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647 二、星雲大師推動兩岸和平的重要行動
大師心之所願,是希望兩岸領導人都能多重視中華文化和佛教淨化人心的功用,讓佛教為社會人民帶來和諧與安樂。為了推動兩岸宗教、文化的和平交流,謀求兩岸遠離戰爭、戰火、戰亂,共享「和平幸福」,數十年來,大師奔走海峽兩岸,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以佛教的慈悲精神,倡導平等與尊重,以和諧和平的理念為基礎,希望透過有關宗教、文化、藝術、學術、音樂、體育等等各方面的交流,為台海的和平貢獻一己之力。
(一)文化學術公益慈善,加強往來增進友誼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王偉認為,大師在兩岸交流方面的實踐情況,大體分為「文化」、「公益慈善」兩個方面。其一,佛光山通過在大陸推動文化交流,不僅惠及民眾,而且極大地促進了兩岸的友好關係,是以文化交流推動兩岸和平的成功嘗試。
其二,大師認為人間佛教應該「重在對整個世間的教化,要與時代配合,要對社會國家有所貢獻」,強調應以文教弘法為重,「文教是根本,慈善是方便」。因此,儘管佛光山的慈善工作涵蓋育幼、養老、醫療疾病等等,但仍舊強調文教是根本,是解救人心的慈善事業,所以通過設立文教基金會等多種方式,加強與大陸的往來,增進兩岸人民友誼,推進兩岸的和平。*83
以下就大師推動兩岸和平的具體行動,分類概述之。
1、出席兩岸各大論壇,佛法演說發人深省
大師多次受邀出席兩岸及國際性的佛教、經貿等論壇,以佛法智慧提出促進和平、和諧的觀點。以下為2005年至2015年間,其所參與的兩岸重要論壇:
2005年4月,應大陸國家宗教局邀請,出席於海南島三亞市舉行的「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圓桌會議」,提出四點建言,獲得與會人士肯定,達成「三亞共識」。
2006年4月,應邀出席於杭州舉行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開幕典禮,發表「如何建設和諧社會」主題演說。
2007年11月,於上海出席「第五屆全球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講演「財富分享與和諧社會」。
2010年5月,應宜興市政府之邀,出席於宜興市舉行的「2010年全球企業家(遠東)論壇」,主講「企業家的良心與社會責任」。
2011年4月,出席於北京清華大學舉行的「華語媒體高峰論壇」,就「媒體與三好運動」發表意見。5月,於首屆太湖文化論壇年會開幕式演說,提出透過踐行「五和」促進世界和平。
2012年9月,出席第六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主講「信仰的價值」,成為該論壇首位發表專題講說的佛教人士。
2013年4月,出席「2013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講說「誠信的力量」。
2014年2月,出席於北京釣魚台舉行的「兩岸各界人士座談會」,以「中國夢與人間佛教」為題發言,成為會中首位發言人。2015年3月,出席「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談宗教和平精神與中道思想。
透過連續十年參與兩岸各大論壇,大師以佛教的中道、圓融思想,致力於促進兩岸和平發展,增進彼此理解與友誼,為兩岸關係和諧發展貢獻心力。
2、應邀大學殿堂講演,佛教文化啟迪學子
大師曾說,佛教與高等教育結合,為社會培養德學兼備的優秀人才,為民族復興奠定文化基礎;兩岸青年學子交流互動,也為兩岸關係的和諧發展注入新活力。一、二十年來,大師多次應邀至大陸各地高等學府講學,從人生哲理到禪學思想,從傳統文化到現代教育,內容涵蓋各個方面,啟迪年輕學子,拓展人生視野。
1989年,大師率「弘法探親團」踏上闊別四十年的故土,首站停留北京期間,即應邀至北京圖書館參加由北大、清大、人大三校聯合舉辦的演講會,以「禪心與人心」為題演講。
2003年,應廈門大學之邀,參加該校新成立的佛學研究中心揭牌典禮,並捐贈《大藏經》。
2006年,蒞臨湖南大學,至享有「千年學府」之譽的嶽麓書院,以及廣州中山大學演講,探討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2009年,成為首位獲邀到吉林大學講演的出家人,同年,應南京和西安多所高校邀請,與多位大學校長座談,為兩岸教育界搭建了溝通的橋梁。
2010至2011年間,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江西南昌大學、揚州大學等高校主講。
2013年,登上山東大學講壇,創該校5500餘人聽講紀錄。
2014年,至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同濟大學、湖南大學、上海師範大學、浙江大學等校演講。
大師於大陸高校的講演為佛教文化普及播下種子,也為兩岸學術交流搭建了橋梁,促進兩岸的互信與理解,對於改善兩岸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3、舉辦兩岸學術會議,促進佛教學術交流
作為現代人間佛教的重要推動者,大師不僅在宗教實踐上有所建樹,更長期致力佛教學術的發展,促進兩岸佛學研究的交流。1985年起,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舉辦了一系列重要的學術會議,如世界佛教青年學術會議、國際禪學會議等,均邀請大陸學者參加。1990年代,大師進一步深化與大陸學界的互動,指示由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辦,多位學者組成「大理佛教文化考察團」到雲南大理考察當地佛教情況,開創了台灣學術界實地考察先河。此後,多次邀請大陸學者來台訪問,同時也派遣弟子到大陸參加學術研討會。
2012年,大師成立「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5年正式立案為財團法人),進一步推動人間佛教思想的研究、普及和國際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每年定期舉辦「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等活動,吸引了大量兩岸學者參與,還通過舉辦「佛教學術青年會議」和設立「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等方式,培養兩岸新一代的佛教學術研究人才,為兩岸佛教學術交流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至今參與的大陸學者教授、博碩士生逾千人次,極大地促進兩岸佛教學術交流。
大師通過創新的會議模式、深入的學術研究和廣泛的交流活動,不僅提升了佛教在學術界的地位,也助益了兩岸佛教學術的交流與發展,為兩岸和平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和學術支撐。
4、揚州講壇兩岸名家,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2003年,大師應邀出席揚州「鑑真東渡日本1250週年紀念活動」,得知趙樸初居士與國家宗教局為紀念鑑真大師赴日弘法,希望在揚州大明寺辦一所「鑑真大學」以培養佛教人才。大師對教育一向熱心,決定捐建一座「鑑真圖書館」,此舉獲得國宗局、當地市政府以及大明寺住持能修大和尚的支持。
2005年6月圖書館正式奠基動工,大師派遣慈惠法師來回大陸十餘次,負責相關建設事宜。2008年元旦落成啟用,大師表示鑑真圖書館的落成,是為了弘揚歷史文化,促進國際交流,以及建設文明的和諧社會。
