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601 一、宜蘭雷音寺時期

(一)北門口的師父:弘法的輻射點

宜蘭縣早期舊名「噶瑪蘭」,1950年從台北縣分出來獨立設縣,這樣一個位處台灣東北部、三面環山一面臨海、被稱為「後山」的縣城,卻是人間佛教弘傳史上一個重要的起點。大師在宜蘭弘法多年,宜蘭人只認知他是「北門口的師父」,還不知在未來長達七十年的時光裡,這位「北門口的師父」如同弘法的輻射點,傾注一生,將人間佛教弘揚到五大洲,同時也將佛教的菩提種子遍撒到全世界,陸續開花結果。

1949年大師帶領僧侶救護隊來到台灣,1951年「臺灣省佛教會」在新竹青草湖辦「臺灣佛教講習會」,缺少師資之時,邀請大師擔任教務主任。1953年,大師受邀前往宜蘭雷音寺講經,坐落於宜蘭市中山路(北門口)的雷音寺,是大師在台灣駐錫弘法的第一個道場。雖然大師在宜蘭弘法多年,但當地人大多不知道他的名字,大師自己也曾經這麼講過:

我在宜蘭幾十年,既沒有做過住持,也沒有什麼名義,就只是以「法師」這個名稱,領導青年學生參與活動。當大家介紹我時,都是稱「宜蘭法師」、「北門口的法師」,並不知道我叫什麼名字。*7

正是這樣一位籍籍無名的外省年輕和尚,孑然一身從大陸來到台灣,憑藉著滿腔為法為教的願心,將佛法弘傳到全世界五大洲。尤其,當時的宜蘭,並不像台北那般經濟繁榮,大師在宜蘭落腳,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不是青年的大師弘法熱切,以及隨遇而安的性格,恐怕無法在經濟條件落後、生活環境不便的情況下,依然駐錫多年,數十年如一日,仍舊不忘初心,絲毫不改弘法的熱忱。原天下文化主編符芝瑛小姐在《傳燈》述及當時宜蘭雷音寺的環境條件:

宜蘭在地理上是一個三角沖積扇,一面向著太平洋,另一面以一山之隔,阻礙與西北部平原的交通,自古生活環境較閉塞,民風也較質樸、固執。星雲到宜蘭的目的地是雷音寺。雷音寺位於宜蘭市北門口,始建於清道光年間,本是一幢三合院的建築物。民國五十二年被歐珀颱風吹毀,由星雲率地方人士籌劃重建,六十七年落成,乃今日的雷音寺(1996年重建為一棟17層高的大樓,更名為「佛光山蘭陽別院」),也是星雲全方位佛教事業的濫觴之地。*8

大師從早期在宜蘭雷音寺弘法,便有一批年輕人追隨著他,及至日後,有了一千多位徒眾、百萬佛光人,一齊共同為人間佛教而努力。正如《傳燈》所言,雷音寺,可說是星雲大師佛教事業的濫觴之地。當年這位「北門口的師父」,不僅改寫漢傳佛教的弘傳史,他改革了佛教,改善了人心,改變了世界。*9

(二)創宜蘭念佛會:咱的佛教來了

2007年,八十歲的大師應宜蘭老信徒之邀回到雷音寺(蘭陽別院)。回想五十四年前,二十六歲的自己初到宜蘭弘法,至今仍有很多感恩、感動的回憶。其中一句源起於宜蘭的口號「咱的佛教來了!」依然令大師難忘,當時大街小巷弘法的情景,彷彿還歷歷在目,大師說:

過去要叫人到寺院聽經、念佛,得出去敲鑼宣傳,「噹、噹、噹!咱的佛教來了!咱的佛教來了!今晚幾點鐘在雷音寺⋯⋯

另外,有一些小朋友會在念佛共修前,手提「請聽佛經」的四角燈籠,唱著「佛教目的教人真理,信佛大家快樂平安,時時唱念觀音菩薩,念念不離阿彌陀」的歌聲,到大街小巷宣傳。
*10

上述可說是大師受邀到雷音寺弘法的真實寫照。當時,信徒逐日增加後,便展開經常性的講經活動。每次發布講經訊息時,「是由兩位信徒扛著一塊木板,上面寫著『請聽佛經』四個大字,另一位信徒打著手鼓邊走邊高聲宣傳,引人注意。念佛會堪稱宜蘭佛教的『聖地』,當地人沒有不知道的。即使到了今天,北門那一站的公車站牌上,站名仍寫著『念佛會』」。*11

