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43 四依止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世間上,每個人都有獨立的人格,但是在現實的生活裡,仍然需要「依靠」眾緣成就。例如,人要依靠國家的庇護、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導、朋友的提攜,乃至依靠社會各行各業供給生活所需,人才能生存。就像海洋要依靠船隻才能渡過,老人要依靠拐杖才能安全行走。但是依靠要合理,不能隨便亂靠,所以佛教有所謂「四依止」,略述如下:

一、依法不依人:在佛教裡,不以人事為中心,而以法制為中心,以真理為中心。世間人事會有變化、有主觀、有生死,沒有一定的標準,只有依真理才會平等,才會共遵。佛教裡,佛陀雖為教主,但是佛陀並不要人皈依他,而要皈依法,佛陀也是依法而成佛,離開法,哪裡有佛?所以經典中處處強調「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就是要我們皈依自己,皈依法,皈依佛性,不可以皈依其他。何等偉大的佛陀,何等偉大的佛法!

二、依智不依識:「識」是認識、了別、明白的意思,因為「識」是分別意識,有主觀的成分,難免會有錯誤。例如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對外攀緣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各有所見,深淺各有不同。佛陀開示,要我們依「般若智慧」行事,不要以「分別意識」為標準,因為般若智慧如「大圓鏡智」,任何東西擺在鏡子之前,不會分別好壞美醜,他會依原來的樣子如實呈現。關於「依智不依識」,淺顯一點說,人常常用情感行事,對人對事依所愛、不愛來分別、判斷,如此必然有錯誤,所以要理智一點,要用智慧才能平等的把原貌還原出來。「依智不依識」,才能認識宇宙萬有,至為重要。

三、依義不依語:世間上,最不統一的就是語言,一個國家有數十種不同的方言,全世界一兩百個國家,你說會有多少不同的語言。在如此多不同的語言中闡揚一個道理,怎麼會不因為語言不同而走樣呢?所以佛法強調要「依義不依語」,語言儘管不同,但意義不能改變,所以佛法翻譯成世界各國的語言,不管英文、日文、德文,儘管腔調、語彙可以改變,但法的意義不能改變。

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經分有三藏十二部,有大乘、小乘。佛陀對眾生說法,因應各種根器不同的眾生而觀機設教,故有長行、重頌、授記、孤起、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等類別,而且深淺不同。因應眾生程度不同,而有各種的方便解說,但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佛陀縱然有方便示教,然而佛法的緣起、真如、自性、苦空、無常、無我等真理,則是不容許稍有更改,所以就需要遵循「依義不依語」的原則。

所謂「以四依止,入佛智慧」,我們親近師長,研究佛法,應該時時謹記,以「四依止」作為學佛的方針,才能把握佛法要義。

二○○八年一月五日刊於《人間福報》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