鑑真圖書館藏書十萬餘冊,具有閱藏、研究與推廣大眾讀書文化的功能。開館的同時,「揚州講壇」也啟教開壇,旨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服務建設人文揚州。每個月舉辦二次演講,邀請兩岸三地各領域的專業人士、文化名人及學者登壇開講,內容涵蓋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社會、經濟、軍事、教育、健康等各領域。一場場文化思想盛宴,傳遞了中華文化的精髓,於當地形成一股聽講風潮,享有「北有百家講壇,南有揚州講壇」的美譽。
歷年來,登壇開講的有二月河、余秋雨、易中天、于丹、馬瑞芳、閻崇年、錢文忠、李肇星、張鐵林、余光中、高希均、林清玄、李昌鈺、莫言等二百餘位名家及各界學者專家。在開壇三年後,大師才應市政府及廣大聽眾之請,以「我怎樣走向世界」為題,首度登壇開講。
根據統計,從2008年1月至2024年12月,揚州講壇共舉辦298場講座,約四十六萬人次聽講,成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傳承中華文化、促進民族復興之路上,寫下絢爛的篇章。
5、一筆字書法巡迴展,走進各省市博物館
大師的書法展覽,始於2005年4月在馬來西亞國家畫廊舉辦的「覺有情:星雲大師墨跡巡迴展」,之後陸續至美國西來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展出,奠下了2006年於湖南省博物館展覽的因緣。2007年,又應邀至重慶三峽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揚州雙博館展出。
後來,大師因糖尿病眼底鈣化,視力模糊,書寫時只能用「心眼」衡量,一沾墨就要一筆而成,故而將他寫的字稱為「一筆字」。自2010年起,「一筆字書法展」陸續應邀在大陸各大博物館巡迴展出,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展覽首站於北京中國美術館登場,大師成為該館數十年來首位舉辦書法個展的出家僧人。隨後於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發表「中華傳統文化與和諧社會」專題演講,與文化界對話。
2013至2016年間,「一筆字書法展」在北京、上海、天津、海南島、內蒙古(呼和浩特)、山西(太原)、廣東(廣州)、雲南(昆明)、福建(廈門、泉州)、江蘇(鎮江、揚州、南京)、山東(大連、濟南)、遼寧(葫蘆島)、浙江(湖州、杭州)、廣西(南寧)、河北(石家莊)、陜西(西安)、甘肅(蘭州)、河南(鄭州)、貴州(貴陽)、安徽(合肥)等地展出,遍及大陸各省市,大師親臨多場開幕式,並以「幸福與安樂」、「看見夢想的力量」等主題演講,吸引數千人聆聽。他不但是近代第一位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展出書法作品的出家人,山東濱州、遼寧覺華島更由當地政府設立「一筆字陳列館」。
從不識字的貧童,到書法備受歡迎,大師坦言沒練過字,承蒙大家要他寫字,感恩故鄉父老及兩岸民眾的愛護。他常說:「不要看我的字,可以看我的心,我的心還有一點慈悲可以給人看。」儘管年事已高,又曾經過重大手術,大師仍秉持「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精神,以一筆字回饋社會,為文化公益盡心力,強調一筆字是結緣、會友的媒介,透過書法可傳播文化,凝聚民族情感。
「一筆字書法展」巡迴展獲得大陸各界熱烈回響,大師不忘初心以字會友的心意,感動無數大陸民眾。而以書法凝聚兩岸民族情感,正是大師「一筆字」最珍貴之處。
6、以報恩心賑濟天災,血脈相連不分彼此
地震、海嘯、洪水等都是難以控制且破壞力極大的自然災害,經常造成重大傷亡。秉持人間佛教「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大師救助急難不分地域,多年來帶領佛光人投入大陸災區救援。相關事件如下:
1991年大陸發生嚴重洪災,波及十九個省市,數千萬人無家可歸,第一時間捐款十萬美元,並號召國際佛光會募款賑災。
2006年強烈颱風碧利斯重創大陸南方地區,以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長身分,率先響應賑災。
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撰寫〈為中國四川大地震祈願文〉,指示佛光山與國際佛光會捐款千萬人民幣,並成立救災指揮中心,整合全球資源賑災,落實四合一「救援、醫療、民生物資、關懷」救災計畫,佛光山各地分別院也為罹難者舉行超薦祈福法會。大師並親赴災區主持援建醫院、學校奠基及救護車、輪椅捐贈等活動,強調「是來報恩,而非救濟」。同年7月,再度率團前往四川,關懷災區寺院、學校重建進度,勉勵師生勇敢面對,重建美好家園。
2010年青海玉樹大地震,慈示佛光山全球道場、國際佛光會及全球佛教徒為災民祈福,並撰寫〈為青海玉樹大地震祈願文〉。
大師視兩岸如一家,本著「血濃於水」的同胞情誼,體現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這份跨越地域、宗教與政治藩籬的慈悲,安撫了創傷,激勵了人心。
7、文化教育公益基金,弘文扶困促進融和
2014年由大師發起,於北京成立的「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是在大陸民政部登記註冊的全國性慈善公益組織,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宗旨,遵行「三好」「四給」的信條,在弘揚中華文化、濟困助學、兩岸交流、少兒環保等慈善公益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基金會核心項目之一,基金會陸續與大陸出版社合作,於2015年出版簡體中文版《獻給旅行者365日》,發行量達110萬冊;2019年出版《星雲大師全集》108冊,以及《此岸彼岸──《星雲大師全集》讀後》等書籍。此外,也資助揚州書院、光中書院、雲湖書院等,持續舉辦三百多場公益講座。
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高度重視濟困助教等公益專案的開展,近年來,資助了貴州、廣西、山西及雪域高原等偏鄉五千八百餘名學生完成學業;關注殘障人士的精神生活,定期舉辦「殘疾人作家研習班」,幫助學員提升寫作能量等。
少兒環保也是基金會連續多年的公益項目,至今主辦了七屆「國際少兒環保公益繪畫大賽」,為二十多個國家地區的小朋友提供學習交流平台,至今有三千多名小朋友獲獎。
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致力於推動兩岸交流,主辦的點亮心燈活動、「星連心.兩岸新媒體研學營」、「星連心.中華文明探索之旅」及白馬雪山科考活動,受到兩岸青年的喜愛。其中,「星連心.兩岸研學」已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公益品牌,在增進兩岸人民認同、心靈契合中發揮了紐帶作用。
8、佛陀紀念館藝文展,珍貴文物跨海展出
大師一向重視兩岸文化藝術交流,認為藉由文化的往來,對於促進兩岸和平,所謂「兩岸一家親」,必定有幫助。故於1991年力排萬難,在佛光山舉辦「中國敦煌古代科學技術展覽」,開大陸文物在台展出之先河。展期三個月,超過百萬人次參觀。
2011年佛陀紀念館落成啟用後,為落實佛光山「以文化弘揚佛法」的宗旨,並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而與大陸中華文物交流協會兩度簽署五年合作框架協議,十年多來,舉辦了多場極具歷史和藝術價值的佛教珍貴文物大展,展現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與互動。如:山東青州佛像展、中國南方佛教藝術展、河南佛教藝術展等。其中,2015年的「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明清代水陸畫展」,超過二百萬人次參觀;2024年,展期達七個月的「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因回響熱烈,特延展三個月,亦將近二百萬人次參觀。
