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085 三、活動就是教化──從靜態到動態

大師提倡佛教要大眾化,由於佛教不能深入社會,使得佛教和社會大眾脫節疏遠。*134大師在《星雲日記》中說道:「過去的佛教都是在深山裡,然佛教是群眾的,應該走上社會深入民間,讓佛法的教化來改善我們的生活。」*135人間佛教要以社會為對象,為接引更多各階層群眾步入寺院道場,佛教必定要走出去。因此,大師興辦各項教育以提升社會大眾的精神生活,推動各種活動以淨化社會大眾的身心,依止「佛說的」,舉凡「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皆是人間佛教。

(一)寺院就是學校

寺院道場是出家僧眾修行、弘傳佛法的地方,同時也是在家居士修習佛法的場所。過去人們對於寺院有一些既定的觀念,例如,年老了,可以到寺院安老;放假時,可以到寺院走走;有法會時,可以到寺院拜拜;而在傳統的寺院建築空間中,佛殿提供燒香拜拜,客堂提供喝茶休息,齋堂提供飲食,禪堂提供打坐等,沒有其他積極教化的空間功能。

對於這些現象,大師認為,寺院是接引信眾學佛的地方,隨著時代進步,寺院必須擴大弘法的功能,發揮更大的功效:

第一、要寺院學校化,讓寺院成為具有教育功能的學校,成為四眾融和共有的道場,成為注重研究交流的會議中心,成為具有聯誼功能的活動場所,而不再停留在過去吃齋拜佛的信仰上;

第二、要讓寺院成為佛教所有,不要讓個人的小廟分散佛教的力量;

第三、佛教要有事業,尤其出家人要有「寧可無寺,不可以無事業;寧可無學問,不可以無道德;寧可無能力,不可以無發心」的悲心宏願。
*136

為了讓寺院發揮度眾功能,大師提出「寺院學校化」,寺院必須具備教育、研究、交流、聯誼的功能,而不僅是停留在「吃齋拜佛的信仰上」。此外,寺院應歸佛教所有,而非個人的私有財產,以避免分散佛教的力量。尤其,佛教要重視自身的建設,出家人要有道德、要有發心利他的菩薩性格,積極推動佛教事業的發展。

其實,過去的叢林本就是學校,具有學校的功能,提供大眾修學,如印度時期的祇洹精舍,據《分別功德論》卷二記載,祇洹精舍中有七十二間講堂,1250間房舍,其規模之大,佛陀在講堂內為眾講經說法。那爛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學,一千多年前玄奘大師抵達印度,就是在那爛陀大學留學,當時有三萬多名學生。在中國歷史上,寺院更如同學校,提供莘莘學子讀書的最佳環境,如歷代名將宿儒如范仲淹、王安石、呂蒙正等人,都是在寺院裡苦讀成功的。*137

所謂的寺院學校化,就是加強、健全寺院的弘法功能,即保有寺院道場傳統的制度及修持,同時兼具學校的功能,使其成為社會及心靈教育的加油站。寺院學校化的觀念,在大師年少就讀佛學院期間就已經萌芽,*138到了宜蘭,大師也曾利用大殿沒有念佛共修的時間,將桌椅一放,黑板一擺,大殿就變身為教室。

佛光山開山後,大師興辦各種教育事業,期許能為社會、為佛教培養人才,大師說:「我自己沒有讀過正規的社會學校,但我很喜歡辦學,尤其,在寺院叢林的僧伽教育,養成我非常愛好幫助別人的心胸。又因為我覺得佛教能幫助人的,第一優先的就是『教育』,因此,我就更堅定的辦起社會教育來了。」*139

