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45 承受教誨

中國古老的社會,人際之間的關係,比起現在文明的社會,要有「人和」多了!因為當初人與人之間,有一套應對的語言,彼此不容易鬥嘴、吵架。例如,見到面了,他就問:尊姓、大名、貴庚、仙鄉、尊翁、令堂、貴幹、勞駕、多承教誨、多蒙賜教等,大家因為都是「以禮相對」,所以即使想要爭執、鬥嘴,也不容易啊!

在今日的叢林寺院裡,來自於十方的衲子,也有一套叢林的用語,能使大家「口和無諍」的和平相處。例如:上下、法號、大名、令師、貴常住、禮座、接駕、法駕、告假、請開示、慚愧、晚學、大德、學人、不敢打擾、慈悲開示、慈悲原諒、您好威儀、您真親切、您很發心等,儘管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各有不同的性格,但是有了一套禮貌性的語言,彼此也就不容易起計較、不容易有爭執了。

現代社會的青少年,之所以經常一言不合就相互爭執,甚至大打出手,問題就在於沒有一套「承受教誨」的語言,例如現在彼此見面了,都是:你叫什麼名字?你住在哪裡?你算老幾?你幹什麼的?不可以動!你怎麼這樣說話……因為都是質問的話多,因此一開始就針鋒相對、唇槍舌劍,當然後面的談話就可想而知了。

「承受教誨」,就是美好的語言,就是無諍的內容,就是和諧的開始。在家庭裡,和父母經常都說:承蒙爸爸、媽媽給我的教誨。在學校裡:承蒙校長、老師的教誨。在社會上:承蒙長者、長官的教誨,多承朋友、同學、鄉親給我的教誨等等。因為你謙虛、你語言的客氣,有時即使本來是應該要教訓你的話,對方也會因為你的謙虛,反而多加讚美你了。

一個人,學習講話,先要學習無諍的語言,例如:請、對不起、謝謝你、非常抱歉、非常慚愧、打擾你了、叨擾你了、感謝提拔、感謝給我學習的機會、我能為您服務什麼嗎?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客來了,「歡迎歡迎。」客去了,「請再光臨。」請吃飯,「承蒙賞光。」喝茶,「請用。」乃至初次見面,「久仰大名」、「幸會幸會」、「多承關注」、「請多指教」、「豈敢豈敢」、「不吝指教」等。如果大家能夠經常把這些客氣、尊重的話語掛在嘴邊,人際之間必然會泯去許多無謂的計較,必然會消除許多煩人的糾葛。

所謂「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一句好話,能縮短人我之間的距離;一句好話,能解決人我之間的紛爭,我們「何樂而不說」呢?

二○○一年一月十一日刊於《人間福報》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