此外,還舉辦來自大陸各省市的表演藝術活動,涵蓋雜技、戲曲、音樂、舞蹈、劇團演出等多元藝術形式,都吸引大量民眾前來欣賞。2023年11月,雙方再簽署第三個五年合作框架協議,兩岸佛教文化藝術交流又添新頁。
從湖北長江流域到雲貴高原,從江南水鄉到塞外草原,大陸各地的傳統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匯聚佛館,呈現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佛陀紀念館成為促進兩岸文化融合、增進相互了解的重要平台。這些跨海展出的珍貴文物和精彩演出,不僅豐富了台灣民眾的文化生活,也架起了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梁。
以上,列舉了大師在大陸地區的交流實踐,如捐資助學、弘法講經、舉辦佛教學術交流、成立基金會等,都是大師「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人間佛教主張。學者王偉表示,大師無疑在兩岸宗教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無論是講經弘法、學術交流還是慈善事業,佛光教團都有諸多行動,是當之無愧的兩岸和平使者。*84
除了綜述的部分,下面特舉出三件具標誌性歷史意義的事件重點詳述,分別是:首度訪問大陸弘法探親、恭迎佛指舍利來台供奉、北齊佛首金身合璧迎歸,裨益大眾更了解大師為兩岸和平所作的努力。
(二)組團歸鄉弘法探親,可謂兩岸融冰先鋒
1987年,大師到泰國參加泰王蒲美蓬六十歲大壽慶典,與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趙樸初居士結下善緣,知音相遇交談甚歡。談話中,大師主動表達由佛光山美國西來寺承辦第十六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這是世佛會第一次走出亞洲舉行會議,意義不凡。更重要的是,兩岸佛教代表首度同台出席,開啟兩岸交流歷史新頁。
這次會議過後,大師與趙樸老多次書信、電話往來連繫,彼此對於國家社會的和諧以及人間佛教的未來,有著共同的理念。樸老幾番邀請大師到大陸探親、弘法。在樸老極力促成下,1989年3月下旬,大師在美國以「國際佛教促進會」的名義,組織「弘法探親團」首赴大陸訪問。
「國際佛教促進會弘法探親團」分為正、副二團,正團七十二人,副團五百多人,有經濟學者、企業家、政治人物及文人、記者等隨團,從3月27日到4月25日,行程將近一個月,可謂台灣開放大陸探親以來,人數最多、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一次宗教文化訪問活動。以下說明大師此行在大陸訪問的重要經歷。
懷報恩情,願弘佛法救人心
闊別四十年,大師帶著報恩的心情回故里,除了探親、報恩,也把佛法的東風帶回去,希望佛法的「心藥」,能幫助安定社會人心。*85他懇切說到,願傾己所有,來和大陸社會各界廣結善緣:
大陸上的社會人心,需要佛法的撫慰和救濟,佛法是藥,有種日本藥品叫「救心」,我對這次大陸弘法之行,很願意將它比喻為:帶給大陸人民和社會「救心」,與一股春風,希望對大陸社會有幫助。*86
當時媒體報導指出:四十年來,兩岸佛教發展的空間與歷程大不相同,長短互見,各有不同的資源、特色與氣象。從這個角度看大師此番大陸之行,對於佛教的交流、互助、昌隆、團結,對於未來兩岸社會文化精神建設的縱向扎根與橫向繁榮,都是一件具有深刻意義而又影響廣遠的大事。*87
彼時兩岸交流仍未暢通,「國際佛教促進會弘法探親團」作為兩岸往來的先鋒,實為不易。弘法團3月27日飛抵北京,趙樸老與時任外交部長姬鵬飛、大陸佛教界領袖到機場歡迎。趙樸老和大師見面所說的第一句話即是:「千載一時,一時千載!」這句話後來成為兩岸之間來往的名言。*88
史無前例,人民大會堂演說
大師此行是台灣佛教界第一次公開在大陸的弘法交流活動,大陸當局相當重視,並以最高規格來禮遇。抵北京第二天晚間,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設宴招待弘法團七十二人,加上大陸各地佛教代表、中央黨政要員以及學術界重要人士,共席開三十桌。這是大陸宗教團體四十年來最大的一次餐會,也是人民大會堂內頭一遭以素食款宴嘉賓。*89
晚宴中,大師應邀致辭五分鐘,對大陸佛教的蓬勃發展,尤其是出家比丘踴躍就讀佛學院,表示欣喜,感到佛教前途大有希望,相信在兩岸佛教界共同努力下,佛教的光輝必能遠勝盛唐時期。*90
雖只是短短五分鐘的說話,力量卻是萬鈞。大陸人代常委會副委員長朱學範表示,大師是第一位在人民大會堂演講的台灣重要人物。與會人士也皆認為,這是「史無前例」好的開始。*91
突破限制,寺院外公開講演
除了在人民大會堂演說,大師也是第一位在大陸高等學府講說的出家人,先後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江南禪學會等單位的邀請,分別在北京圖書館、上海錦江大禮堂、南京政協禮堂,主講「禪學與人生」,以精彩的禪宗公案、生動風趣的實例和深刻的哲理,闡述禪學與人生的關係,聽眾反應熱烈,笑聲、掌聲不絕。
大師能在寺院之外公開講演,可說是大陸當局對宗教的友善之舉,也被海峽兩岸宗教交流視為是一個好的開端。
學術座談,加深學者之交流
除了禪學講演外,大師與大陸學術界有更進一步的交流。如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之邀,與社科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等三十多位大陸學者進行座談,暢談台灣佛教發展現況、佛教功能以及兩岸交流之道。此外,也參加「上海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促進會」主辦的兩岸學者學術研討會,與上海多位學者座談,就兩岸學術、文化、教育和宗教等問題廣泛交流。
大師告訴學者,佛教不是迷信,佛教對維護社會秩序、淨化人心具有實際作用,尤其目前社會日趨複雜,佛教的慈悲心足以化解偏差行為;對於兩岸佛教交流往來,應抱持「互相尊重、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態度。*92大師指出,佛教崇尚智慧之學,也有積極進取的一面,大陸領導人若能領導研究佛學,建設社會將能更達到昇華的境界。*93
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度邀請佛教界人士舉行學術座談會,與會學者們多表示肯定,咸認佛學與哲學、歷史文化之間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一生喜好文學的大師,也與大陸數十位知名作家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座談。這場文學座談由大陸著名作家巴金與冰心發起。大師對作家們說,佛學與文學是分不開的,有了佛學、哲學、禪學的精神,文學的內涵才會更豐富、更多采,此行希望佛教和文學能夠結合,形成一股文化力量,推動大陸佛教的發展。館長楊犁表示,大師的來訪,對兩岸的文學與佛學交流起到積極作用。*94
為教請命,盼落實宗教政策
此次訪問大陸,大師在與大陸高階層領導人見面時,不忘為大陸佛教請命,爭取發展的空間。
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大陸政協主席李先念時,大師提出四點建議:希望大陸能落實宗教政策、園林和文物單位應退出寺院、文化大革命時破壞的佛教道場和古蹟應該修復、把寺廟交還給出家人主持。*95李先念告訴大師,大陸的宗教政策將進一步落實,「請你放心」,並希望兩岸佛教界能經常來往。*96
與大陸國家主席楊尚昆會面時,大師也提出建議,希望大陸對佛教的政策能夠更開放、更落實,讓佛教傳教的空間再寬大一點,尤其對於已開放的寺廟,參觀禮佛要買門票的作法,也希望可以停止,還給寺廟清淨、莊嚴的道風。*97
勉勵學僧,堅持信仰興佛教
有人才,佛教才有未來,大師一直很關心僧伽教育,此行走訪北京中國佛學院、棲霞律學院、四川尼眾佛學院,苦口婆心地開示學僧,勉勵他們:
1、對自己要不忘初心,無論受到什麼委屈、困難,都要堅持自己最初的發心與原則。
2.
對佛教要做不請之友,主動為大眾貢獻自己的能力智慧、服務人群。
3.
