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154 引言

佛法因應眾生的根性、發心不同,而分為聲聞乘與菩薩乘的修行,但在佛陀時代,並沒有聲聞乘和菩薩乘之分,畢竟佛法是一味的,只是因應說法對象的不同而有內容的差異。例如:佛陀對於初接觸佛法的眾生,說做人的根本道理,教導五戒十善,修持人天道,稱為人天乘;對於出離心深切的人,為他講說出離生死的方法,修持解脫道,稱為聲聞乘;對於具有人天乘入世精神,又有聲聞緣覺出世思想的人,稱為菩薩乘。其中,菩薩道是既求解脫道又不捨人天行的殊勝法門,可以說是一乘法的實踐者。

若從修道次第而言,在五乘佛法中,人天乘的佛教,重於積集世間福行的增上心,以現世樂後世樂為滿足,是佛教的共世間法。如:儒家,追求成聖成賢,近於人乘;耶教、回教,追求永生的天堂,通於天乘;聲聞、緣覺乘,重於出離心,以涅槃解脫樂為最終目的;菩薩乘,重於利他濟世的菩提心,以成佛為生命的終極目標。若能以菩薩乘為目標,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就能把五乘佛法都調合起來,也就是人間佛教。*7

又從佛教的根本教理來理解,可以知道原始佛教的三法印、緣起說、四聖諦以及大乘佛教的般若空性與中道,不僅是宇宙間的真理,更合乎人世間的道理。不論任何時代、任何地域,都能適用於人類社會,並且隨著科學文明的進步,更能印證佛法的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恆性、超越性與可證性。但凡符合緣起理則的特質,都是純正的佛法;所以,解脫道固然是純正的佛法,宣揚慈悲利他精神的菩薩道,當然也是純正佛法!

尤其,佛教不是僅作玄學思辨的哲理,它真正的目的是在於解決眾生的疾苦,以解決人生問題為主旨。佛教也不限於出家人的信仰,他是有益於全民大眾的智慧;佛教也不是理論、抽象的,而是重視人性、具有人間性格,能為世間帶來幸福快樂的宗教。菩薩道的修行就是從一個自我了脫的佛教,到眾生生命都圓滿的佛教,這就是人間佛教的真義。

大師認為,不論是聲聞乘還是菩薩乘,都是佛陀本懷,彼此都不違佛陀教法,因為法無高下,應機者妙,都是涅槃解脫之道。因此,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其實不是創新,而是回歸,只是把過去諸佛、大德的教化,以廣大眾生能接受的方式揭櫫於大眾。如同太虛大師「攝小歸大」的判教原則,認為佛法的根本宗旨,唯在大乘,應當以「菩提心為因,大慈悲為本,方便為究竟」,認為小乘乃是大乘之基礎,應將小乘的修法與思想攝歸於大乘*8這就是人間佛教能對聲聞乘與菩薩乘思想融攝於一體的根本原因。

尤其,大師一再提到,當今佛教衰微的原因,就是過份地忽略世間資生的問題,急於求證出世的解脫,致使世人垢病我佛教為消極、厭世思想。殊不知大乘佛教的精神,雖然要有出世的思想,但也要先作入世的事業。因此,佛法與世間如同出世與入世,具有不即不離又不一不異的關係,這才是大乘佛教即俗即真之妙行。也才是大師極力提倡的「入世重於出世、生活重於生死、利他重於自利、普濟重於獨修」的人間佛教。

本節立足於「聲聞乘」與「菩薩乘」的融和作論述,分別透過教義與修行二個路徑來理解大師對三乘融和的說理。首先,從「根本教義」做論述,就三乘共法的「緣起、四諦」二教理進行闡述。一般以為,此二者屬於聲聞乘教法,但事實上一切大乘的教義,也都從中發展出來,所以想要了解星雲大師對三乘的融攝,自然必須從根本教義進行融會貫通的理解。

其次,從修學次第與悟道目標分析解脫道與菩薩道修學的同異。聲聞行者的「解脫道」與菩薩行者的「菩薩道」,在次第上都不離「戒定慧三增上學」,在求證果位上亦皆以「出離心」為基礎,再依此進修「大悲心」行菩薩行。二者在解脫的目標上,從聲聞的出離生死到菩薩的超越生死,從解脫六道輪迴晉升到十法界流轉;雖在義理詮釋、修持法門與果報功德有所差異,但就遠離顛倒妄想,求證解脫的觀念仍是貫通的。

尤其,大師對於修道次第的觀點與太虛大師是一致的,認為人間佛教是在人間修菩薩行,是由凡夫進趨佛乘的「即人成佛」觀點。也就是在人乘修菩薩乘,所以在次第上並不一定都須經歷天人與聲聞階段,因為這二個階段實際上已經融攝於「超人的菩薩位」*9。因此,學習佛法雖有其次第,但在因緣法下,每個人的次第還是個別差異的。*10

最後,針對聲聞乘對菩薩乘的質疑,在解脫觀與神聖性議題上,本文以大師對人間佛教的體認內容作為回覆,為所有人間行者修學菩薩道的參考。以下就從教義思想及修行觀二點分作論述,說明大師對聲聞乘與菩薩乘的融和思想。

【附注】

*7 參閱星雲大師:〈五乘佛法〉,《星雲大師全集103.金玉滿堂10.法相》(增訂版),頁160-161。

*8 參閱鄧莉雅:〈從判教看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法音》,2016年,頁11-16。

*9  出自《太虛大師全集・第十四編支論》:此因釋迦出世的本懷,見於華嚴、法華,其始原欲為世人——凡夫——顯示一一人生等事實三真相——若華嚴等所明;俾由修行信心——若善財童子等——進趨人生究竟之佛乘。此即是將菩薩位擴張延長於人及超人與佛之三位:修行信心位的人生初行,是人的菩薩位,若孔、老、善財等;初無數劫位,是超人的菩薩位,若世親等;第二無數劫位以上,是「佛的菩薩」位,若普賢等。華嚴宗所主張之三生成佛說,即是經此三菩薩位,以第三「佛的菩薩」位謂之成佛。由「人的菩薩」位入「超人的菩薩」位及進至「佛的菩薩」位,所經歷的皆菩薩位,故更不須經歷天與聲聞、獨覺之三階段,而彼三階段已消融於「超人的菩薩位」矣。CBETA 2024.R3,TX23, no. 14, pp. z39a06-z40a2。

*10 參閱星雲大師:〈認識人生〉,《星雲大師全集125.隨堂開示錄2.教育講習2》(增訂版),頁170。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