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365 二、〈現代佛教的四化〉──佛教現代化的實踐標的

佛教自佛陀成道以來,無不隨著時代,因應當時社會的風尚發展,廣為弘傳。為了契理契機,傳法的方式也隨之日新月異,配合時代需求,以容易讓人接受為原則。針對現代化佛教如何弘法布教,大師提出現代四化作為實踐的標的:

(一)佛法現代語文化

佛陀時代,印度的語言就有二百二十多種,主要語言也有十三種。佛陀傳教也應用多種語言傳法,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語文的運用即是方法之一。因此,在佛法的弘傳上,如果大家都能利用各種語文來做為溝通的橋梁,重視英、日、韓、法、德、西、葡等,使之普遍,佛教必定更讓許多人了解、接受。
*122

佛教弘揚,需要依靠語言文字傳播,在佛陀時代,佛陀也是應用多種語言傳法;乃至佛教東傳,也是由歷代的高僧大德孜孜不倦於經典的翻譯,佛教得以在中國生根,繼而發揚光大。因此不論在現代社會,乃至宗教,語言都是非常重要,就是社會上企業要國際化,除了專業技能外,具有各國語文能力也是重要一環;基督教傳教士到各地傳教,也是使用當地語言;各類的國際會議,也需要同步翻譯各種語文。因此,對佛教而言,大師表示:「語文,在佛法上的功能是相當重要的。一個佛教學者必須具備梵、巴、藏、英、日文等語言,才能尋根究源佛陀的遺教,如我們熟知的麥克雷教授、水谷幸正教授等,皆具備多國語文的能力;布教師如能通達國際語言,教義才能傳布到他國領域。」*123

在五○年代,國際佛教有一「世界傳道計畫」,大師當時內心非常雀躍表示,佛教的興衰,決不是某一個地區的事,世界性的佛教,要世界人士來決定。但反省當時台灣佛教環境,並無國際弘法人才,如何才能參與世界佛教傳道的行列?總不能講著中文,搬著方塊字的大藏經走向國際傳道。又中國是佛教的第二祖國,也不能等著人家來向我們傳播佛教,因此呼籲中國佛教會,訓練世界傳道的英語人才。*124

大師深知要發揚佛教,讓佛教走出去,需要學習各種語言,尤其是英文,因此呼籲當時佛教青年學習英文,在世界性的佛教會議時,能與各國佛教徒溝通,才能顯中國佛教不是落伍的,而是具有現代化的,弘揚佛教也才會有力量。*125 所以在開創佛光山之初,即致力於語言人才的培養,乃至成立中英文叢書編輯委員會,發行中英對照佛學詞典叢書等。

因此佛教要現代化,其弘傳方式要配合時代的趨勢,首先佛法要現代語文化,除了中文,還有英文、西班牙文、日文、韓文、法文、義大利文等各國語言。但是會世俗的語言還不夠,更需要的是佛教語言人才,要能翻譯,如文字翻譯、口頭翻譯或搜集資料編輯等。*126 此外希望佛教的經典,未來能全部語體化、有聲化、電子化、彩色化,以期普遍流傳,才能使佛教進入國際化的新里程。

(二)傳教現代科技化

佛教非常重視科學和技術,就如過去佛陀說法的時候,便經常運用舉喻來說明事理,甚至顯現種種方便神通來度化眾生,那就是一種以科技弘法的方式。佛教要現代化,在設備上,也要配合社會科技的發展。例如,使用投影機、電視、電腦、網路,甚至遠距教學等等,這些都可以用來輔助弘法,讓佛法的傳播更為便利。
*127

佛陀當初說法,雖以口傳授,但觀機逗教,相當重視運用不同方法,以種種譬喻、因緣、重頌、長行等方式教化弟子,這就是現在講究的實務例證。歷代高僧大德講經時,分科列表,復講小座,這也是要聽者能夠聽懂。因此隨著時代、地域、文化的不同,傳教方法也應有多層次的改進,不能再像民初太虛大師講經用黑板來輔助講說時,竟被人譏為妖僧,這種墨守成規,抱殘守缺的心態,只有阻礙佛教不能發展。

大師表示,面對現代科技文明,資訊新知日新月異,佛法應該現代化、生活化,針對當前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要以「佛法為體,世學為用」。*128 世間萬物只要應用得當,能對社會有利益,都可以成為弘法的工具。例如現在被廣為運用的遠距教學或視訊等,讓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信眾都能同步學習,不但突破地域限制,也讓教學更方便。

因此佛教要現代化,其弘法方式應該要善用時代的科技媒體、電視、網路等等,來輔助弘法,節省時空、人力,才能將佛法廣泛流傳。要與時俱進,不求進步,就是退步,很容易為社會所淘汰。

(三)修行現代生活化

佛教重視修行,因為修行能讓身心端正,解脫煩惱。但是,修行不只是在經典或在口頭上,而是必須落實在生活上。比方,講到外表,要有威儀,要能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立如松;講到心裡,要能持戒、要有禪定、般若、慈悲,把這些運用到生活裡,也就是所謂福慧雙修、行解並重、知行合一。對家庭、社會要服務奉獻,對生活所作所為,要合乎理則、合乎法則,才能有所功用。
*129

