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020 傳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世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行狀/佛光山開山寮法堂書記室

千金一諾 開蒙啟教

星雲大師(1927-2023),俗姓李,名國深,1927年8月19日(農曆7月22日)出生於江蘇江都,上有兄姐、下有胞弟,家中排行第三。幼年家貧,父母忙於生計,隨信佛之外祖母(劉王氏)長居多時,跟隨茹素,養成慈悲護生、勤於作務的性格,舉凡打掃、燒水、煮飯、劈柴、種菜等無一不做,甚至撿牛糞、拾鐵釘等,換得零錢給母親貼補家用,植下日後出家的善根因緣。

十歲時,正逢戰亂,抗日軍興,與外婆跟隨難民潮四處逃亡流浪,住過牛棚豬舍,睡過水房神廟。十二歲時,外鄉工作的父親(李成保),因戰火失聯,陪同母親(李劉玉英)赴南京尋父未果,途中遇南京棲霞山寺志開上人,遂於農曆二月一日禮志開上人為師披剃出家,祖庭為江蘇宜興大覺寺。

當時由融齋法師依〈臨濟宗法脈偈語〉「湛然法界,方廣嚴宏,彌滿本覺,了悟心宗,惟靈廓徹,體用周隆,聞思修學,止觀常融,傳持妙理,繼古賢公,信解行證,月朗天中」,題取法名「今覺」,號「悟徹」,即「今」始「覺」悟,盡形壽邁向「悟徹」之道。後受月基法師傳法,法號「鏡慈」,是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世、棲霞中興第五代弟子。

一次學《王雲五大辭典》四角號碼,見「星雲團」一詞,意為「宇宙未形成之前,無數雲霧狀的星體結合,又大、又古老、又無際」,非常欣賞這種寬廣、浩大、無邊的境界,即將自己取名「星雲」。一者期許自己像星星在黑暗中給人光明,同時學習雲在天空飄然不受拘束之意。弘法利生、安僧度眾數十載歲月中,世界各地的出家弟子兩千餘人、傳法法子百餘人、全球信眾數百萬,皆敬稱「星雲大師」。

初參受教 弘法之始

1941年,十五歲的大師,在得戒和尚若舜長老、教授和尚仁山長老、竭磨和尚青權長老、開堂卓塵老和尚、陪堂明度法師等師長同意見證下,於棲霞山受具足戒。雖未受正式學校教育,卻能從圖書館閱讀群書中增加學養,在禮拜觀音菩薩中增長宗教體驗。

1945年進入素有「佛教的北大」之稱的焦山佛學院就讀,1946年參加太虛大師於焦山舉辦的「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訓練班」,誓願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己任。參學金山、棲霞、天寧、寶華等禪淨律學諸大叢林,歷經宗下、教下、律下等諸大叢林完整的佛門教育。

1947年,應宜興教育局之邀,擔任白塔國民小學校長,主編《怒濤月刊》,後返回南京擔任華藏寺住持,推動「新佛教運動」。

1949年,組織「僧侶救護隊」至台,初期飄泊不定,一度入獄被關二十三天。幸經孫立人將軍夫人孫張清揚、前台灣省主席吳國楨父親吳經明老先生、立法委員董正之、監察委員丁俊生等人營救獲釋。後蒙中壢圓光寺妙果老和尚留單,大師發心為常住服務、看守山林。再經前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父親吳鴻麟老居士擔保,順利申請身分證得以居留台灣。

1951年,至新竹青草湖任「台灣佛教講習會」教務主任,專致教書;先後主編《人生雜誌》、《今日佛教》、《覺世旬刊》等。

1953年,中國佛教會於台南大仙寺首次傳授三壇大戒,擔任十師之一;同年,以二十六歲之齡,當選中國佛教會常務理事,隨即自認年紀太輕,資歷淺薄,又食宿無著而辭去該職務。

1953年,應宜蘭仕紳李決和、馬騰居士之邀,擔任宜蘭念佛會導師。期間,組織共修會,成立青年歌詠隊、弘法隊、兒童班、光華文理補習班,二度重建雷音寺,設立講堂,家庭普照、慶祝佛誕節花車遊行等。活潑積極的弘法方式,為當時台灣佛教注入一股蓬勃的朝氣,也為人間佛教在台灣的弘傳奠定堅實的基礎。

