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254 一、人間佛教就是「佛說的」

「佛說的」,簡言之,就是聖言量。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佛陀所說的。這些佛說的教法稱為「經」,也稱為「契經」。所謂「契」,是指佛法能夠「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引導人們走向正確的道路,就稱為「經」,「經」也有「道路」的意思,意為修行必須遵循正確的道路。

「佛說的」,指的就是佛陀所講的法,泛指佛陀教導的所有內容,包含實踐指導、道德規範等。教法不僅是關於「人」,也關乎「法」。其中,「人」指的是能夠講法的釋迦牟尼佛;而「法」則是指佛陀所宣說的教義。以下,就從「人」和「法」兩個方面來進一步理解「佛說的」的涵義。

(一)誰是說法的「人」

首先,釋迦牟尼佛是「說法的」主要人物。佛陀觀從早期佛教的釋迦牟尼佛,到大乘佛教的十方三世諸佛,發展逐漸豐富。然而,在這裡,大師所談的佛主要指的是釋迦牟尼佛──二千六百多年前,出生在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姓喬達摩,名悉達多,經過修行、成道,最終成為佛教的教主,並在世間遊行教化,傳法四十九年。

在中國人的信仰中,佛陀觀豐富且多元。大師曾提到:「我最初信仰的是觀世音菩薩的佛教,後來也信仰阿彌陀佛的佛教,之後信仰地藏王、普賢王的佛教。當我知道了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佛教的教主以後,我漸漸感覺到,原來我的信仰這麼複雜。」*371在探索信仰的過程中,大師認為,諸佛菩薩皆為釋迦牟尼佛的千百億化身,是佛陀為了應機說法的方便善巧。對於每個人所崇拜信仰的佛菩薩,大師強調應當尊重和包容。他說:「我們佛教一個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化身,你要信仰這個,我要信仰那個,其實,彼此包容就好了,也不必計較。當我了解這個道理,我就更加肯定我信仰的至尊──釋迦牟尼佛了。」*372大師強調信仰的多樣性與包容性,並從中說明,佛法主要由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所宣說。

再者,佛法由五種人說。西元一世紀左右,大乘佛教興起。由於大乘佛教經典的流傳距離佛陀的時代已有五百多年,因此,關於大乘經典是否為佛陀所說,仍然存在爭議。事實上,佛經不僅僅是佛陀親自說法,也包括弟子、居士等代佛說法。例如,《維摩詰經》便是其中的典型之一。在這部經典中,佛陀帶領十大弟子前往探病,而其主要教義則是文殊菩薩與維摩詰居士之間的對話。這表明,宇宙人生的真理並不限於佛陀說的話,任何覺悟的人都可以傳播佛法。

大師引用《大智度論》中的「五種人說」來闡述這一點:「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子說;三者、仙人說;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除了佛陀本人,弟子、仙人、諸天、乃至化身的眾生也能宣說佛法。但問題是,如何判斷這些「說法」是否真正符合佛陀的意旨?大師指出,所有的教義內容必須符合「三法印」或「契理契機」的精神,才能判斷其為真正的佛法。

這「五種人說法」的觀點,對「大乘非佛說」的爭議提供了圓滿的解答。首先,彰顯了佛法平等和開放的精神,強調講說佛法不僅屬於佛陀一人,而是普及於所有覺悟之人。其次,鼓勵佛弟子積極地將佛法傳播到社會的每個角落,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居士,任何有心之人皆可為佛法的傳播者。大師進一步指出,應秉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的精神,保持開放心胸,才能讓佛法真正走出寺院,進入千家萬戶。這不僅有助於佛法的普及,也為後來者提供信心與力量,堅信「佛教靠我」的信念,積極參與佛法的傳播。