對朋友要能不念舊惡,修行人沒有隔宿之恨,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不要把怨恨留至明天。
4. 對社會要不變隨緣,不改變對自己的信心,不改變對社會國家的熱心,不改變對眾生的慈悲心。*98
大師勉勵學僧們,要能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信仰,深入經藏,為未來大陸佛教的振興作準備。
星雲旋風,所到之處皆轟動
弘法探親團一切行程皆由中佛協安排,涵蓋大陸七省,首站北京之後,陸續訪問西安、敦煌、成都、重慶、武漢、上海、南京、鎮江、杭州、揚州等十一個重要城市,除了舉行弘法大會、佛學講座及座談會以外,並參訪各地寺院名剎以及古蹟名勝。大師回憶:
在大陸弘法探親一個月,當中所舉辦的佛學講座有五次;一般講演(各團體、寺廟、佛學院)十四次;座談會十六次;即席講演,就是我每到一個地方,看到圍觀的人群充滿渴求的眼神,我不忍輕易地走過去,因此在空曠的高處一站,用手一招,告訴他們我來和你們講話,馬上就有很多人圍過來,這種講話一共有八次。另外,大陸的各省縣市政府、佛教寺廟對我們的歡迎會約有五十次,公宴有十八次,走過七個省、兩個市。*99
此行不僅媒體高度關注,每日披露新聞,更被大陸各界視為海峽兩岸四十年來最盛大的交流,各省政府、重要的叢林寺院都給予特殊待遇,被喻為「星雲旋風」。從北京、西安直到重慶,歷時半個月,所到之處皆是新聞追蹤焦點。由於大陸媒體每日報導,一般大陸民眾都知曉此事,因此大師每到一處都造成轟動。*100隨行的旅美自由作家王亦令記載了此番大陸行,可謂轟動一時。
不僅有關單位盡力配合弘法團的行程,給予方便,許多官員對大師所提的願望與建議也樂意接受。如:轉達武漢二十多位女信徒的願望,她們在文革時期被迫還俗,想重新出家,並希望居住一間寺院修行,湖北省宗教局局長一口答應幫忙。*101遊覽四川大足石窟時,有感維護不夠周全,石刻恐遭毀壞,建議應整體規劃管理,成立國家公園保護;並希望將廟產歸還寺院,尊重宗教自由。大足縣相關單位之後開會,通過具體推行。*102太虛大師在重慶所辦的縉雲山漢藏教理院,於文革時遭破壞,希望能夠予以恢復,重慶市長點頭同意,*103等等。大師還坦率表示,大陸應對古物加強保護,使其存之久遠。
人間佛教,未來發展的方針
大陸佛教界對大師此行有許多回響。中佛協會長趙樸初居士表示,此次邀請大師到大陸弘法,對於海峽兩岸佛教文化思想的交流,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104北京廣濟寺住持明暘法師提到,大師此行意味兩岸佛教交流已踏出第一步,今後將會不斷邀請台灣的高僧大德來弘法,促進佛教徒的團結。*105
南京棲霞寺都監圓湛法師指出,大陸宗教政策已有所突破,當前要務是積極培養佛教人才,改善一般人對宗教的誤解,讓他們了解什麼是正信的佛教。*106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淨慧法師感到大師這趟弘法探親活動,對大陸佛教造成相當大的影響,相信佛教會再度在大陸興盛。*107南京棲霞山住持雪煩長老說,大師此行「是中國佛教界的幸運,也是我們所欲借的東風」。*108
尤其重要的是,大師提出的人間佛教以及佛教現代化的觀念與作法,給予大陸佛教界一條明確的方向,許多寺院住持大和尚都十分認同,並肯定人間佛教是未來中國佛教的發展方針。*109
正面影響,寫兩岸交流新頁
大師首次訪問大陸,是一趟宗教、學術、文化之旅,不但受到大陸當局高度的重視與禮遇,公開在各大禮堂舉行佛學座、座談會,並與大陸重要的學術機構、藝文界人士數度交流,應邀主持佛像開光、皈依典禮,以及多次即席開示說法,寫下兩岸和平交流嶄新的新史頁。兩岸政界也對這次訪問深有觸動,肯定是兩岸交流中的一次重大突破,學者王偉稱,這是兩岸佛教交流中非常重要的標誌性事件之一。*110
當時台灣媒體如此描述大師的弘法之行:
⋯⋯期間大師應邀為北京、清華、人民大學講演,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佛學院、現代文學館、北京中國文化書院座談。一路上不斷布施結緣,贈出數百套《佛光大辭典》、《佛光大藏經》及個人著作;捐贈聾啞學校交通車與醫院救護車、提供獎學金等。一趟大陸之行,不僅提升中國佛教的士氣,促進佛教文化、學術研究的交流,更超越海峽兩岸的政治現實。使得北京知識界回響頻頻,間接促使三十名博、碩士皈依佛教。名作家白樺更以「芬芳的餽贈」為文,感念大師這一大陸行,給中國大陸的正面影響。*111
隨行的天普大學傅偉勳教授也撰文指出,大師此行有四點啟迪性的歷史意義:1.間接象徵中國佛教起死回生的外援契機,提升中國佛教的士氣。2.有助於大陸佛教界了解佛教現代化運動及佛教文化的發展。3.佛教研究的學術交流,加深了大陸學者探討佛學的學術興趣。4.超越海峽兩岸政治現實,佛教團體扮演緩衝的角色。他進一步表示,此次的探親團對於佛教本身以及整個亞洲思想與文化來說,實為極大的幸運,實乃中國佛教的起死回生,是不可抹滅的歷史意義。*112
隨團的旅美教授唐德剛說,兩岸分隔四十年,初次接觸就產生強烈共鳴,證明地域並沒有把人心分離,時間並沒有使情感冷卻。他就宗教面提出四點看法:1.兩岸佛教徒的心更緊密結合。2.大陸應重視寶貴的文化遺產。3.須提高僧尼知識水平。4.積極推行現代化人間佛教。*113
1989年3月27日到4月25日的「國際佛教促進會弘法探親團」,可以說是海峽兩岸的宗教、文化、學術交流一個好的開始,功德圓滿,殊勝無量。誠如趙樸老所言:千載一時,一時千載,萬里香花結勝因!
