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048 三、國際佛光會──從本土到世界的會員組織
大師十二歲出家,在寺院裡經過佛法薰習,青少年時期的大師,懷抱著將佛法傳播出去的信念,給自己立下一些理想:不做住持、不要寺廟,原因是要以佛教為家,不以寺院為家;另一個理想是:要有一個「會」,大師認為「會」是十方的,「會」可以改變佛教。*63當時年紀尚輕的大師,不明白什麼是「會」,只知道有中國佛教會而已,但對於「會」的重要性,已在內心中埋下種子。
隨著佛光山的建設及發展,一向重視制度與組織的大師,在第三任宗長期滿時,依章程退位,交棒於心平和尚。退位後,大師雲遊各地,處處說法,服務信眾,了解海內外各地信眾的需要與心聲:「為了適應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變遷,佛光山應當率先改變佛教在社會中的角色與功能,走向城市,深入社會,面對群眾,甚至超越國界,弘化全球,為眾生分擔更多的憂苦,為社會承擔更大的責任。」*64大師認為,佛教確實應該肩負責任,在社會精神文化與道德重整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走出寺院的大門,應大眾需求而成立「佛光會」。
1990年8月18日假台北普門寺,召開第一次的發起人座談會,出席人數120位,大師親自主持,座談會中確定本會之名稱、宗旨、任務、組織章程及未來方向。*65之後又分別於9月3日及12月15日召開第一、二次的籌備會議,期間國內外申請入會的人數與日俱增,非常踴躍。翌年2月3日,於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中華佛光協會成立大會,與會人數多達五千餘名。會中一致通過,由大師擔任中華佛光協會會長,會中亦選出數名理監事,並敦聘慈容法師為祕書長,張培耕居士為副祕書長,協會由出家僧眾與在家信眾共同組成,積極拓展會務活動,攜手承擔弘揚佛法的使命與責任。
大師揭示,成立中華佛光協會的宗旨:秉承佛陀教法,恭敬三寶,弘法利生,覺世牖民。成立目的是為提倡人生佛教,建設人間淨土;淨化世道人心,實現世界和平。會中,大師為全國三百餘分會的正、副會長舉行授證儀式,並且向會員報告今後佛光協會的責任方向:
過去佛教好像是出家人的,信徒所參與的事情不多。中華佛光協會的成立是希望從僧眾的佛教普遍到信眾的佛教──佛教是大眾的。
過去講到佛教,大家都以為佛教是寺院的。成立中華佛光協會,是讓佛教從寺院走到社會,甚至走到每一個人的家庭。
過去的佛教以為只是自修就夠了,我們的中華佛光協會是希望佛教除自修外,更能福利社會大眾。
在過去佛教是靜態為主,但是我們希望透過佛光協會把佛教帶動起來。
過去以為台灣很多信徒就可以了,現在中華佛光協會要把佛教從台灣普遍到全世界。
過去的佛教,在家的信徒,雖然信仰佛教已三十、五十年,但在佛教中永遠只成為弟子,成為信徒,無法成為布教師。但是如果出家的話,今天出家,今天就是師父了,我認為這樣很不公平。所以,未來中華佛光協會將舉行鑑定測驗,讓我們的信徒也像出家人一樣,負起淨化社會、改善社會風氣的責任,對社會有所貢獻,也就是從弟子升格為在家的布教師。*66
大師著意改革過去佛教是出家人的、是寺院的、是自修的、是靜態的刻板印象;成立中華佛光協會,將佛教普遍到是大眾的、是走向社會的、是動態的。由於佛光協會的成立,讓在家眾加入弘法的行列,升格為在家布教師,共同負起淨化、改善社會風氣的責任,不僅實踐佛陀人間佛教平等的精神,更擴大人間佛教的影響力。
中華佛光協會的任務是推動佛學研究,支持佛教文化事業,舉辦社會文化、慈善、服務工作,輔助興辦佛教教育,以及成立國際組織,舉辦國際學術活動等。*67佛光協會為僧信二眾共同發心組成的,大師期勉佛光人要心懷社會,立足台灣,進而到世界各地,以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為家務及事業,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之理想。
中華佛光協會成立後,陸續又在世界各地如美國、澳洲、法國、英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日本、南非等設立分會。因為各地陸續成立協會、分會,也促使國際佛光會的成立。1991年9月,以通訊方式舉行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第一次籌備會,10月15日於本山召開第二次籌備會議。會議討論,訂定世界總會憲章暨附則草案、籌備世界總會首屆代表大會議程、各國及地區代表產生辦法,以及確定首屆(1992年)大會主題,並且推選成立大會主要籌備工作人員。*68
