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203 引言

佛教傳入東土與中國文化融和,祖師大德們在義理的發揮或修持的方法上,各有所專,自成一家,形成諸多宗派,但並非思想上有根本的分歧。聲聞乘與菩薩乘十宗,在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中,或扮演階段性的過渡橋梁角色,或在思想領域綻放奇葩,或在生活修行上成為具體實踐的日課,各有特色,相輔相成地豐富了中國的文化,也共同彰顯了佛法的奧義。*114

誠然,二千多年來佛教在適應本土化的過程中,也吸納許多原本非屬於佛教的思想與成分;尤其中國佛教歷經儒釋道三教的融和,早已呈現多元教理爭鳴的現象。對此,大師以平等尊重的精神,八宗兼弘的態度來看待各宗派學說,抉擇當前二十一世紀人類需要的佛法,開展出人間佛教行解並重的理念。同時,借鑑歷史發展的經驗,使他對傳統八宗的看法,不執著於一宗一派的觀點,而是強調諸宗的融會貫通。

本來傳統中國佛教就具有非常豐富的融和與圓融思想,如華嚴宗的圓融理論有:「十玄門的法界無盡緣起圓融無礙,理事圓融無礙,事事圓融無礙和六相圓融無礙等;*115天台宗關於圓融的思想有:三諦圓融和一念三千等。*116華嚴宗和天台宗的判教思想,也都是以自宗為本位,將佛教各個宗派,甚至儒、道兩家的思想都融和起來。其餘中國傳統佛教最注重修行實踐的兩大宗派──禪宗與淨土宗,也都是以自宗為本位,各自宣稱融攝了佛教一切思想的精要。」*117因而,強調圓融與融和,是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傳統。

大師的融和思想與傳統中國佛教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可以說他對佛法的融攝就是立基於中國佛教思想的基礎而開展,尤其是禪宗與華嚴宗思想。「他主張融和古今、南北、東西、禪淨的現代人間佛教,除了是直接推進了太虛大師的思想以外,更是繼承了中國佛教注重圓融實踐的傳統思想特徵。而這正是大師所提倡的現代性的人間佛教思想,與印順法師偏重理論辨證的人間佛教思想,二者風格微細差異之所在。」*118

過去高僧大德曾做過諸多判教,民國太虛大師提出「三宗」說,就是法界圓覺宗、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近代印順法師又有「三系」說,即真常唯心系、虛妄唯識系、性空唯名系。當今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學說是三宗(系)並重、八宗兼弘;既不偏於「唯識」,也不只重於「唯心」,而是強調「心物合一,法界圓融」*119理論。若從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內涵分析,不但有「佛性平等」的法界圓覺思想、「緣起中道」的法性空慧思想以及「轉識成智」的法相唯識思想,並又多了一個修行實踐的「自覺行佛」法儀思想。*120

由此可知,大師的判教是融和三宗(系)佛教思想,把傳統佛教之八宗納入「人間佛教」體系,從平等性出發來融攝一切佛法,使之歸於「人間佛教」思想視域下。大師強調「人間佛教」沒有宗派之分,不為任何宗派所屬,人間佛教就是「釋迦宗」*121;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如此,更加顯示「人間佛教」的超越性與根本性。尤其,將八宗的教法都落實到「人間性」上,成為能指導人們於日常生活運用的智慧,以創造全世界人類幸福美滿的生活為目標。

另外,在修持上,佛光教團一直力倡「禪淨共修」,對於中國佛教的二大主流宗派禪宗與淨土宗,大師也有圓融的詮釋。在彌陀信仰的闡釋上,人間佛教體現出鮮明的「人間性」,把對來世的寄託轉向現世的覺悟,把對彼岸淨土的嚮往落實到現實的人間。尤其,特別強調「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實踐總在一心;既統合了禪淨,也統合了唯識、天台、華嚴等各宗派。大師認為:

我們相信有「彌陀」、相信能生「淨土」,但與「唯心」不相違背。既然世界萬象是「唯心所現」,那麼,不論娑婆或極樂,也都由心所造成。雖是「唯心」,必有西方;雖有西方,不出「唯心」。*122