(三)恭迎佛指舍利蒞台,寫下兩岸直航先例
1987年,中國大陸陝西扶風縣的法門寺在整修佛塔時,發現震驚世界的佛教聖物──佛指舍利。這是釋迦牟尼佛涅槃後所留下的指骨,供奉在法門寺地宮的石函內長達一千二百多年。消息傳出,立即引起全球佛教界的注目與信眾的嚮往。
1989年4月,大師第一次組團前往大陸弘法,也至法門寺瞻禮佛指舍利。那時舍利再現人間不久,大師親睹佛陀真身,感動莫名,心想如果佛指可以到台灣佛光普照,一定能夠促進海峽兩岸的交流及人民的感情。*114當下萌生一個心願:要設法讓台灣信眾也能共霑法喜,瞻仰到莊嚴的佛指舍利。於是向趙樸老提出,希望能以「台灣佛教界」的名義,將佛指舍利請到台灣供奉。*115趙樸老雖極力表達想促成此事的心意,但礙於當時兩岸關係,一時無法成行。然而,大師的這一念願心,最終成為日後佛指舍利蒞台供奉的重要因緣。
聯合恭請,十六字為最高原則
大師一心促成佛指舍利來台,但求得共識並不容易,因此迎請之事一再拖延,趙樸老仙逝後,更無人提及。直到2001年11月,終於有了轉機。歷經多次溝通、協調,因緣成熟,大陸佛教界與有關單位感於台灣佛教界的虔誠信仰,樂意成就台灣佛教界的心願,希望大師聯合台灣佛教界,共同恭迎佛指舍利來台供奉。
大師立即著手籌辦相關事宜,在中美學佛會會長悟明長老、法鼓山聖嚴法師、中台山惟覺法師、慈濟功德會證嚴法師等數十位諸山長老、高僧大德的聯名簽署下,成立「台灣佛教界恭迎佛指舍利委員會」。中國佛教協會及台灣佛教界推舉大師擔任主任委員,統籌所有事宜,策劃這次台灣佛教界的首次聯合行動,共同迎請佛指舍利來台供奉的盛事。*116
大師深知,佛指舍利來台背後體現的是兩岸民眾對和平的共同嚮往,他在「恭迎佛指舍利」的籌備會議上表示:「佛指是佛陀的慈悲、智慧的展現,佛指來台,讓台灣佛教團結起來,也讓兩岸透過宗教的交流,有了和平的起步。」*117因此必須戮力為之。
然而,要促成舍利來台成行,仍有諸多困難須克服,最關鍵的就是兩岸最高領導人的支持。2002年,兩岸終於達成共識。台灣的內政部、陸委會等皆承諾全力配合;大陸的國家宗教事務局、國台辦等也通力合作,由大陸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指示,以「星雲牽頭,聯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十六字為原則,同意法門寺佛指舍利到台灣。*118
時任大陸宗教局局長的葉小文表示,佛指舍利來台,是台灣與大陸首次的宗教交流,意義非常重大,大師為此作了很大的努力。*119而旅美慈善家李玉玲二年來多方奔走,擔任兩岸溝通的橋梁,促成佛指舍利來台殊勝因緣,亦功不可沒。*120
跨越海峽,兩岸未通佛教先通
為確保佛指舍利的安全,大師率領的委員會與大陸方面簽訂詳細的協定,就保全、運輸、參與人員等各方面反復溝通,務求萬無一失。整個迎請過程堅持三大原則:宗教性、民間性、非政治性,並訂下「三不」規定:不籌款、不化緣、不收費,以昭公信。
在多方努力下,2002年2月,歷史性的一刻來臨了,佛指舍利在萬眾矚目中終於來到台灣。由於當時兩岸尚未直航,大師另闢蹊徑,在陸委會協助下,以包機方式,由兩架港龍航空專機,載著恭迎團2月21日從台北經香港直飛西安;2月23日,中國佛教協會組成的護送團在宗教局局長葉小文率領下,在香港機場象徵性轉機,再將佛指舍利送抵桃園機場。當時鳳凰衛視即時全程轉播,海內外數百萬華人同步觀看,可以說「兩岸未通,佛教先通」。*121
期間,大陸方面組成了護送團、迎歸團,以及由北京中國佛學院和閩南佛學院學僧組成的護法團,二十四小時嚴密保護佛指舍利。參與護送的大陸各省寺院代表之多,乃歷年罕見,堪稱兩岸佛教一次空前的交流盛會。*122
恭迎佛指舍利的大規模跨海護送,不僅開創了兩岸佛教交流的先河,也為日後兩岸直航奠定了基礎。大師在接機時動容地說:
「這一刻,我們見證了歷史,更見證了兩岸的善意。佛指舍利跨越了海峽,連起了兩岸人民的心。讓我們攜手同心,用慈悲和智慧照亮前行的路。」*123
盛況空前,五百萬人結下佛緣
佛指舍利抵達台灣後,在近十萬名信眾夾道歡迎下,前往台北市台灣大學體育館安座。沿途民眾早早守候,有婦女路撒鮮花、男士虔誠合十,更有人攜家帶眷,跪地頂禮,認為此事千載難逢,內心受到感動和祝福。*124
為了讓台灣民眾建立正知正見的信仰,大師在「佛指舍利來台安座法會」上,闡明佛指來台的深遠意義:
我們為什麼要迎請佛指舍利來到台灣?主要的是,佛陀是一位偉大的聖者,具足慈悲、智慧、大威德力,能夠讓我們看清自己,讓我們能淨化身心,讓我們能改善我們的習氣,減少我們的煩惱、減少貪瞋愚痴。
⋯⋯對於這一次佛陀佛指舍利來到台灣,我們要建立一個正確的信仰,尤其,海峽兩岸相隔了幾十年,大陸方面保護那麼多的佛教古蹟遺產,一樣弘揚佛法,一樣恭敬佛指舍利,我們不可以像神道教,只是祈求福報、消災,那不一定是很正確的,只是迷信、貪心、妄求,也不合乎佛法。
佛指舍利雖然已是二千多年前的聖物,到現在還能夠發揮它的慈悲、威力,把我們兩岸人民的心拉攏在一起。我們所有海峽兩岸的人要手攜手,共同為未來打拚、奮鬥,讓我們仰仗著佛陀的慈悲威力,尤其佛陀和平、無我的精神,指引我們走向未來、走向光明。*125
透過佛指舍利來台供奉,大師為大眾重新詮釋宗教信仰的意義,並傳達對於增進兩岸交流、促進民眾感情的殷切期盼。
佛指舍利在台一共停留三十七天,先後於台北、高雄、台中、南投等地公開供奉,供民眾瞻仰禮拜。期間並舉行了數場祈安法會,每到一地,信眾夾道焚香恭迎,秩序井然,法喜充滿。各地信眾絡繹不絕,甚至也有遠從海外來台瞻禮者,總計約有五百萬人次之多,創下台灣佛教界空前紀錄。
第一場恭迎法會在台北的台大體育館舉行,現場擠進了十萬名信眾;在南下高雄途中,供奉於南投埔里的中台禪寺,也是人山人海。許多信眾表示,能夠在有生之年瞻仰到佛陀舍利,此生無憾。最後一站重回佛光山,十五萬信眾夾道歡迎,近千名護法信徒及中央地方民代恭迎,場面隆重。沿途六公里車隊緩緩而行,兩旁香案鮮花,幢幡高懸,跪地虔誠叩拜者絡繹不絕。大師感慨地說:「佛指舍利帶來萬萬人歡喜、感動,這是代表佛指是有慈悲的生命、智慧的生命。」*126
3月30日,在迎歸前一晚,佛光山於高雄體育場舉行「十萬人通宵念佛恭送法會」,氣氛最為攝受感人。十萬人通宵達旦念佛,綿密不絕的佛號聲迴蕩南台灣上空,場面震撼人心。*127
大師勉勵大眾,要從佛指來台這個起點開始,擴大心胸,友愛兩岸同胞乃至世界各族,祈願在佛陀慈光的感召下,人人都能和平相處、互助友愛。
功德圓滿,成就佛教歷史盛會
2002年3月31日,佛指舍利在萬眾祝福中啟程返回法門寺。在陝西省副省長趙德全等多位兩岸官員的見證下,大師與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刀述仁於西安咸陽機場進行莊嚴的交接儀式。儀式上,大師特別準備了佛缽及紀念品,贈送給迎歸團成員,還將「台灣佛教界恭迎佛指舍利委員會」的團旗授予法門寺,象徵兩岸佛教交流的歷史性一刻。*128
在迎歸法會上,大師感謝兩岸領導人的協助,成就了這次具有歷史性意義的盛會。他提到,此次佛指舍利來台,雖然定位為宗教活動,但實際上兩岸高層都願意促成,顯示雙方交流往來的誠意:
過去海峽兩岸佛教界的交流,僅止於區域性、單獨性的來往訪問;而這一次兩岸佛教界因為佛指舍利來台,彼此有了更多的接觸及了解,可說是一大突破。不但是兩岸人民建立了和睦友善的交流典範,有助於兩岸和平的促進。尤其使台灣人感覺到,大家和大陸都是同根同源,彼此血肉相連,有著不可分割的同胞愛,正是所謂「血濃於水」。*129
佛指舍利是佛陀慈悲與智慧的化身,大師希望,此次佛陀舍利慈光照亮兩岸航路,讓彼此依循往來,兩岸人民都應該珍惜殊勝的因緣。