1954年,大師參與籌建高雄佛教堂;1955年,為中華佛教文化館影印大藏經展開環島宣傳布教;1959年於台北三重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開經典翻譯、標讀、佛教文物流通之先,所出版、流通之佛教經典、刊物等遍及海內外;1964年高雄壽山寺落成後,創辦壽山佛學院。

四大宗旨 佛光教團

1967年5月16日,大師於高雄大樹鄉麻竹園開創佛光山,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四大宗旨,立下「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四大工作信條,並以〈佛光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作為日常奉行圭臬;致力推動人間佛教、融古匯今親撰《佛光山清規》,明訂規章制度,將佛教帶向現代化新里程碑。

開山五十餘年,大師於全球各地創建三百餘所寺院道場,如美國洛杉磯西來寺、澳洲臥龍崗南天寺、紐西蘭北島佛光山、非洲約翰尼斯堡南華寺、巴西聖保羅如來寺、荷蘭阿姆斯特丹荷華寺、法國巴黎法華禪寺等,皆為當地第一大寺。佛光山並與韓國通度寺、泰國法身寺、蘇州寒山寺、西安法門寺等結為兄弟寺。

在教育方面,為提升僧伽教育,培養弘法人才,大師於台灣、馬來西亞、香港、印度、澳洲等各地創辦十六所佛教學院,至今弦歌不輟。全球設立二十九所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五十餘所中華學校,暨智光商工、普門中學、均頭中小學、均一中小學和慈愛、慈航、慧慈、小天星等多所幼兒園。

大師並先後創辦美國西來大學、台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澳洲南天大學及菲律賓光明大學等。2006年,佛光大學經教育部核准設立佛教學院,開綜合大學設立佛教學院之首例,將佛學教育正式推向高等教育體系;2011年核准設立博士班,為第一所增設佛學研究所博士班的大學。 

西來大學於2006年正式成為美國大學西區聯盟(WASC)會員,為美國首座由華人創辦並獲得該項榮譽之大學;2010年,澳洲南天大學通過政府高等教育品質與標準署(TEQSA)認證,為澳洲第一所由佛教創辦的大學,也是第一所以人間佛教研究為宗旨的研究型大學。

2012年創辦「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獲教育部通過「臺教高(三)字第1050065685號」之學術單位。2015年,西來、南華、佛光、南天及光明大學五校及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馬來亞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等整合成為「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為全台第一個國際性系統大學。2016年開始,每年舉辦「世界大學校長論壇」,與各國百位校長及專家學者為共建佛學高等教育的資源平台而努力。

大師重視教育永續,2008年起,悉數捐出各地版稅、一筆字所得,由弟子分別於台灣、大陸、澳洲、菲律賓等地,成立文化教育公益基金,舉辦各種教育、文化、公益等獎項,並推動「三好校園」。

大師應邀於海內外各大美術館舉行「覺有情──星雲大師墨跡展」及「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如:馬來西亞國家畫廊、湖南博物館、北京中國美術館及中國國家博物館等,皆為首位在該館展出書法作品的出家人。後陸續於海南、天津、內蒙古、山西、甘肅、廣東、雲南、廈門、南京、鎮江、上海、大連、山東、浙江、廣西、貴州、湖北、重慶、安徽,以及維也納聯合國、比利時歐盟議會、奧地利阿爾貝蒂娜等美術館或博物館(院)展出。

為幫助優秀貧困的學生,特別推動「好苗子計畫」,大師勉力寫字與人結緣,先後在佛光山傳燈樓、南京天隆寺、溧陽博物館展出,獲得全世界有緣人共同響應,資助台灣、印度、菲律賓、巴西、南非等各地偏鄉優秀學子。

大師自幼喜愛運動,認為體育即是教育。2009年,倡議成立「三好體育協會」,推廣全民體育運動,健全身心,藉由籃球、足球、棒球、體操等各項體育運動競技,接引大眾與佛教結緣,增加佛教信仰人口。

社會慈善福利方面,在佛光山開山後,相繼成立育幼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會,設立仁愛之家、雲水醫院、佛光診所、雲水護智車等,深入偏遠地區義診、疾病防疫以及健康衛教等。協助高雄縣政府開辦老人公寓,並於大陸捐獻佛光中、小學和佛光醫院數十所,於全球捐贈輪椅、組合屋,從事監獄布教、寒冬送暖、急難救助,育幼養老,扶弱濟貧;甚至建設萬壽園與萬壽堂,讓人生最後得有所歸。

