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403 二、運用佛教現代化的科技弘法

現代化佛教面對現代科技文明,資訊新知日新月異,其弘法方式也隨著時代進步。為廣泛流傳佛法,大師從五○年代開始,即不斷利用時代的科技工具,作為弘法的利器,讓佛教深入每個家庭,提高大眾對佛教的認識與信仰,使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

(一)以幻燈片投影機布教

1953年大師到宜蘭弘法,宜蘭是一個鄉城,平常沒有什麼活動,當地居民忽然聽說一個外省的年輕和尚要來說法,一下子湧進兩、三百人。透過一次次集會,大師體會到單純講說還不夠精彩,如果能配合圖片更好。於是向日本購買許多幻燈片,再用幻燈機播放,也就是「看圖說話」,更容易吸引信徒的喜愛,他們都認為這是在放電影。*187

1959年,大師將佛陀一生的行誼,以連環圖的方式,輔以幻燈片作為弘法教材。當時聽聞的信眾表示,對佛陀的一生有了深刻的印象。無論聽聞者、見聞者,都認同這種配上圖片講說的內容,更容易讓人接受與了解。*188

當時的台灣物質普遍缺乏,也還沒有電視機,大師帶著佛教青年歌詠隊下鄉弘法、街頭布教,乃至在環島推廣影印大藏經時,也是透過幻燈機、錄音機弘法講座,再配上青年的歌聲,每每都受到民眾熱烈歡迎,大師回憶說:

我們每天就騎著腳踏車,帶著這些紙做的道具,到鄉村的露天廣場裡,一面採取通俗方式說法,一面以玩紙戲、放幻燈片來作輔助,結果往往吸引了許多人前來聞法,這在當時佛教不普遍的年代裡,真是莫大的鼓勵。*189

1955年,我為中華佛教文化館影印大藏經宣傳,環島布教四十餘日,當時帶領著宜蘭「青年歌詠隊」教唱佛曲,並輔以幻燈片介紹,達到很好的宣傳效果。而今想來,儘管每一次的弘法布教活動困難重重,但看到各地因為這些布教活動掀起學佛熱潮,就足以滌盡一切辛勞,讓人欣慰無比了!
*190

當時大師經常忍飢耐餓,到各處講經說法,常徒步行走一、兩個小時,將飯錢、車費節省下來,才能添置當時最現代的幻燈機、幻燈片、錄音機、擴音器等科技產品,用這些道具輔助弘法,讓弘法方式更靈活、更現代,也讓聽眾易於明白經義,接引更多的人學習佛法。乃至日後大型講座,利用投影機將講演內容投射於螢幕上,令人一目了然,這些都創下佛教的首例。

(二)開電台電視弘法先驅

1、電台弘法


在五○年代,民眾的資訊、知識大部分來自廣播電台,當時大師為了推動廣播弘法,每天寫《釋迦牟尼佛傳》,分別在中廣、民本、民生、雲林正聲四個電台廣播出。*191 1957年,也請宜蘭歌詠隊青年張慈惠、吳慈容、鄭慈嘉等人,首開佛教在電台布教的先例,於民本廣播電台製作主持三十分鐘的帶狀節目《佛教之聲》,沒想到乳燕初啼,一鳴驚人;1961年,應中國廣播公司宜蘭台台長溫世光先生之邀,再闢《覺世之聲》節目。*192

當初在電台製播的節目,主要是與家庭、兒童、青年以及音樂、生活佛法相關的節目。為何沒有從講經著手?大師表示:「當時我已經看出,當今人心最需要的是人間佛教。佛教要與人們的生活、育樂、教育契合,因此,音樂、藝術都是不能缺少的弘法方便。」*193 而且大師更希望佛教界能自設電台,就可以在二六時中,不斷的出和雅音,法音宣流,佛法每日在每個人家裡出現,佛法必能發揚廣大!

2、電視弘法

1962年,台灣開始有電視,大師感到佛教不可以錯過這弘法的良機,因為電視傳播的力量很大;現場講經,三、五百個聽眾就覺得是盛況,但透過電視傳送到每個家庭,其影響力就無遠弗屆。在當時,至少有百萬以上的觀眾,不容小覷。*194 因此覺得應該透過電視來傳播佛法,便開始積極投入。當時三台都執政黨所擁有,雖然大師有意到電視台製作半小時的節目,但因政治的關係,只准基督教或天主教製播的節目,不准真和尚上電視及播放佛教節目。