(二)佛說的「法」是什麼

佛教傳承兩千多年,對於經論中哪些是佛說的、哪些不是佛說的,在傳承上有諸多爭論,例如,「大乘非佛說」或疑偽經的問題。回顧佛教發展的歷程,佛教常因應不同地區的文化、政治及風俗,呈現出多樣的現象。大師認為:「佛陀出生在人間的目的、佛陀所證悟的真理,包括緣起中道、一切眾生平等,這些我們都可以把它認為是佛說的;如果是不合乎三法印的,就都是非佛說的。」*373判定佛說和非佛說,以三法印為原則。以下分成四點,探討佛陀之教法。

第一,人間佛教是釋迦牟尼佛之教。佛說的法,整體而言是三藏十二部經,略而說之,有一首偈語可以概括:「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再簡而言之,無常、苦、空、無我;再濃縮其義,則是一句緣起中道。然而,若是回顧佛陀一生,為求真理出家、成道、說法、涅槃都在人間,那麼佛陀一生的說法的內容、精神與意義,無非就是「人間佛教」。

對於「人間佛教」一詞,大師在《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自序〉有一段問答:

設有甲問乙曰:你信什麼宗教?

乙回答說:我信仰人間佛教。

你信仰佛教就信仰佛教了,為什麼還要說信仰人間佛教呢?

因為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他是「人」,不是神。佛教和一般宗教不一樣,是由人創設的佛教,當然叫做人間佛教。
*374

不同於其他宗教是以「神」為主,佛教是由「人」創設的佛教。大師常以佛陀出生、成道、說法、涅槃都在人間的史實,強調佛陀的修行、解脫、成就都是以「人」的身份在「人間」完成,由此指出人間佛教可以指導我們一生「可以淨化身心,可以增加道德,可以心存慈悲,可以認識自我,可以依靠自己,可以服務他人、包容別人,可以了解佛陀緣起緣滅的真理,可以增加智慧昇華,可以超越世俗,到達證悟真如自性的境界,可以獲得自由解脫的生活等」。*375信仰人間佛教、實踐人間佛教的功德與利益,終極目標而言就是證悟解脫。由此說明釋迦牟尼佛之教就是人間佛教,佛陀說的法就是人間佛教的教法。

如大師所言:「佛教」本來就是佛陀對人間的教化。為了解決人間的困境,佛陀發願出家;並所開示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增進人間的幸福與安樂。因此「佛教」實質上就是「人間的佛教」,人間佛教也正是佛陀「降誕世間、示教利喜」的本懷,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都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也就是佛教的全部。*376所以,大師認為,凡是「佛說的」,我們都應當視為人間佛教。*377也就是說,人間佛教就是釋迦牟尼佛之教,釋迦牟尼佛之教就是人間佛教,換言之,「人間佛教,是佛陀的一代時教」。*378

第二、空有不二是佛陀之教。大師在《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系統地提出佛說的內容,包括:一、苦空無常的究竟實義。二、大乘佛法的圓滿修行。三、人間佛教的神聖真理。四、遍滿虛空的人間佛陀。這些教義內容包含早期佛教的無常、苦、空、無我,並融通大乘佛教的菩薩道六度四攝思想,形成空有不二的教義觀。

佛陀說法特別重視契理契機,所以對於傳統的佛教中國大乘八宗,無論你信仰哪一個宗派,大師認為本質都是一樣,*379「佛說的、大家要的,不只勝義是佛教,入世的、出世的、苦空無常也是人間佛教,甚至聲聞緣覺、五乘共法都是人間佛教」。*380佛法是淨化心靈的根本之道,但也重視物質方面的建設平衡,佛法教導人們以智慧運用財富,並以出世的精神來從事入世的事業,從而建立富而好禮的人間淨土。

第三、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是佛陀之教。大師認為,佛陀的教義重視簡單、和平,強調天下人我一體,並且能帶給人間帶來歡喜、幸福與自在解脫。無論是大規模宣說,還是個別教示,只要對出家弟子或在家信徒有益於淨化人心、和諧社會,都是佛法。正如《大智度論》中佛告憍尸迦所說:「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我法中。」*381佛陀的教法並不局限於佛教的名相或專有名詞,只要能淨化人心的語言文字,都可視為佛法。