每遇海內外發生重大災害,大師指導「救急重於救貧」原則,及時投入賑災活動,並協助災後家園及心靈重建。如:1999年台灣九二一大地震、2004年南亞海嘯、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 2009年菲律賓強颱侵襲、台灣莫拉克八八水災,以及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發海嘯等等。

在文化弘法方面,1976年《佛光學報》創刊,翌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將藏經重新標點分段,編纂為《佛光大藏經》。陸續出版《阿含藏》、《禪藏》、《般若藏》、《淨土藏》、《法華藏》、《唯識藏》、《本緣藏》、《聲聞藏》等達千冊以上,共十六大類,並發行電子大藏經,編印〈中華文化歷史系統圖〉、《佛光大辭典》及電子版、《世界佛教史年表》等。

1978年成立「佛光出版社」(後更名為「佛光文化」),出版各類佛教相關書籍,如:《佛教百科全書》、《歷代高僧小說》、《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中國佛教通史》、《人間佛教論叢》等。1988年成立「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舉辦學術會議、世界佛學會考,出版學術論文集、三好教材。並成立五十餘部「雲水書坊──行動圖書館」,將智慧送到偏鄉。

1997年創辦「香海文化」,出版佛教藝文書籍,同年設立「佛光衛星電視台」(後更名為「人間衛視」)、如是我聞文化,及於台中協辦「全國廣播電台」,以影音方式擴大弘法傳播功效。

2000年《人間福報》創刊,成為第一份由佛教界發行的日報。大師自創報起每日供稿刊登,以「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勉之成為傳遞真善美資訊、具正向價值的清流媒體,並與世界各地華報合作,發行遍及五大洲。

2001年,發行二十餘年的《普門雜誌》轉型為《普門學報》論文雙月刊,後更名為《人間佛教學報‧藝文》,除刊登學術論文,並發表佛教藝文作品。此外,收錄兩岸佛學碩博士論文及世界各地漢文論文,輯成一一○冊《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2002年,成立「人間佛教讀書會」致力推動各類型讀書會達二千多個,舉辦閱讀研討會及全民閱讀博覽會等,提升社會讀書風氣。

2013年,陸續出版二十巨冊《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繁體中文、英文版等,簡體中文版則由湖南美術出版社發行二十二冊。

2014年出版《佛光大辭典》增訂版十大冊、十大類《金玉滿堂》人間佛教教材,《獻給旅行者365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並譯成英、日、韓、德、法、印地文、越南文、阿拉伯文等十餘種語言,其中,簡體字版於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新書發布會,為更普及文化傳播,成立「中華古今人文協會」推廣,發行量達一百八十餘萬冊。

著作等身 作獅子吼

大師熱愛寫作,日夜俯首為文,一生筆耕不輟。自年輕時期起,陸續以「摩迦」、「腳夫」、「初參」、「雲水樓主」、「趙無任」等筆名於報刊、雜誌發表,作品曾被民生、民本、中廣、警廣、軍中等廣播電台編成廣播劇。

尤其,早期撰寫的《玉琳國師》、《釋迦牟尼佛傳》一再被改編成舞台劇、音樂劇、電視劇、地方戲劇等,並曾拍成電影,一度被譽為「佛教文藝明星」。大師早年雖受傳統叢林教育,其後倡導佛教應走向革新、開放,提出佛教藝文化、大眾化、電影化、生活化,主張「傳統與現代融合」,以順應現代眾生需求的方式,讓佛法廣覆普羅大眾。

大師一生著述甚豐,有《無聲息的歌唱》、《佛教叢書》、《往事百語》、《佛光教科書》、《佛光祈願文》、《六祖壇經講話》、《迷悟之間》、《人間萬事》、《人間佛教系列》、《人間佛教論文集》、《人間佛教語錄》、《百年佛緣》、《貧僧有話要說》、《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等,並譯成英、德、法、日、韓、西、葡、瑞典文、印地文等二十餘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大師對管理學尤有獨到的理念見解,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阿彌陀經》、《維摩詰經》、《普賢十大願》等各部經典,闡述現代佛教管理法;加上嫻熟叢林制度、禪門規矩,據以書寫《僧事百講》、《佛教管理學》等;所制定的佛教儀軌,如:三皈五戒、八關齋戒、禪淨共修、朝山禮聖、佛化婚禮、喜慶、喪葬等儀式,廣泛為教界所用,可說為千百年來叢林軌範作一重要整理。

