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685 一、星雲大師的中華文化觀
佛教雖源於印度,但東傳中國已逾二千年,與儒家、道家等本土思想經歷悠長歲月的磨合、互鑑,早已融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成分,不能再以「舶來品」視之。大師經常強調「人間佛教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最重要的依據是,佛教強調平等對待所有眾生,從信仰方面看即是「五乘共法」,能涵容不同的宗教;其「眾生皆有佛性」的觀念,與傳統「民胞物與」的倫理觀不謀而合,可以在道德層面成為民眾的生活指引,故而,「復興中華文化」可說是人間佛教不可推卸的時代使命。
(一)民胞物與大同世界,人間佛教即是中華文化
大師曾說,人間佛教即是中華文化:
文化,是人類生命的延續及匯合,是歷史的開展,是社會支柱的力量。因此,文化與民族命脈、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中華文化講求民胞物與的大同世界,是忠恕仁愛天下一家的文化,是克己利人的賢哲之道,具有兼容並蓄的博愛精神在中華文化的精神裡。佛陀也教導平等對待一切眾生──「四姓出家,同為釋氏。」在佛教中每個人皆有佛性,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尊重。*152
1993年,大師應邀於高雄市立圖書館主講一場題為「佛教與中華文化」的講座,現場有人提問:「佛教自印度東傳,如何與中華文化水乳交融?」大師回應時,點出佛教與中華文化的密不可分:「佛教主要是建設內心的安樂,消除人們內心的不安。結緣、慈悲的思想,與儒家的兼善天下符合;業力的思想,鼓舞中國人創造精神慧命的永恆。」*153
2006年,大師應湖南省博物館邀請,前往長沙主持「覺有情──星雲大師墨跡世界巡迴展」的開幕典禮,時任嶽麓書院院長的朱漢民邀請大師蒞臨普照這所世界最古老書院,主講「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當天集合了湖南大學、清華大學碩博士生,以及湖南社科界、文化界、宗教界的學者、教授、法師,聚首聆聽法要。朱漢民在講前的介紹提到,嶽麓書院從北宋開壇講學,至當時已有1030年的歷史,在這個千年歷史的文化講壇上,曾有無數的文化先賢展開「尋找真理」的文化聚會,而今因緣際會邀請到大師登壇講演,創下歷史上第一位出家人到此講學的紀錄。*154
在當天的講演中,大師分別從中國文化的內涵、佛儒之間的交融、五乘佛法的思想、人間佛教的未來等四個方向,探討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讓與會大眾了解中華文化與五乘佛法的共通內涵,進而了解人間佛教的精神底蘊。*155尤其分析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佛教與儒家、道家扮演著同樣重要的角色,這些思想在相互交融中,共同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同時也成就中華文化的完整。
大師明確指出,「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雖然在時間上流傳幾千年,在空間上普遍全中國,甚至普及全世界,但實際上都在我們自己的一心當中」。*156大師追溯歷史指出,佛教傳入中土後,與儒、道二家思想交融,成就了中華文化的輝煌燦爛,本土化而成為中國佛教,對涵養人心、維護人倫、建設社會、促進國家發展,都產生了重要的貢獻。
「書院」不僅是中國人文與學術思想的搖籃,也是中華文化的象徵,嶽麓書院擔任培養人才重任,作為一代人間佛教倡導者,大師在此的講說,引領大眾探討中華文化的演進、儒釋道三教的交融、五乘佛法的思想,乃至展望人間佛教的未來,可謂佛儒交融的見證,彰顯了中華文化有容乃大的精神。
大師在不同年代、不同場合,曾多次談論到人間佛教與中華文化之間的深厚關係,強調佛教與儒、道等本土思想在中國文化中的融合,以及對中華文化所造成的影響,一再突顯人間佛教作為一種包容、與時俱進的本土化宗教,參與並增進了中華文化的繁榮與壯大。
(二)中華文化弘傳五洲,發揚兼容並蓄博愛精神