1992年5月16日,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於美國洛杉磯舉行成立大會,四千多位來自全球四十五個國家地區的佛光會代表出席。繼之舉行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會中,大師當選為世界總會會長,吳伯雄、水谷幸正、嚴寬祜、游象卿、安那魯達法師當選為副會長,中華總會祕書長慈容法師等十五人當選為理事。中華佛光協會依據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憲章,更名為「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簡稱「中華佛光總會」。*69此次大會以「歡喜與融和」作為主題,象徵國際佛光會所有會員將以歡喜的心與融和的力量,廣結善緣,團結教界,為建設人間淨土奉獻心力。*70會中,大師授旗各地佛光會後致詞說:「有人問我為什麼要發起國際佛光會?我的答案很簡單──為自己留下歷史、為社會留下慈悲、為世界留下奉獻、為生命留下信仰!還有人問,又為什麼要把大會主題訂名「歡喜與融和」呢?我的答案也不難──國際佛光會願意將歡喜滿布人間,希望世界要融和,不分種族國籍能夠和睦共處。」*71本次大會的主題歡喜與融和,是大師一生所提倡的理念,呈現給世人的是:佛光會的組織就是一個歡喜的組織,以歡喜的布施,將歡喜滿人間;佛光會的組織就是一個融和友愛的組織,以融和的力量,消弭世界的不平等。此後,佛光會每年例行舉辦的會員代表大會,以推展「主題演說」作為會員的精神指標和未來努力的行事方向。
而佛光會的宗旨則是:(一)秉承佛陀教法,虔誠恭敬三寶;弘法利生,覺世牖民。(二)倡導生活佛教,建設佛光淨土;落實人間,慈悲濟世。(三)恪遵佛法遺制,融和五乘佛法;修持三學,圓滿人格。(四)發揮國際性格,從事文化教育;擴大心胸,重視群我。*72會員信條有八大條目:
我們禮敬常住三寶,正法永存佛光普照。
我們信仰人間佛教,生活美滿家庭幸福。
我們實踐生活修行,隨時隨地心存恭敬。
我們奉行慈悲喜捨,日日行善端正身心。
我們尊重會員大眾,來時歡迎去時相送。
我們具有正知正見,發掘自我般若本性。
我們現證法喜安樂,永斷煩惱遠離無明。
我們發願普度眾生,人間淨土佛國現前。*73
佛光會發展方向是:從僧眾到信眾、從寺廟到社會、從自學到利他、從靜態到動態、從弟子到教師、從本土到世界。由大師作詞、吳居徹教授譜曲的〈國際佛光會會歌〉,更是簡潔明了的揭示其宗旨、信念、精神與希望:
我們的宗旨,從事弘法利生;我們的信念,辨別是非邪正;
我們的精神,效法四大菩薩;我們的希望,建設佛光淨土;
我們福利社會,放眼全球;我們同體共生,胸懷法界。
請聽!我們的心願,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
請聽!我們的心願,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74
佛光會以弘法利生為宗旨,顯現不同於其他民間社會團體及慈善單位,是傳承佛陀的教法,弘法利生的宗教團體;在信念上,要具有正見,常親近善知識,多參與佛法研討來提升信仰;精神上,則是效法四大菩薩的悲、智、願、行,自利利他,共同建設佛光淨土;在佛光會,我們福利社會,放眼全球;人與人之間,我們同體共生,胸懷法界。共同的心願是要將「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
國際佛光會為凝聚佛光會員共識及增進佛光人情誼,定期舉行會員大會、理監事會議等等相關活動來商討會務,促進會務交流,其組織運作模式,有效地將信眾團結起來。國際佛光會也是佛光山國際性格的體現,是實現佛教國際化的目標,大師開示:
當初佛陀講到時空,便是無邊法界,無量僧祇,無量眾生。佛光山為了實踐這樣的理想懷抱,所以就率先跨出一步,弘揚佛法於全世界。目前全世界五大洲六十多個國家地區,⋯⋯,真是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佛光會,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佛光人,但是我們並不以此為滿足,在度眾上不僅要度華人,對不同膚色、種族的國際人士也要度化,對異教人士更要建立友好關係。我們希望從華人的組織,慢慢擴增到國際人士的組織;從佛教的信徒,慢慢轉變到非佛教人士也來歸信佛教。當初佛陀把佛教弘揚於五印度,佛光山則把佛法弘揚於五大洲。佛光山最大的貢獻是把佛教國際化了,儘管有些地方我們沒有到過,有些地方的人並不認識我們,但是在佛光普照之下,他們已經承受了佛陀的甘露法水,那是由佛光人推動的,這個榮耀是我們每個佛光人共享的。*75