超越藩籬,開啟文化交流契機
2002年,佛指舍利赴台灣巡迴供奉,展開一段跨越時空的因緣,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從最初的發心到最終的圓滿,大師扮演了關鍵角色,他以無私無我的悲願,讓代表佛陀慈光的舍利穿越海峽,聯通兩岸民眾的心。
世界佛教友誼會執行理事游祥洲認為,佛指舍利來台,可說是兩岸之間五十三年來最成功的一次交流,具體體現在台灣佛教界的全體總動員,而大陸方面也邀請了許多重點寺院的方丈大和尚組成龐大的護送團來台,並先後參訪台灣各大道場進行深度交流,使得兩岸佛教更加接近。*130
大陸佛指舍利護送團團長淨慧法師表示,恭迎佛指舍利不只是兩岸佛教的盛事,對於推動民間往來也有極其深遠的影響,未來兩岸佛教界應在包容、和諧的基礎上加強實質交流,優勢互補,成為深化文化交流的契機。副團長刀述仁也提出,未來兩岸佛教應加強實質往來,增進相互了解;走向規範化、現代化發展;在法務培訓上多做交流,為下一代奠定基礎。*131
大師認為,這次恭迎佛指舍利來台,所到之處,受到信眾熱烈的回響,尤其數十萬名義工共同參與,堪稱是台灣佛教界歷來動員信徒人數最多,也是最有秩序的一次大活動,不但促成了台灣佛教界大團結、大融和,也讓兩岸佛教界有更多的接觸和了解,可說是一大突破,咸為兩岸人民建立了和睦友善的交流典範,有助於促進兩岸和平。*132
大師一生致力弘揚人間佛教,以宗教促進和平,以慈悲化解矛盾,多年來,他孜孜不倦地奔走於兩岸之間,促進宗教交流,化解彼此心靈的隔閡,為兩岸和平默默鋪路。佛指舍利來台,讓宗教超越政治的藩籬,融合了兩岸佛教徒的心,不僅是空前的宗教文化交流,也開啟兩岸交流的新紀元,正是大師和平祈願的具體寫照。
(四)北齊佛首金身合璧,開創文化交流篇章
2002年法門寺佛指舍利來台供奉,引起盛大回響。2015年,大師再度促成另一項兩岸佛教界的交流盛事──將信徒贈與的一尊河北幽居寺北齊佛首,無償捐回大陸,讓這尊闊別故里近二十年的釋迦牟尼佛佛首,得以身首合璧、重現光彩。大師以慈悲願力,牽起了佛首回歸的因緣,為兩岸佛教文化交流譜寫了新頁。
千年佛首,流落海外
此事緣起於2014年5月中旬,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向大師報告,有信徒在拍賣會上獲得一尊漢白玉佛首,可能是北齊趙郡王高叡於天保七年(556)建造的釋迦牟尼佛佛首,原供奉在河北幽居寺塔,希望捐獻給佛光山,讓佛首回到寺院。
得知此事,大師又慶幸歡喜,又悲傷嘆息:「悲傷的是,百年來,中華文化遭受許多的破壞、盜取,連佛教也不能倖免於難。無數祖先留下來的佛教文化寶貴資產,就像這尊佛首一樣,流浪在外面的拍賣市場,任人喊價獲利。慶幸的是,這尊佛首獲得發心佛教徒的供養,有緣來到佛光山。」*133
佛教文物是人類重要的文化資產,屬於全人類共同所有,大師認為,應該讓佛首回歸原處,立即指示如常法師著手調查「佛身」在哪裡。
佛首身世,專家考證
要在地大物博的大陸找尋一尊佛首被盜的佛像,有如大海撈針,困難重重。如常法師查閱大量古籍、文獻,訪尋文物、宗教界人士,希望找到佛首的原供奉處。功夫不負有心人,線索漸漸清晰,終於鎖定河北博物院所藏的一尊無首佛身──原供奉於幽居寺的北齊釋迦像。
就在5月下旬,如常法師備齊與佛首相關的資料與圖片前往北京,拜會大陸國家文物局顧玉才副局長,說明可能為幽居寺於1996年被盜的釋迦牟尼佛佛首。但由於近十幾年來,河北省文物局收到過數百則相關的訊息與圖片都不正確,顧玉才表示須經專家鑑定方能確認。
在等待的時間裡,如常法師前後四次到河北幽居寺遺址實地勘察。2014年7月底,中國國家文物局終於組織鑑定專家來台,對佛首進行全方位檢測。結果顯示,佛首與佛身在尺寸、材質、風格上一致,仔細比對佛首與佛身頸部鑿跡的玻璃模型後,發現鑿跡完全吻合。專家組認定,這尊佛首與河北博物院收藏的幽居寺無首釋迦牟尼佛同屬一尊。
物非私有,無償捐贈
據了解,這尊釋迦牟尼佛是河北省幽居寺塔供奉的三尊佛像之一,位居塔內正面中央,左右兩側為無量壽佛及阿閦佛,均以漢白玉雕刻而成,法像精細而莊嚴,由北齊趙郡王高叡所造,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歷史。不幸的是,三尊佛像後來皆遭盜首,流落海外。
確知佛首來處後,大師基於「文物是人類共同遺產」的理念,認為「不能那麼自私把它留在台灣,應該讓它回到原來的地方」,*134決定將佛首捐回大陸。當國家文物局知道大師的決定,第一個反應是:「大師有什麼條件?」大師沒有任何條件,他說:「我身為出家人,有責任與大陸領導一起主持佛像身首合一,希望國家文物局能將佛身先運到佛光山,讓身首分離十八年的佛像能在佛光山『身首合璧』。」*135大師提到:
佛教,不要把它完全看成是宗教,它也是一種文化。「文化」,不拘是你的、是我的。所以,這是大家共同擁有的中華國寶,是中華人民共有的歷史財富,現在能讓佛像身首合一,成為一尊完美的佛像,在歷史意義、文化意義上,價值都是無窮的,尤其是在兩岸和合的意義上更是寶貴。*136
佛首交接捐贈活動,除了促進兩岸文化交流,也讓海峽兩岸的民眾都能參與此「一時千載,千載一時」的盛事。*137大師希望藉此喚醒世人對古文物的重視,以及對人類文化遺產的尊重。
金身合璧,寫進史冊
2014年12月,佛光山與國家文物局簽署捐贈協議,無償捐贈佛首,將佛首所有權移交給國家文物局。為感謝大師無償捐贈佛首的義舉,中華文物交流協會負責先把佛身送到佛光山,與佛首完璧並展出一年;待2016年合璧的金身回歸,於北京國家博物館舉辦佛首回歸儀式後,再交由河北博物院修復永久典藏。*138
相關協議底定後,大師認為,佛教在兩岸宗教交流上具有促進作用,應該廣宣「金身合璧」美好的意義,「對於世界的文化,會有一點影響。例如,中國流落海外的很多國寶,可能會有人再送回來」。*139而廣宣的任務中,媒體傳播尤其重要,如常法師因此銜命,於2015年4月與人間衛視、中央電視台前往河北博物院、靈壽縣幽居寺及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拍攝《金身合璧》紀錄片及《國寶檔案・金身合璧》專題節目,*140希望藉由報導,讓大眾了解這尊千年珍貴佛像的來龍去脈。
5月21日,河北博物院運來幽居寺的北齊釋迦牟尼佛佛身,安抵佛光山大雄寶殿,舉行開箱儀式後,安座於大雄寶殿前廣場。5月23日,舉行「金身合璧.佛光普照──河北幽居寺佛首捐贈」法會,來自海內外萬餘名信眾共同見證這場殊勝的盛會。
經過近二十年,幽居寺釋迦牟尼佛佛身終於等到與佛首重逢的歷史時刻。大師與中華文物交流協會會長勵小捷一起揭開帷幕,只見佛首懸於金身正上方,展現金身合璧的完整面貌,千年古佛的慈悲法相再次重現於世人眼前。
會場上,高懸大師特別題寫的「金身合璧兩岸情,佛光普照一家親」楹聯,表達了這場「金身合璧」的善舉,在佛光普照下,「兩岸一家親」,情誼深重。勵小捷稱許,這是兩岸共同見證文物回歸的壯舉,佛身與佛首重逢,為兩岸攜手維護中華文化遺產,寫下歷史新頁,足以「走進兩岸僧俗大眾心間,寫進兩岸文物交流史冊」。*141
文化交流,促進理解
合璧後的釋迦牟尼佛金身,先後供奉在佛光山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廣大群眾得聞,陸續前往禮拜,在供奉的275天期間,近115萬人次前來瞻仰。大師表示:「金身合璧」這件事,在兩岸來往中,是最有意義、價值的好事。佛,本來就是法身,不會分開,只是在世間相上,要合起來。在我們的心裡,佛身、佛首合不合都一樣,不過兩岸的人情、交誼要合起來,這是很重要的。*142並闡述這場勝會的意義:
