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190 二、弘法的方式──從傳統的弘法方式到現代化的佛化事業

隨著時空的推移,人類文明經歷狩獵、畜牧到農耕、工業時期,直至今日的生態文明、資訊技術與人工智慧網路普及的時代。近兩個世紀,人類文明的快速躍進對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星雲大師指出:

我有幸出生在這個凡事需要重建的新時代,知道自己要有新思惟、新觀念,要重新估定世間的價值⋯⋯想到要生存,就必須要適應這個新的時代。*223

現代化是佛教發展與延續不可或缺的道路。面對環境、時代與文化的變遷,佛教作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和宗教體系,如何在當代文化與未來社會中肩負教化之責,已成為重要課題。推動佛教弘法方式由「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轉型,使佛教更加貼近人類生活並走入社會,是歷史的必然要求。

人間佛教雖然積極追求現代化,但並非拋棄傳統,而是將傳統與現代加以融和。佛法中的緣起、中道、無常、因果等基本教義,是超越時空的真理,自佛陀時代以來未曾更改,依然「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為了適應這一轉變,大師提出一個綜合性的原則:

教義是傳統的,方法是現代的;

思想是出世的,事業是入世的;

生活是保守的,弘法是進步的;

戒律是原始的,對社會入世是現代的。
*224

大師認為,佛教的現代化應建立在以下六個基礎:觀機逗教、契理契機、方便多門、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捨一法。同時,弘法過程應遵循七個原則:度生重於度死、奉獻重於祈求、生活重於生死、事業重於廟堂、大眾重於個人、法樂重於欲樂、國情重於私情。*225為推動佛教的現代化,大師提出四個具體方向:配合國家發展需求、提高生活品質內涵、建設心理健康道德、創造安和樂利的社會。

以下從六個觀點來談人間佛教的弘法模式和傳統之間如何保持互動關係,以及現代化之必要。

第一、人間佛教就是現代化的佛教*226。大師一生弘法事業所應對的時代課題,主要在古老的佛教思想與傳統的信仰之間,在融入現代文明、現代社會的同時,又能繼續保持和重新開發佛教思想與信仰的本質與精神的問題。

其實,回顧人類歷史的發展,現在謂為傳統的,是當時的現代化;如今的現代化,經過數百年,也會成為傳統。因此,真正的傳統應把握其精神理念,也就是「契理」;真正的現代化,則是因時制宜的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給人接受,是為「契機」。契理契機的佛教,融合傳統與現代。

在這二者之間,大師兼顧繼承與開創,他說:「不肯回顧傳統的人,沒有過去;不願瞻望前景的人,沒有未來;不能把握當下的人,沒有現在;不懂主宰自己的人,沒有永恆。」*227大師在〈如何建設現代佛教〉一文中反覆強調「現代化」,希望「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和起來」。方立天教授認為「人間佛教」做為近現代以來中國漢傳佛教的主流,這既是一種新的思想潮流,也可看成是一種佛教現代化運動。*228

第二、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文化自覺。現代化是人類文明變化創新的過程,以文化自覺的選擇、傳播,達到及保持世界先進水準而能與國際競爭。佛教要為國家社會所接受,必須以人類自身的文化自覺,進行人間佛教的文明建設,才能生存並成為世界的主流。因此,佛教現代化,是「依義不依語」的善巧方便,以現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將佛教教義以人人能懂、能接受的方式推動,例如「三好四給」、「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這些內容,都蘊含著傳統與現代互補的邏輯。

而在人間佛教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保持三點文化自覺特色。首先,人間佛教發揮早期佛教的智慧:將佛陀的根本教義無常、苦、空、無我的內容,以積極、樂觀、入世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得古老的佛教智慧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的活水源頭。

其次,人間佛教發揮大乘佛教普濟眾生的精神:肯定眾生皆有佛性,以利他的精神三根普被,善巧方便的設立各種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法門,發揮菩薩道的精神。

最後,人間佛教融合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佛教傳到中國,經過經典翻譯、宗派成立與本土文化的交流融合,其中,以禪宗作為中國佛教的代表,而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繼禪宗之後的又一理論新解,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是中國佛教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必須性。

第三、現代化是傳統文化的延續。大師認為:「人間佛教的精神是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弘法事業,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所謂傳統,不是一百年前、五百年前、一千年前的傳統,而是回歸佛陀本懷的傳統。」*229現代化是一種基於傳統的再詮釋、延伸與發展。

佛教要因應每一個時代的需要,以最巧妙的方便,將佛陀慈悲的精神普示於社會,也就是要「現代化」於每一個時代。因此,我們提倡佛教現代化並不是創新,而是復古,把過去諸佛、大德的教化,以現代人熟悉,樂意接受的方式,揭櫫於大眾而已。*230

歷史上,佛教在不同時代都展現出與時俱進的現代化特徵,例如,印度佛陀住世時所住的精舍,不管在衛生、通風等設備都相當的進步;中國北魏時代置有僧祇戶、僧祇粟,以解決人民的饑饉;唐代設有悲田院、療病院、施藥院等福祉設施,以救助孤苦疾病的人;直至二十世紀的人間佛教,以文化、教育、慈善和共修推進現代化。