大師駐錫念佛會的第二年,就開始舉行「打佛七」。大師深知,念佛對一般的佛教徒而言,是最契機的法門,因此又相繼成立羅東念佛會、頭城念佛會、台北念佛會、虎尾念佛會、龍岩念佛會等,一時之間,台灣各地的念佛會,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大師也讚許地說:「如今台灣佛教的發展蔚為盛況,宜蘭念佛會的信徒不能說沒有功勞,是大家把佛教念得這麼興盛的。」*12

每年彌陀聖誕時的打佛七,成為宜蘭地區重要的念佛共修活動,就如大師2007年在「蘭陽別院彌陀佛七法會」開示時說道:1953年起,在雷音寺開始舉辦彌陀佛七,至今算來已五十四年。*13雷音寺從當初地方上的「菜堂」小廟,翻修成新的建築,內設念佛會、幼稚園。因為空間太小,往後有過幾次重建,但是「彌陀佛七」卻從沒間斷過。「彌陀法會」對宜蘭佛教徒而言,如同過新年,是一年一度的盛事。所以每到舉辦佛七,散布在全台的宜蘭信眾,甚至分散在世界各國的的蓮友、信徒,都會回來參加。就這樣,幾十年來,打佛七念佛成為佛教徒的功課之一。

大師讓傳統佛教徒的修持方式悄然改變,從在家燒香的個人拜佛,轉為帶動信眾到寺院參與共修,將佛教從「自修自學」轉為「聚眾研修」,如此一來,不僅帶動社會大眾學佛的風氣,也無形中凝聚了佛教徒的力量,形成佛教的組織。「以共修淨化人心」是佛光山開山後大師所立的宗旨之一,其實早在宜蘭弘法階段,便已經可以看出共修的雛形了。

佛光山從開山以來到現在,全世界已有兩百多個道場,我規定每個道場在每週六同一時間,全球佛光人同聲念佛。假使我們有三百個大大小小的佛堂,一個佛堂平均能容納五百人念佛共修,就有十五萬人同時念佛,二六時中,佛聲不斷。*14

正如大師所言的,時至今日,佛光山在全世界的三百個道場,每逢週六晚上七點半,固定舉行念佛共修會,同一時刻,有十幾萬人同聲念佛。六十幾年前,那一句句「咱的佛教來了!」從宜蘭點燃弘法的火炬,將人間佛教的聖火,陸續傳遞到全世界,也踐行了佛光山「以共修淨化人心」的宗旨。

(三)僧青年的搖籃:一燈燃無盡燈

1953年,大師第一次到宜蘭雷音寺講說〈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十九天的說法圓滿後,有108人皈依,從此開啟深厚的法緣,大師也正式駐錫雷音寺弘法度眾,接引許多人學佛修行,因而成就許多佛教青年的法身慧命。據大師回憶:

在我弘法的歷程中,宜蘭是一個很重要的據點,可以說沒有宜蘭的雷音寺,就沒有佛光山;沒有佛光山,就沒有遍布海內外近兩百個道場,更沒有百萬以上信徒、幹部,而且佛光山最早的弟子幾乎都是宜蘭人。*15

在大師初到台灣還沒有幾年,就有許多人表示想跟隨大師出家,然而大師覺得收徒度眾非同小可,而且自己又沒有寺廟,實在是無力收徒,他坦言自己當時的窘況:

我自忖一介雲水衲僧,居無定所,又沒有自己的寺院道場,無法盡到教養的責任,豈不反而愧對弟子,故均予婉拒,轉而介紹給其他善知識。像慧瑞、明藏、覺律、普暉等,都是在這些因緣下,皈投到印順、白聖、月基及德熙法師等人座下。其他的在家徒眾由我介紹到其他道場參學者,也是不計其數。*16

大師始終認為,徒弟不管如何眾多,都不應該占為己有,因為徒弟是屬於佛教所有,不是個人的財產,收徒是為了有助於弘法利生,光大佛教,而這樣的理念,貫徹其一生,如他在八十五歲晚年自述:「別人認為我有多少弟子、信徒,但我沒有把他們認為是我的,都是道友,我只希望大家在佛教裡各有所歸。」*17

 大師雖然心心念念培養人才,但從未將人才視為個人所有,反而看成是佛教的,應該為佛教、為社會所用。這樣開闊宏觀的胸襟,也讓人不難理解,為什麼大師在初創壽山佛學院時,除了招收出家眾以外,會獨樹一幟地提供在家眾入學的機會,從中便能窺探大師對佛教人才培育的無私奉獻。