辦教育,是大師一生中重要的理想之一,在寺院裡開辦教育以接引大眾:「我們把佛教跟學校教育結合,讓寺院除了本身已有的功能以外,也把寺院做成是一個社會教育的基地,對人民實行兒童的教育、婦女的教育、社會的教育,甚至成為正式的學校,讓佛教具備教育的功能,如此還怕沒有信徒,還怕有人要反對嗎?」*140因此,大師以寺院就是學校的理念,興辦各項教育與學習活動,有了具備教育功能的寺院,就能發揮寺院度眾的效能,接引社會大眾認識佛教。

「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大師說,佛法的弘傳本來就有很多的善巧方便,不但要契理,更要契機,為了讓大眾認識佛教、理解佛教,勢必要運用各種不同方法,佛陀度化眾生開演八萬四千法門,觀世音菩薩亦以三十二應化身、十九種說法方式,用對方的語言習慣及需求來度化眾生。因此任何方法對眾生有益,只要分寸拿捏適宜,任何世間法皆可以拿來為佛法所用:「我覺得佛法的弘傳,要講究契理契機,除了契合眾生的根機,還要契合時代的發展,更要與當時的文化、思想、潮流配合,不必分歧。」*141

面對廣大眾生不同的需求,大師秉持「為信眾辦學」的信念,開辦各項課程,服務社會群眾,應眾生不同根機,而施予不同教化,創造多元的學習機會,滿足各界人士的需求:從幼兒園到大學的社會教育;從社區大學到書院,各種課程相應各種人士;甚至與時俱進,以科技化弘法,透過網路即可以學習的網路佛學院。

大師一直有為社會服務、辦社會教育的想法,最早社會教育始於1956年,在宜蘭創辦的「慈愛幼稚園」。目前佛光山之下的社會教育系統,興學辦校遍及五大洲,包含五所大學:美國西來、嘉義南華、宜蘭佛光、澳洲南天、菲律賓光明大學;三所中學:普門中學、均頭中小學、均一中小學;以及數所幼兒園:慈航托兒所、慧慈幼稚園、小天星幼稚園、新加坡慈愛三好學校、新馬寺三好幼兒園等。從幼兒到青年,大師建設出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為社會培育人才,給予佛教未來因緣。

信眾教育所接引的對象更是多元,因應「終生學習」與「邁向學習社會」的時代潮流,除了不定期舉辦各種講習會,基於「佛法生活化」的理念,在社區成立全家大小都可以讀書、學習的學校,每學期規劃開辦佛學、文化、社教課程及生活講座,以終身學習之全人教育為辦學目標。*142目前佛光山派下各寺院道場,如宜蘭蘭陽別院、台北道場、苗栗大明寺、台中惠中寺、嘉義會館的博愛社區大學、彰化福山寺、台南南台別院、高雄南屏別院等,皆設有社區大學、人間大學,提供社會大眾研習進修。課程豐富多元,依據不同年齡、族群,開設佛學、才藝、技能、讀書會、合唱團等課程,將佛法融入並實踐於日常生活。

此外,全球開辦書院,在當地推動文化教育,如大陸宜興成立雲湖書院後,陸續成立美國西來書院、法國法華書院、北京光中書院、上海人間書院、金陵文化書院、揚州文化書院。*143海內外書院已成立百餘間,使佛學教育蓬勃開展。

信眾教育中較為特別的是「都市佛學院」,為忙碌的城市現代人提供一處可以學佛的管道。1984年,大師在高雄普賢寺開辦都市佛學院,以「哪裡建寺廟,我就叫他們辦『都市佛學院』」的理念,為有心學佛的社會人士提供學佛機會。大師開辦都市佛學院有別於一般的社會教育:

它不同於一般社會學校的教育,特別強調「解行並重」,除了對教義的理解之外,還要有實際的生活體驗,不僅提供佛教信徒研習佛法的環境,從佛法的研習中確立正知正見,進一步身體力行;同時可培養佛法研究風氣,提升佛教信徒的修持素養。*144