大師將禪淨和合融攝,歸於一念心中,認為想要建設人間淨土必得從唯心淨土開始,只有心清淨了,佛國才能現前。誠如大師在《六祖壇經講話》所說「極樂淨土在那裡呢?十萬億的佛土以外嗎?也就是在十萬個三千大千世界之外有個極樂世界。其實,這只是比較上的說法,真正從法性上來講,淨土是沒有遠近之別的,淨土就在心中,所以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123此則大師的理事圓融思想。

如此,可以看出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理論實踐,具有鮮明的「融和」特質,並且是貫穿整個人間佛教的一條主線。佛教文史專家褚柏思先生曾於1975年撰文〈會宗今論──星雲和尚禪淨空三講之綜合評介〉,提到:「茲者,喜見星雲和尚三講稿,深慶其亦會宗之論,由禪淨回歸於般若。以禪淨為雙足,良於行;復以般若為頭腦,引導其正思,輔導其正行,而入於正道,回復原始佛教的戒定慧俱全的三學,尤其是慧學。無以名之,名之為〈會宗今論〉以彰顯其大意!」*124

褚柏思先生的〈會宗今論〉是從中國佛教史的角度著眼,評析大師對待佛教各宗派融和貫通的態度。上海大學程恭讓教授評語為「精確地點明了大師的佛教觀,正是這一佛教觀反映了由傳統宗派佛教發展到現代人間佛教的思想軌跡,顯豁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一貫獨有的那種圓融恢宏的精神氣質。」*125

以上前言多所敘述,希望讀者在進入本文閱讀前,先對大師的八宗融攝思想有一概念性觀念建立,更有助於理解本文所欲彰顯的大意。以下將論述大師對中國佛教各宗派的觀點,了解大師對傳統佛教的融攝立場,以及如何以人間佛教圓融總攝八宗教義,為中國佛教注入現代化的實踐理論。

【附注】

*114 參閱星雲大師:〈宗派〉,《星雲大師全集79.佛光教科書9.佛教問題探討》(增訂版),頁38-39。

*115 華嚴宗為了說明「法界緣起」: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無盡的「事事無礙法界」內涵,華嚴二祖智儼、三祖法藏立有「六相圓融」、「十玄門」之說。出自星雲大師:〈華嚴經的思想特色〉,《星雲大師全集15.華嚴經普賢十大願》(增訂版),頁35。

*116 天台宗的思想本質,在解明「中道實相」的要義,智者大師從兩方面來把握。從絕對的理體來考察諸法者,為「三諦圓融」;從森羅萬象的現象界來認識諸法者,為「一念三千」。事中有理,理因事顯,此即天台一乘圓教最微妙的思想──事理相即的「實相論」。出自星雲大師:〈天台宗的思想大義〉,《星雲大師全集58.佛教叢書16.宗派2》(增訂版),頁216。

*117 伍先林:〈星雲大師的佛教現代化及人間佛教思想〉,收入《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高雄:佛光文化,2016年,頁559。

*118 同註117。

*119 《華嚴經》真如自性的思想,非常契合我們中國人的根性,法界緣起觀展現了宇宙萬有互相關連、互相影響、互相包容的思想境界。所以《華嚴經》是一部提倡人我平等、僧信平等、生佛平等、男女平等的經典。出自星雲大師:〈華嚴大義.結語〉,《星雲大師全集15.華嚴經普賢十大願》(增訂版),頁51。

*120 參閱滿義法師:〈緒論〉,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67.星雲學說與實踐》(增訂版),頁80-81。

*121 星雲大師:〈佛光山對佛教的影響〉,《星雲大師全集312.話說佛光山2.開山篇2》(增訂版),頁242。

*122 星雲大師:〈有關淨土的問題〉,《星雲大師全集13.談淨土法門》(增訂版),頁164。

*123 星雲大師:〈建設唯心淨土〉,《星雲大師全集33.人間佛教語錄1》,頁289。

*124 1975年10月,大師首度在「政府大會堂」中公開佛學講座,在台北國立藝術館開講三天,講座分別是〈從《六祖壇經》說到禪宗教學的特質〉、〈從《金剛經》說到般若空性的研究〉、〈從《阿彌陀經》說到淨土思想的建立〉。出自程恭讓:〈序:一個人間佛教的傳奇〉,收入《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高雄:佛光文化,2013年,頁11-12。

*125 程恭讓:〈序:一個人間佛教的傳奇〉,收入《201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頁11-12。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