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150 前言

2015年上海大學程恭讓教授撰寫〈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其中第五點寫到星雲大師(以下簡稱大師)對當代佛教的一大貢獻就是「對全體佛教文化知識與信仰的整合」。在這篇文章中,程教授揭示「現代佛教文化已經發展到歷史的至高點,需要在新的格局上重新完成一次知識與信仰的整合。在意義上正是癒合佛教文化長久以來的分裂之爭,療治百年以來的新創傷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加強全球佛教文化圈的團結與溝通,推動世界佛教的交流和發展,具有現實性及緊迫性。」*1

程教授所說的「對全體佛教文化知識與信仰的整合」,其實就是佛教應對當代社會文明與人類需求,所發展出來的一種應變與形式。這當中,必然牽涉佛法體系的重新分判和抉擇,是一個佛法義理的重新梳理過程。很明顯地,就是對整體佛教的一個重新定位,也就是判教觀。這更多的是為了解決現代文明衝擊下,佛教如何自我覺醒,尤其是佛教應對現實發展困境的回應。

這個回應,一方面是針對社會和人類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面對佛教自身的革新,這兩方面共同促發了變革現實中的傳統佛教,通過變革而達到復興佛教的需要,實際上更意味著實現傳統佛教向現代佛教的轉型。

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都不斷地思索如何將佛教生活化、大眾化、制度化、國際化的現代轉型;同時「對佛法體系的重新判攝,則以回溯佛教思想源流、回歸佛陀本懷的方式,以圖揀擇和建構一個能立足於當下現實世界的佛法新體系。」*2可見判教的真正意義並不在判教本身,而在於為佛教的變革尋找理論上的基礎。

程恭讓教授提到,二十一世紀就是人間佛教的時代,二千六百年前佛陀的教法,就是關注在「現實人生」,強調「以人為本」的修行,並重視「社會參與」的價值關懷。在大師的觀點認為,一切的佛法都應當融和在「人間佛教」之下;不論是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之間,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之間,或漢傳、南傳與藏傳佛教之間,乃至漢傳佛教的各宗派之間,都應建立均衡融和的立場。不限於一宗,不拘一派,超越三大語系,一方面直揭佛陀的本懷,一方面向一切佛教思想文化資源廣為開放交流。*3

大師的理念和方法,既突破傳統中國佛教封閉性的判教思惟,也超越一些現代佛教學者的排他性整合方式;而以「平等尊重」的基本立場及「圓融和合」的智慧,推動全體佛教知識與信仰的整合。將過去偏重佛教教義研究的學術派,或是只管修行實踐的修證派,都將之融和發揚。為今後佛教知識與信仰的整合之道,樹立了標竿,建立了典範,提供基本的方向,構成大師對整體佛教的重要貢獻。*4

本文所要探討的是對歷史以來教義分歧、教制散漫的佛教,大師如何以「人間佛教」之判教理念,團結南傳、藏傳與漢傳佛教。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倡導,也是佛法流傳二千六百年來的歷史難題,不論是漢傳、藏傳抑或是南傳佛教,都未曾能走出彼此的範疇。然而,大師以前瞻的遠見,秉持佛陀平等、尊重的本懷,努力於南傳、藏傳與漢傳佛教的文化交流;逐步走向世界佛教一家親的理想,以共生共榮的精神為當代佛教走出一條範式。

在意義上,一種新判教的形成無疑象徵著一個新宗派的創立,其內涵已經表達了對於自宗的基本立場與修持方式。眾所周知,大師的思想向來就是一體、不二、圓融、共生的理念,對於諸經論不判高低,只論是否應機,他是站在二十一世紀現代文明的至高點,對全體佛教進行一個理論與實踐的融和統攝;並為過往的佛教做一個邏輯的梳理,以期建立一個全面的新判教。

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並不能用傳統的宗派意識來狹隘理解它,他既非一宗一派的弘揚者,更非僅從漢傳佛教的本位主義來看待全體佛教。大師主張的人間佛教是回歸佛陀本懷,用一切佛法的內容來說明對佛教的融和統攝,直觀的說就是一個圓融佛教的概念。

如程恭讓教授所言:「立基於這樣的思想高度與理論深度,我們思考佛光山繼承了哪些?哪些是人間佛教的理論特質?如果佛光山未來要開宗立派,也必然要有自家對一切宗教的定義論述。大師的理念已經展現出時代的新高度,對於各宗各派都能兼容並蓄,對於現當代文化都能融入對話,這無疑呼應了佛教的世界觀與判教新高度。」*5

又如中國人民大學何建明教授所言:「一、現代佛教宗派立足於現代文明社會的多元性,新宗派不以判教說為中心,而以契理契機的大乘菩薩道為中心。二、新宗派不以某種修行法門為中心,而以契應此時此地此人根性之諸法門並弘為中心。三、新宗派以現代教團制度傳承為中心,而不以個人私相授受為中心。」*6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正是對於佛教內部與外部的文化思想,都能整合乃至融攝並提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因此在大師心中一切佛法、現代文明,凡能增進人生幸福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本章依大師對全體佛教的融攝理念,進行三個維度的闡述:第一、對歷史以來的聲聞乘與菩薩乘傳統,如何進行教義與修行的融和以及對立的消融;第二、對漢傳佛教八大宗派傳統,如何融攝八宗,繼承傳統又發揚諸宗的優勢;第三、對南北傳三系佛教(漢傳、南傳、藏傳)傳統,如何交流合作,異中求同,同中存異共同發揚佛教。

本文依此三大面向首次作嘗試性的梳理歸納,旨在闡述大師對二千年來分歧的佛教,如何因應當代文明以契理契機方式融古匯今,為現代佛教走出一條新生的道路,而那正是星雲大師的新判教觀──人間佛教,此即本章所要闡述的重點。

【附注】

*1 程恭讓:〈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2期,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6年3月,頁43。

*2 鄧莉雅:〈從判教看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法音》,2016年,頁11-16。

*3 同註1,頁43-44。

*4 同註1,頁44。

*5 2023年11月2日,於zoom會議上採訪程恭讓教授,主題談「何謂全體佛教文化知識與信仰的整合」,與會有妙願法師、李慧琳。

*6 何建明:〈後星雲時代的佛光宗〉,「星雲大師示寂周年紀念暨全球學者暢談人間佛教座談會」,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2024年1月19日。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