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71 以積德來報答親恩

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四日,高雄的王先生向大師請示:「家父剛往生,葬儀社一下子要我們燒紙錢、看時辰,後面接連著又有好多複雜的事情,還說家裡的某人不可以參加葬禮等,這些好像很迷信,該如何導正民間喪儀的不正確習俗?」

大師說:「中華民族的社會傳承與活動中,離開不了婚喪喜慶,凡是遇到喜事就慶祝,遇到喪葬就悲傷難過;歡喜與悲傷都不可以過分,因為這些都是世間與自然界的實相。

父母、長輩過世了,子女若以為用誦經來超度就可以得度,這不盡然,因為各人的業障還須各人自己負責承擔。如果父母、長輩的福德因緣可以上升天界,或是轉生人間,卻因為他在世子孫錯誤的認知,認為父母死亡後會做鬼,會墮地獄,就請一些非正信宗教人士來為其超度,這樣反而是對父母的不孝。」

大師語重心長接著說:「父母在世的時候不懂得孝順,到了過世的時候,子孫為了個人的虛榮,要送葬、要誦經,做多少的熱鬧儀式來給外人看,這些都是愚痴的作法。真正的佛教並不提倡這些,是世人硬把佛教拖下水,反而讓佛教受到世人的批評,對佛教很不公平。」

大師再舉例說:「婚喪喜慶,在人類社會活動、生活中,應該要有所紀念,這是正常的事情。但應力行簡樸,不給人家麻煩,不過分鋪張、花費,量力而行。像舊時代的社會,為了年節祭祀,將一整年的全部收入、所得,或是家當全數投入,甚至不惜借貸,等到祭祀完了以後,緊跟著是拮据、痛苦的生活開始,這是非常不明智的舉措。」

大師提出建言:「中華文化中,對於婚喪喜慶,政府可以提倡、規劃一套禮儀標準;或是政府可以邀約各宗教界,以簡樸、不勞師動眾、不鋪張浪費的作法,訂定各個宗教的婚喪喜慶儀禮,讓人民有個依循的方向。像是西方社會,若是家中有成員去世了,就會邀請家族裡的幾位至親好友們一起追思,簡約的儀式就解決了。不像中國民間禮儀,一定要請到名人、大官到場,才認為備極哀榮。喪葬原本就是悲傷的事情,何來『哀榮』的思想?應該實事求是、安分守己、本分量力、行善積德,這才是對過世先人最好的紀念。」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