另外,信眾教育的教室打破寺院道場空間,例如開辦勝鬘書院,以「我們的教室在世界」為號召,提供中、青代女性短期佛門進修的課程。當初成立勝鬘書院,大師說:「我看到社會結構在改變,現在很多女性青年,所謂『女強人』,他們不要結婚,也沒有找到一個歸宿,只有工作。他們的未來沒有安全感,所以我就想為社會上這許多女強人,找到另外一條出路、一個方向,讓大家了解佛法是什麼。」*145

勝鬘書院屬於國際遊學佛學院,「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大師對教育的理想之一,因此勝鬘書院以旅遊行腳方式至世界各地參學,慈惠法師在期勉學員時表示:

勝鬘書院在佛光山的教育體系裡,是一個很特殊的班級,以遊學的方式學佛,藉由遊學的機會,可以多體會寺院道場、出家人的生活,乃至認識佛光山這個教團的特色──弘揚人間佛教。未來你們將去的地方,都是本山所建立的道場,希望大家能體會佛光山這個寺廟教團跟一般的寺廟是不一樣的。*146

透過參學,勝鬘書院的學員,由此體驗不同的生活及認識佛光山在世界各地本土化的特色,開拓見識及擴大視野,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隨著現代人生活日益繁忙,以及科技的快速發展,學習模式也不斷的改變,從傳統的實體課程到「全世界就是教室」的參學旅遊,再到如今的線上課程。網路突破國界,打破空間和時間上的局限,讓學習變得更加靈活,有彈性。如電視佛教院、天眼佛學院、線上佛學院和遠距教學等多樣化的傳遞佛法,為學習佛法的人提供了更多樣的選擇。

大師的教育就是「給」的理念,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無論是佛教徒或是社會人士,每個人都需要有可以提升精神以及淨化心靈的場域,大師希望寺院道場可以提供現代人,成為每一個人人生中的加油站,心靈的百貨公司,在弘法教化的功能上,要有更多元的方便施設。

(二)舉辦活動,促進佛教的發展

辦活動是度眾的方法之一,教主釋迦牟尼佛講經弘法四十九餘年,向國王、大臣、商人、農夫、婦女、兒童、外道教徒等宣揚真理,舉辦過無數次的弘法活動,一場又一場淨化人心的人間佛教社會運動,可以說,佛陀是辦活動的先驅者:

綜觀佛陀一生舉辦的活動,大大小小不知凡幾。像是最初的集會,佛陀在波羅奈城鹿野苑為五比丘講說「四聖諦法」,從而建立了僧團;其他,像是在摩竭陀國伽耶山的優樓頻羅村落弘法,度化了三迦葉兄弟以及跟隨他們的門人弟子一千人;應須達長者邀請,到家中舉行一場小型「家庭普照」活動,為他那傲慢的媳婦玉耶女講說與公婆、丈夫的相處之道等等。*147

佛陀以「活動」度眾不拘泥形式,說法開示、家庭普照都是,甚至度化提婆達多、指鬘外道等,雖然相上看似不具活動形式,但是對整個社會的淨化,亦是達到弘法活動的效果。因此,活動可以是教育、是弘法、是度眾,可以促進佛教的發展。

回顧中國佛教的歷史,大師提到歷朝歷代所舉辦的弘法活動更是不勝枚舉,如西晉淨檢比丘尼,講經說法,造橋鋪路,賑濟貧困的人;唐朝鑑真大師東渡日本傳戒講學,宋朝法珍比丘尼向民間集資雕刻大藏經。民國時期,印光大師各地提倡念佛,太虛大師到處講經弘法,楊仁山居士捨宅設刻經處,並且成立祇洹精舍等等,也都是弘法活動。*148

大師認為,講經說法、造橋鋪路、賑濟貧困,乃至傳戒講學、集資雕刻大藏經、念佛、設立刻經處、辦教育等,都可以視為「弘法活動」。相對於一般人對於「活動」的定義,狹義的認為聯誼團康就是活動,遊山玩水就是活動;大師對活動的定義則是建立在「有沒有佛法」之上,辦活動是為了傳遞信仰、歡喜、佛法的,*149如果沒有佛法的支持,那麼舉辦活動形同一場「痴聚」而已。佛教從古至今,無論是佛陀亦或是高僧大德、在家居士,辦活動都是建立在弘揚佛法的基礎上。

