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68 立願為先

作福無願,無所標立,

願為導御,能有所成。 ──《大智度論》


在佛教裡,發心行善助人、利益大眾就是作福、修福。但是「作福無願,無所標立」,不管做什麼善行善舉,先要有願。佛經記載,過去諸佛無不由他們的願力而成就淨土。如阿彌陀佛發下四十八大願、觀世音菩薩的十二大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乃至地藏王菩薩發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弘願,都是從發心利他的願力中,圓成自己的佛道。

自古以來,佛教徒對各種社會公益也多有貢獻。如過去交通行旅不便,許多佛教徒發心提供房舍給人住宿;或者施茶、施燈,甚至修橋鋪路、為民眾碾磨米麥、協助民間的經濟調度;亂世時,提供醫療救護、施粥施藥,乃至我們現在所吃的胡椒、胡蘿蔔、胡桃等,很多都是過去西行求法的僧人所帶回的。由於他們無私的願心與奉獻,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內涵。

發願其實不難,不一定要像過去聖賢發大弘願,可以從小的願心開始。例如:我願對自我認真負責、我願孝養父母、我願教育子女成人、我願對社區服務、我願貢獻社會、我願世界和平,願眾生離苦得樂等等,從小的願心集聚眾願,願力也會日日增長。現今社會,做善事的人多,發願的人也很多。好比佛光山創辦大學,多少年來,不少人發願參與「百萬人興學委員」活動,每個月持續不斷地捐助一百塊。為什麼要設定每個月一百塊呢?主要是集合百萬人的心力,凝結眾人的善緣,讓大家做善事保有恆長心,以小錢成就百年樹人的大業。

「願為導御,能有所成」,發願,等於人生有了目標,心中就會有方向、定位。願力可以引導我們完成自己的所做所行,能擴大我們的人生,昇華我們的境界。

這首偈子主要是告訴我們,不論是行善修福,乃至生活中的一切善行,應當以發心為首,立願為先。當我們在成就利益他人的同時,其實也是完成自己的道德人格。何樂而不為呢?

二○一二年七月十六日刊於《人間福報》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