傳統佛教給人最大的詬病之處就是不重視人間的生活,有的出家人,開口閉口就是要去深山修行或閉關等,但真正證悟的有幾人?只重視外表形式,沒有實際方法,只是消磨歲月,這些都是佛陀所呵斥的「焦芽敗種」。乃至在弘法過程,所傳播的都是清修、淡泊、苦行、絕情、止欲、觀死等的教義,過度出世思想,不重視人間豐富喜樂的生活,把人間弄得更加愁雲慘霧。

大師認為佛教與日常生活關係是非常密切的,不可把佛法當成學問來研究,佛教是一種宗教,應該用佛法來指導生活,達到「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能夠在生活中修行、落實佛法,這才是人間的佛教。*130 真正的修行者都是頭頂著青天,腳踏著大地,眼視芸芸眾生,耳聽苦難音聲,把和平幸福散布人間,才是真正的修行。

因此現代化佛教,要能修行現代生活化,要學習古德的行誼典範,更要配合時代所需,服務社會,令眾生歡喜為修行。佛弟子應樹立吃苦耐勞、救濟眾生的慈悲形象,為眾生服務,以教書、醫護、藝術、文學等為眾生效勞,學習各種法門廣度眾生。工作時可以念佛,靜處能行三昧,動處也能安住定中;生活中對人有慈悲、尊重、包容,就是修行;舉心動念有道德、有慈悲,就是修行;廣結善緣、與人為善、五戒十善、四攝六度,就是修行。總之佛法是遍於生活,佛法要在行住坐臥之間落實。

(四)寺院現代學校化

現代大部分的寺院建築,都不只是建一個佛殿、供一尊佛像而已,已經開始注重建講堂、教室、圖書館。寺院不但保有傳統的制度、內涵,也兼具有學校教育的功能。住持就是校長,聘請不同的老師上課,為大眾服務,發揮多項教育、文化等功能。因此,寺院學校化,對社會教育的提升必定能有貢獻,對信徒的修養也必定有所增長。
*131

自古以來,佛教寺院就是代表傳法、辦道的地方,寺院最大的功能,就是「寺院學校化」。漢唐時代,寺院舉辦義學,禮請名師大德教育失學的人,為國家作育英才;寺院更提供莘莘學子讀書的最佳環境,為社會化育多少傑出人才。但有些人對寺院存有錯誤觀念,以為年老了,找一寺廟清淨養老;或放假了,住到寺廟享受寧靜;有法會時,到寺廟拜拜趕齋會等等,無形中讓寺院變成公寓、飯店,或養老院、度假村,失去原有傳教與辦道的功能。

大師提出現代化佛教的寺院要學校化,讓寺院具有教育功能,提供般若智慧,可淨化心靈;孕育法身慧命,使人斷除煩惱。住持就是校長,出家人是教師,佛法就是我們的教材;更要推動讀書會,建設書香的家庭、書香的社會、書香的世界,因為書香化就是教育,人人都能明理、有智慧,世間的紛爭自然消弭於無形。*132

因此佛教要現代化,唯有將寺院功能學校化,才能接引民眾進入佛法,使眾生得聞法益,進而離苦得樂;將教化民眾視為重要任務,讓寺院成為社會教育的重要據點。

以上,佛教要現代化如何運作?大師提出佛法現代語文化,讓佛教走入時代,走入世界每一個角落,使佛法能廣泛流傳;傳教現代科技化,讓弘法節省時空、人力,應用現代科技方法,達到最高效率與成果,提高民眾對佛教的認識;修行現代生活化,從生活作務作中,服務、奉獻、精進、耐勞作為修行,使生活修行化,修行生活化;寺院現代學校化,使寺院發揮更多的教育、文化等功能,為大眾服務,廣植福德來成就菩薩道。*133

【附注】

*122 同註121,頁26。

*123 星雲大師:〈現代佛教的四化〉,《人間佛教系列叢書5》,頁311。

*124 參閱星雲大師:〈世界傳道計畫〉,《星雲大師全集224.覺世論叢》(增訂版),頁66-67。

*125 參閱星雲大師:〈佛教青年應當努力的目標〉,《星雲大師全集225.星雲智慧1》(增訂版),頁229。

*126 參閱星雲大師:〈自我要求〉,《星雲大師全集125.隨堂開示錄2》(增訂版),頁265。

*127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星雲大師全集180.星雲法語3》(增訂版),頁26。

*128 參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慧學〉,《星雲大師全集27.人間佛教的戒定慧》(增訂版),頁264。

*129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星雲大師全集180.星雲法語3》(增訂版),頁27。

*130 參閱星雲大師:〈人間與生活〉,《星雲大師全集123.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135-136。

*131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星雲大師全集180.星雲法語3》(增訂版),頁27-28。

*132 參閱星雲大師:〈來台弘法五十週年歷程之二〉,《星雲大師全集142.隨堂開示錄19》(增訂版),頁295。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