大師弘法八十餘年,辦過大大小小活動無數次。1946年,大師在焦山佛學院就讀時,舉辦過「佛教古物展覽會」,吸引大批人潮前往參觀。1959年宜蘭弘法期間,佛誕節發起百輛花車遊行,吸引三萬人參加,隊伍行經之處,萬人空巷。佛光山開山以來,為了讓佛教活絡起來,舉辦各類活動,令佛法散播於各地。

綜上可知,二十歲的大師就已經利用古物展覽的活動方式,以文化來弘法度眾,即使到偏鄉的宜蘭弘法,也是舉辦各式的活動來吸引大眾認識佛教、信仰佛教,進一步共同參與弘法事業。大師形容,活動就如同生命般,有了生命,就會有前途及未來;反之,沒有活動,就沒有生命力,佛教就無法前進,等於是一灘死水,因此,生命在活動中。大師一次為叢林學院及勝鬘書院學生開示:

生命在哪裡?在活動裡。或許有人說,活動可以是參禪、念佛、早晚課誦,不一定要辦法會⋯⋯做早晚課、念佛、禪坐,只有寺廟裡的人參與,廣大的信徒、社會人士怎麼辦?不辦活動,如何度眾生、如何傳遞信仰?所以,對舉辦活動不可懷疑。往後辦活動,你可以不參加,但不能有意見、更不該懷疑。懷疑就表示你懈怠,見解不正確。擁有活躍的生命不好嗎?有活動才有活力;不想活動的人,即使年少,人生也已經死了一半。*150

對於寺院道場的弘法只停留在「做早晚課、念佛、禪坐」,這些活動只有寺廟的人參與的情況,大師指出「廣大的信徒、社會人士怎麼辦」?所以,舉辦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度眾生和傳遞信仰」,一個團體有活動才有活力。而對於一般人不認為辦活動就是修行,甚至認為辦活動沒有意義,大師認為提出這些問題的人是「懈怠,見解不正確」,即使年少,「人生也已經死了一半」。由此可見,大師認為辦理弘法活動對佛教發展至關重要,也深刻的影響個人身心的健全與否。

大師鼓勵帶動大家參與活動,當初成立佛光會就定位在「具活動性」的團體:「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活躍於印度社會各階層,現代的佛教徒應該要動起來,發揮慈悲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將佛教的光明、希望、歡喜散布在世界每一個角落,讓每一個人都能享受人間淨土的清淨安樂。」*151所以佛光會舉辦過各項活動,不但帶動社會大眾參加,並且藉活動改善社會風氣以及淨化人心。

舉辦各項活動,從無到有,需要集體創作,策劃中要不斷聯絡溝通,過程固然辛苦,但能作為接引大眾的一種善巧方便,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從活動中體會到以眾為樂的意義。大師舉例,佛光山舉辦國際水果節,表面上是在協助農民賣水果,但其深層、實際的意義是宣揚佛教慈悲、智慧、利他、服務的精神,同時也是佛光山「非佛不作、唯法所依、集體創作、制度領導」的宗門思想實踐。*152透過這個活動,讓農民及社會大眾接受,繼而對佛教生起信仰。活動並非熱鬧後就結束,而是要有佛法,才能延續活動的意義與價值。

佛教的弘揚不能再停滯於山林、消極的佛教,必須要打開山門,走向社會,從接引佛教徒到廣度社會大眾,大師倡導舉辦各種弘法活動,無非就是要讓佛教走出去:

由於佛教過去給人的印象是山林的佛教,是一種消極遁世,不食人間煙火的現象。事實上,佛教是非常重視與社會結合的。在托缽走入人間的同時,佛法就因此傳到人間。因此,佛教的社會化本來就是佛陀的精神。

