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03 等心眾生

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受諸苦惱;

所做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間。 ──《萬善同歸集》


在《萬善同歸集》裡,有一段話說:「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受諸苦惱;所做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這是維摩居士回答眾菩薩之請問,得生淨土的幾個方法。其內容境界很高,不容易學、不容易做,必須有很大的發心。

「饒益眾生,而不望報」,要能利益眾生,給眾生得到歡喜、得到幸福、得到安樂、得到平安。能這樣的利益眾生而不期望對方有所回報。

「代一切眾,受諸苦惱」,眾生有了苦惱,要能心甘情願的代他受諸苦惱。譬如,眾生物資缺乏了,我願意滿足他的需要,即使自己貧窮也無怨無悔;眾生受到壓迫了,我甘願代他承受痛苦,讓他得以順利。總之,以「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大悲心,將所有的利益、好事付之與大眾,圖利他人,這就是菩薩的發心。

「所做功德,盡以施之」,對於自己所做的功德、好事,能不居功、不私自擁有,一切光榮和成就都是跟隨大眾、交付與大眾,一切功德利益都願意布施他人、祝福他人,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歡喜,獲得快樂。這樣的發心與布施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你能做得到,這會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等心眾生,謙下無礙」,要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眾生涵蓋的範圍很廣,佛教有所謂「十法界」,即:佛、菩薩、聲聞、緣覺等「四聖」,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道」。不管是哪一類的眾生,都應該平等視之,尊重他們的生命;如蟲蟻鳥獸、閒花野草等,都能尊重它的生機,不輕視它生存的權利。以一分謙虛的態度,沒有分別對待,視個己和所有眾生的生命是同體共生、人我一如。

一個人如果能涵養出這樣的心量,他的人生要有多大,就會有多大;要有多高,就會有多高;要有多好,就會有多好。不必等待來生,當下就能現證法喜安樂,人間佛國現前了。

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刊於《人間福報》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