因此,「佛陀的親口教導,包含世間所有真實、善良、美妙的語言和道理,都被納入人間佛教」。*382其實,言語文字只是標月指,只是方便,主要在於讓每個人從所聽聞到的善法中,在煩惱中淨化,從凡俗中昇華,從有相裡超越到無量、無相、無邊的法界,體認自己與佛同具的法性真如。

第四、身教說法是佛陀之教。做為一位導師,佛陀不僅以佛法引導弟子思惟真理,還以身教實踐佛法的慈悲喜捨,這也是佛陀說法的表現之一。在《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第二章中,大師從五點談到佛陀的人格特質與平常利他的生活修行:一、出家求法,佛陀經歷六年苦行,體會修行不是虐待自己的身體,凡是要回歸到中道,而後悟到緣起中道。二、教團成立,佛陀領導大眾,以法為中心,以戒為師,一再強調,自己只是「眾中之一」。三、一日生活,晨起與弟子次第乞食,講經說法,應化十方,隨遇而安,隨喜而作。四、度化弟子,隨時觀機逗教,應病與藥,關照弟子的法身慧命,也注意其食衣住行。五、利生服務,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九年,為眾生解惑除疑,度化的弟子上至國王、大臣、外道領袖,乃至各行各業,各階層人士,宣講教化無量數次,感化無量數人,佛陀一生的身教同樣可以視為佛說的內容。

大師從佛陀出家求法、成立教團,以及日常生活、教化弟子、利生服務等各方面來引導大眾認識佛陀,了解他真實的人間生活──「如是說,如是行」,揭示「佛陀是人,不是神」的本意,由此說明「佛陀的人間佛教,是真實無欺無妄的教法」。*383

如上所言,「佛說的」──釋迦牟尼佛之教就是「人間佛教」。「佛說的」可以從「人」和「法」兩方面來理解。說法的「人」,五種人說佛法,擴大說法者的條件,沒有出家、在家之分,凡是符合三法印,即無常、無我、涅槃寂靜的教理;此外,依著佛陀所說的「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來揀擇、審度,就能正確體會說法者的究竟意義,這些都可以視為「佛說的」,五種人說佛法實現佛教平等的精神,也擴大佛教傳播的因緣。

所說的「法」,「凡是契理契機的佛法,只要是對人類的利益、福祉有所增進,只要能饒益眾生的,都是人間佛教」。*384只要能夠淨化人心、促進社會和諧、提升人類福祉的語言與行為,都可視之為佛法。佛陀的教法不捨一人、不捨一法,讓各種根機皆能在契理契機的原則下,同沾法益。

佛陀的言說與身教共同影響著佛法的傳承。因此,在面對「佛說的、非佛說的」的爭論時,大師認為,當今佛教界應關注的核心問題是:能否實踐佛法。「就像倡導『僧信平等、男女平等』這個觀念,如果你能奉行,就是佛說的;你不肯奉行,就都是非佛說的。」*385

【附注】

*371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六章 總結》,頁312。

*372 同註371,頁315。

*373 星雲大師:〈大乘非佛說〉,《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增訂版),頁235。

*374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自序》,頁6。

*375 同註374,頁6。

*376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一章 總說》,頁25-26。

*377 星雲大師:〈我推動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行佛篇2》(增訂版),頁264。

*378 同註376,頁27。

*379 同註374,頁6。

*380 星雲大師:〈叢林參問〉,《星雲大師全集127.隨堂開示錄4》(增訂版),頁182。

*381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三章 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頁138。

*382 《佛光通訊》,轉引自滿義:《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頁328。

*383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二章 佛陀的人間生活》,頁93。

*384 滿義法師:〈關於大師人間佛教的思想源流〉,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66.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2》(增訂版),頁147。

*385 星雲大師:〈大乘非佛說〉,《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增訂版),頁235-236。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