一直到1979年,大師經過幾番挫折、奮鬥,不惜人力、財力、物力,終於成為電視弘法之先驅,於中華電視台製播佛教史上第一個電視弘法節目《甘露》,此節目播出以後,每集都有將近兩百萬人收看。同年榮獲行政院新聞局以及教育部頒發「社會建設金鐘獎」、「社會教育貢獻獎」。*195 隔年(1980)在中國電視公司播出《信心門》,1982年榮獲行政院新聞局頒發「社會建設金鐘獎」;1983年再度獲獎,並於同年七月起在中廣公司第三廣播網聯播。繼而在台灣電視公司播出《六祖壇經》及《星雲大師佛學講座》,均榮獲「社會建設金鐘獎」。之後大師更同時應邀於台視、中視、華視三台,開講《星雲說喻》、《星雲說偈》、《星雲法語》等。日後佛教界紛紛跟進,電視弘法蔚然成風。

此外,大師以文學的筆調所撰寫的《釋迦牟尼佛傳》,曾由監察委員游娟女士編成連續劇,在台視晚間八點檔黃金時段播出; 1962年拍成電影,在金國戲院上映。《玉琳國師》更蒙受讀者歡迎,1954年被正義滬劇團改編成話劇,在台北大華戲院演出;空軍廣播電台將它錄成廣播劇,在電台播出;甚至也被改拍成台語電影,名為《千金小姐萬金和尚》;尚和歌仔戲團改編為歌仔戲巡迴演出。其中,以1992年由勾峰先生改編製作的電視連續劇《再世情緣》,在中國電視公司八點檔播出,最為轟動,連海外地區都爭相播放。*196

在當年大師的著作被改編成電影、廣播劇時,因劇情不符原著而招致批評,也曾引起教界軒然大波,他們認為將佛教故事寫成劇本,是褻瀆神聖的佛教,但大師始終不為所動。認為社會人士由此而接觸佛教者愈來愈多,無形中帶動台灣佛教藝術,進而在文化水準上有所提升。*197

3、人間衛視

雖然電視弘法歷經諸多困難,並且耗費巨資,但一直無法改變大師「要為佛教創辦電視台」的想法。為什麼要辦電視台?大師表示:「為了保護佛教,不讓無知者在媒體發表荒謬、無稽之言論,要有人站出來伸張正義;也為了能藉社教節目讓民眾心靈淨化,改善社會風氣,提供青少年成長空間,所以我們要積極辦電視台。」*198

於1997 年,在大師經歷萬種困難之下,佛光衛星電視台(2002年更名為人間衛視)終於開台,希望透過這個頻道,播放純正、乾淨、健康、美好的節目,以電視無遠弗屆的力量,推動心靈淨化,啟發希望與信心,智慧與慈悲。代表弘法方式走入新紀元。

(三)遠距教學與網路視訊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設備日新月異,大師認為只要運用得當,對社會有利益,都可以作為弘法的工具,諸如網際網路之類,佛教也必需配合社會的脈動,與社會共同進步。因此1996年開始架設「佛光山全球資訊網」,至今每年瀏覽人次超過五百萬人次以上,每日提供即時「佛光新聞」、星雲大師全集、網路抄經、祈福、早晚課等等,讓網路成為修學佛法的道場,讓弘法功能又有突破式進展。其他佛教團體也都紛紛架設道場的資訊網頁,台灣佛教弘法邁入新的里程碑。

2004年,西來大學推出「遠距教學」方案,大師首次進行遠距教學授課,除西來大學的學生可現場聆聽講學外,還有加拿大滿地可、溫哥華及美國舊金山、佛立門、聖地牙哥等地的學生,也能同步學習,此舉突破地域的限制,讓教學更便利,覆蓋的地域更廣闊。*199 同年佛光山也開設《天眼網路佛學院》,希望打破傳統教育地域上的限制,提供另一族群人士接觸佛法的因緣。

此外,2007年佛光山香港佛香講堂成立「佛香數位網路電台」,希望透過現代科技,擴大弘法的範圍與功能。乃至在新冠疫情期間(2020-2023),全球佛光人都以網路視訊同步開會、上課等等,弘法的腳步不因全世界封鎖國門而歇下。

大師表示,現今佛法傳播的利器很多,諸如網路及各種現代傳播媒體,因此佛教的寺院要發心求進步,張開眼睛來看看這個世界,思考應該如何運用現代工具把佛法傳播出去,把菩提種子遍灑於世界。*200

 (四)佛陀的一生4D電影

大師受叢林教育的年代,剛有黑白默片的電影,當時大師就覺得佛教要電影化。平時說法一場,只有少數人來聽,一部電影帶動百萬人觀賞,因此佛教要發展,一定要跨出去、要革新、要隨著時代進步。*201 1976年,美國開國兩百週年紀念,大師奉政府指示,組團到美國訪問。在這趟旅程中,應信徒之請,至當地著名的景區覽勝,當中讓人大開眼界的洛杉磯好萊塢影城,讓大師堅定「佛教電影化」的理想;迪斯耐樂園的聲光、動態,促發了在建設佛陀紀念館時,以動態故事呈現「佛陀的一生」、「佛教節慶」的構想等。*202 並且在2011年佛陀紀念館落成時都一一呈現。