為這尊佛像舉行「金身合璧」典禮,其意義就等於十多年前迎請佛指舍利到台灣。那時舍利在台灣供奉了三十一天,有五百萬人頂禮膜拜。當他們禮拜佛像時,都沒有想你是大陸人、我是台灣人;統統都是中國人,都是佛教徒,都是一家人。佛的慈悲,讓普天下的人心,結合成為一體,這是「金身合璧」的甚深意義。*143
在接受大陸中央電視台專訪時,大師說,佛身來台與佛首合一,並在佛光山展出,供台灣民眾瞻禮,可以讓台灣人了解文化合流的重要,有助於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意義非凡。
兩岸因隔閡多年,如何製造更多互相了解的機會,是當務之急;佛教是兩岸共同的信仰,若能在此意義上讓佛首和佛身合一,對未來兩岸人民的情感交流,是重要的契機。大師說,邀請佛身來台合一,比直接把佛首送還大陸要複雜、艱難得多,之所以選擇請佛身來台這條較困難的路,為的是讓台灣民眾有機會禮拜千年佛像,日後兩岸互相往來也會更為容易,*144大師用心可見一斑。
佛首回歸,兩岸有緣
2016年2月21日,「金身合璧.佛光普照.捐贈北齊佛首造像回歸啟程典禮」於佛光山藏經樓宗祖殿舉行,近三千位兩岸人士恭送聖像回歸。大師在典禮中致辭指出,佛教不只是宗教,更是構成中華文化的重要元素,幽居寺佛陀聖像在眾緣和合下身首合璧、回歸故里,象徵「兩岸有緣」,雖然海峽阻隔,中華文化血脈卻是外力所無法斬斷的,祈願佛陀庇佑,兩岸「同中存異,異中求同」,致力擴大相同、縮小差異,「早日一家親」。*145
在北京首都機場出席「星雲大師捐贈北齊佛首造像回歸新聞發布會」時,大師再度重申金身合璧的意義:
現在兩岸,人雖是有相隔,但可以來往頻繁,像今天從台灣飛到北京,只要三個小時,路程並不遠。
海水隔不斷歷史、隔不斷文化、隔不斷我們的血緣關係。佛首流浪海外二十年,現在經由台灣回歸,這個意義很重大。我們中國人要記住我們的文化、歷史、血緣關係,我們是分不開的,等於虛空用刀砍不斷,海水也是隔不斷的。*146
大師說,佛首、佛身和合,看起來是小事,但影響我們的文化、歷史,是一件大事:
現在,有的人對歷史文化分裂、對國土分裂,其實這都是邪見、都是妄想、都是煩惱。從真理的意義上講,虛空就是真理,我的意思是:我們的歷史文化就是真理,是斬不斷的,在中華文化下,大家都是炎黃子孫,都是一家人。希望今後的未來,大家要揚眉吐氣,在領導人的領導下,大家和諧合作,共同成為一體。有一次我親自聽習主席講「兩岸一家親」,那麼現在兩岸佛首、佛身的和合,就是緣分,「兩岸一家親」也是不久的事實了。*147
原河北省文化廳黨組書記王離湘特別撰文指出,佛首回歸、金身合璧,不僅有著海外流失文物回歸的重大意義,也體現了文化交流價值,有益於海峽兩岸人文交流,實現和合大同,更對復興中華文化具有里程碑意義。*148
慈心悲願,樹立典範
流離海外近二十年的北齊佛首,在大師的悲願推動下,跨越時空,回歸故里,與河北博物院珍藏的佛身合而為一。千年佛像在佛光山金身合璧再現重光,成就兩岸文化交流一大美事,獲得兩岸一致的肯定。
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林中森認為,金身合璧的善舉,為實踐保存文物、重視文明的普世價值,提供最好的示範,影響遍及兩岸。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指出,大師無償歸還佛首的大氣度,難能可貴,為兩岸博物館文化交流立下里程碑。台北市鹿野苑藝文學會會長吳文成也表示,這場金身合璧佛首捐贈,是歷來佛首榮歸故里的最好典範,勢必在佛教文物收藏界引發正面效應,讓眾多流落海外文物,早日物歸原主,回到原鄉。*149
河北省文物局長張立方感謝大師,因為大師的號召力,把善良的力量動員起來,讓中華藝術的傳統得到認同,人和人之間也建立良好的秩序。150大陸統戰部長范照兵說,千年古佛回歸,不只是兩岸文化交流的大事,更在海內外引起廣泛影響和良好示範;大師帶來的不只是文物,更帶來對中華文化的尊重。*151
大師曾言,佛陀的慈悲,能讓普天下人心歸於一體,在其無私奉獻的感召下,這尊遭難的佛首得以回歸,為兩岸佛教、文化界的攜手合作樹立了典範,向世人昭示了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
從佛首失竊到跨海合璧,這段文物回歸之旅,不僅開創海峽兩岸佛教文化交流的新篇章,也為復興中華文明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在兩岸交流史冊留下濃墨一筆。大師為兩岸和合鋪就了文化基石,他的慈悲與智慧,必將映照後世。
【附注】
*83 王偉:〈熟悉的陌生人:兩岸宗教交流中的星雲模式〉,收入《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頁400-404。
*84 王偉:〈熟悉的陌生人:兩岸宗教交流中的星雲模式〉,收入《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頁396。
*85 星雲大師:〈我與大陸佛教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行佛篇1》(增訂版),頁170。
*86 〈星雲把「救心」帶去大陸!〉,《世界日報》,1989年3月28日。
*87 〈歡送星雲大師大陸弘法〉,《福報》社論,1989年3月27日。
*88 星雲大師:〈我與趙樸老〉,《星雲大師全集244.百年佛緣7.僧信篇1》(增訂版),頁261-262。
*89 蘇正國:〈星雲弘法、九州三界同襄盛會〉,《中國時報》,1989年3月29日,第4版「社會脈動」。
*90 劉建志:〈星雲大師率團弘法 轟動北平佛教界〉,《中央日報》,1989年3月29日。
*91 張伯順:〈星雲被稱「和平統一開路先鋒」〉,《世界日報》,1989年3月29日,「綜合新聞」版。
*92 邱文通:〈兩岸佛教交流 應互相尊重〉,《民生報》,1989年3月31日。
*93 張伯順:〈台灣宗教發展很自由〉,《聯合報》,1989年3月31日。
*94 劉建志:〈星雲勉勵大陸佛教徒 艱苦環境中堅持信仰〉,《中央日報》,1989年4月1日;張伯順:〈星雲會見楊尚昆?〉,《聯合報》,1989年4月1日。
*95 星雲大師:〈名記者陸鏗的性格〉,《星雲大師全集240.百年佛緣3.社緣篇1》(增訂版),頁227。
*96 《香港商報》,1989年4月2日,第二版。
*97 星雲大師:〈我與大陸佛教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行佛篇2》(增訂版),頁170。
*98 依空:〈星雲大師行大陸〉,《遠見》雜誌第37期,台北:天下文化出版,1989年7月號。
*99 參閱星雲大師:〈我的大陸行〉,《星雲大師全集135.隨堂開示錄12.講座論壇1》(增訂版),頁80。
*100 宋芳綺:〈星雲法師大陸弘法造成旋風〉,《福報》,1989年4月13日。
*101 宋芳綺:〈星雲法師大陸行腳 結束行程前夕〉,《福報》,1989年4月25日。
*102 卜大中:〈星雲暢遊大足石窟建議善加保護〉,《中國時報》,1989年4月12日。
*103 星雲大師:〈我的大陸行〉,《星雲大師全集135.隨堂開示錄12.講座論壇1》(增訂版),頁84。
*104 宋芳綺採訪趙樸初專稿,載於《福報》,1989年3月31日。
*105 宋芳綺採訪明暘法師專稿,載於《福報》,1989年4月1日。