大師觀察社會問題、體察人心所需,集成《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當代人心思潮》,以及《慈悲思路,兩岸出路》,提供各項觀點,引領大眾有一正向道路。

2017年5月,《星雲大師全集》新書發布會於佛光山藏經樓舉行,共計十二大類、三百六十五冊、五萬餘條目,逾三千萬字。 2019年6月,一○八卷簡體字版《星雲大師全集》則由大陸新星出版社出版,並於南京圖書館舉行新書發布會。2022年8月,《星雲大師全集》繁體增訂版三九五冊出版,計四千餘萬字。

僧信弘法 首開風氣

除了著書立說,歷年來,大師四處宣講,應機弘法,受邀至海內外各級學校、機關、社團、議會、監獄、軍中等處講說。曾於台北國父紀念館弘講三十年、紅磡香港體育館弘講二十年,乃至受邀至各大學進行專題講演。如:台灣大學、澳洲邦德大學、國立新加坡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瑞士蘇黎世理工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對人生、家庭、事業、世界觀等問題提出卓見,利益無數人心。

大師與時俱進,教化弘廣,早期即不斷推展各種淨化人心運動,為社會增添祥和之氣。如:南北行腳托缽、回歸佛陀時代、把心找回來、七誡運動、慈悲愛心列車、三好運動、媒體環保日等。

1992年,大師於美國洛杉磯正式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為世界總會總會長,於五大洲一百七十餘個國家地區成立協會,成為全球五大社團之一。先後在洛杉磯、溫哥華、多倫多、雪梨、巴黎、香港、東京等地召開世界會員大會,與會代表五千人以上。 2003年通過聯合國審查肯定,正式成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會員。

歷年來,持續舉辦「國際佛光青年會議」、「國際婦女會議」、「國際金剛會議」、「檀講師講習會」、「教師講習會」、「義工講習會」、「生命研習營」、「兒童夏令營」等各種講習會、夏令營,帶動社會擔任義工及終身學習風氣。

大師提出「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圓滿與自在」、「自然與生命」、「公是與公非」、「發心與發展」、「自覺與行佛」、「化世與益人」、「菩薩與義工」、「環保與心保」、「幸福與安樂」、「希望與未來」、「共識與開放」、「信仰與傳承」等人間重大議題,尋求解決之道;並倡導「地球人」思想,成為當代人心思潮所向及普世共同追求的價值。 

各界肯定 獲獎無數

大師致力文化教育、關懷全人類,屢獲各界肯定。1978年起,先後榮膺世界各大學贈予榮譽博士學位達二十餘個,如: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智利聖多瑪斯大學、韓國東國大學、泰國瑪古德大學、澳洲格里菲斯大學、台北輔仁大學、美國惠提爾大學、高雄中山大學、香港大學、韓國金剛大學、澳門大學、嘉義中正大學、韓國威德大學、屏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

此外,大陸多所大學亦贈予大師「名譽教授」,有:南京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南昌大學、揚州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人民大學、上海同濟大學、湖南大學、湖北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及東北財經大學等。

大師沒有領過一張正式畢業文憑,但從他手中接過畢業證書的學子無數。他受邀出任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首任所長,應聘在文化大學、東海大學授課多年,是教育部認可的學位審查人,也是第一位獲得教育部獎章的出家人。

大師多次獲得內政部、外交部、教育部頒贈各種獎項,如:「國家公益獎」、「十大傑出教育事業家獎」、「總統文化獎菩提獎」等。秉持「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之願力,以一介僧侶,致力國際間佛教友好活動,促進國際佛教交流。1992年被公推為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永久榮譽會長;1995年獲全印度佛教大會頒發「佛寶獎」;2000年在第二十一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上,泰國總理乃川先生親自頒發「佛教最佳貢獻獎」;2006年世界華文作家協會頒予「終身成就獎」暨「永久榮譽會長」,同年,美國共和黨亞裔總部代表布希總統頒贈「傑出成就獎」;2007年獲西澳貝斯沃特市政府頒贈「貢獻獎」;2010年獲得首屆「中華文化人物」終身成就獎;2013年獲頒「中華之光──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2020年獲得港澳台灣慈善基金會主辦之年度全球華人公益盛事第十五屆「愛心獎」;2022年獲巴西和平大使協會頒發和平榮譽狀。