中華文化是兩岸共同的精神紐帶,透過中華文化的弘揚,能讓兩岸及旅居海外的華人族群,連繫在一起,彼此尊重包容,相互理解和認同,有助於增進情感連結。大師數十年來雲遊五大洲,在弘揚佛法的同時,也弘揚中華文化。此與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Nye)提出的「軟實力」(softpower)概念不謀而合。所謂「軟實力」,指的是「一國透過吸引和說服別國服從你的目標從而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能力」。根據奈的說法,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取決於三種資源:其文化、其政治價值觀及其外交政策。由此可知,大師以「中華文化」這一股軟實力來促進兩岸的和平進程,功效之宏大,無出其右。
大師曾在不同的場合多次提及一個關於中華文化的公案,對於佛光人而言可以說是耳熟能詳,從中也可見他對「如何推廣中華文化」的理論及心得:
有一次在美國康乃爾大學講演,該校一位約翰麥克雷教授在敘談時說道:「你來美國弘法可以,但是不能開口閉口都是中華文化,好像是故意為征服美國文化而來的。」當時我聽了心中就有一個覺悟:我應該要尊重別人的文化,我們來到這裡只是為了奉獻、供養,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養諸佛菩薩一樣。*157
大師由此得出一個觀點,即使大如美國,能凝聚各國移民、長於吸收他國文化,也還會害怕被人征服,他提及「我們到世界各地弘揚佛法,不要帶著中華文化的優越感去傳教,不要想將中華文化加諸於當地人身上,否則會引起他們的對抗」,*158並進一步明確指出:文化不容被侵略(正如我們也不希望在中國裡還有「美利堅合眾國」,也不可以有「大日本帝國」);但是文化是可以交流的(我們也不能排斥美國文化和日本文化)。
為此,大師常常強調「文化」本身就是互通的、交流的,彼此尊重的、彼此學習的。舉世各國都在吸收他國文化,所謂「有容乃大」,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要想雍容華貴,就要有「泰山不辭土壤,大海不揀細流」的胸襟,包容愈多種文化,國家就愈是偉大。大師在〈佛教對「族群」問題的看法〉更進一步說明:
文化沒有國界,文化是民心自然發展的結果,不是用武力強迫加諸就可以要什麼文化就有什麼文化。因此,人類可以和人類相互為敵,但不能跟文化敵對⋯⋯既然文化是自然形成,當然也要任其自然發展,不可以用自己的文化去侵略別人的文化;能夠尊重各地的文化特色,這就是文明的象徵。*159
除了「文化交流,彼此互相尊重、學習」外,大師了解到:「要與時俱進,不能只是將自己的觀念限於一時、一人、一地,局限在框框裡,要前瞻、要圓融。」*160並舉出數十年前的馬來西亞為例子,當時華人幾乎有一半的人口,但沒有權力,雖然也有人利用宗親會、同鄉會等組織作為力量,但都不能團結。後來以佛教來團結,乃至以人間佛教的理念作為精神指導,突破了一己的框架,「對拜神的也包容,對信基督教的也包容,對廣東人、福建人⋯⋯統統都包容,希望能用佛教信仰來團結華人」,*161正是這種「包容」的共識,把華人建立共識,團結起來。
馬來西亞以及新加坡青年華人以熱情、聰明、耐勞苦、不服輸等精神,加上擅長華語、英語、馬來語、廣東話、福建話、客家話各種語言,秉承著這種「包容」的共識,可以說,為人間佛教在國際弘揚佛法,立下汗馬功勞。回顧佛光山在世界各國設立道場的過程,大師讚歎:「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徒眾一直都是站在第一線打前鋒,也可以說是佛光山國際弘法最大的助緣。」
2013年,大師於天津美術館舉辦「一筆字書法巡迴展」,接受媒體的聯合採訪時,再一次將「包容尊重」與「傳播中華文化」連繫起來:
兩岸三地,就好比人的五根手指。人的五個指頭,都有各自的作用,也都有各自的力量;但想要變得更有力量,就不能各自為政,必須合攏成拳,這樣打出去才會威猛無比。所以「五指成拳」,彼此合力,互相尊重,互相包容,這就是「中國夢」。
傳播中華文化,不一定要用中華文化壓制他人的文化,像歐洲有歐洲文化、美洲有美洲文化,文化是交流、互通的,大家互相學習,彼此都能進步,世界會更和諧。*162
文化,是互通的、交流的,彼此尊重的、彼此學習的。也就是說,弘揚中華文化必須要「了解、包容」,不僅是對五大洲其他不同文化的了解及包容,更要對中華各民族,乃至兩岸、旅居海外華人族群,彼此間略有不同的文化加以了解及包容,才能將中華文化弘揚到五大洲。程恭讓教授考察了大師帶領佛光團隊在全球弘法的同時,於海外傳播中華文化的成果,從而歸納出「佛教交流性」的概念,並於〈現代人間佛教交流性〉一文中,以此為視角展開論述,帶出大師在全球推廣中華文化的深層意義。*163
交流要建基於對等的尊重融和,這是大師所一再強調的:
多年來我遊走世界,一直在倡導「本土化」,就是尊重當地文化,也就是要讓佛教依各地的文化思想、地理環境、風俗民情之不同,發展出各自的特色。我所推動的「本土化」不是「去」,而是「給」,所以我在五大洲建寺,就是希望透過佛教,給當地人帶來更充實的精神生活。例如,建設西來寺的時候,就是覺得美國科技發達,宗教也多,假如能夠再增加一種佛教給人民選擇,不是更美好?所以我的本土化是奉獻的、是友好的、是增加的,不是排斥的,不是否決的。*164
大師表示,「要想在全世界弘揚佛法,對當地的文化要尊重,只要佛法在他們的生活上、心靈上、精神上能有幫助,他們就會歡喜接受了」。*165中華文化傳播亦如此。大師說:
在全世界,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華人對於自己的國家,當然貢獻很大;對世界文化、友誼的推動,也有很大的影響。
⋯⋯對中華文化、對中華國學,應該更加地去推動、發展,讓舉世的人類都能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大家都做好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讓中華文化對舉世都能有貢獻。*166
大師又說:
每一位華人都應該發揚中華文化,佛教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從儒釋道、寺廟、敦煌、龍門石窟都是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很優秀,從古至今佛教與政治沒有對立過,中華文化講究融合,不講究對立,包容是中華文化的關鍵。*167
大師強調,文化是互通的、交流的,彼此尊重的、彼此學習的;弘揚中華文化必須要「了解包容」,不僅是對世界各個文化的了解及包容,更要對中華民族不同族群間的文化差異,給予了解及包容,才能將中華文化弘揚到五大洲。
2014年2月,大師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的「兩岸各界人士座談會」上,提出「發揚中華文化要加強軟實力的建設」時,說:
講到中華文化,一直以來,大都強調大好錦繡河山、歷代宏偉的建設、豐富的文物寶藏等,但我建議,當今弘揚中華文化的重點,更要加強軟實力的建設,例如推動詩書禮樂等。
因為詩書可以言志,可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禮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人的品格,尤其現在最需要培養中國人的氣質和志節。過去的聖賢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以及數千年來許多文人學者、國家棟梁、忠臣烈士,他們忠君愛國的情操,都成為歷史典範人物。現在,我們更要加強詩書禮樂的內涵,把國家建設為「禮儀之邦」,泱泱大國,無論走到任何地方,讓世人對華夏民族刮目相看。*168
如前文所述,大師在全球推動中華文化,與約瑟夫.奈的「軟實力」概念不謀而合。根據奈的說法,「軟實力」指的是一個國家在傳統觀念中的「軍事」、「經濟」等「硬實力」以外的影響力,其取決的資源中,「文化」不僅排在首位,更是唯一能由民間組織參與,且較諸官方更能靈活發揮。因此奈在一次接受中國記者的專訪中清楚指出:「中國最強的軟實力在於其文化層面,包括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孔子學院在全球的推廣。」*169而大師帶領分布於五大洲近三百間佛光道場,日復一日弘法利生,不僅在宗教領域,更在全球舞台上發揮了中華文化對社會、品德、教育等多個層面的軟實力。
大師認為,兩岸人民的中華民族文化認同,不僅是對錦繡河山、宏偉建築和文物寶藏的認同,更是對以儒釋道為主要代表的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而佛教作為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連接兩岸人民情感的天然紐帶。*170金小方教授指出,大師提出「發揚中華文化要加強軟實力的建設」的建議,不僅是一種理論上的建議,而是建立在他幾十年來為中華文化的弘揚做出巨大貢獻基礎上。*171
