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43 戒律的分類、應用與落實

二○○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上午,大師在洛杉磯西來寺針對「國際萬緣三壇大戒」新戒所提之戒律的分類、應用與落實,以及佛光山的宗門思想、佛光山的未來、戒子們出家後會遇到的人事、感情、弘法度眾、讀書、事業等問題給予釋疑。

提問:「現已受持比丘、比丘尼戒,在受具足戒與未受前,二者的解行有何不同?」

大師說:「初壇沙彌戒,稱『攝律儀戒』,即須將沙彌的行儀、規矩等學好。二壇的比丘、比丘尼戒是要受『攝善法戒』,亦即有關善法,如慈悲、道德、服務、待人好等善行做好,是要行菩薩道。三壇是『饒益有情戒』,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若忘失菩提心,是為佛門的焦芽敗種。」

提問:「如何如法如儀的持戒,如何把戒律應用在生活中?」

大師說:「所謂『五年學戒,方准聽教參禪』,先將規矩學好,再來學教、學禪才有體會。比丘、比丘尼戒有許多名相,最基本的『四根本戒』要嚴持守好,要有融和的性格,生活中隨喜參與,融入大眾中為要。」

提問:「南傳和北傳的戒法有何不同?某些教授講授南傳佛教時,會批評北傳佛教,應該如何面對?」

大師說:「南傳的戒條只到比丘、比丘尼戒,沒有菩薩戒,在未來服務社會的要求下,不容易走出去。南傳佛教重在教條的形相,忽視內在的精神;著重寺廟的堂皇、僧侶衣冠整齊接受供養等,但事業在哪裡?是以什麼樣的佛法來給社會?能為眾生造就什麼樣的福利事業?都值得去深思。至於大乘佛教的戒律,是值得批評的,因法久則生弊,往後若遇對大乘佛教的戒律、供奉、態度批評,就回以『請南傳的也要振作』、『南傳佛教做好了,我們可以學習』,其實好壞誰來論斷呢?」

提問:「您對燃戒疤有何看法?」

大師說:「雖然《法華經》有提到『燃身供佛』,也須有犧牲生命的宗教情操,但宗教情操不是燃戒疤即能獲得。從古至今,有多少出家人因為燃戒疤而發大心?又如中國歷代帝王養諸多太監、清朝婦女裹腳的規定等等,都是不人道的行為。佛法在於戒的精神、殉道的意義,故佛弟子應著重思想上的殉道才是。」

提問:「如何面對壓力、感情、人事上的問題?」

大師說:「人我間有『感應』才會生『情』,若無互動交流,遠離大眾,何來問題產生?本山的比丘、比丘尼要在大眾中分工,各司其職。」

最後,大師勉勵新戒:「出家乃大丈夫也,『男兒當立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十年內莫羨慕名聞利養,不求速成,如玄奘大師在印度學習語言十七年,方能擔任經典翻譯的工作,有此大願,佛教才有未來。」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