佛光山為了貫徹佛教社會化的宗旨,在本山設立有社教處,舉辦各種的夏令營、講習會、傳戒等活動,並且主動到各公司、學校、監獄、機關去布教,甚至舉行全省巡迴的佛學講座,在佛光山各別分院成立都市佛學院,運用種種的方便權巧,將佛法積極地帶到社會每個角落。其中行腳托缽在默默行腳之中,就是把佛教帶到每一個鄉村鎮市,讓許多人了解佛教並不是他們所想像那種消極避世、不戀紅塵的困苦形象。
*153

人間佛教的對象是整個社會,涵蓋士農工商各界人等,隨著時代日新月異,弘揚的方式也必須與時俱進,要符合現在人的需求。一個現代的道場本來就具有傳教的功能,還應該傳授生活所需的知識,大師運用各種善巧方便,透過舉辦各種社教課程、活動,將佛法推展到社會,讓更多人了解佛教,不僅有助於提升個人道德的修養,也對促進社會的整體和諧發展作出貢獻。

【附注】

*134 星雲大師:〈佛教的前途在哪裡(第三講)〉,《星雲大師全集32.人間佛教論文集5》(增訂版),頁231。

*135 星雲大師:〈寧靜致遠(1992/12.16~12.31)〉,《星雲大師全集293.星雲日記13》(增訂版),頁64。

*136 星雲大師:〈第二課 寺院建築〉,《星雲大師全集77.佛光教科書7.佛教常識》(增訂版),頁20-21。

*137 星雲大師:〈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星雲大師全集29.人間佛教論文集2》(增訂版),頁147。

*138 大師於2008年6月5日接受新加坡《海峽時報》專訪時,記者訪問:「在寫書的時候,就有『寺院學校化』這些觀念嗎?」大師回應:「從我讀書的時候就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是人要的〉,《星雲大師全集144.隨堂開示錄21.對談專訪3》(增訂版),頁147。

*139 星雲大師:〈我辦大學等社會教育〉,《星雲大師全集241.百年佛緣4.社緣篇2》(增訂版),頁9。

*140 星雲大師:〈寺院興學〉,《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增訂版),頁307。

*141 星雲大師:〈關於靈魂〉,《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335。

*142 星雲大師:〈第十三講 公益服務〉,《星雲大師全集88.僧事百講6.佛教推展》(增訂版),頁291。

*143 星雲大師:〈第二十課 佛教的第一〉,《星雲大師全集77.佛光教科書7 .佛教常識》(增訂版),頁206。

*144 星雲大師:〈四、社教弘法活動〉,《星雲大師全集62.佛教叢書20.儀制3》(增訂版),頁72。

*145 星雲大師:〈認識人生〉,《星雲大師全集125.隨堂開示錄2.教育講習2》(增訂版),頁171-172。

*146 同註145,頁171。

*147 星雲大師:〈活動〉,《星雲大師全集41.人間系列1:我不是「呷教」的和尚》(增訂版),頁383。

*148 參閱星雲大師:〈活動〉,《星雲大師全集41.人間系列1:我不是「呷教」的和尚》(增訂版),頁389。

*149 參閱星雲大師:〈進步的原理〉,《星雲大師全集133.隨堂開示錄10.青年勉勵3》(增訂版),頁99。

*150 星雲大師:〈進步的原理〉,《星雲大師全集133.隨堂開示錄10.青年勉勵3》(增訂版),頁99-100。

*151 星雲大師:〈一、國際佛光會〉,《星雲大師全集62.佛教叢書20.儀制3》(增訂版),頁23。

*152 星雲大師:〈我推動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行佛篇2》(增訂版),頁280。

*153 星雲大師:〈佛光山對佛教的影響〉,《星雲大師全集312.話說佛光山2.開山篇2》(增訂版),頁236。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