如今年逾九十的慈惠法師回憶,當時年僅三十歲的大師,對於青年教育充滿熱忱,親自教授年輕人古文,訓練他們作文的能力,發心義務開辦國文補習班,嘉惠不少宜蘭的清寒子弟:

師父指導我們寫作的「國文補習班」,後來在1959年正式成立,變成很大的班級,一堂課就有七十多人同時上課。兩年後,師父考慮到青年的教育還有提升的空間,便將國文補習班轉型為「光華文理補習班」⋯⋯雖然雷音寺空間很有限,就那麼一個小地方,可是師父還是堅持要開辦⋯⋯這是義務為宜蘭的有志青年及清寒子弟開設的補習班⋯⋯文理補習班等於是考高中或者考大學的補習班,有教國文、數學、英文、理化、簿記等科目,是正規的、經過教育部核准立案的補習班⋯⋯師資也都來自本地知名的中學教師。這個措施對於當年經濟發展有限的宜蘭,尤其對許多負擔沉重的家庭,真是天大的福音。也由於這個補習班的開辦,果真造就了一批各行各業的菁英人才。*18

 這批優秀的青年人才,起初加入青年會,幾年下來,成員達到數百人之多。由於集會處所不足,也為了方便度化管理,讓這些青年適才適所,在佛教裡繼續發光發熱,大師著手組織佛教的各種弘法社團,而在接引青年的同時,也逐漸意識到佛教組織化的重要:

我就依他們的年齡、學歷、興趣,分別把他們組織起來。有的參加歌詠隊,有的參加弘法團,有的叫學生會,有的叫青年團,有的加入文藝營,有的參與幼稚園,有的是監獄布教組,有的是電台廣播組等。我這個時候才知道組織的力量非常有用,因為各組、各隊,都不要我一個人來統領他們,他們各自都懂得分頭努力。*19

大師除了帶動念佛會以外,還陸續成立弘法隊、佛教青年歌詠隊、青年團、兒童班、星期學校等,許多佛光山的第一,都始於此。由此可見,大師不僅以帶領念佛共修為滿足,更重視青年的接引,而且成果斐然。正如大師在〈我與青年的因緣〉一文所述,提到自己在宜蘭接引青年的狀況:

我組織歌詠隊、弘法隊,我成立青年團,我設立文藝班,這樣才有一些優秀的年輕人不約而來,參與我的各種弘法活動。例如:裘德鑑、楊錫銘、周廣猷、朱橋、林清志、李新桃、張優理、吳素真、張慈蓮等青年;後來,又有一群縣政府的員工、電信局的小姐,如:蕭慧華、李素雲、黃惠加、曾素月、曾韻卿、朱靜花、林美森等二十餘人,都一起前來參加。一時,使得我們小小簡陋的雷音寺,增加了許多青年男女,也可以說,青年的佛教,就在宜蘭如火如荼的展開了。*20

大師培養出來的這一群宜蘭青年,不僅隨同大師環島布教,有的還參與各地念佛會的成立,有的參與唱歌弘法、灌製唱片、影印大藏經環島宣傳團,可說點燃了佛教青年弘法的火苗。

1956年,大師送慈惠、慈容、慈菘三位女青年到台中就讀「保育人員訓練班」(即幼教師資訓練班)。據慈容法師回憶,當年還不到三十歲的大師,為了人才的養成、更為了讓青年留在佛教裡貢獻所長,經常自掏腰包、節衣縮食地供給青年所需,堪稱是割肉餵鷹、奉獻所有:

後來宜蘭念佛會每個月給師父的單銀提升為六百元,但是他自己沒有留,全部用在弘法上。他把一百五十元拿來購買銀製的卍字項鍊送青年,另外一百五十元訂購一百份《人生》雜誌,推廣信徒閱讀;其餘的一百五十元用來資助大陸來台的法師,作為就讀汐止佛學院的學費,剩餘的一百五十元,就是資助我們三人求學的費用,完全沒有自己私人存款。*21

為了讓這些青年在佛教裡能生根發展、有未來出路,1959年,大師於台北三重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當時尚未出家的心平、慈莊、慈惠等優秀青年,都在佛教文化服務處奉獻心力,矢志追隨大師。

這些優秀的青年人才,有的成為日後開創佛光山的骨幹力量,有的至今依然在佛門裡發心奉獻,或者在其他領域裡發揮所長。2013年,八十七歲的大師講起這些當初跟隨他四處弘法的宜蘭青年們,仍記憶猶新:

慈惠法師幫我興建多所的大學、中學、小學,替我翻譯台語、日語;慈莊法師幫我在海內外興建了多少的寺院道場;慈容法師幫我在世界上成立多少佛光會;林清志和林秀美繼我之後,四十多年來,從未間斷在監獄布教;蕭碧霞為我在佛光山管理財政;楊梓濱、張肇,替我在佛光大學擔任建校的義工;服務於台北榮總X光科的李武彥,幾乎成為我健康的守護者;朱橋在台北編輯《幼獅雜誌》;裘德鑑後來也升任將軍;楊錫銘、周廣猷他們在各地負責軍事的要職等。*22

綜上所述,在這個曾隸屬台灣齋教龍華派的雷音寺裡,大師雖然尚未創建僧團,但已然開展「以教育培養人才」的宗旨理念,包含信徒教育(如:宜蘭念佛會)、青年教育(如:光華文理補習班)及幼兒教育(如:慈愛幼稚園)。此外,他在宜蘭、台北等地陸續成立念佛會,念佛共修的風氣蔚然成為信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凝聚大眾對佛教的向心力。而青年會的成立,讓在家眾信眾參與佛化活動的推廣,從中不僅接引不同專長的對象,更藉助組織之力,擴大弘法的範團,這應是大師對於佛教組織化的啟蒙嘗試。

早年,大師在宜蘭的弘化,悄然為佛光僧團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不僅佛光山的四大宗旨*23已隱約實踐出雛形,同時信眾的組織化也初露端倪,也為佛教的傳承與擴展起到前導作用。如《維摩詰經》卷一裡提到「無盡燈」法門:「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24

大師一生致力弘揚人間佛教,宜蘭可說是大師弘法的起源地,今天佛光山多位長老法師及大執事幾乎都是大師當年在宜蘭所培養出來的佛教青年,如同「無盡燈」般,以一燈點燃百盞燈,百盞燈又點燃千萬盞燈,千燈萬燈再點燃無盡燈,將人間佛教的教法,燈燈相傳,分燈無盡,照耀到五大洲。

【附注】

*7 星雲大師:〈職業〉,《星雲大師全集41.人間系列1》(增訂版),頁233。

*8 符芝瑛:〈第五章 宜蘭,搖籃〉,《傳燈──星雲大師傳》,台北:天下文化,1995年,頁65。

*9 高希均:〈【回響】「改變」的力量──記第一屆「星雲人文世界論壇」〉,收入《星雲大師全集226.星雲智慧2》,頁167。

*10 星雲大師:〈用「心」念佛〉,《星雲大師全集139.隨堂開示錄16.集會共修2》(增訂版),頁347。

*11 符芝瑛:〈第六章 宜蘭,根本源頭〉,《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上)》,台北:天下遠見,2006年,頁97。

*12 星雲大師:〈宜蘭念佛會的緣起〉,《星雲大師全集141.隨堂開示錄18.集會共修4》(增訂版),頁141。

*13 同註10,頁343。

*14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第五章 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高雄:佛光文化,2016 年,頁281-282。

*15 符芝瑛:〈第六章 宜蘭,根本源頭〉,《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上)》,頁89。

*16 星雲大師:〈三分師徒,七分道友〉,《星雲大師全集89‧往事百語1》(增訂版),頁70。

*17 星雲大師:〈四十說 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星雲大師全集251.貧僧有話要說2》(增訂版),頁340-341。

*18 慈惠法師口述,蔡孟樺記錄:〈第二章 我與雷音寺的佛緣〉,《慈惠法師訪談錄:星光雲水──隨侍大師七十年》,高雄:佛光文化,2024年,頁77。

*19 星雲大師:〈我與青年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50-51。

*20 星雲大師:〈我與青年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45-46。

*21 慈容法師口述,妙願法師記錄:〈第二章 求法之路──遇見生命中的導師(入道篇)〉,《慈容法師訪談錄:有容乃大──走進佛光 走向世界》,高雄:佛光文化,2024年,頁94。

*22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書記室記錄:〈我與青年的因緣〉,《百年佛緣11.行佛篇1》,高雄:佛光出版社,2013年,頁56-57。

*23 佛光山四大宗旨為: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見佛光星雲編著:〈第十七課 佛光學問題初探〉,《佛光教科書11.佛光學》,台北:佛光文化,1999年,頁175。

*24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CBETA, T14, no. 475, p543b19-23。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