第四、現代化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為原則。十九世紀以來,人類現代社會,經濟、技術、科學的長足進步,文化興盛,教育發達,社會公平公正及社會公益事業的理念深入人心,將個體組織起來的社會組織形式及其社會行為,也日益發展起來,文化、教育、慈善公益,是現代社會公認的主要價值特徵。人間佛教參與其中,並以此為現代化的載體,發展人間佛教。人間佛教現代化的核心在於合理、進步、道德、正信的實踐,

重視現世眾生的需求,注重菩薩行的利他精神。佛光山「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為四大宗旨,體現佛教現代化的價值導向。大師提倡佛法「現代語文化」、傳教「現代科技化」、修行「現代生活化」、寺院「現代學校化」。*231並指出文化出版、教育辦學、弘法活動、慈善事業和國際弘法,是現代化的具體實踐。

第五、人間佛教現代化的探索正繼續前行。大師鼓勵弘法者,須具備「重新估定價值」的新觀念,「與時俱進」的新思惟,以及「走出去」的積極性格,強調形式的佛教需回歸精神義理。他以〈寶王如來性起品〉說明:「復次,佛子!譬如水性,皆同一味,隨器異故,味有差別。水無是念:『我作眾味。』如來妙音亦復如是,皆悉一味,謂解脫味,隨諸眾生,受化器異,應有差別。」(《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四)為此,大師在現代化的弘法方式,充分展現在佛教的事業發展,大約有十二大類之多,分別是:教育、傳播、美學藝術、餐飲、慈善、教化、體育、會議、學術出版、修持、音樂舞蹈、制度等。*232

2016年佛光山開山五十年時,大師再度撰寫〈佛光山的未來發展〉指出:「未來佛光山要重視教育、文化、藝術、體育、音樂、學術、資訊的發展,擴大佛教人事的參與。注重本土化、國際化、公益化、藝文化等發展。佛光山未來努力方向為:傳統與現代結合,僧眾與信眾共有,行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233在現代化進程中,人間佛教從教育、藝術、慈善、體育到學術等領域持續擴展,推動佛教人間化,人間佛教化。

第六、現代化也是佛教化。大師在〈佛教的現代化〉一文中說:「將佛教推向現代化的新紀元,是我們歷年來努力的方向,雖然我們的宗旨、目標,不一定皆能為社會上的大眾所體會,但是要把佛教的真理廣大地傳播給社會,讓現代的人們欣然地接受,佛教走上現代化,是一條必然的途徑。」*234

大師認為,人間佛教現代化要「非佛不作」,即以弘揚佛法為核心,除了要「人間化」、「事業化」,更重要的是「佛教化」,不能「世俗化」。例如:開辦學校推廣教育,不能以圖利為本;創辦醫院救人一命,不能金錢至上;開設素食餐廳、創設果園農場,但不能唯利是圖。教育、慈善等事業需以佛教化為根本,積極入世的同時保持其超越性。*235

如大師所言,弘揚佛法,除了要人間化、事業化,更要佛教化,因此人間佛教的行者,要具備「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無為有,以空為樂」四個人生觀,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綜上所述,人間佛教在弘法的善巧方便上,在於如何讓寺院的社會教化功能回歸主流社會,讓佛法以現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融入生活。

大師出版的十六冊《百年佛緣》,除了回顧總結百年來人間佛教現代化對佛教的影響與發展,也是佛教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的成果。從《百年佛緣》的生活篇、社緣篇、文教篇、僧信篇、道場篇、行佛篇以及《名家看百年佛緣》,可見人間佛教已經進入平常生活、工作場所及公共領域和公共空間,以及文化、教育、慈善公益等社會主體結構,影響各界人士。

大師以其善巧方便從數以百計的海內外道場、國際佛光會、創辦多所大學和研究院,到出版社、電視台、報紙、期刊等大眾傳媒體系,乃至遍各地的滴水坊、美術館,都是「以現代方式接引信眾、服務社會的公共空間」。*236大師的弘法實踐,展現人間佛教的現代化成果,其構建的文化、教育、慈善和寺院學校化的理念,成為服務社會的公共空間,展現人間佛教的現代化軌跡。

【附注】

*223 星雲大師:《我不是「呷教」的和尚》,台北:天下文化、佛光文化,2019年,頁269。

*224 星雲大師:〈我推動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行佛篇2》(增訂版),頁269。

*225 星雲大師:〈佛教的現代化〉,《星雲大師全集69.佛教叢書27.人間佛教1》(增訂版),頁263-270。

*226 星雲大師:〈我推動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行佛篇2》(增訂版),頁269。

*227 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2.勵志敦品警惕》,台北:佛光文化,2000年,頁109。

*228 方立天:〈佛教中國化的界說與前提──以漢傳佛教為中心〉,《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21期,2019年5月,頁28。

*229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第六章 總結》,頁344。

*230 星雲大師:〈佛教的現代化〉,《星雲大師全集69.佛教叢書27.人間佛教 1》(增訂版),頁234。

*231 同註230,頁271-280。

*232 同註229,頁333-334。

*233 星雲大師:〈佛光山未來展望〉,《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12期,2017年11月,頁14-15。

*234 星雲大師:〈佛教如何現代化〉,《星雲大師全集69.佛教叢書27.人間佛教1》(增訂版),頁232。

*235 星雲大師:〈非佛不作〉,《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增訂版),頁134。

*236 李四龍:〈步入「後現代」的多層次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49期,2024年 1月,頁18。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