關於《佛陀的一生》4D電影,參與顧問的媒體人趙大深先生回憶表示:

大師希望在佛陀紀念館裡面,大家可以看得到佛陀,在大覺堂裡,希望佛陀從天而降,飛天也要在天空飛,還要有香味在空中飄。老實說,當他說這些想法時,我們都覺得怎麼可能呢?當然以現在的進步,VR(虛擬實境)可以做到大師的要求,但在那個時候,台灣連3D電影的技術都還在摸索呢!當時國內3D拍攝技術最成熟的是曲全立導演率領的團隊,經過多次的拜訪、開會、製作、修訂,全台首創的4D電影──《佛陀的一生》就此產生。*203

4D劇院在台灣僅見於少數的商業影城及國家科學館或天文展館,運用在宗教裡是首創之舉,大師希望這部4D立體動畫片,不只是給佛教徒看,還要給非佛教徒看;不僅給大人看,還要給小孩看;不僅要看得懂,還要看得歡喜,進而了解佛陀、了解佛法。

又2021年,佛陀紀念館十週年慶,特別邀請佛學權威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榮譽教授蘭卡斯特作為學術策展人、香港城市大學邵志飛教授及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莎拉.肯德丁教授作為技術策展人跨界合作,共同策劃「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以嶄新的媒體科技,重現海上絲路及佛教水路傳播的歷史文化進程。展覽結合佛光山典藏文物、360度環形互動劇場、沉浸式可視化環境、海上佛教地圖等新媒體技術,其環形劇場將展示佛教循著海路遠渡重洋,由印度出發,經斯里蘭卡、緬甸、印尼、泰國和柬埔寨,最終抵達中國,引領觀眾身歷其境,從不同角度思考法水流遍五大洲的起源。

以上,大師從五○年代開始,弘法的媒介就不斷與時俱進,從鄉村街頭布教,透過日據時代所流傳的紙劇和幻燈片,受到熱烈歡迎;進而電台弘法,甚至突破當時重重困難,首開電視佛教弘法之例,將佛法傳送到每個家庭;透過網路媒體,讓教學、修持、會議等等共修,打破地域的限制;到現今多元化的舞台、多媒體、4D電影等等,讓佛教同步走在時代之先,無非是以善巧方便來攝受大眾,以現代科技文明來增進效果,廣利有情。

【附注】

*187 參閱星雲大師:〈我的講演緣〉,《星雲大師全集239.百年佛緣2》(增訂版),頁12。

*188 參閱星雲大師:〈《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出版緣起與序言〉,《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88。

*189 星雲大師:〈要利用零碎的時間〉,《星雲大師全集92.往事百語4》(增訂版),頁215-216。

*190 星雲大師:〈1969年新春告白〉,《星雲大師全集318.佛光山新春告白1》(增訂版),頁57。

*191 參閱星雲大師:〈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341。

*192 參閱星雲大師:〈小,不能忽視〉,《星雲大師全集90.往事百語2》(增訂版),頁96-97。

*193 星雲大師:〈我與電視弘法〉,《星雲大師全集41.人間系列1》(增訂版),頁339。

*194 參閱星雲大師:〈我與媒體的互動〉,《星雲大師全集243.百年佛緣6》(增訂版),頁210。

*195 參閱星雲大師:〈1980年新春告白〉,《星雲大師全集318.佛光山新春告白1》(增訂版),頁189。

*196 參閱星雲大師:〈我對戲劇的淺識〉,《星雲大師全集243.百年佛緣6》(增訂版),頁111-112。

*197 參閱星雲大師:〈一半一半〉,《星雲大師全集89.往事百語1》(增訂版),頁292-293。

*198 星雲大師:〈為什麼要辦電視台〉,《星雲大師全集204.如是說2》(增訂版),頁282。

*199 參閱星雲大師:〈2005年新春告白〉,《星雲大師全集319.佛光山新春告白2》(增訂版),頁204。

*200 參閱星雲大師:〈佛教需要〉,《星雲大師全集87.僧事百講5》(增訂版),頁279。

*201 參閱星雲大師:〈來台弘法五十週年歷程之二〉,《星雲大師全集142.隨堂開示錄19》(增訂版),頁278。

*202 參閱星雲大師:〈雲水行腳走天下〉,《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增訂版),頁113。

*203 趙大深、戴玉琴:〈大師溫暖如春風 弘法無我不疲倦〉,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21.各界人士看佛光山2》(增訂版),頁228。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