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08 認識「眾」的重要性

二○一六年三月八日晚上,大師於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與全體住眾接心。大師說:

世間上沒有獨自存在的事物,凡事都是眾緣和合,這是佛陀所悟的道理。佛教要有眾,才有信徒。釋迦牟尼佛開悟成道後,也是想到要有眾,所以就去找最初追隨他的五位大臣;有了五比丘還不夠,又有了舍利弗、目犍連各率領一百人加入;接著再度三迦葉,他們各自的人眾合起來也有一千人,那麼加上耶舍長者的五十人,也就是「千二百五十五人俱」了。當然,釋迦牟尼佛的徒眾並不只這些,像靈山勝會上,就有百萬人天齊聚。

佛光山開山之初,也是先有眾。那時我雖沒有立志要創立教團、辦多少事業,也不是有心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不過,由於我的性格是「要有眾」,所以,歌詠隊、弘法隊、學生會成立後,就有多少青年加入;念佛會成立後,也有多少老人護持。有了眾,我們就辦佛學院,眾也就更多一點了。有了佛學院,一些青年畢業後,也參與了現在的弘法事業。

「集眾」並不是一哄而來,一哄而去的。眾,要與我們有生活、思想、語言的交流,要有共住、共識。例如在佛光山的發展期中,舉辦有夏令營、短期出家、五戒菩薩戒、佛學講座等很多活動,目的是要淨化人心,增加對佛教的認識,這就是集眾的功用。

現在大覺寺要能發展,先要學習集眾。像現在辦雲湖書院,是集眾;辦佛學論壇,是集眾;辦義工講習,是集眾;辦親子活動,是集眾;辦培訓班,是集眾。

大覺寺未來前途如何,就在於有沒有人,有沒有眾。當然,如果眾都是自私、古怪、懶惰的,都是呷教的,也就無益於發展了。所以,要會選才。什麼是人才?為人忠誠、勤勞、耐心、肯結緣、肯服務、犧牲奉獻等等,都是人才。應該以三好、四給、五和、六度、七誡、八道來作為取才的條件。

作為佛光山的祖庭,未來要集合大眾參與我們人間佛教的教團。人間佛教是全部的佛教,是積極的佛教,是樂觀進取的佛教,是自己承擔奉獻的佛教,是行佛的佛教,不只是求佛、拜佛的佛教。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