恢宏大度 佛教盛事

1979年,大師首度把傳統佛教殿堂早晚課誦的梵唄,帶入國家殿堂;1990年代起,將梵唄用現代樂譜配以國樂或交響樂演奏,率領「佛光山梵唄讚頌團」巡迴世界各大音樂廳、歌劇院,如:德國柏林愛樂廳、澳洲雪梨歌劇院、日本山多利音樂廳、洛杉磯柯達劇院(後更名杜比劇院)、紐約林肯音樂中心等處演出,把佛教音樂帶上國際舞台。

1980年起,每年春節,佛光山以不同主題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平安燈會」,台灣教界跟進,各縣市政府也輪流舉辦燈會。

1988年,為讓在家信眾有因緣體驗僧團出世生活,依佛制首度舉辦「短期出家修道會」,為北傳佛教史上一大創舉;1994年與監獄合辦短期出家,再為佛教創下歷史。

1988年11月,被譽為北美洲第一大寺的西來寺落成,並傳授「國際萬佛三壇大戒」,為西方國家首見;同時主辦「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促使該會首度走出亞洲舉辦。海峽兩岸代表同時參加,首開兩岸佛教交流創舉,逐漸開啟日後兩岸友好往來,而此次會議的成功舉辦,被稱為「星雲模式」。1998年11月,該會再度跨出亞洲,首度聚會南半球,於澳洲南天寺舉辦,促進世界佛教交流。2004年11月,大師至澳洲南天寺傳授國際三壇大戒,為澳洲佛教史上首度舉辦,並促進澳洲多元文化發展。

1989年,大師應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之邀,率「弘法探親團」赴中國大陸訪問,並與國家主席楊尚昆、政協主席李先念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會晤,開啟兩岸佛教交流盛事。

1991年,大師力促美國國會通過移民法的宗教簽證新法案,從原先「必須有兩年神職資格」始能取得宗教簽證,改為「只要是在宗教團體內服務即可」,範圍包括傳教士、專業人士、宗教成員,嘉惠教界弘法人才發展,亦對美國宗教發展一大貢獻。

1998年2月,大師赴印度菩提迦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以得戒和尚身分,為來自斯里蘭卡、尼泊爾、緬甸、泰國、印度等二十多個國家地區、百餘位戒子正授,恢復南傳佛教失傳千餘年的比丘尼戒法;同時舉行多次在家五戒、菩薩戒會,促進佛教比丘、比丘尼僧團平等,及在家、出家兩眾平等。為第一次世界佛教團結在佛陀成道處,共同寫下歷史新頁。

1998年4月,佛牙舍利自印度抵達泰國曼谷,大師特地率團以專機恭迎佛牙舍利蒞台供奉,並在「恭迎佛牙舍利顯密護國祈安法會」上,發起「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三好運動,後於全球普遍推動。

數十年來,大師積極推動設立國定佛誕節,1999年經立法院通過,將佛誕節訂為國定假日,並於2000年慶祝佛教東傳二千年首度國定佛誕節系列活動;之後更連續數年,於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舉辦「慶祝國定佛誕節暨母親節浴佛法會」。

2001年10月,大師率團親赴美國紐約「九一一事件」地點灑淨,為罹難者祝禱;同年12月,受邀至總統府以「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發表演說。

2002年元月,與大陸達成佛指舍利蒞台協議,以「星雲牽頭,聯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十六字為原則,組成「台灣佛教界恭迎佛指舍利委員會」,至西安法門寺迎請舍利到台灣供奉三十七日,計五百萬人瞻禮。

2003年7月,大師應邀至廈門南普陀寺參加「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界為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會」;同年11月,應邀參加「鑑真大師東渡成功一二五○年紀念大會」;隨後應中國藝術研究院宗教藝術研究中心之邀,率領佛光山梵唄讚頌團至北京中山堂、上海大劇院演出;2004年2月,兩岸佛教共同組成「中華佛教音樂展演團」,至台、港、澳、美、加等地巡迴弘法。