西安大學李利安教授也表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的認同,有人間佛教在的地方,中華傳統文化就一定存在。而人間佛教是這個時代最有活力也最有潛力的一支佛教力量。在建構中華文化認同的過程中,人間佛教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172
大師曾自喻自己是「地球人」,跨越宗教、跨越人種、跨越地域,心懷眾生的幸福與安樂,企盼兩岸與世界的和平,「兩岸同源同種,本來就是一家人,在情感上就不應該對立,應該要以融合的心態,好好交流與相處,如此才能團結,振興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173
誠如高希均教授所說,大師是以「三好」為核心,進而構建「三和」:「人民和睦」、「兩岸和平」與「人類和諧」,形成台灣、大陸與世界的「共和」。*174
【附注】
*152 星雲大師:〈佛教與中華文化〉,《星雲大師全集204.如是說2》(增訂版),頁110。
*153 同註152,頁112。
*154 〈星雲大師嶽麓書院登壇開講 中國佛教第一人〉,載於《人間福報》,「藝文萬花筒」6,2006年3月21日。
*155 〈星雲大師嶽麓書院登壇開講 中國佛教第一人〉,載於《人間福報》,「藝文萬花筒」6,2006年3月21日。
*156 同註155。
*157 星雲大師:〈佛教對「族群問題」的看法〉,《星雲大師全集38.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3》(增訂版),頁31-32。
*158 星雲大師:〈第五講 推展佛教〉,《星雲大師全集88.僧事百講6.佛教推展》(增訂版),頁103。
*159 同註157,頁33。
*160 星雲大師:〈心靈淨化〉,《星雲大師全集139.隨堂開示錄16.集會共修2》(增訂版),頁97。
*161 同註160。
*162 星雲大師:〈兩岸三地如五根成拳〉,《星雲大師全集211.如是說9》(增訂版),頁139。
*163 程恭讓:〈現代人間佛教的交流性〉,收入《2021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頁104-141。
*164 星雲大師:〈佛教對「族群問題」的看法〉,《星雲大師全集38.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3》(增訂版),頁32。
*165 星雲大師:〈第五講 推展佛教〉,《星雲大師全集88.僧事百講6.佛教推展》(增訂版),頁103。
*166 星雲大師:〈散播中華文化之美〉,《星雲大師全集147.隨堂開示錄24.對談專訪6》(增訂版),頁114。
*167 金小方:〈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與中國夢〉,收入《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頁368。
*168 星雲大師:〈中國夢與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全集150.隨堂開示錄27.各類致詞3》(增訂版),頁267。
*169 黃瀅:〈約瑟夫.奈:文化是中國最大的軟實力〉,「半月談.環球看點」網頁,2014.01.05,網址: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sz/hqkd/201415/90168.shtml
*170 金小方:〈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與中國夢〉,收入《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頁379。
*171 同註170,頁367。
*172 李利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在當代中華文化認同方面的重要意義〉,《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47期,2023年9月,頁50-51。
*173 陳斌華、許雪毅:〈星雲大師與兩岸青年、媒體對話〉,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92.媒體報導5》(增訂版),頁170。
*174 高希均:〈隨大師赴嶽麓書院〉,《星雲之道──領悟人間佛教》,台北:遠見天下文化,2016年,頁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