*106 宋芳綺採訪圓湛法師專稿,載於《福報》,1989年4月5日。
*107 宋芳綺採訪淨慧法師專稿,載於《福報》,1989年4月18日。
*108 卜大中:〈大陸佛教界欲借的東風〉,《中國時報》,1989年4月24日。
*109 卜大中:〈大陸佛教界欲借的東風〉,《中國時報》,1989年4月24日。
*110 王偉:〈熟悉的陌生人:兩岸宗教交流中的星雲模式〉,收入《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頁400。
*111 大師在1996年5月15日的日記中,引述《聯合報》、《中國時報》的報導。見《星雲大師全集308.星雲日記28》(增訂版),「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五日」條,頁240。
*112 傅偉勳:〈中國佛教的起死回生──星雲大師率弘法團訪大陸有感〉,《普門》雜誌118期。
*113 記者宋芳綺專訪唐德剛的報導,《福報》,1989年4月30日。
*114 星雲大師:〈佛指舍利迎歸法門寺〉,收錄於《二○○二法門寺佛指舍利蒞台灣實錄:千載一時》。
*115 滿義法師:《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5年,頁235-236。
*116 星雲大師:〈佛指舍利蒞台緣起〉,收錄於《二○○二法門寺佛指舍利蒞台灣實錄:千載一時》。
*117 星雲大師:〈佛指舍利象徵和平〉,《星雲大師全集206.如是說4》(增訂版),頁61。
*118 星雲大師:〈我與大陸佛教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行佛篇2》(增訂版),頁171-172。
*119 葉小文:〈兩岸震雷音 一月映三江〉,收錄於《二○○二法門寺佛指舍利蒞台灣實錄:千載一時》。
*120 〈佛指舍利的迎請 瞻禮與緣起〉,《人間福報》,2002年2月21日。
*121 星雲大師:〈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高雄:佛光文化,2016年,頁305。
*122 依空:〈佛指舍利來台十大成就〉,收錄於《二○○二法門寺佛指舍利蒞台灣實錄:千載一時》。
*123 〈佛指舍利抵台〉,《中國時報》,2002年2月24日,A1版。
*124 BBC中文網台灣特約記者楊孟瑜報導:〈西安佛指舍利抵達台灣〉,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1830000/newsid_1837500/1837535.stm
*125 星雲大師:〈佛指舍利來台的意義〉,《星雲大師全集139.隨堂開示錄16.集會共修2》(增訂版),頁38。
*126 李光霽:〈佛指南下高雄恭迎延綿六公里〉,《人間福報》,2002年3月4日。
*127 《佛指舍利蒞台巡迴供奉專輯》,2002年4月,頁36-38。
*128 星雲大師:〈佛指舍利迎歸法門寺〉,收錄於《二○○二法門寺佛指舍利蒞台灣實錄:千載一時》。
*129 星雲大師:〈佛指舍利的生命〉,《星雲大師全集139.隨堂開示錄16.集會共修2》(增訂版),頁67。
*130 游祥洲:〈從兩個層面看佛指舍利〉,《普門學報》第9期,2002年5月,頁26-27。
*131 妙普:〈佛指舍利建立兩岸交流典範〉,《人間福報》,2002年4月3日,3版。
*132 星雲大師:〈佛指舍利 功德圓滿〉,收錄於《二○○二法門寺佛指舍利蒞台灣實錄:千載一時》。
*133 星雲大師:〈《金身合璧.佛光普照──河北幽居寺佛首捐贈紀實暨佛塔寶藏藝術展》序〉,《星雲大師全集229.人間佛教序文選3》(增訂版),頁64-65。
*134 蕭惠珠:〈金身合璧.佛光普照──星雲大師捐贈千年佛首 文物保護典範〉,《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2期,高雄: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6年5月,頁405。
*135 如常:〈幽居寺佛首與佛光山的因緣〉,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80.現代星雲與千古佛陀的接心/舍利來台暨金身合璧實錄》(增訂版),頁217-218。
*136 星雲大師:〈金身合璧──佛首捐贈儀式〉,《星雲大師全集212.如是說10》(增訂版),頁360。
*137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金身合璧.佛光普照──河北幽居寺佛首捐贈儀式回顧〉,《博物館簡訊》第72期,2015年6月,台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頁21。
*138 蕭惠珠:〈金身合璧.佛光普照──星雲大師捐贈千年佛首 文物保護典範〉,《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2期,頁405。
*139 星雲大師:〈金身合璧兩岸友好〉,《星雲大師全集212.如是說10》(增訂版),頁365。
*140 〈北齊金身合璧佛光普照大事記〉,《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2期,頁412。
*141 鄭光隆:〈幽居寺佛首金身合璧 兩岸見證〉,《旺報》,2015年5月24日,中時新聞網,https://pse.is/5uzgkb。
*142 星雲大師:〈金身合璧兩岸友好〉,《星雲大師全集212.如是說10》(增訂版),頁365。
*143 星雲大師:〈慈悲統一天下人心〉,《星雲大師全集213.如是說11》(增訂版),頁182-183。
*144 蕭惠珠、徐芷齊:〈「金身合璧.佛光普照」央視專訪大師:感謝佛緣 兩岸交融〉,人間通訊社,2015年5月24日,https://www.lnanews.com/news/82140。
*145 蕭惠珠:〈佛首回歸 星雲大師捐贈北齊佛首造像〉,人間通訊社,2016年2月21日,https://www.lnanews.com/news/89934。
*146 星雲大師:〈從金身合璧談佛教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星雲大師全集151.隨堂開示錄28.各類致詞4》(增訂版),頁200。
*147 同註146,頁201。
*148 王離湘:〈淺析星雲大師「一筆字」的美學價值及其家國情懷〉,《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6期,2016年11月16日,頁155。
*149 蕭惠珠:〈金身合璧.佛光普照──星雲大師捐贈千年佛首 文物保護典範〉,《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2期,頁410-411。
*150 陳昱臻:〈北齊佛首回歸 張立方盼喚起更多善良力量〉,人間通訊社,2015年5月23日,https://www.lnanews.com/news/82130。
*151 阮愛惠:〈河北幽居寺佛首修復 入藏圓滿〉,《人間福報》,2016年5月1日,A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