2006年3月,大師應邀至享有「千年學府」之譽的湖南長沙嶽麓書院講說「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同年4月,以八大發起人之一的身分,應邀出席於杭州舉辦之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並以「和諧」為主題發表演說。

2009年,國際佛光會與中國佛教協會、中華文化交流協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於無錫開幕,台北閉幕,寫下兩岸四地宗教交流新頁。

2012年9月,應「世界經濟論壇」之邀,出席「第六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主講「信仰的價值」,為該論壇創辦以來,首位發表專題演說之佛教領袖。

2014年6月,應邀前往上海參加「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第三屆年會」,也是第一位受邀出席該年會的教界人士。

2015年3月,受邀出席「博鰲亞洲論壇年會」,與大陸、香港、印尼等地宗教界代表,就「中道圓融:凝聚善願的力量」談宗教和平精神與中道思想。同年8月、12月,發起成立「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中華傳統宗教總會」,促進教界以及與各宗教之間的交流盛事,並應邀擔任「榮譽總會長」。

2016年3月,大師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舉行的「金身合璧.佛光普照──河北幽居寺佛首捐贈儀式」上表示,希望藉由佛陀的因緣,讓兩岸人民在同一信仰下,都是一家親的友善來往,促進兩岸中華文化交流,共同建立保護文化遺產的理念。

為永久供奉佛牙舍利,歷經十年,大師指導建設的佛陀紀念館於2011年12月開館落成,翌年即獲「國家建築金獎──文化教育類金獅獎」;開館第三年(2014)獲得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認證,成為該會最年輕的正式會員,以及榮獲環境教育獎團體組特優獎、能源管理獎等。先後並與大英圖書館、大陸國家文物局等簽署合作備忘錄及文物交流協議;連年獲得全球最大旅遊網站貓途鷹頒發優等證書並進入名人堂,以各項藝術展覽、教育推廣、兩岸文化交流、地宮收藏時代文物、永久為社會大眾持續做公益服務等項目受國際肯定。

開館後,大師於五和塔設「喜慶之家」,為信徒舉辦佛化婚禮、菩提眷屬祝福禮、毓麟之禮、成長禮、成年禮、壽誕禮等,凡人生慶喜之事,皆可用佛教儀式祝賀祈福。

每年12月25日,大師並發起舉辦「世界神明聯誼會」,不僅獲各宗教團體的認同和參與,經世界紀錄協會認證,2024年共有九百六十二家宮廟教堂、三千八百五十三尊佛像神尊參加,三度刷新「世界最多佛像與神像同時聚集的全球多元宗教聯誼會」世界紀錄。

2020年9月,遠見創意製作歷時四年,足跡橫跨全球八個國家,拍攝完成《佛教靠我──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紀錄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之葡萄牙國際非物質文化傳承影展獎項「紀錄長片榮譽獎」,成為該影展第一部得獎的台灣紀錄長片。

會晤元首 和平建言

歷年來,大師曾與各國領袖會面,如:泰皇蒲美蓬、印度總理尼赫魯、菲律賓總統馬嘉柏皋、多明尼克總統塞紐瑞、美國副總統高爾、日本首相福田康夫,馬來西亞馬哈地等前後三任首相,大陸三任國家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及習近平見面。

大師並與各宗教領袖交換意見,如: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會長泰國公主蓬‧碧司邁‧迪斯庫爾、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約翰保羅)、本篤十六世等晤談。

2004年,大師曾應聘擔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委員會主任委員,與基督教、天主教、一貫道、道教、伊斯蘭教等領袖,共同出席「和平音樂祈福大會」,促進宗教交流,實際發揮宗教淨化社會人心之功用。

大師先後與天主教羅光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建築大師漢寶德、文學家白先勇、瑞典諾貝爾文學獎審查人馬悅然教授、漢學家羅多弼教授、哈佛大學傅高義教授、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人莫言先生等人進行人文交流座談。

