.試述您自己對病的體會或看法。

4.試述您自己對死的體會或看法。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