國際佛光會積極推動國際化,於2003年獲准加入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是極少數由華人組成的國際性組織之一,也是聯合國組織中唯一的中國佛教民間團體,*76不僅提升佛教國際形象,走向全球,更擴大佛教的國際活動空間。
佛光山與佛光會之間關係密不可分,大師以七大面向闡述佛光山與佛光會的同而不同,不同而同:*77
佛光山以僧團為主,以信眾為輔;佛光會以信眾為主,僧團為輔。
佛光山以弘法為修行;佛光會以護法為修行。
佛光山以靜態為主,動態為次;佛光會以動態為主,靜態為次。
佛光山以寺院為道場,集眾修行;佛光會以家庭為主軸,信仰不二。
佛光山以十方為對象;佛光會以道友為聯誼。
佛光山以「法」為布施,信眾不得干涉僧事;佛光會以「隨喜」為布施,僧眾不得令其超出負荷。
佛光山以法制為內涵,和諧為發展;佛光會以倫理為內涵,慈心為發展。
佛光山與佛光會,兩者乃平行發展,共同擔當教化眾生的責任,也為僧信融和做出了良好的示範。大師譬喻佛光山與佛光會的關係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必須相互合作、團結,才會有力量,才會有平衡。
綜上所述,宜蘭時期大師組織在家信眾,吸引知識青年、兒童學佛,給予信眾上台弘法講說的機會,並且大力推動佛教的社會化及大眾化,成為奠定日後發展佛教事業的基礎。開山後,信眾日趨增多,舉辦信徒會員大會,訂定信眾組織辦法;為提升信徒素質,成立信徒講習會。佛光山得以順利推動人間佛教及各項弘法建設,來自於信眾發心護持,大師為表感念,成立功德主會;而義工發心服務,奉獻人群,協助各項事業,大師認為對義工要有合理的照顧,成立義工會。而國際佛光會的成立讓在家眾加入弘法行列,使信眾有機會奉獻心力,成為佛教慈善的推動者、文化的播種者、佛法的弘化者與大乘的修行者,讓社會大眾認識真正的佛教,讓佛教走向全球。
佛教的發展,只靠出家人是不夠的,大師組織信眾,提升其地位,讓信眾在佛教裡成為中堅幹部,協助弘法事業的推動,共同光大佛教。
【附注】
*63 星雲大師:〈佛光山與佛光會〉,《星雲大師全集140.隨堂開示錄17.集會共修3》(增訂版),頁301。
*64 〈中華佛光協會籌備工作報告〉,《覺世旬刊》第1190-1191期,1991年3月,頁41。
*65 同註64。
*66 〈星雲大師致詞 為中華佛光協會成立獻言〉,《覺世旬刊》第1190-1191期,1991年3月,頁43-44。
*67 〈中華佛光協會成立專輯──之一提倡人生佛教.建立人間淨土〉,《覺世旬刊》第1190-1191期,1991年3月,頁33。
*68 〈舉行世界佛光總會籌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覺世旬刊》第1214期,1991年10月,頁21。
*69 星雲大師:〈一、國際佛光會〉,《星雲大師全集62.佛教叢書20.儀制3》(增訂版),頁11。
*70 〈十六日在洛成立 慶祝活動連續五天〉,《覺世旬刊》第1235期,1992年5月,頁50。
*71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成立〉,《覺世旬刊》第1236期,1992年6月,頁45。
*72 星雲大師:〈佛光會的宗旨〉,《星雲大師全集122.講演集10.人間與實踐》(增訂版),頁12。
*73 星雲大師:〈佛光會員的信條〉,《星雲大師全集122.講演集10.人間與實踐.佛光會的精神》(增訂版),頁38。
*74 星雲大師:〈第七課 國際佛光會會歌的意義〉,《星雲大師全集81.佛光教科書11.佛光學》(增訂版),頁54。
*75 星雲大師:〈第十三章 人間佛教的重光〉,《星雲大師全集55.佛教叢書13.教史3》(增訂版),頁217-218。
*76 星雲大師:〈第二十課 佛光山大事記〉,《星雲大師全集81.佛光教科書11.佛光學》(增訂版),頁279。
*77 星雲大師:〈佛光山與佛光會〉,《星雲大師全集209.如是說7》(增訂版),頁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