祖庭重興 兩岸和平

1989年,大師率團自美返鄉探親,見祖庭大覺寺毀損蕩然無存,乃興重建之意。2004年5月,獲得宜興市政府批文,同意於西渚鎮橫山水庫旁(後更名「雲湖」)王飛嶺岕處重建,占地二千餘畝。2005年10月,奠基動工;2009年3月,宜興市宗教局發放「宜興市大覺寺」寺院登記證;2012年4月,出席首屆「2012中國宜興兩岸素食文化暨綠色生活名品博覽會」,提倡健康簡食達至身心環保;2015年10月,大師主持大雄寶殿暨白塔開光典禮。

大師說,常有人關心為什麼在大陸建設道場?他表示,這一生走遍世界五大洲,對於自己的故鄉,尤其面對十四億同文同種的同胞,假如不給予一點幫助,增進大家的信心力量,讓他們在精神方面更為充實,獲得幸福人生,深感內心有愧。

因此,效法古聖先賢之心,為了佛教,為了利生,希望有助於社會秩序的建設、人心的淨化、自我道德的成長,乃至進一步促進大陸、台灣佛教的融和交流。

復興祖庭之外,2003年,大師於揚州捐建「鑑真圖書館」, 2008年落成啟用後,設立「揚州講壇」,至今維持每月兩次邀請名家講座,獲得「北有百家講壇,南有揚州講壇」讚譽。後陸續捐建「中國書院博物館」、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大樓」(佛光樓),支持中華優良傳統文化的研究與弘揚。大師與大陸各界人士會面時,提出希望寺院不收門票以區隔商業化;祖庭開放後,實施不收門票,逐漸影響各大寺院取消門票收入制。

大師相繼成立上海大覺文化、南京雨花精舍、蘇州嘉應會館、上海星雲文教館、北京光中文教館,在南京市政府支持下重建天隆寺;並通過政府立案設有雲湖書院、北京光中文化書院、上海文化書院、金陵文化書院、揚州文化書院等,在當地積極推動文化教育,期能促進兩岸和諧往來,帶動世界和平。

2013年,大師首度公開發表〈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勉僧信弟子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己志,續佛慧命。2023年2月5日(農曆正月十五),大師化世圓滿,於佛光山開山寮安詳示寂,僧臘八十五,戒臘八十二,享耆壽九十七。佛光山七眾弟子依循大師遺願,謹遵佛制,七日後,舉行「傳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世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圓寂讚頌典禮」,總統並授予國家「褒揚令」,獲國民黨華夏一等獎章、高雄市榮譽市民證書、國家一等教育獎章,肯定大師一生對國家、社會及佛教的無私奉獻。後於台南大仙寺荼毘。

海內外信眾、各界友人紛紛撰文緬懷,大陸國務院台辦、國宗局、中國佛教協會等組織弔唁團,特至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致意;世界各國主動發起追思紀念活動,舉辦「人間音緣音樂會」、「話說星雲大師座談會」、「緬懷星雲大師學術研討會」、詩歌朗誦、徵文比賽,出版紀念專刊、各種文集等等。

此外,包括印度南傳、北傳、藏傳佛教徒齊聚菩提伽耶正覺大塔前,為大師誦經回向祝禱;國際佛光會澳洲雪梨協會在國際太空登記處註冊一顆名為「星雲大師」的行星,並獲官方證書;巴西聖保羅州柯蒂亞市將如來寺旁長兩公里的重要道路命名為「星雲大師路」,以紀念大師對巴西社會的貢獻。

二千三百多年前孟子曾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近代歷史學家唐德剛教授據此肯定,每五百年就有一位偉人誕生於世,並從歷史的軌跡認為,二千五百年前是釋迦牟尼佛,二千年前為耶穌,一千五百年前有穆罕默德,一千年前是玄奘、惠能大師,五百年前是馬丁路德,現代則是星雲大師。

綜觀大師一生的寫照,他生逢社會遽變、世紀交替的大時代,走過戰亂的流離,度過貧苦的困頓,受過佛門的棒喝,挨過飢餓的滋味,嘗過牢獄的迫害,飽受誤解質疑、歷盡挫折磨鍊,卻不減其悲願。他自謙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和尚」,成為他生命歷史的長河中,最核心的價值,既平凡卻不凡。

正如大師自撰的詩偈「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其悲願宏深,以眾為我,終生弘揚人間佛教,說萬事,啟迷悟,致力於佛教之制度化、現代化與國際化,對於佛教之正向發展,厥功至偉,實一代之高僧,千萬人之良師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