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291 五、密行百事──心中有佛是密行的真義

在佛教裡有所謂的「密行」修持,根據大師〈密行〉一文的解釋:「密行是個人的修持法門,並不對外人宣說張揚,所以它不是祕而不宣、故作神祕之舉,而是視修行為本分事,不以修行作為沽名釣譽的手段,心不貪求個人名聞利養。」*202

許多佛教徒以誦經念佛作為密行修持,甚至以誦持數量作為精進目標,大師認為,精進用功固然是好事,倘若要為不能達到目標而苦惱,則有違佛法中道的意義,心中有佛才是密行的真義,能在生活中實踐佛法,自他兩利,更為重要。大師說:

所謂正信佛教徒,並不是每天誦多少經、念多少佛,重要的是能夠在生活裡,時時奉行佛法,用佛法來規範自我的身心行儀,進而利益他人,以此做為自己的日課修行,當成自己的密行修持。*203

關於密行修持,大師在《佛光教科書》*204 中撰有「密行百事」,作為佛教徒的修行參考,共分為:做人的密行、生活的密行、處世的密行、修行的密行等四類,各二十五則細行。首先是「做人的密行」,例舉十則如下:

1、忍一句,耐一時,退一步,饒一著,是為做人的密行。

2、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對我錯,你好我壞,是為做人的密行。

3、每日小額布施,持之以恆,回饋社會,是為做人的密行。

4、功成不居,光榮成就歸於大眾,是為做人的密行。

5、隨喜隨緣,幫助他人,是為做人的密行。

6、口說讚美,給人信心、歡喜,是為做人的密行。

7、對國家,作不請之友,是為做人的密行。

8、對朋友,應不念舊惡,是為做人的密行。

9、對自己,要不忘初心,是為做人的密行。

10、對社會,能不變隨緣,是為做人的密行。

在上述做人的密行中,不請之友、不念舊惡、不忘初心、不變隨緣,是大師經常用以勉勵大眾的四部佛經裡的四句話。大師認為做人處事,不必等人來請託,只要自己有力量,就隨緣給予幫助;偶有他人對我不起,應學習不記仇,心地才能清淨;不忘失最初的發心,是菩薩道最需具備的精神,堅持下去就能達到目的地;在真理之前要有不變的原則,在人情世故上,則要有隨緣的性格。

第二是「生活的密行」,例如:

1、吃飯三稱念、五觀想,是為生活的密行。

2、起居作息,生活規律,是為生活的密行。

3、愛護花草樹木,為其澆水修剪,是為生活的密行。

4、動作輕聲,不擾人安寧,是為生活的密行。

5、每日做一件令人感動的事,是為生活的密行。

6、每日幫人做一些好事,不求回報,是為生活的密行。

7、惜福節儉,不亂買,不濫買,是為生活的密行。

8、多一次素食,就多一次生活的密行。

9、歡喜時不多言,生氣時不遷怒,是為生活的密行。

10、每星期至少一小時為社區服務,是為生活的密行。

第三是「處世的密行」,例如:

1、遷就他人善事,達成共識,是為處世的密行。

2、提拔年輕初學,給予教導,是為處世的密行。

3、隨力、隨分、隨喜、隨緣布施培福,是為處世的密行。

4、明因識果,是為處世的密行。

5、見面三句話,相逢應問好,是為處世的密行。

6、交談要微笑,口角一回合,是為處世的密行。

7、自己無理,別人都對,是為處世的密行。

8、器官捐贈,遺愛人間,是為處世的密行。

9、不猜疑人,不嫉妒人,是為處世的密行。

10、慚愧有所不知、不能、不淨、不善,是為處世的密行。

第四是「修行的密行」,例如:

1、不論身在何處,常為受災難的人祈福,是為修行的密行。

2、於諸佛法,勤修不退,是為修行的密行。

3、於諸戒律,決定不犯,是為修行的密行。

4、心無亂想,正慧明了,是為修行的密行。

5、深信正法,恆思諸善,是為修行的密行。

6、不生驕慢,謙恭有禮,是為修行的密行。

7、怨親平等,不生憎愛,是為修行的密行。

8、敬愛含識,如己無異,是為修行的密行。

9、明理客觀,不執己見,是為修行的密行。

10、常懷慈憫,隨緣不變,是為修行的密行。*205

大師表示,「密行百事」可以作為端正言行的對照表,並強調密行是增進品行,圓滿道德的不二法門,懂得實踐密行,能讓身心淨化昇華,無論出家眾、在家眾都應該將密行作為生活中累積修行資糧的方法。

【附注】

*202 星雲大師:〈密行〉,《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增訂版),頁264。

*203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學〉,《星雲大師全集27.人間佛教的戒定慧》(增訂版),頁81。

*204 1995年大師著手彙編《佛光教科書》,歷經近五年,於1999年10月佛教東傳二千年紀念前夕完成。

*205  星雲大師:〈密行百事〉,《星雲大師全集76.佛光教科書6.實用佛教》(增訂版),頁151-159。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