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32 對徒眾的掛念

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三日,本山即將舉辦「萬佛三壇戒會暨水陸法會」,都監院於麻竹園法輪堂召開「佛光山萬佛三壇戒會暨水陸法會引禮講習會」。期間恭請大師為百餘位工作人員授課。大師以「我對徒眾的掛念」為題開示:

一、福德因緣不夠:出家是要有多少的福德因緣才能成就!若福德因緣不具足,登壇受戒是一大考驗。即使身為天人,福德因緣若不具足,五衰相現時,一樣要受輪迴之苦。大家要多拜佛懺悔,多發心來培植福德。

二、不能和常住融和在一起:古人云:「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何況是最講究傳承與法統的佛教,大家應有「佛光山是我的」──要具備這樣的承擔與認識,才可以談到與本山榮辱與共。

大師並提及本山徒眾可分四等,不知各位屬何等徒眾?

(一)上等徒眾:和常住榮辱與共,榮耀不居功,他人對常住的批評、傷害,能承擔處理。

(二)中等徒眾:關懷常住,他人有不利常住的言行,能報請常住處理。

(三)下等徒眾:對常住感情馬馬虎虎,彼此不相衝突。

(四)劣等徒眾:不重視常住給予的肯定,甚至批評常住。

三、信心道念不夠堅定:試問自己信心有多少?道念有多深?在名聞利養、權位、愛情之前,是否禁得起考驗?對佛教、對常住忠貞不二,能否深信不疑?

四、忍耐恆心不夠持久:出家人最高的法寶就是「忍耐」,凡事隨緣、理所當然的忍耐,十年後必有一番成就。

五、對常住宗風不夠了解:八宗兼弘、四大宗旨、十大性格、四大信條、人間佛教、人事調動、財物公開、不私建廟產、不私收徒眾、不私自化緣等,都是佛光山的宗風。大家要對佛光山的宗風了解,進而奉行實踐。

六、信仰感情不夠成熟:大家對自己的嗜好、興趣太過追求,對俗情、親情太多牽絆,以致讓感情成為自己的負擔。大家要將情感淨化為對常住、師父、諸佛菩薩的道情法愛。

七、煩惱很多、任性不斷:不要讓自己的煩惱、任性,造成對自己、他人的傷害,障礙自己的美好前程。不要因為煩惱而退失道心,不要因為一時的業障現前,而於佛門中流失。

八、比較得失、計較閒話:對於他人的閒言雜話不必計較,當成是自己的逆增上緣;不要仇恨,不要背後閒話。樹木不經過風吹雨淋,無法茁壯高大,修道者何嘗不是如此?

九、缺乏正知、正見、正念:本山的徒眾要培養對於金錢、地位、名位都不貪著的觀念,重要的是要建立正知、正見的信念。如果沒有正知、正見,所有的佛法都是俗氣。正知才是佛法,正見才是佛法。

十、俗情太濃、習氣太重:要把俗情淨化為法情,或是轉化為對佛法的熱愛,對教育、文化、弘揚佛法的大愛,才能把法情提起。

十一、私我、私交、私心、私情:試問自己,除了「我」之外,還有什麼是我們所關心的?對佛教、對常住、對眾生、對師兄弟、對別分院關懷否?所有的煩惱皆因有「我」而來。若要佛法興,先要能「無我」;若要除煩惱,先要能「無我」。若能摒棄私我,凡事以佛教、以眾生、以常住為主軸,前途必定無可限量,必定受人尊重敬仰。

十二、不會「接受」、「我執」難捨:很多人失敗,追究其根源,是因為受基礎教育時,沒有養成「接受」的習慣,好比種子不生根,如何開花結果?好的道理雖苦口婆心地教導,如果不知「受用」也沒用,如同銀行沒有存款,如何支款?一切要能「捨」才能「得」。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